连州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检测 (一)
历史学科试题
说明:
1. 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鼠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8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3.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中。)
1. 2022年,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迄今改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一,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这说明“郧县人”化石出土是 ( )
A. 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 B. 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
C. 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 D. 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
2. 对学习对联对于培养家国情怀有着重大价值。“讲屋宏开,群仰海邦领袖; 吟坛载启,争承尼父渊源。”此对联体现孔子教育方面的主张是 ( )
A. 豫时孙摩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 因材施教
3. 《管子·法法》载:“不法法,则事毋常; 法不法,则令不行”。据此可知,当时重视法令目的是( )
A. 解放思想 B. 巩固统治 C. 发展经济 D. 强兵争霸
4. 就上古而言,第一次超越是股周变革,实现了封建制的天下一统。第二次是周秦变革,实现了郡县制的天下统一。后者胜过前者之处,在于 ( )
A. 建立封建社会 B. 升顶君主权力 C. 巩固民族国家 D. 强化中央集权
5. 贵安新区大松山葛群是从两晋开始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这一石室墓葬,喜欢用珠子、铃、银松背以及釉陶罐牛角纹饰等。均体现出 ( )
A. 南北人口大量迁徙 B. 政权更迭日益须繁
C.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 区域经济开发提升
6.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认为:“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诏书肯定了新撰“五代史”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预于中兴”“莫通于创业”。这体现他在位时注重 ( )
人 虚怀纳谏 B. 劝课农桑 C. 知人爵任 D. 戒奢从简
7. 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景象繁华,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发掘,为东京城提供了可靠的时空坐桥,对研究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想要了解北宋经济,下列哪一史料合适 ( )
A.《梦溪笔谈》 B.《宋史·职官志》 C.《清明上河图》 D. 《马可波罗行纪》
8. 朱元璋为防范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制定《大诰》,以话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反映了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此措施体现了( )
A. 君主专制强化 B. 法律制度优化 C. 思想文化禁锢 D. 官员犯罪惩戒
第 1 页 共 6 页
9. 清代《钦定理藩院则例》所载“外八庙”。下农说明( )
始建 名称 作用
1713年 浮仁寺 溥曾寺 供蒙古诸部王公拜谒瞻礼所用
1755年 普宁寺 寺内立有平定准喝尔勒铭伊犁之碑
1764年 安远庙 为准噶尔蒙古达什达瓦部提供宗教活动场所
1766年 普乐寺 方便哈萨克、布鲁特政教首领进行宗教活动
1770年 普陀宗乘庙 蒙古、青海、天山南北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
1780年 须弥福寿庙 为迎接赴承德巍见的六世班禅
A. 皇权不断加强 B、对外关系友好 C. 边疆区域巩固 D. 宗教活动频繁
10. 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 )
A. 共产主义已实现 B. 社会主义进中国 C. 资本主义传播广 D. 社会进步所需要
11.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被迫进行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近代化,近代化也经历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阶段,不同层面阶段提出不同主张。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 )
A. “民主” “科学”→三民主义→变法图强→“自强” “求富”
B. “自强” “求富”→变法图强→“民主” “科学”→三民主义
C. “民主” “科学”→“自强”. “求富”→三民主义→变法图强
D.“自强” “求富”→三民主义→变法图强→“自强” “求富”
12. 1894年北洋水师与日本交战后失利,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第六款中有在“浙江省杭州府开设通商口岸”,杭州城北拱宸桥一带随后成了英、美等国的公共通商场所与日租界。此条约的设立可以看出中国( )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彻底沦落为列强统治工具
13. 19世纪80年代, 《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
A. 落后风俗均打破 B. 节日习俗入民心 C. 科学思想渐传播 D. 言论自由已践行
14. 图片辨识是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下列图片反映此史实的是 ( )
第 2 页 共 6 页
15.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的侵略。下列历史图片重现接下来的历史场景……接下来发生渗绝人寰的事件是 ( )
A. 九一八事件 B. 西安办迹 C. 卢沟桥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15.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昚天”,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属于“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因素是 ( )
A.“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清政府发展实业政策推动
C .宋氏兄弟等企业家的努力 D.“一战”中国胜利的影响
17. 根据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探究变化原因是 ( )
农村不同阶级 1950年人口比例 1952年人口比例
贫、中农 85.3 91.9
地主、富农 14.7 8.1
农村不间阶级 1950年土地占有比例 1952年土地占有比例
贫、中农 45.2 91.4
地主、富农 54.8 5.6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B. 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C. 农民在农村中的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D.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8. 邮票的研学有利于史料实证紧养培育。1998年12月18日,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邮政发行了相关纪念邮票. 一套2枚。以下与这次重要会议内容相关的是 ( )
k 设立经济特区,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
