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期八年级学校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触发了一些爆炸性试探……在社会上,持续的非法贸易加剧了鸦片贸易问题,外国贸易在五个口岸迅速增长。”该材料表述的是鸦片战争的( )
A.原因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2. 鸦片战争后,有很多史地学者撰写边疆史地著作,出现了第一次边疆和域外史研究高潮,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姚文栋的《滇缅勘界记》、邓承修的《中越定界图》等,其范围和规模颇为壮观。这实际上反映了( )
A.统治者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 B.我国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
C.民族危机激发了社会责任感 D.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3. 如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学习西方治国 B.实行君主专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现男女平等
4. 2015年,我国进行了打捞黄海海战中不幸被击沉的致远舰的工作,如图是打捞出水的舷窗残骸。它为我们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况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档案文书
5. 1895年至1900年,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从之前的100余家激增至933家。列强办厂数量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清政府鼓励私人兴办企业 B.增设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
C.列强取得在华办厂的特权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6. 《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7.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镇压义和团时感慨道:“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机……无论欧、美、日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将八国联军赶出了中国 B.口号带有盲目排外性
C.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 D.沉重打击帝国主义野心
8.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等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这一现状,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
A.发动新一轮战争抢夺地盘 B.积极争取在华设厂的权力
C.支持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 D.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9. 这座城市有“首义之城”的美誉,1911年这里爆发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这里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这座城市在地图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先后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两次帝制复辟,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上述现象说明( )
A.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完成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1.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民国九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民国九年如果换算成公元纪年是( )
A.1912年 B.1915年 C.1918年 D.1920年
12.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6月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A.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 B.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13.如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1920年创办的刊物,此举意在( )
A.向新军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 B.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号召资产阶级构建君主立宪 D.向全社会呼吁实现和平建国
14.1924年5月,孙中山在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据此可知该军官学校的办学特点( )
A.重视军事训练 B.重视政治教育 C.军事政治并重 D.重视军事理论
15.《毛泽东选集》中记载:“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发动了1924——1927年的革命。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仅仅两三年内就获得了巨大成就。”材料中的“巨大成就”(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B.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C.战争初期的主战场是广东、湖南 D.吴佩孚的主力被全部消灭
16.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描述道,大革命失败后,放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者是拿起武器,进行武装反抗;或者是迟疑犹豫,坐以待毙。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 )
A.领导上海工人三次起义 B.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
17.有学者评价“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之所以称之为“分界线”是因为长征(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B.掀起了工人运动高潮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8.学校举办“党的奋斗历史”图片展,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B.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
C.解放区土地改革推进 D.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建设
19.1933年10月,《勤奋体育月报》创刊词疾声呐喊:“强邻压境,国难当头,积极地注重国民体育训练,准备疆场强劲的战士,养成耻雪保国的健儿。这是今后全国体育界的动向,也是全国体育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 )
A.中国传统体育有向科学化发展趋势 B.七七事变后国人尚武意识被激发
C.体育界自觉担当起抗日救亡的责任 D.民众的体育观念得到极大的增强
20.聂荣臻曾说:百团大战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以上信息说明百团大战( )
A.打破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迷梦 B.战役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D.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
21.《复兴之路》展览中有一段解说词: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谱写了壮丽史诗。这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密切配合 B.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
C.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 D.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22.蒋介石的密令中说:“目前与(共产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材料最能反映( )
A.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的 B.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
C.国民党实行独裁的本质 D.国民党全面进攻受挫
23.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粉碎国民党将战争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作战的反革命战略方针。”为此( )
A.中共组织了三次大规模战役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D.我党同国民政府重庆谈判
24.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土地为命脉的农本经济,导致中国社会中重陆轻海观念突出。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因此形成“历代备边,多在西北边陲”的防御战略格局。19世纪初的中国不具备近代工业的基础,没有发展近代海军和海防的能力。近代百余年间中国先后遭到列强从海上入侵几十次。
——摘编自周仕德《近代西方列强屡次从海上侵略中国原因管见》
材料二 1895年1月23日,日本海军司令在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信中说:“今天我给你写信不为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心平气和地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你如能来日本,海军中将、枢密顾问随便你当……”。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 内河航行权是在本国江、河、湖水道上从事航行、不容任何外国侵犯的主权。
时间 事件
1858年6月 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1946年11月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军舰可以在对方口岸、领水内自由航行。但由于当时中国落后,根本无法与美国对等的实现权利,实际上全中国内河向美国开放。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长江北岸准备发起战役,英国海军“紫石英号”军舰强行闯入长江国共交战区。多次警告无效后,解放军将其击伤搁浅,随后解放军又炮击了赶来支援的英舰。从此再没有外国军舰敢进入中国内河横行霸道。
⑴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件“列强从海上入侵”的史实并分析近代列强主要从海上侵略中国的原因。(10分)
⑵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海军司令给丁汝昌写信的目,并概括日本海军司令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4分)
⑶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858年到1949年,我国内河航行权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2分)
材料一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摘编自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⑴ 依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洋务派提出的口号,并列举在此口号下创办的工业两例。(8分)
材料二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指出变法的必要:“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建议光绪帝效法日本,推行新政。 《同盟会宣言》中宣布:凡为国民,皆平等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享。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⑵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所选择道路的异同。(6分)
材料三 20世纪初,上海的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修身课《女诫》或《烈女传》等女生教材。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为包办婚姻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力争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为此,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摘编自1919年上海《良友》杂志
⑶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产生的影响。(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8分)
材料
任选材料中的一本或几本书籍,结合书名概括一个时代主题,并进行说明。(8分)
(要求:主题恰当,史实准确,能清楚说明)
2023年秋期八年级学校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A B C D D D B B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A D D D C B D C B 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26.⑴ 史实: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4分)
原因:中国传统的重陆轻海观念,中国战略防御重点在西北边陲,清朝海防力量薄弱,中国海岸线漫长,列强海军强大等。(6分)
⑵ 目的:劝丁汝昌率舰队投降。(2分)原因: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2分)
⑶ 变化:1858年我国内河航行权不断遭到破坏,1949年收回这一主权。(4分)
原因: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中国一步步丧失内河航行权;国民政府为了获得美国的支持,中国当时因落后而无无法实现与美国权利对等;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坚决维护中国内河航运权的政策。(4分)
27.⑴ 直接原因: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2分)
口号:自强求富。(2分)
举例: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4分)
⑵ 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
不同点: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分)
⑶ 影响:积极: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6分)
消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2分)
28.(8分)(主题恰当2分,能清楚说明6分)
示例
书名:《终结帝制》
主题:从帝制到共和
说明:政治上: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社会生活上:促进了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书名:《生死转折》《星火燎原》
主题: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
说明: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在革命受挫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等人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选择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使革命武装力量迅速发展。
书名:《中国的抗日战争》
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说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相继占领东三省,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全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历经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取得了最后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