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1.(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考古材料显示, 半坡遗址发现了菜种遗存, 姜寨遗址发现了猪、羊、狗的遗骨与畜栏等养殖业遗存。 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B.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
C.原始先民农业种植技术成熟 D.中原地区自然环境优越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仅根据菜种遗存和养殖业遗存不足以说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半坡遗址发现了菜种遗存,姜寨遗址发现了养殖业遗存,这说明中国人类早期文明种已经开始了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这是早期农业文明发展的表现,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原始先民农业种植技术成熟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优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早期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夏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设“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之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这说明夏王朝(  )
A.政府机构设置完善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国家政治体制形成 D.宗法观念开始消亡
【知识点】禅让制与世袭制
【解析】【分析】根据“夏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设‘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之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分析可知,材料中夏朝设置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官僚体系,说明国家政治体制形成,C正确;
A错误,“完善”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B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于秦朝;
D错误,材料无关宗法观念;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夏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夏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设‘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之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3.(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史记》记载道,“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这一记载表明商代(  )
A.内外服制度推行不畅 B.中央与地方间势均力敌
C.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 D.方国游离于控制区之外
【答案】C
【知识点】内外服制
【解析】【分析】根据“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分析可知,商朝时诸侯时叛时归,说明商朝尚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C正确;
A错误,内外服制度下诸侯自主权较大,出现了材料现象,并不能说明内外服制度推行不畅;
B错误,“势均力敌”说法不符合材料;
D错误,方国并非完全游离于控制区之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4.(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而且扩展了势力范围。但领土广袤,仪靠中央王朝难以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为此,西周(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B.实施了分封制
C.倡导华夏一统观念 D.削弱贵族特权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而且扩展了势力范围。但领土广袤,仪靠中央王朝难以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建立之初区域广袤,殷遗民及周围的戎狄蛮夷尚未归附,因此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西周实行分封制,B正确;
A错误,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错误,华夏一统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D错误,西周并未削弱贵族特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而且扩展了势力范围。但领土广袤,仪靠中央王朝难以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
5.(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燕昭王派大将秦开渡过辽水进击箕氏朝鲜(周封侯国),“取地二千里’’,开辟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列国纷争不断加剧 B.郡县体制全而推广
C.诸侯强国开疆拓土 D.边疆地地区实现稳定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取地二千里”“开辟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分析可知,材料中燕国的开疆拓土,扩大了燕国的疆域,C正确;
A错误,材料只涉及燕国,不能看出列国纷争不断加剧;
B错误,材料体现了郡的设置,但是不能看出郡县体制全国推广;
D错误,“实现稳定”说法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的纷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取地二千里”“开辟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6.(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表1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史实。这些史实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行商坐贾成为商贸主体 B.商业贸易网络逐步形成
C.诸侯国君重视商业贸易 D.地域性商人群体己出现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齐桓公主张加强对商人的管理,“管子”中记载奇珍异宝汇聚,而《谏逐客书》中记载陛下需要的奇珍异宝都可以得到,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商业贸易网络逐步形成,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但是不能说明行商坐贾成为商贸主体;
C错误,材料二、三不能看出诸侯国君重视商业贸易;
D错误,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图表信息。
7.(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该思想家最可能是(  )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知识点】老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主张是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
8.(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提出各自的主张,后世将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出现(  )
A.推动法家成为主流思想 B.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C.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衰落 D.导致了礼乐制度的消亡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提出各自的主张”分析可知,材料中“百家争鸣”中各种思想的出现,体现了各家的治国思想,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B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法家成为主流;
C错误,材料不涉及宗法观念;
D错误,“礼乐制度”的消亡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百家争鸣造成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
9.(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九卿指“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这一制度(  )
A.明确了中央机构分工 B.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
C.杜绝了官员腐败现象 D.导致了分封体制瓦解
【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分析可知,材料中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体现了中央机构分工的确定,A正确;
B错误,材料不涉及地方治理;
C错误,“杜绝了”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已经瓦解,与三公九卿制度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公九卿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10.(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下表所示是部分学者关于项羽分封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项羽实行分封制的主要原因是(  )
A.彻底推翻郡县制度 B.缓和矛盾稳定秩序
C.自立为王强化统治 D.先秦分封制影响深远
