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 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
C.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 D.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2.据统计,世界贸易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6年为6.6%,1966—1977年为9.2%。20世纪80年代增速有所放缓,90年代世界贸易额峰值相当于1980年的两倍。这体现出(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区域性经济联盟的出现
C.国际石油危机的爆发 D.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前行
3.20世纪90年代,德国因为翻修柏林国会大厦时启用了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发生了暴动;在西班牙南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居民深受传说中外来者“窃取”本国工作机会的困扰;欧洲高科技产业工人心酸地称自己被“班加罗尔(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化了”。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平衡 B.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应被抵制
C.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社会问题 D.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
4.1901年,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1956年,自由党政府修改移民法,其中规定:凡有杰出技术者,或对澳大利亚有用人才,不论人种肤色,都可移民来此发展,还可有资格成为澳洲公民。1958年,《移民限制法》被正式废止。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 )
A.意在摆脱对宗主国的技术依赖 B.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旨在增强国民的自由平等意识 D.着眼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5.二战后,为了解决战争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难民组织”。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1951年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反映了(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D.世界和平受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
6.198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发动了一场反对西化倾向,捍卫、保持和弘扬东方价值观运动,在全国开展以“忠”“孝”“廉”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教育,取得显著成就。这场运动是为了( )
A.确立东方儒文化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C.适应美苏在文化领域的争夺 D.应对移民社会的文化冲击
7.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水平
8.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地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的“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9.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10.据联合国人口司报告显示,2002年全球移民人口总数达到1.75亿,其中5600万前往欧洲,欧洲是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11.理论上,联合国难民署有义务为那些不愿意接受难民迁入地政府管辖的难民提供国际保护和援助。据统计,2011年年初,被联合国难民署认定为“受关注的人群”大约有3390万,这一数量相较于2005年的1920万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反映出( )
A.联合国救助难民的主体作用 B.西方国家相互推诿救济责任
C.人道主义原则获得普遍认同 D.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安定
12.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有近708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这一数字是20年前的两倍,比一年前增加了230万。这表明( )
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
C.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实现了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12月,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后欧洲的难民问题。到50年代中期,美国出于反对苏联的需要转而支持联合国难民署,这使它收到更多国家的资金捐赠。50年代后期,随着美苏争霸范围的扩大和第三世界反帝反难斗争的高涨,苏联和不少亚非国家也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60年代,联合国大会授权它在世界各地设立公署机关,从而使它拥有较大自主权,工作范围进入到因为南北差异造成的新的难民问题领域。80年代末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内部及地区性战争频发,亚非拉甚至欧洲地区都出现了难民潮。联合国难民署始终是解决世界难民问题的中坚力量。然而,联合国难民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国的自愿捐助,伴随国际危机的日益增多,其经费短缺现象愈发严重,此外,来自捐赠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也使它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成为大国的御用工具,要么丧失在国际难民救援工作中的应有地位。
——摘编自何慧《论联合国难民署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联合国难民署成立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际社会为解决联合国难民署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前,世界人口移动的洪流主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洪流在方向上和形式上都有重大改变,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其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也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永久性移民,而是外籍工人。这种人口移动形式在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据粗略估计,现在世界上经常流动的外籍工人数量在30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南美、南非、中东、澳大利亚六个较大集中区。
——摘编自孙敬之、郭振淮《试论战后世界人口迁徙和移动的若干特点》
材料二:欧盟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2年起,每年进入欧盟的移民总数达160万至200万。其中令人关注的穆斯林移民,目前在欧盟的人口数量已达2000万至2300万,约占欧盟总人口的5%~6%。穆斯林人在法国超过800万,在德国约为600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岁以下的德国人中有1/3为穆斯林。目前,穆斯林人在欧洲一些大城市中所占比例是:伦敦、巴黎和哥本哈根均为10%,布鲁塞尔、伯明翰均为15%,马赛、鹿特丹均超过25%。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欧盟白人出生率远低于穆斯林人。有预测显示,到21世纪中叶,整个西欧的穆斯林人可能超过非穆斯林人。这便是许多人所说的“穆斯林的欧洲”或“欧洲的穆斯林化”。
——摘编自蓬生《欧洲的“多元文化”何处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欧洲的穆斯林化”现象作简要评价。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和美国前总统认可西班牙语等,反映出大量移民涌入美国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美国自建国以来,官方语言一直是美式英语,排除A项;移民涌入激化了种族矛盾与克林顿希望自己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改革选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D
解析:根据“世界贸易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6年为6.6%,1966-1977年为9.2%。20世纪80年代增速有所放缓”可以得出全球的经济发展在二战后呈现时高时低的状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前行,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的是金融,排除A项;材料与区域性经济联盟无关,排除B项;国际石油危机的爆发在20世纪70年代,不能反映材料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信息,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启用了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发生了暴动”“‘窃取’本国工作机会的困扰”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与德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的一面,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世界经济的结构,A项排除;经济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不应该被抵制的,而应该趋利避害、因势利导,B项排除;题干强调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经济发展存在一些矛盾而非休戚相关,D项排除。