日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标志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0.是党的伟大转折,走上改革开放道路
第 3 页 共 6 页
19. 小明使用墨水时弄脏了试卷,题目内容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98年,我国已有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广西、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处被墨水沾污的、应是 ( )
A. 广东 8. 宁夏 C. 湖南 D. 湖北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取得了非凡的外交成就,以下属于50年代的外交成就是 ( )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美联合公报》
C.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1. 罗马不再局限于拉丁·罗马城邦的文化象征,而是吸收其他文明,成为欧洲文明先声。下图为《戴头巾的奥古斯都头像》可以看出模仿古希腊雕像的痕迹。
该图指出了古罗马 ( )
A. 早期雕塑艺术的源流
B、学习希腊文化的原因
C. 传播交流文化的表现
D. 罗马帝国发展的演变
22.“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的“班田收授法”和西欧地区封臣庄园制度,共同之处在于 ( )
A. 强化中央集权 B、促进封建形成 C. 学习中国制度 D. 实行土地分封
23. 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主题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携手绘就现代化新图景”。世界古代文明交·往方式多样,但是离不开和平交流和武力冲突。下列选项中属于和平交流的是( )
A. 马可波罗米华 B. 希波战争 C. 罗马征服地中海 D. 亚历山大东征
24. 巧用电路图表示17世纪后期某国家最高权力的转移(如图:打开S1. 闭合S、S2. L灯亮) 。与其反映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 )
A. 《独立宣言》 B.《帝国宪法》 C. 《人权宣言》 D. (权利法案)
25. 在马克思看来,俄国公社从农奴制改革之后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不取决于俄国公社本身的“天然”性质,而是取决于是否具备跨越的条件。其中反映的事件是 ( )
A. 俊国彼得一世改革 B. 美国废奴运动 C. 1861年农奴制改革 D. 日本明治维新
26. 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 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 Wo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我们合众国人民”) ,大量移民带着欧洲工业化进程的成果来到了美国。这一宪法的颁布 ( )
A. 标志美国独立 B. 促进经济发展 C. 推动文化交流 D. 优化民主法制
27. 18世纪中期,伦敦木材匮乏多用煤,转向热能和机械能,引发第一次革命。19世纪末期,电能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生产力大大提高。说明 ( )
A. 经济发展源于能源危机 B. 工业发展促使能源转型
C. 能源转型推动工业革命 D. 经济发展带动能源优化
28. 二战后. 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消失。此时新格局出现原因可能有 ( )
A. 欧洲联盟成立 B. 日成政治大国 C. 苏联分裂解体 D. 第三世界崛起
第 4 页 共 6 页
29、“迎全球化”通过矛盾的转移和转嫁,使发展中国家迫受了经济损失; 又通过直损挑功对立对抗。选成了地区冲突和安全挑战。20世纪末在经济全球化臂员下,以事歧视性、开放、公平等为原则建立的组织是 ( )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联合国安理会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3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前所未有,德意日法西斯从不可一世到最终被打败,其根本原因是( )
A. 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B. 美苏国家的联合作战
C. 德意日策略重大错误 D. 罗斯福历史作用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 33题12分, 共40分)
31. 政治制度具有时代局限性,政治制度的创新成为历史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周朝惟行宗法制与分封制,将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分配相结合,并以礼乐文明巩固维护这一制度,国家结构更加严密完善。……秦汉王朝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度、官僚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文书制度等,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制度文明的基本形态。
——摘编自卜宪群《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
材料二、不同人员对历法改变的认识与适应颇为不同。清末在军机处、内阁承宣厅任职、民国后转任总统府秘书的许宝蘅,在正月初二日记中写道,“如三十日总统布告,自初一日始改用阳历,称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八日……”
——摘编李在全《沈家本的民国元处——辛亥革命后清朝旧员的生活与心情》
材料三 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成为全国性政党,从非常态到常态有一个探索过程。党治何与民主宪政结合,如何地行法治又完成“剿匪戡乱”,这些对于根基阅浅且无前例相袭的国民党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景雪垠《政府史视野下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治理的异化与原因》
(1) 据材料一。提炼其中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说明对应社会性质。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许宝衡所经历时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述两个不同时期相似机构的职能及其不同的根本原因。(6分)
(3)捆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一个比材料中“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成立时间更早的政党,说明其创立的初心。(4分)
32. 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身影。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4 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
材料二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材料三 冷战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简表
时间 中日发展情况
1950年12月 中国政府发表《关于对日和约问题的声明》,表达了缔结对日和平条约的意愿。
1951年 日本吉田茂政府参与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所谓的“日台和约”, 实行敌视中国政策。
1953-1972年 中国政府通过“民间先行, 以民促官, 以经促政, 半官牟民, 渐近积累”的方式, 积极争取打开僵局, 发展对日关系。 日本岸信介和佐藤荣作内阁坚持敌视或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 鸠山一郎和池田勇人首相试图调整对华政策, 收效有限。