【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项羽把诸侯军队集中起来的主要因素,即所谓的‘义’ ” “项羽分封是对当时各割据军事势力范围的划分,是对当时割据局面的重新组合,非如此,不能重建社会秩序”并结合所学可知,项羽实行分封主要由于力量掌控不住、群雄并起、局势混乱等多重原因的考虑,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秩序,B项正确;
A错误,材料所述与彻底推翻郡县制度无关;
C错误,分封诸侯以后,诸侯们会因利益不均而不停攻伐,不利于强化统治;
D错误,分封制的深远影响并非是项羽实行分封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秩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楚汉之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11.(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在汉代思想家刘安等人看来,秦的灭亡是由于秦王朝统治者们“积怨在于民”,奉行了一条“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的畸形的政治路线,最终使其彻底陷入“与民为仇”的“绝境”。据此可知,刘安认为秦的灭亡是由于(  )
A.大兴土木,国库亏空 B.以史为帅,严刑酷法
C.穷奢极欲,矛盾激化 D.灾害频仍,百姓穷困
【知识点】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分析可知,材料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穷奢极欲,矛盾激化,C正确;
A错误,大兴土木只是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一个表现;
B错误,严刑峻法从材料中并未体现;
D错误,材料不涉及灾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灭亡,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
12.(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汉初的统治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的底层,并大都参加了秦未农民大起义,他们对秦朝的暴政有着切身的体会,希望从秦朝的速亡中得到教训。材料可用于解释汉初(  )
A.儒法合流的趋势 B.民本价值观的成熟
C.休养生息的政策 D.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汉初的统治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的底层,并大都参加了秦未农民大起义,他们对秦朝的暴政有着切身的体会,希望从秦朝的速亡中得到教训”分析可知,材料中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儒法合流;
B错误,材料只能看出民本思想,但是不能看出“成熟”;
D错误,材料现象与郡国并行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汉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汉初的统治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的底层,并大都参加了秦未农民大起义,他们对秦朝的暴政有着切身的体会,希望从秦朝的速亡中得到教训”。
13.(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汉代,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史称“上封事”。比如汉光武帝曾下讲,“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有司修职,务遵法度”。据此分析,“上封事”(  )
A.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 B.体现了严刑峻法治国理念
C.强化了对基层机构的控制 D.确保了政令的传达和效率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分析可知,材料的制度有利于皇帝更加有效的掌握信息,加强专制集权,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严刑峻法;
C错误,材料中的奏事不仅局限于基层机构;
D错误,“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
14.(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东汉时期,地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姑臧通过与西域的陆上贸易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发展成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后汉书》评价道:“时(建武中)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臻致积。”据此可知,东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地区(  )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重商主义开始兴起
C.经济发展领先全国 D.民族矛盾实现缓和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地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姑臧通过与西域的陆上贸易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发展成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臻致积”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河西走廊地区因为丝绸之路商品经济发展,A正确;
B错误,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错误,材料只涉及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看出其领先全国;
D错误,材料不涉及民族矛盾缓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东汉的兴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地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姑臧通过与西域的陆上贸易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发展成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臻致积”。
15.(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汉代画像石(砖)中, “孝子图 ”大量出现,其中以山东的丁兰刻木、老莱子娱亲、闵子骞御车失 棰、曾母投杼、孝孙原毂、赵口屠、董永侍父等最为著名。“孝子图 ”的大量出现(  )
A.强化了宗法制下血缘关系的作用
B.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入渗透
C.缓和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纷争
D.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其中以山东的丁兰刻木、老莱子娱亲、闵子骞御车失棰、曾母投杼、孝孙原榖、赵口屠、董永侍父等最为著名”可知,汉代画像石(砖)中,“孝子图”大量出现,且分布地域广泛,说明汉代儒家伦理道德渗透的深入,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社会矛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孝子图”并不能缓和这一矛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因为汉武帝“尊崇儒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提出了中药“四气五味”说。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八纲”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现雏形。这反映出汉代(  )
A.有效防范了疫病传播 B.医药理论取得了发展
C.医药学已经领先世界 D.大众健康得到了保障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四气五味”“八纲”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汉代中医药理论有所发展,B正确;
A错误,材料只涉及中医药理论发展,不能看出其“有效防范了疫病传播”;
C错误,材料只涉及中国,不能看出其领先世界;
D错误,“得到保障”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汉的科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四气五味”“八纲”。
17.(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诸葛亮治蜀期间,设司盐校尉专管盐业发展,使得成都“家有盐泉之井”;并发明了天然气煮盐。此外,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当时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国、魏国,成为军费的重要来源。这些现象说明蜀国(  )
A.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B.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经济发展领先全国 D.手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家有盐泉之井”“天然气煮盐”“织锦产业”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蜀国煮盐业和织锦业都有所发展,A正确;
B错误,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错误,“领先全国”从材料不能体现;
D错误,材料可以看出手工业发展,但是不能看出其成为“支柱产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家有盐泉之井”“天然气煮盐”“织锦产业”。
18.(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在司马氏实现江山易帜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出现曹魏官僚集团成员起兵反抗的现象,因此,官僚职权世袭制这种在曹魏得到长久使用并成功改造了汉代遗老遗少的官吏任用制度,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并加以强化和改造。司马氏父子此举旨在(  )
