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答案)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长江流域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堆积厚度达40—50厘米的稻壳、稻叶和稻秆、稻粒(分为籼稻和粳稻)。由此推断,当时余姚河姆渡 (   )
A.农业的生产水平较高  B.已完成社会大分工
C.有较固定的居住区域  D.粮食的种类比较多
2.[2024辽宁鞍山联考]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对研究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下列关于牛河梁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已经产生了私有制
②遗址所处时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4重庆七校开学考]据称,禹会集诸侯(部落领袖)时,因防风氏迟到,即将其处死;《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孟子》中也记载:“夏后(君主)氏五十而贡。”上述历史记载可用于说明(   )
A.夏朝的真实存在  B.早期国家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完善
4.[2024哈尔滨三中开学考]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说明,商王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的政治版图已到达长江流域,并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这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点
B.商朝实现对地方直接管理
C.南北方文化存在着交流与融合
D.商朝的国家机构臻于完善
5.[2023湖北测试]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
A.呈现出内外分治特征
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
C.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
D.具有松散性的特点
6.[2024河南调研]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7.[2024湖南郴州一模]经考古发掘,殷墟遗址发现有铸铜、制骨、制陶、制玉等作坊遗址。从殷墟西区墓葬统计情况看,很多墓主人随葬有铜刀、铜锥、石钻扶手、石锥等工具,如西区墓葬M271、M283都随葬有铜刀、铜锥,M1148随葬有铜锥,M532随葬有石钻扶手,同时这些墓主都随葬有陶瓤、爵。由此可推断(   )
A.商代手工业门类较多
B.当时手工业者身份是自由民
C.墓主的技术非常精湛
D.铜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
8.[2024山西联考]下图所示是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格伯簋,其内底有铭文83字,记述了格伯以四匹良马换取倗生三十田,双方剖券为证,并在书记官吏的见证下确定了土地的界域。该铭文反映出西周(   )
A.分封制度推行受阻   B.青铜铸造水平较高
C.井田制度受到冲击  D.文字向简约化发展
9.[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距今约4 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 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早期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10.[2023辽宁三模]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基本要求,但本应践行周礼的鲁国却反复出现了兄终弟及的情况,这说明鲁国并未完全按照周礼管理封国的内部事务。另外,以殷商遗民为主的宋国亦存在此类现象。这从侧面说明(   )
A.鲁宋等国重视传统的礼俗
B.选贤任能得到诸侯国践行
C.周王朝尊重封国的自主权
D.旧制存在影响周天子权威
11.[2024广东六校联考]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C.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D.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
12.[2023山东临沂模拟]2019年7月6日,中国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距今5 300年前后,掌握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开始大量迁徙到良渚,最早出现了“瑶山”墓地这样的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相对独立、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坛上一共发现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
——摘编自秦岭《良渚的故事》,《光明日报》
2019年7月7日
材料二 良渚的第一代考古人施昕更(1911—1939),先后三次主持发掘工作。1938年,施昕更一边在浙南山区参加抗战游击,一边克服困难继续考古整理工作,五万余字、百余张图片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得以在战火纷乱的上海正式出版,堪称传奇。施昕更在《良渚》的卷首语写道:“这本报告,是随着作者同样的命运,经过了许多患难困苦的历程,终于出版了。虽然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此书既成,反不忍卒读,更感慨万端!遥想这书的诞生地——良渚……大好山河,为敌骑践踏而黯然变色,这报告中的材料,也已散失殆尽,所以翻到这书的每一页,像瞻仰其遗容一样的含着悲怆的心情……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其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摘编自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施昕更与良渚”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版
1.[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长江流域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堆积厚度达40—50厘米的稻壳、稻叶和稻秆、稻粒(分为籼稻和粳稻)。由此推断,当时余姚河姆渡 ( C )
A.农业的生产水平较高  B.已完成社会大分工
C.有较固定的居住区域  D.粮食的种类比较多
2.[2024辽宁鞍山联考]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对研究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下列关于牛河梁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C )