1972年7月 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与中国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8年 中日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84年 成立“中日友好 21 世纪委员会”。此间, 中日经贸和科技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扩大,高层互访及政府成员会议等频繁举行。
第 5 页 共 6 页
(1) 材料一中的现象开始于哪个条约的签订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听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分)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决定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在材料中提取相处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二战店中国外交的作用。(6分)
33. 准物史观指导下. 运用史料实证薪资解释历史,是学科学习基本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西班牙人给艾洲驾来懒搅树和欧颈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等……动机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邮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仝琼通史》
材料二 当1740年欧洲农作物款收时,普省士的群种烈大常教促臣民更广泛地袁始马怜渠。他的政府分定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囊中……在俄罗斯、凯瑟琳大帝的医药顾问说服地马铃薯可以对枕饥荒、液着米亚与匈牙利的政府也倡导栽培马铃薯……奥地利收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下鞭刑。战争也促使人们政受态度……到1800年,马伶薯已成为重要的新食材。
——【炙】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三
组别 历史现象 出处
第一礼 拿破仑战争时, 马铃集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 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 《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带图。“通过养活迟速增加的人口, 使少数欧洲国尔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炎】查尔斯·C·驳恩朱菲、王原泽: 《1493: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第三组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6—1792年五次来华. 船上马铃弟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维乾祥: (16-19世纪马铃黎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1) 材料一中“动植物的交换”指的总什么事件 据材料二分析马铃薯受重视的原因。(4分)
(2) 对比材料三中各组史料的现象和出处. 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 提炼一个观点,场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解释。 (8分。要求:现点明确. 史论结合. 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免察角度:(Ⅰ) 全球史观 (Ⅱ) 殖民扩张(Ⅲ) 文化交流
2024 年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中考一模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B
3. B
4.0
5. C
6. A
7. C
8. A
9. C
10. D
11. B
12. B
13. C
14. A
15. D
16. A
17. D
18. B
19. B
20. C
21. C
22. B
23. A
24. D
25. C
26. D
27. C
28. D
29. D
30. A
二、非选择题
31 .(1) 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度、官制、军事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文书制度等。
社会性质:奴隶社会(用朝).
(2) 变化:从清朝到民国。
相似机构的职能及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清朝军机处的次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承宣厅的职能可能与传达沼令、整理文书等相关。
民国总统府部书的职能可能是协助总统处理日常事务、起草文件、传达命令等。
根本原因:社会性质的不同,清朝是封建社会,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 政党:中国同盟会。
创立的初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2. (1) 条约:《马关条约》。
侵略方式的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 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抗战。
(3)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作用:材料中反映了二战后中国积极争取与日本缔结和平条约,展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和平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在外交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根据国家利益和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对日政策.这些信息对于研究二战后中国外交的政策制定、外交策略的迟用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3、(1) 事件: 新航路开辟。
原因:马铃薯可以对抗饥荒,成为重要的粮食储备; 战争促使人们改变态度,重视马铃薯的种植; 政府的推广和强制种植。
(2)
观点一: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换与传播。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欧洲、亚洲等地,同时欧洲的葡萄、橄榄等作物也传入美洲。这种动植物的交换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例如,马铃薯在欧洲的广泛种植,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
观点二:殖民扩张推动了马铃薯在全球的传播。
论述: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将马铃薯带到了世界各地。例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将马铃薯引入中国沿海城市:普鲁士的康特烈大帝、俄罗斯的凯瑟琳大帝等都积极推广马铃薯的种植。殖民扩张不仅带来了物种的传播,还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观点三:马铃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
论述:马铃薯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例如,在中国,马铃薯被赋予了“爪哇薯”的名称,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马铃薯的种植和食用方式也在不同地区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半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2024年中考一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