A.稳定统治秩序 B.阻止士族参政
C.延续曹魏制度 D.改革用人标准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官僚职权世袭制这种在曹魏得到长久使用并成功改造了汉代遗老遗少的官吏任用制度,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并加以强化和改造”分析可知,司马氏家族加收了汉代的遗老,意在防止官僚集团起兵防抗,稳定统治秩序,A正确;
B错误,司马氏家族并未阻止士人参政;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司马氏家族接纳了曹魏官僚集团,并不涉及延续其制度;
D错误,曹魏时期已经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官僚职权世袭制这种在曹魏得到长久使用并成功改造了汉代遗老遗少的官吏任用制度,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并加以强化和改造”。
19.(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率先举起反晋大旗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也以“汉”为国号。此后建立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多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甚至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基本完成 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
C.民族政权征战频繁 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分析可知,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体现了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氛围浓厚,D正确;
A错误,材料现象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是不能看出“民族交融基本完成”;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过国家统一的趋势;
C错误,材料并非强调民族政权征战频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
20.(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这些举措(  )
A.延续了礼乐制度的主体价值 B.得益于国家大一统局面重建
C.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深入推进 D.确立了汉族官僚的统治地位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张学习儒学,说汉语、改汉姓等,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C正确;
A错误,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B错误,此时并未实现国家大一统局面;
D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汉族官僚占据统治地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北魏孝文帝尊孔子”。
21.(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下表所示为北周、隋、唐建立初期册封前代帝王的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家世门第等级 B.宣传儒家的纲常伦理
C.继承西周分封制度 D.减少政权更迭的动荡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北周、隋、唐建立初期册封前代帝王,意在减少政权更迭的动荡,D正确;
A错误,隋唐时期确立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错误,材料并不涉及宣扬儒家的伦理纲常;
C错误,材料与西周的分封制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隋唐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图表内容。
22.(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隋朝初年,义仓以“当社”为单位,由当社成员自己管理。义仓粮食由当社“造仓窖贮之’’,粮食征收不存在强制,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量,交至义仓的粮食不属于赋税范围。由此可知,隋朝初年(  )
A.重视社会民生保障 B.人民赋税负担较轻
C.民间力量发展迅速 D.阶级矛盾实现缓和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粮食征收不存在强制,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量,交至义仓的粮食不属于赋税范围”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隋朝初期设置了义仓,说明社会注重保障民生,A正确;
B错误,材料不涉及民众赋税负担;
C错误,材料无关民间力量发展问题;
D错误,材料只能看出政府重视社会救济,不能看出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社会救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粮食征收不存在强制,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量,交至义仓的粮食不属于赋税范围”。
23.(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下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巢起义 B.边疆局势恶化
C.安史之乱 D.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人口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社会动荡,C正确;
A错误,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的起义,发生在材料时间之后;
B错误,材料主要是因为内部的动荡,不涉及边疆局势;
D错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是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安史之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24.(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2001年,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的;2010年,西安出土的初唐蒋少卿夫妇墓中随葬了27件陶俑,有26件陶俑穿着窄袖服装,有4件风帽俑更是外披窄袖曳地披袍,内衬窄袖齐脚长袍。这表明,唐代初期(  )
A.异域风俗已被普遍接受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胡汉生活观念日渐趋同 D.游牧部落间交流频繁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的”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汉人陶俑穿着胡服,体现了民族交融加强,社会风气较为开放,B正确;
A错误,“普遍接受”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C错误,“日渐趋同”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族与胡人之间的交融,不是游牧部落间交流频繁;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初期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的”等。
25.(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与之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世卿世禄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世家大族力量较大,与之相关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品中正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
26.(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684年,秉笔宰相将原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武则天默认了这一举动,政事堂由此开始向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转型。此举有利干(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降低相权膨胀风险
C.完善权力制衡体制 D.明确三省职能分工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秉笔宰相将原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武则天默认了这一举动,政事堂由此开始向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转型”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门下省和中书省合署办公,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正确;
B错误,材料只是办公场所的变化,不涉及相权膨胀问题;
C错误,“完善”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D错误,材料无关三省分工明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省六部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秉笔宰相将原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武则天默认了这一举动,政事堂由此开始向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转型”。
27.(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元稹任同州刺史,当地两税的户情况是:“右件地并是贞元四年(788年),检责至今,已是三十六年…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其间亦有富豪兼并,广占阡陌……”这说明当地两税法的实施(  )
