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58练 古代的村落、集镇与近现代城市化进程
1.[2023全国卷甲]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2.[2022海南]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3.[2023江苏扬州模拟]辉映遗址发掘区北部发现了多个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和灰坑,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由此可知该遗存( )
A.是黄河下游聚落形态典型代表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D.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
4.[2023重庆模拟]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呼。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5.[2023.1浙江]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所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3北京]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7.[2023江苏连云港调研]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圣地谢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 )
A.城乡实现一体化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工业化的两面性
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8.[2020.7浙江]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2020.1浙江]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0.[2022海南]明代,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人们以说嘉兴话为尚;清代,上海属苏州管辖,人们以会说苏州话为荣;到了现代,上海已成为著名大都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海话。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 )
A.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 B.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
C.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D.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021辽宁]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12.[2021.1浙江]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
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此画反映( )
A.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
B.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
D.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
13.[2024山西联考]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主要是穴居式住宅,一般会挖掘深坑再进行构建;江南河姆渡遗址主要是干栏式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南北方的文化习俗不同
C.自然环境存在差异
D.中原劳作工具更为先进
14.[2023山东威海二模]春秋时期,一般诸侯国的国都周围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只有国都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小,一般的邑住户不过千室。战国时期,“千丈之城、万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到处存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统一趋势的加强 B.兼并战争的发生
C.民族迁徙的频繁 D.城市经济的发展
15.[2023湖北三校联考]“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16.[2024广东惠州调研]1865年,上海的第一批煤气路灯在南京路上被点亮,在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一些商家和居民在商铺和家庭中竞相使用煤气灯。这反映了上海( )
A.社会生活逐渐改变 B.洋务运动稳步推进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D.崇洋媚外日益盛行
17.[2024 浙江联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集中体现了( )
A.城镇化率的提高 B.基础设施的发展
C.居住条件的改善 D.社会问题的解决
18.[2024安徽名校检测]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向私人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凯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 ( )
A.源于罗马政治体制的变化
B.反映了罗马建筑水平的提升
C.违背了罗马人的共和精神
D.体现了对外扩张的财富效益
19.[2023广东湛江调研]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20.[2023天津南开区二模]20世纪60年代,英国市区的人口开始减少,英国出现内城空洞化倾向,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这表明( )
A.城市化的水平下降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农村发展超过城市 D.国家人口数量锐减
21.[2023重庆八中模拟]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200余米的道路。据考古工作者陈述:二里头都城主要是通过主干道路划分出规整的功能区,用两纵两横4条道路搭成一个“井”字形框架。在这个“九宫格”的布局中,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3个重要区域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对此布局的最合理解释是( )
A.标志着统治集团的高度集权
B.体现了浓厚的神权色彩
C.反映了社会分层的严格有序
D.形成了精细的社会分工
22.[2023黑龙江鸡西月考]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2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根据上海地方志记载,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江浙孑遗,无不趋上海,洋泾浜上新筑室纵横十余里,地值至亩千金,居民不下百万,商贾辐辏,厘税日旺”。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民族资本大量注入上海金融市场
B.列强的资本输出破坏了市场秩序
C.租界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
D.内外因素为城市近代化提供契机
24.[情境创新]下面为罗马城布局图。图中的布局 ( )
A.体现了鲜明的等级意识
B.反映了城市规划的杂乱无章
C.突出了公民的主体地位
D.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很突出
25.现代拉美一些特大城市周边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民窟,其中的贫民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农村丧失了土地,迁移到城市,已经接受了城市的生活习惯。可是,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城市不能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他们只能聚集在贫民窟中。这说明 ( )
A.城市化超过社会经济承载能力
B.贫困是城市社会问题出现的根源
C.顺应全球化才能解决社会问题
D.城市化必须依托生活习俗的改良
26.[2024 武汉调研,14分]【市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 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的居民人口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嘉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业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 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8分)
答案版
1.[2023全国卷甲]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B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2.[2022海南]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B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3.[2023江苏扬州模拟]辉映遗址发掘区北部发现了多个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和灰坑,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由此可知该遗存( D )
A.是黄河下游聚落形态典型代表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D.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
