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于美洲的文化
1.《后汉书·东夷列传》中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出土于日本,现藏于福冈市博物馆。这( )
A.表明两汉时期和日本的交好 B.日本已经完全统一实力强大
C.完全可以印证中日友好关系 D.表明金印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日本学者山鹿素行(1622—1685)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目的是把武士子弟培养成正行正知,符合武士道标准的有用人才,并强化武士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这反映出日本( )
A.强化武士忠君观念 B.善于学习先进文化
C.重视国民小学教育 D.以理学为正统思想
3.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生活在多层面中,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的土地上,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 B.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
C.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 D.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
4.《高丽史》载:“高丽太祖开国之初,参用新罗、泰封(朝鲜半岛政权)之制,设官分职,以谐庶务。然其官号或杂方言,盖草创未暇革也。”这说明高丽( )
A.受到儒学深刻影响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全面仿效唐朝制度 D.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本土文化
5.下表为17世纪朝鲜贵族的家训内容(部分)。这反映出当时( )
出处 内容
韩敬履《家训八条》 “文简公居家克俭,衣服饮食取洁而已,事母定省,晨昏亲临甘旨,虽官高,衰老未尝废焉”
金命锡《示诸孙》 “穷何以不失义,达何以不离道”
吴光运《训子》 “惟吾高祖竹南先生,华而素养,盛而执谦,忠信淳朴,以遗我子孙”
A.朝鲜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家训旨在歌颂祖先功绩
C.贵族是社会教化的主体 D.东亚文化圈内交流互鉴
6.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全盘吸收中华文化
7.《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指的是(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推动日本初步实现统一
C.加速日本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8.世界名著《源氏物语》完成于l1世纪初,在英、德、法等国有脍炙人口的译本,著作开头提到皇上晨夕披览《长恨歌》画册,在第八回的花宴上,源氏公子穿的是白地彩纹中国薄绸常礼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日本文学蕴含有中国元素 B.中国文化艺术传入到欧洲
C.古代朝鲜吸收了中华文化 D.印度文学受到唐文化影响
9.古代日本独有的“和歌”来源于中国的乐府诗。和歌虽然是由汉字写成,但语法和结构却是严格遵守日文标准,如果中国人直接按照字面来读就难以理解。这反映了( )
A.日本文字语法结构更加严谨 B.日本对汉文化的民族化改造
C.东亚文化圈文化同质化严重 D.汉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巨大
10.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这反映了( )
A.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B.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经济中心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11.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也有欧洲白人的天主教,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该现象说明( )
A.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 B.欧洲的宗教文化具有先进性
C.印第安传统文化自成发展体系 D.拉丁美洲文化受美国文化影响
12.《世界文明史》记载:“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这反映出( )
A.欧洲殖民者破坏了印第安文化 B.中南美洲主要是西班牙殖民地
C.阿兹特克文化属于印第安文化 D.殖民者曾对印第安人野蛮屠杀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作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
材料二 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
材料三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被称为“唐风时代”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日本民族的特点并简析其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4.考古类的纪录片为普通民众了解历史与历史遗存提供了一个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迹罕至的墨西哥丛林里,隐匿着庞大的玛雅文明遗迹。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雕刻着神秘的人像与精巧的文字,验证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两位伟大的考古学家在相隔一世纪之久的时间,前后深入探索这座失落的城市……
——纪录片《玛雅王国之秘》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除了“金字塔的石造建筑”与“神秘的人像与精巧的文字”之外,还有哪些重大成就。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史学研究中影像资料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光武帝所赐“印绶”与日本发现的金印应当是同一物,表明金印有一定的历史价值,D项正确;据所学,光武帝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材料未涉及西汉与日本的交往,排除A项;据所学,建武中元二年是公元57年,倭奴国是日本,当时日本小国林立,没有统一,排除B项;“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可以看出日本通过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培养人才,加强武士道德修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武士子弟的培养和教育,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学习儒家文化,不能得出以理学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D
解析:印度存在“发达”和“传统”“民主与宗教”“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等多个层面文化的对立、交织,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D项正确。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未准确理解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印度文化的世界性,排除B项;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其最突出的特点,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参用新罗、泰封(朝鲜半岛政权)之制”说明高丽继承了原来政权使用的制度和文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高丽受儒学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制度的继承性,“强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全面”说法绝对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故选:D。