A.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B.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C.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D.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分析可知 ,材料现象体现了两税法的实施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B正确;
AC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两税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
28.(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魏晋南北朝中期的佛像雕塑,除了常见的印度的释迦牟尼、弥勒佛之外,还出现了千佛、三生佛、无量寿佛等许多新的雕塑内容,中国龙的形象、中国汉族文化中的许多饰物和器具也出现在了雕像元素中。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印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B.佛教呈现本土化的趋势
C.佛像雕刻技术日益创新 D.三教合流特征日渐明显
【答案】B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龙的形象、中国汉族文化中的许多饰物和器具也出现在了雕像元素中”分析可知,中国元素被融入到佛像中体现了佛教的本土化趋势,B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中印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C错误,材料不涉及雕刻艺术;
D错误,材料只涉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涉及道教和儒学,不能看出三教合流趋势;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龙的形象、中国汉族文化中的许多饰物和器具也出现在了雕像元素中”。
29.(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唐代一些诗人对当朝某一书法家书法的特点描绘道,“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据此可知,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 B.怀素 C.柳公权 D.颜真卿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分析可知,材料作品洋洋洒洒,张扬随性,是草书的特点,因此材料书法家可能是怀素,B正确;
A错误,王羲之是行书大家;
CD是楷书大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文学艺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
30.(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A.政府主导医学发展 B.医学受到官方重视
C.社会崇医之风兴盛 D.御医选拔方式多样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保留了医药类书籍,北魏医者因为治好了皇帝的头疼而加官进爵,唐朝更是允许医者入仕,这说明古代统治者非常注重医学的发展,B正确;
A错误,政府“主导”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C错误,材料体现统治者态度,无关社会风气;
D错误,材料不涉及御医选拔手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医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中的史料内容。
31.(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生产力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最大变化是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谭苏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制度进行支撑的……秦统一六国后,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进入崭新时期,“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摘编自张健、万钰莹的《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践行“大一统”的举措。
【答案】(1)背景: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竞相开展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
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自由化;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
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包容开放的特点;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及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2)举措: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秦律》;编订户籍;将六国贵族豪强迁入关中,整顿风俗。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并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关系等方面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如: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竞相开展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自由化。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
意义:根据“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包容开放的特点;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及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2)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践行“大一统”的举措,包括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秦律》编订户籍;将六国贵族豪强迁入关中,整顿风俗等。
故答案为:
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竞相开展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自由化;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包容开放的特点;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及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2)举措: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秦律》;编订户籍;将六国贵族豪强迁入关中,整顿风俗。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秦朝的大一统,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32.(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唐时期,敦煌是唐军的军事指挥基地、粮草供应基地和补给站。武则天采取“所有田业,官贷种子,付户助营……课役具免,复得田苗”的措施,使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也迅猛发展,行业种类齐全,分工细致。在西突厥投降后,“商旅可行矣,诸胡大悦”,敦煌的交通更为畅通。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在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繁荣发展以及中外贸易兴盛的基础上,敦煌的商业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城内店肆林立,有了专门的行市划分。大量的商人汇集于敦煌,使敦煌这个以中转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商贸城市空前繁华,出现了“兴胡之旅,岁月相继”的景象。
——摘编自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外来商品辑考》
材料二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从河陇地区(今敦煌、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造成这一地区兵力空虚,吐蕃趁机攻占了该地区,唐朝与西域的联系也因此被彻底切断。吐蕃在占领地区推行部落制度,为防止民间反抗,尽收民间铁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敦煌商业贸易的明显衰落。
——摘编自韩国磐《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敦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朝时期敦煌社会经济兴衰的原因。
【答案】(1)表现: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发展;中外商旅汇集;商品经济兴盛;中转贸易发达。
(2)兴盛原因:战略地位重要;交通畅通;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边疆社会相对稳定。
衰败原因:安史之乱造成边疆局势动荡;丝路贸易受阻;吐蕃推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1)表现:根据“使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也迅猛发展,行业种类齐全,分工细致。”得出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发展;根据“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得出中外商旅汇集;根据“敦煌的商业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城内店肆林立,有了专门的行市划分”得出商品经济兴盛;根据“大量的商人汇集于敦煌,使敦煌这个以中转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商贸城市空前繁华”得出中转贸易发达。