4.[2023重庆模拟]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呼。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B )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5.[2023.1浙江]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所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A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3北京]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A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7.[2023江苏连云港调研]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圣地谢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 C )
A.城乡实现一体化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工业化的两面性
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8.[2020.7浙江]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B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2020.1浙江]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B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0.[2022海南]明代,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人们以说嘉兴话为尚;清代,上海属苏州管辖,人们以会说苏州话为荣;到了现代,上海已成为著名大都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海话。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 B )
A.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 B.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
C.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D.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021辽宁]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12.[2021.1浙江]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
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此画反映( C )
A.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
B.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
D.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
13.[2024山西联考]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主要是穴居式住宅,一般会挖掘深坑再进行构建;江南河姆渡遗址主要是干栏式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C )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南北方的文化习俗不同
C.自然环境存在差异
D.中原劳作工具更为先进
14.[2023山东威海二模]春秋时期,一般诸侯国的国都周围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只有国都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小,一般的邑住户不过千室。战国时期,“千丈之城、万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到处存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D )
A.统一趋势的加强 B.兼并战争的发生
C.民族迁徙的频繁 D.城市经济的发展
15.[2023湖北三校联考]“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D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16.[2024广东惠州调研]1865年,上海的第一批煤气路灯在南京路上被点亮,在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一些商家和居民在商铺和家庭中竞相使用煤气灯。这反映了上海( A )
A.社会生活逐渐改变 B.洋务运动稳步推进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D.崇洋媚外日益盛行
17.[2024 浙江联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集中体现了( B )
A.城镇化率的提高 B.基础设施的发展
C.居住条件的改善 D.社会问题的解决
18.[2024安徽名校检测]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向私人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凯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 ( C )
A.源于罗马政治体制的变化
B.反映了罗马建筑水平的提升
C.违背了罗马人的共和精神
D.体现了对外扩张的财富效益
19.[2023广东湛江调研]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B )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20.[2023天津南开区二模]20世纪60年代,英国市区的人口开始减少,英国出现内城空洞化倾向,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这表明( B )
A.城市化的水平下降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农村发展超过城市 D.国家人口数量锐减
21.[2023重庆八中模拟]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200余米的道路。据考古工作者陈述:二里头都城主要是通过主干道路划分出规整的功能区,用两纵两横4条道路搭成一个“井”字形框架。在这个“九宫格”的布局中,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3个重要区域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对此布局的最合理解释是( C )
A.标志着统治集团的高度集权
B.体现了浓厚的神权色彩
C.反映了社会分层的严格有序
D.形成了精细的社会分工
22.[2023黑龙江鸡西月考]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C )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2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根据上海地方志记载,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江浙孑遗,无不趋上海,洋泾浜上新筑室纵横十余里,地值至亩千金,居民不下百万,商贾辐辏,厘税日旺”。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D )
A.民族资本大量注入上海金融市场
B.列强的资本输出破坏了市场秩序
C.租界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
D.内外因素为城市近代化提供契机
24.[情境创新]下面为罗马城布局图。图中的布局 ( C )
A.体现了鲜明的等级意识
B.反映了城市规划的杂乱无章
C.突出了公民的主体地位
D.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很突出
25.现代拉美一些特大城市周边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民窟,其中的贫民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农村丧失了土地,迁移到城市,已经接受了城市的生活习惯。可是,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城市不能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他们只能聚集在贫民窟中。这说明 ( A )
A.城市化超过社会经济承载能力
B.贫困是城市社会问题出现的根源
C.顺应全球化才能解决社会问题
D.城市化必须依托生活习俗的改良
26.[2024 武汉调研,14分]【市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 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的居民人口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嘉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业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 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8分)
答案 (1)发展历程:唐末五代,设立军镇;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一些草市逐渐成长为镇市,部分镇市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明清时期,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6分)
(2)新现象: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2分)评价: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新城镇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加深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影响了“自强求富”思想的实践。(任意两点4分)但就整体而言,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地位。(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十三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58讲 古代的村落、集镇与近现代城市化进程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