①已经产生了私有制
②遗址所处时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4重庆七校开学考]据称,禹会集诸侯(部落领袖)时,因防风氏迟到,即将其处死;《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孟子》中也记载:“夏后(君主)氏五十而贡。”上述历史记载可用于说明( B )
A.夏朝的真实存在  B.早期国家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完善
4.[2024哈尔滨三中开学考]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说明,商王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的政治版图已到达长江流域,并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这说明( C )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点
B.商朝实现对地方直接管理
C.南北方文化存在着交流与融合
D.商朝的国家机构臻于完善
5.[2023湖北测试]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C )
A.呈现出内外分治特征
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
C.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
D.具有松散性的特点
6.[2024河南调研]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C )
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7.[2024湖南郴州一模]经考古发掘,殷墟遗址发现有铸铜、制骨、制陶、制玉等作坊遗址。从殷墟西区墓葬统计情况看,很多墓主人随葬有铜刀、铜锥、石钻扶手、石锥等工具,如西区墓葬M271、M283都随葬有铜刀、铜锥,M1148随葬有铜锥,M532随葬有石钻扶手,同时这些墓主都随葬有陶瓤、爵。由此可推断( A )
A.商代手工业门类较多
B.当时手工业者身份是自由民
C.墓主的技术非常精湛
D.铜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
8.[2024山西联考]下图所示是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格伯簋,其内底有铭文83字,记述了格伯以四匹良马换取倗生三十田,双方剖券为证,并在书记官吏的见证下确定了土地的界域。该铭文反映出西周( C )
A.分封制度推行受阻   B.青铜铸造水平较高
C.井田制度受到冲击  D.文字向简约化发展
9.[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距今约4 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 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A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早期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10.[2023辽宁三模]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基本要求,但本应践行周礼的鲁国却反复出现了兄终弟及的情况,这说明鲁国并未完全按照周礼管理封国的内部事务。另外,以殷商遗民为主的宋国亦存在此类现象。这从侧面说明( C )
A.鲁宋等国重视传统的礼俗
B.选贤任能得到诸侯国践行
C.周王朝尊重封国的自主权
D.旧制存在影响周天子权威
11.[2024广东六校联考]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B )
A.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C.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D.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
12.[2023山东临沂模拟,14分]2019年7月6日,中国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距今5 300年前后,掌握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开始大量迁徙到良渚,最早出现了“瑶山”墓地这样的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相对独立、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坛上一共发现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
——摘编自秦岭《良渚的故事》,《光明日报》
2019年7月7日
材料二 良渚的第一代考古人施昕更(1911—1939),先后三次主持发掘工作。1938年,施昕更一边在浙南山区参加抗战游击,一边克服困难继续考古整理工作,五万余字、百余张图片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得以在战火纷乱的上海正式出版,堪称传奇。施昕更在《良渚》的卷首语写道:“这本报告,是随着作者同样的命运,经过了许多患难困苦的历程,终于出版了。虽然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此书既成,反不忍卒读,更感慨万端!遥想这书的诞生地——良渚……大好山河,为敌骑践踏而黯然变色,这报告中的材料,也已散失殆尽,所以翻到这书的每一页,像瞻仰其遗容一样的含着悲怆的心情……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其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摘编自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施昕更与良渚”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良渚遗址出现在距今5 300年前后,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遗址的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体现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良渚遗址有雄伟的宫殿,层级分明的等级墓地,代表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和祭坛);遗址有庞大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文明,是中华早期农耕文明的实证。(6分)
(2)施昕更三次主持良渚遗址的发掘工作,一边积极参加抗日战争,一边进行考古资料整理工作。他克服困难写成《良渚》,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他的研究成果倾注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他的行为谱写了一首文化救国、文化兴国的赞歌。我们应该学习施昕更的伟大精神,担负起时代责任、民族使命。(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