(2)兴盛原因:根据“初唐时期,敦煌是唐军的军事指挥基地、粮草供应基地和补给站。”得出战略地位重要;根据“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得出交通畅通;根据所学可得出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边疆社会相对稳定。衰败原因:根据“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从河陇地区(今敦煌、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造成这一地区兵力空虚”得出安史之乱造成边疆局势动荡;根据“唐朝与西域的联系也因此被彻底切断”得出丝路贸易受阻;根据“吐蕃在占领地区推行部落制度,为防止民间反抗,尽收民间铁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敦煌商业贸易的明显衰落。”得出吐蕃推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故答案为:
(1)表现: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发展;中外商旅汇集;商品经济兴盛;中转贸易发达。
(2)兴盛原因:战略地位重要;交通畅通;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边疆社会相对稳定。
衰败原因:安史之乱造成边疆局势动荡;丝路贸易受阻;吐蕃推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1.(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考古材料显示, 半坡遗址发现了菜种遗存, 姜寨遗址发现了猪、羊、狗的遗骨与畜栏等养殖业遗存。 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B.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
C.原始先民农业种植技术成熟 D.中原地区自然环境优越
2.(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夏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设“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之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这说明夏王朝(  )
A.政府机构设置完善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国家政治体制形成 D.宗法观念开始消亡
3.(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史记》记载道,“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这一记载表明商代(  )
A.内外服制度推行不畅 B.中央与地方间势均力敌
C.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 D.方国游离于控制区之外
4.(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而且扩展了势力范围。但领土广袤,仪靠中央王朝难以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为此,西周(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B.实施了分封制
C.倡导华夏一统观念 D.削弱贵族特权
5.(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燕昭王派大将秦开渡过辽水进击箕氏朝鲜(周封侯国),“取地二千里’’,开辟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列国纷争不断加剧 B.郡县体制全而推广
C.诸侯强国开疆拓土 D.边疆地地区实现稳定
6.(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表1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史实。这些史实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行商坐贾成为商贸主体 B.商业贸易网络逐步形成
C.诸侯国君重视商业贸易 D.地域性商人群体己出现
7.(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该思想家最可能是(  )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8.(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提出各自的主张,后世将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出现(  )
A.推动法家成为主流思想 B.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C.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衰落 D.导致了礼乐制度的消亡
9.(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九卿指“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这一制度(  )
A.明确了中央机构分工 B.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
C.杜绝了官员腐败现象 D.导致了分封体制瓦解
10.(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下表所示是部分学者关于项羽分封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项羽实行分封制的主要原因是(  )
A.彻底推翻郡县制度 B.缓和矛盾稳定秩序
C.自立为王强化统治 D.先秦分封制影响深远
11.(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在汉代思想家刘安等人看来,秦的灭亡是由于秦王朝统治者们“积怨在于民”,奉行了一条“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的畸形的政治路线,最终使其彻底陷入“与民为仇”的“绝境”。据此可知,刘安认为秦的灭亡是由于(  )
A.大兴土木,国库亏空 B.以史为帅,严刑酷法
C.穷奢极欲,矛盾激化 D.灾害频仍,百姓穷困
12.(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汉初的统治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的底层,并大都参加了秦未农民大起义,他们对秦朝的暴政有着切身的体会,希望从秦朝的速亡中得到教训。材料可用于解释汉初(  )
A.儒法合流的趋势 B.民本价值观的成熟
C.休养生息的政策 D.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13.(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汉代,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史称“上封事”。比如汉光武帝曾下讲,“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有司修职,务遵法度”。据此分析,“上封事”(  )
A.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 B.体现了严刑峻法治国理念
C.强化了对基层机构的控制 D.确保了政令的传达和效率
14.(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东汉时期,地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姑臧通过与西域的陆上贸易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发展成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后汉书》评价道:“时(建武中)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臻致积。”据此可知,东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地区(  )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重商主义开始兴起
C.经济发展领先全国 D.民族矛盾实现缓和
15.(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汉代画像石(砖)中, “孝子图 ”大量出现,其中以山东的丁兰刻木、老莱子娱亲、闵子骞御车失 棰、曾母投杼、孝孙原毂、赵口屠、董永侍父等最为著名。“孝子图 ”的大量出现(  )
A.强化了宗法制下血缘关系的作用
B.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入渗透
C.缓和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纷争
D.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16.(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提出了中药“四气五味”说。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八纲”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现雏形。这反映出汉代(  )
A.有效防范了疫病传播 B.医药理论取得了发展
C.医药学已经领先世界 D.大众健康得到了保障
17.(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诸葛亮治蜀期间,设司盐校尉专管盐业发展,使得成都“家有盐泉之井”;并发明了天然气煮盐。此外,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当时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国、魏国,成为军费的重要来源。这些现象说明蜀国(  )
A.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B.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经济发展领先全国 D.手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18.(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在司马氏实现江山易帜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出现曹魏官僚集团成员起兵反抗的现象,因此,官僚职权世袭制这种在曹魏得到长久使用并成功改造了汉代遗老遗少的官吏任用制度,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并加以强化和改造。司马氏父子此举旨在(  )
A.稳定统治秩序 B.阻止士族参政
C.延续曹魏制度 D.改革用人标准