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吸收世界各地技术人才促进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澳大利亚政府修改并最终废止了《移民限制法》,故选D项;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并非只针对宗主国(英国),故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此时澳大利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移民政策调整在其形成之后,故排除B项;材料聚焦于澳大利亚移民条件的变化,并非国民的思想观念,故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成立难民国际组织,实施难民救济方案,制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文件都表明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C项正确;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态度和方法,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恐怖主义与问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选择D:据材料信息可知,1982年新加坡开展反对西化倾向、弘扬东方价值观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作为移民国家,这场运动有利于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有效应对了移民社会的文化冲击。排除A:这场运动主要是为了弘扬东方文化,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并非为了确立东方儒文化的统治地位。排除B:1982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已经结束。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弘扬东方价值观,反对西化倾向,与美苏争夺无关。
7.答案:C
解析:材料“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多元对话”等措施都是对移民有利的,有利于缓和德国人与移民之间的矛盾,从而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C项正确;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缓和德国人与移民的矛盾,而不是增强移民的参政意识和文化水平,B、D两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材料“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可快速使得新移民增加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D正确。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可知,联合国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移民社会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排除C项;材料主要与移民政策相关,未涉及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世界)。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总趋势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其中欧洲是主要迁入地之一,其中既有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较好的福利制度等因素,也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东和巴尔干地区的动荡等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的失衡,A项正确;冷战和两极格局下,美苏是主导者,不能解释材料中移民多迁入欧洲的现象,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发展是国际格局变动,与移民迁入欧洲关系不大,排除C项;人口政策只是因素之一,且人口政策是不断变化的,并非根源,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联合国难民署有义务为那些不愿意接受难民迁入地政府管辖的难民提供国际保护和援助……这一数量相较于2005年的1920万有了明显的增加”可知,面对国际社会的难民问题,联合国难民署主动承担起了救济难民的责任,而且救助难民的数量明显增加,故选A项;救济难民的责任主要应该由难民迁入地政府承担,且材料未涉及推诿救济责任的信息,排除B项;联合国难民署救济难民人数的不断增加说明人道主义原则并未获得普遍认可,排除C项;导致难民问题的根源具有多元性,霸权主义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体现了联合国对难民的关注和重视,A选项错误;“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自由流动”的表述与材料“近708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明显不符,D选项错误。
13.答案:(1)因素:二战带来的难民问题;美苏争霸的影响;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南北经济差距拉大;国家内部和地区性冲突频发;联合国的支持。
(2)策略:呼吁大国担当;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1)因素:根据材料中的“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12月,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后欧洲的难民问题。”可得出二战带来的难民问题;根据材料中的“随着美苏争霸范围的扩大和第三世界反帝反难斗争的高涨,苏联和不少亚非国家也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可得出美苏争霸的影响,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根据材料中的“60年代,联合国大会授权它在世界各地设立公署机关,从而使它拥有较大自主权,工作范围进入到因为南北差异造成的新的难民问题领域。”可得出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根据材料中的“80年代末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内部及地区性战争频发,亚非拉甚至欧洲地区都出现了难民潮。”可得出国家内部和地区性冲突频发;根据材料中的“联合国难民署始终是解决世界难民问题的中坚力量。”可得出联合国的支持。
(2)策略:根据材料中的“联合国难民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国的自愿捐助,伴随国际危机的日益增多,其经费短缺现象愈发严重”可得出呼吁大国担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根据材料中的“联合国难民署始终是解决世界难民问题的中坚力量。”可得出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根据材料中的“来自捐赠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也使它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成为大国的御用工具,要么丧失在国际难民救援工作中的应有地位。”可得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4.答案:(1)变化:方向由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转变为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方式由永久性移民转变为外籍工人。
原因:发达国家人口老化现象日益显著,劳动力短缺现象日渐突出;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使人们不愿从事那些收入少又比较脏、累的工种,存在着某些“蓝领工人”短缺的现象;一些欠发达国家里,由于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现象十分突出,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等等。
(2)评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欧洲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客观上推动了欧洲“多元文化”的发展;造成当地人与移民群体的矛盾,对欧洲社会秩序的稳定有所冲击;等等。
解析:(1)本题是关于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由材料一中“二战前,世界人口移动的洪流主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可知,二战前世界人口移动从日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由材料一“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洪流在方向上和形式上都有重大改变,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可知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综合起来可知,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为:方向由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转变为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由材料一“其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也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永久性移民,而是外籍工人。”可知,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变化的方式由永久性移民转变为外籍工人。关于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的原因,由材料二可知穆斯林人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一些欠发达国家里,由于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现象十分突出,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据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的原因还和发达国家人口老化现象日益显著,劳动力短缺现象日渐突出;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使人们不愿从事那些收入少又比较脏、累的工种,存在着某些“蓝领工人”短缺的现象有关。
(2)据材料二“其中令人关注的穆斯林移民,目前在欧盟的人口数量已达2000万至2300万,约占欧盟总人口的5%-6%。”可知,“欧洲的穆斯林化”现象客观上推动了欧洲“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材料“到21世纪中叶,整个西欧的穆斯林人可能超过非穆斯林人”可知,“欧洲的穆斯林化"现象造成当地人与移民群体的矛盾,对欧洲社会秩序的稳定有所冲击;据所学可知,“欧洲的穆斯林化’现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欧洲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