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答案)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练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2024湖北孝感起点考]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请求帮忙,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这表明(   )
A.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B.专制集权受到削弱
C.分封制彻底瓦解    D.礼乐制逐渐解体
2.[2024浙江台州一模]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时期,在应如何培养太子的问题上,楚国大夫申叔时强调要“教之《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语》”。这一变化表明 (   )
A.楚国变法推动社会转型
B.儒学思想核心形成
C.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3.[2023福建联考]近年来,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器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论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
时期 地点 器物
春秋时期 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 两件铁锸
战国时期 湖北宜昌朱其沱遗址 一件铁锸
战国时期 湖北宜昌朱家台遗址 一批铁器,主要为农具
春秋时期 湖北宜昌上磨垴遗址 一批铁器,有锸、锛、刀等
春秋战国时期 湖北秭归张家坪遗址 二十余件铁器,有锸、斧、锛等
A.大土地所有制瓦解
B.冶铁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
C.生产方式经历变革
D.私营冶铸业获得快速发展
4.[2024合肥四中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处在频繁的社会职业流动之中,这与殷商、西周时期“商之子恒为商”的封闭状态绝然不同。当时的商人除继承祖业相沿而来外,还有些贵族、官僚因从事商业活动转化成商人,如齐国贵族田成子放贷经商,“专山海之富,擅鱼盐之利”。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崇商尊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商业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D.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5.[2024沈阳期中]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   )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
6.[2024辽宁开学考]春秋时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实行改革,把国都按地域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兵)乡……在国都以外的农村设邑、卒、乡、县、属等管理机构。这一改革(   )
A.加强了贵族政治的权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C.打破了宗法分封的传统
D.形成了家国一体格局
7.[2024云南大理统测]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而且要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政治抱负。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C.希望重建礼乐秩序
D.关注个体意识觉醒
8.[2024河北保定月考]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9.[2024大连期中]读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统计图
据此可知,当时(   )
A.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B.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
D.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
10.[2024山东日照联考]春秋初期,诸侯国有兵车“百乘”,已是“大国”标准。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以七雄为代表的区域性强国,军力甚至可达“万乘之国”的规模。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
A.时局变化影响战争规模
B.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残酷
C.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
D.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
11.[2024江苏镇江联考]下表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   )
人物 看法
庄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墨子 (儒者)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韩非子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A.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
B.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
C.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
D.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12.[2023广东惠州调研,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的何尊铭文,意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含义与范围都有了明显发展。首先,春秋时期齐、鲁、晋、郑等中原诸侯称“中国”,秦、楚等仍是“夷狄”。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其次,春秋强调“夏夷之防”,“中国”与“四夷”相对而称,但战国时已形成“中国”与“四夷”五方之民共为“天下”,同居“四海”的整体观念。最后,“中国”又是文化的概念,《春秋》明“华夷之辨”,族类与文化并重,而把文化标准放在首位。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中国”被正式写进外交文书首见于中英《南京条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约。随着局势的演变,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梁启超等人力主在扬弃中国为“天下之中”妄见的前提下,继续使用“中国”这个自古相沿的名称。1906年,《军政府宣言》中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等语,赋予“中国”爱国主义内涵。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在国际上被通称为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自此,“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
——摘编自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内涵变化的因素。(6分)
答案版
1.[2024湖北孝感起点考]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请求帮忙,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这表明( A )
A.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B.专制集权受到削弱
C.分封制彻底瓦解    D.礼乐制逐渐解体
2.[2024浙江台州一模]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时期,在应如何培养太子的问题上,楚国大夫申叔时强调要“教之《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语》”。这一变化表明 ( D )
A.楚国变法推动社会转型
B.儒学思想核心形成
C.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3.[2023福建联考]近年来,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器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论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C )
时期 地点 器物
春秋时期 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 两件铁锸
战国时期 湖北宜昌朱其沱遗址 一件铁锸
战国时期 湖北宜昌朱家台遗址 一批铁器,主要为农具
春秋时期 湖北宜昌上磨垴遗址 一批铁器,有锸、锛、刀等
春秋战国时期 湖北秭归张家坪遗址 二十余件铁器,有锸、斧、锛等
A.大土地所有制瓦解
B.冶铁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
C.生产方式经历变革
D.私营冶铸业获得快速发展
4.[2024合肥四中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处在频繁的社会职业流动之中,这与殷商、西周时期“商之子恒为商”的封闭状态绝然不同。当时的商人除继承祖业相沿而来外,还有些贵族、官僚因从事商业活动转化成商人,如齐国贵族田成子放贷经商,“专山海之富,擅鱼盐之利”。这反映了当时( C )
A.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崇商尊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商业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D.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5.[2024沈阳期中]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 A )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
6.[2024辽宁开学考]春秋时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实行改革,把国都按地域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兵)乡……在国都以外的农村设邑、卒、乡、县、属等管理机构。这一改革( C )
A.加强了贵族政治的权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C.打破了宗法分封的传统
D.形成了家国一体格局
7.[2024云南大理统测]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而且要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政治抱负。这表明孔子( B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C.希望重建礼乐秩序
D.关注个体意识觉醒
8.[2024河北保定月考]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A )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9.[2024大连期中]读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统计图
据此可知,当时( D )
A.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B.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
D.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
10.[2024山东日照联考]春秋初期,诸侯国有兵车“百乘”,已是“大国”标准。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以七雄为代表的区域性强国,军力甚至可达“万乘之国”的规模。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D )
A.时局变化影响战争规模
B.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残酷
C.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
D.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
11.[2024江苏镇江联考]下表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 C )
人物 看法
庄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墨子 (儒者)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韩非子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A.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
B.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
C.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
D.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12.[2023广东惠州调研,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的何尊铭文,意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含义与范围都有了明显发展。首先,春秋时期齐、鲁、晋、郑等中原诸侯称“中国”,秦、楚等仍是“夷狄”。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其次,春秋强调“夏夷之防”,“中国”与“四夷”相对而称,但战国时已形成“中国”与“四夷”五方之民共为“天下”,同居“四海”的整体观念。最后,“中国”又是文化的概念,《春秋》明“华夷之辨”,族类与文化并重,而把文化标准放在首位。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中国”被正式写进外交文书首见于中英《南京条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约。随着局势的演变,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梁启超等人力主在扬弃中国为“天下之中”妄见的前提下,继续使用“中国”这个自古相沿的名称。1906年,《军政府宣言》中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等语,赋予“中国”爱国主义内涵。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在国际上被通称为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自此,“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
——摘编自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内涵变化的因素。(6分)
答案 (1)内涵:地域范围从中原扩至周边地区;华夷之别缩小,民族交融程度加深;看重文化标准。(每点1分,共3分)
背景 经济上: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政治上:改革变法的影响;争霸战争的影响。文化上:周文化的传播;民族交融的影响。(4分,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
(2)因素 政治上: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的影响。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文化上: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先进知识分子的引领。(每点2分,共6分,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