19.(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率先举起反晋大旗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也以“汉”为国号。此后建立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多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甚至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基本完成 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
C.民族政权征战频繁 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20.(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这些举措(  )
A.延续了礼乐制度的主体价值 B.得益于国家大一统局面重建
C.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深入推进 D.确立了汉族官僚的统治地位
21.(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下表所示为北周、隋、唐建立初期册封前代帝王的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家世门第等级 B.宣传儒家的纲常伦理
C.继承西周分封制度 D.减少政权更迭的动荡
22.(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隋朝初年,义仓以“当社”为单位,由当社成员自己管理。义仓粮食由当社“造仓窖贮之’’,粮食征收不存在强制,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量,交至义仓的粮食不属于赋税范围。由此可知,隋朝初年(  )
A.重视社会民生保障 B.人民赋税负担较轻
C.民间力量发展迅速 D.阶级矛盾实现缓和
23.(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下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巢起义 B.边疆局势恶化
C.安史之乱 D.经济重心南移
24.(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2001年,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的;2010年,西安出土的初唐蒋少卿夫妇墓中随葬了27件陶俑,有26件陶俑穿着窄袖服装,有4件风帽俑更是外披窄袖曳地披袍,内衬窄袖齐脚长袍。这表明,唐代初期(  )
A.异域风俗已被普遍接受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胡汉生活观念日渐趋同 D.游牧部落间交流频繁
25.(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与之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世卿世禄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26.(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684年,秉笔宰相将原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武则天默认了这一举动,政事堂由此开始向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转型。此举有利干(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降低相权膨胀风险
C.完善权力制衡体制 D.明确三省职能分工
27.(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元稹任同州刺史,当地两税的户情况是:“右件地并是贞元四年(788年),检责至今,已是三十六年…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其间亦有富豪兼并,广占阡陌……”这说明当地两税法的实施(  )
A.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B.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C.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D.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28.(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魏晋南北朝中期的佛像雕塑,除了常见的印度的释迦牟尼、弥勒佛之外,还出现了千佛、三生佛、无量寿佛等许多新的雕塑内容,中国龙的形象、中国汉族文化中的许多饰物和器具也出现在了雕像元素中。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印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B.佛教呈现本土化的趋势
C.佛像雕刻技术日益创新 D.三教合流特征日渐明显
29.(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唐代一些诗人对当朝某一书法家书法的特点描绘道,“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据此可知,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 B.怀素 C.柳公权 D.颜真卿
30.(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A.政府主导医学发展 B.医学受到官方重视
C.社会崇医之风兴盛 D.御医选拔方式多样
31.(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生产力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最大变化是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谭苏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制度进行支撑的……秦统一六国后,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进入崭新时期,“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摘编自张健、万钰莹的《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践行“大一统”的举措。
32.(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唐时期,敦煌是唐军的军事指挥基地、粮草供应基地和补给站。武则天采取“所有田业,官贷种子,付户助营……课役具免,复得田苗”的措施,使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也迅猛发展,行业种类齐全,分工细致。在西突厥投降后,“商旅可行矣,诸胡大悦”,敦煌的交通更为畅通。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在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繁荣发展以及中外贸易兴盛的基础上,敦煌的商业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城内店肆林立,有了专门的行市划分。大量的商人汇集于敦煌,使敦煌这个以中转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商贸城市空前繁华,出现了“兴胡之旅,岁月相继”的景象。
——摘编自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外来商品辑考》
材料二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从河陇地区(今敦煌、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造成这一地区兵力空虚,吐蕃趁机攻占了该地区,唐朝与西域的联系也因此被彻底切断。吐蕃在占领地区推行部落制度,为防止民间反抗,尽收民间铁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敦煌商业贸易的明显衰落。
——摘编自韩国磐《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敦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朝时期敦煌社会经济兴衰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仅根据菜种遗存和养殖业遗存不足以说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半坡遗址发现了菜种遗存,姜寨遗址发现了养殖业遗存,这说明中国人类早期文明种已经开始了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这是早期农业文明发展的表现,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原始先民农业种植技术成熟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优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早期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知识点】禅让制与世袭制
【解析】【分析】根据“夏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设‘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之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分析可知,材料中夏朝设置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官僚体系,说明国家政治体制形成,C正确;
A错误,“完善”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B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于秦朝;
D错误,材料无关宗法观念;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夏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夏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设‘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之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3.【答案】C
【知识点】内外服制
【解析】【分析】根据“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分析可知,商朝时诸侯时叛时归,说明商朝尚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C正确;
A错误,内外服制度下诸侯自主权较大,出现了材料现象,并不能说明内外服制度推行不畅;
B错误,“势均力敌”说法不符合材料;