5.答案:A
解析:考查中国儒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根据材料“文简公居家克俭,衣服饮食取洁而已”“事母定省,晨昏亲临甘旨”“穷何以不失义,达何以不离道”“盛而执谦,忠信淳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祖先功绩”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社会教化的主体是贵族,故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没有反映朝鲜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且材料只涉及中国和朝鲜,并没有扩展到整个东亚文化圈,故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表明此官员主张在大量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还应十分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而不是全盘吸收中华文化,C项正确,D项错误;“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片面,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两国之间的藩属关系,B项排除。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日本人带回了中国的先进文明,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D项正确。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在明治维新后,A、C两项排除;这些日本人促进了日本社会的改革,而非推动日本初步实现了统一,B项排除。
8.答案:A
解析:日本名著《源氏物语》中记载了“皇上晨夕披览《长恨歌》画册”“源氏公子穿的是白地彩纹中国薄绸常礼服”可知,当时日本文学作品中有中国元素,A项正确;材料只能证明日本文学作品传入西方,而非中国文化艺术传入欧洲,排除B项;《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作品,而非朝鲜,排除CD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歌虽然是由汉字写成,但语法和结构却是严格遵守日文标准,如果中国人直接按照字面来读就难以理解。”可知,日本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和歌虽然是由汉字写成,但语法和结构却是严格遵守日文标准,如果中国人直接按照字面来读就难以理解,说明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适合其民族发展的改造,B项正确;和歌语法和结构却是严格遵守日文标准,未说明其更加严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东亚文化的同质化问题,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日本对汉文化的改造,而非汉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B
解析:马丘比丘遗址是印加文明的遗址,根据材料“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可知,马丘比丘是经过认真规划的,反映出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B项正确;仅从马丘比丘一座城,不能反映出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马丘比丘是经济中心,且根据材料可知它倾向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故排除C项;虽然玛雅文化也有历法、宗教和农业,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它被印加文化继承,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材料“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体现的正是拉丁美洲文化受各地文化影响,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故A项正确;欧洲宗教文化具有先进性说法错误,且材料也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拉丁美洲存在的各地文化互相影响,印第安传统文化也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并没有自成发展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拉丁美洲文化受各地文化的影响,并没有突出体现拉丁美洲文化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A。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欧洲的殖民征服使中南美洲没有发展起与其他大洲相媲美的文化,说明欧洲殖民者破坏了印第安文明,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美洲文化的破坏,不能体现中南美洲主要是西班牙殖民地,B项排除;题干强调外来侵略对美洲文明的破坏,C项说法正确,但和题目的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对印第安人进行野蛮屠杀的内容,D项排除。
13.答案:(1)这一时期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
(2)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在维护日本传统习惯和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改造吸收来的唐朝文化。
(3)特点: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
作用:把中国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完备了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在国家中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跨越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日本文人以读唐诗作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可概括出,这一时期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
(2)根据材料三中“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等信息可知,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在维护日本传统习惯和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改造吸收来的唐朝文化。
(3)特点,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结合大化改新的意义,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天皇的地位、实现了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作用。
14.答案:(1)玛雅文明中的历法成就超过了当时希腊、罗马通行的历法;玛雅人采用20进制的记数法,知道“0”的概念;玛雅人培植了玉米、番茄、南瓜等作物。
(2)史料是研究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它影响着历史事实的真伪判定。影像资料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解析:(1)玛雅文明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如玛雅人在历法上取得了较高成就;采用20进制的记数法,知道“0”的概念;培育了玉米、番茄和南瓜等多种作物。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像资料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5课 南亚、东亚于美洲的文化——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