D错误,方国并非完全游离于控制区之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而且扩展了势力范围。但领土广袤,仪靠中央王朝难以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建立之初区域广袤,殷遗民及周围的戎狄蛮夷尚未归附,因此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西周实行分封制,B正确;
A错误,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错误,华夏一统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D错误,西周并未削弱贵族特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而且扩展了势力范围。但领土广袤,仪靠中央王朝难以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取地二千里”“开辟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分析可知,材料中燕国的开疆拓土,扩大了燕国的疆域,C正确;
A错误,材料只涉及燕国,不能看出列国纷争不断加剧;
B错误,材料体现了郡的设置,但是不能看出郡县体制全国推广;
D错误,“实现稳定”说法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的纷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取地二千里”“开辟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齐桓公主张加强对商人的管理,“管子”中记载奇珍异宝汇聚,而《谏逐客书》中记载陛下需要的奇珍异宝都可以得到,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商业贸易网络逐步形成,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但是不能说明行商坐贾成为商贸主体;
C错误,材料二、三不能看出诸侯国君重视商业贸易;
D错误,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图表信息。
【知识点】老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主张是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提出各自的主张”分析可知,材料中“百家争鸣”中各种思想的出现,体现了各家的治国思想,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B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法家成为主流;
C错误,材料不涉及宗法观念;
D错误,“礼乐制度”的消亡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百家争鸣造成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分析可知,材料中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体现了中央机构分工的确定,A正确;
B错误,材料不涉及地方治理;
C错误,“杜绝了”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已经瓦解,与三公九卿制度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公九卿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10.【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项羽把诸侯军队集中起来的主要因素,即所谓的‘义’ ” “项羽分封是对当时各割据军事势力范围的划分,是对当时割据局面的重新组合,非如此,不能重建社会秩序”并结合所学可知,项羽实行分封主要由于力量掌控不住、群雄并起、局势混乱等多重原因的考虑,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秩序,B项正确;
A错误,材料所述与彻底推翻郡县制度无关;
C错误,分封诸侯以后,诸侯们会因利益不均而不停攻伐,不利于强化统治;
D错误,分封制的深远影响并非是项羽实行分封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秩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楚汉之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知识点】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分析可知,材料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穷奢极欲,矛盾激化,C正确;
A错误,大兴土木只是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一个表现;
B错误,严刑峻法从材料中并未体现;
D错误,材料不涉及灾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灭亡,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汉初的统治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的底层,并大都参加了秦未农民大起义,他们对秦朝的暴政有着切身的体会,希望从秦朝的速亡中得到教训”分析可知,材料中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儒法合流;
B错误,材料只能看出民本思想,但是不能看出“成熟”;
D错误,材料现象与郡国并行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汉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汉初的统治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的底层,并大都参加了秦未农民大起义,他们对秦朝的暴政有着切身的体会,希望从秦朝的速亡中得到教训”。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分析可知,材料的制度有利于皇帝更加有效的掌握信息,加强专制集权,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严刑峻法;
C错误,材料中的奏事不仅局限于基层机构;
D错误,“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地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姑臧通过与西域的陆上贸易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发展成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臻致积”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河西走廊地区因为丝绸之路商品经济发展,A正确;
B错误,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错误,材料只涉及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看出其领先全国;
D错误,材料不涉及民族矛盾缓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东汉的兴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地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姑臧通过与西域的陆上贸易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发展成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臻致积”。
15.【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其中以山东的丁兰刻木、老莱子娱亲、闵子骞御车失棰、曾母投杼、孝孙原榖、赵口屠、董永侍父等最为著名”可知,汉代画像石(砖)中,“孝子图”大量出现,且分布地域广泛,说明汉代儒家伦理道德渗透的深入,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社会矛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孝子图”并不能缓和这一矛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因为汉武帝“尊崇儒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四气五味”“八纲”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汉代中医药理论有所发展,B正确;
A错误,材料只涉及中医药理论发展,不能看出其“有效防范了疫病传播”;
C错误,材料只涉及中国,不能看出其领先世界;
D错误,“得到保障”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汉的科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四气五味”“八纲”。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家有盐泉之井”“天然气煮盐”“织锦产业”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蜀国煮盐业和织锦业都有所发展,A正确;
B错误,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错误,“领先全国”从材料不能体现;
D错误,材料可以看出手工业发展,但是不能看出其成为“支柱产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家有盐泉之井”“天然气煮盐”“织锦产业”。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官僚职权世袭制这种在曹魏得到长久使用并成功改造了汉代遗老遗少的官吏任用制度,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并加以强化和改造”分析可知,司马氏家族加收了汉代的遗老,意在防止官僚集团起兵防抗,稳定统治秩序,A正确;
B错误,司马氏家族并未阻止士人参政;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司马氏家族接纳了曹魏官僚集团,并不涉及延续其制度;
D错误,曹魏时期已经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官僚职权世袭制这种在曹魏得到长久使用并成功改造了汉代遗老遗少的官吏任用制度,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并加以强化和改造”。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分析可知,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体现了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氛围浓厚,D正确;
A错误,材料现象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是不能看出“民族交融基本完成”;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过国家统一的趋势;
C错误,材料并非强调民族政权征战频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张学习儒学,说汉语、改汉姓等,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C正确;
A错误,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B错误,此时并未实现国家大一统局面;
D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汉族官僚占据统治地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北魏孝文帝尊孔子”。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北周、隋、唐建立初期册封前代帝王,意在减少政权更迭的动荡,D正确;
A错误,隋唐时期确立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错误,材料并不涉及宣扬儒家的伦理纲常;
C错误,材料与西周的分封制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隋唐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图表内容。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粮食征收不存在强制,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量,交至义仓的粮食不属于赋税范围”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隋朝初期设置了义仓,说明社会注重保障民生,A正确;
B错误,材料不涉及民众赋税负担;
C错误,材料无关民间力量发展问题;
D错误,材料只能看出政府重视社会救济,不能看出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社会救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粮食征收不存在强制,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量,交至义仓的粮食不属于赋税范围”。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人口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社会动荡,C正确;
A错误,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的起义,发生在材料时间之后;
B错误,材料主要是因为内部的动荡,不涉及边疆局势;
D错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是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安史之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的”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汉人陶俑穿着胡服,体现了民族交融加强,社会风气较为开放,B正确;
A错误,“普遍接受”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C错误,“日渐趋同”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族与胡人之间的交融,不是游牧部落间交流频繁;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初期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的”等。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世家大族力量较大,与之相关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品中正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根据“秉笔宰相将原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武则天默认了这一举动,政事堂由此开始向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转型”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门下省和中书省合署办公,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正确;
B错误,材料只是办公场所的变化,不涉及相权膨胀问题;
C错误,“完善”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D错误,材料无关三省分工明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省六部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秉笔宰相将原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武则天默认了这一举动,政事堂由此开始向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转型”。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分析可知 ,材料现象体现了两税法的实施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B正确;
AC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两税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龙的形象、中国汉族文化中的许多饰物和器具也出现在了雕像元素中”分析可知,中国元素被融入到佛像中体现了佛教的本土化趋势,B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中印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C错误,材料不涉及雕刻艺术;
D错误,材料只涉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涉及道教和儒学,不能看出三教合流趋势;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龙的形象、中国汉族文化中的许多饰物和器具也出现在了雕像元素中”。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分析可知,材料作品洋洋洒洒,张扬随性,是草书的特点,因此材料书法家可能是怀素,B正确;
A错误,王羲之是行书大家;
CD是楷书大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文学艺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保留了医药类书籍,北魏医者因为治好了皇帝的头疼而加官进爵,唐朝更是允许医者入仕,这说明古代统治者非常注重医学的发展,B正确;
A错误,政府“主导”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C错误,材料体现统治者态度,无关社会风气;
D错误,材料不涉及御医选拔手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医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中的史料内容。
31.【答案】(1)背景: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竞相开展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
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自由化;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
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包容开放的特点;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及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2)举措: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秦律》;编订户籍;将六国贵族豪强迁入关中,整顿风俗。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并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关系等方面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如: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竞相开展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自由化。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
意义:根据“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包容开放的特点;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及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2)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践行“大一统”的举措,包括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秦律》编订户籍;将六国贵族豪强迁入关中,整顿风俗等。
故答案为:
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竞相开展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自由化;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包容开放的特点;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及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2)举措: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秦律》;编订户籍;将六国贵族豪强迁入关中,整顿风俗。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秦朝的大一统,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32.【答案】(1)表现: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发展;中外商旅汇集;商品经济兴盛;中转贸易发达。
(2)兴盛原因:战略地位重要;交通畅通;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边疆社会相对稳定。
衰败原因:安史之乱造成边疆局势动荡;丝路贸易受阻;吐蕃推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1)表现:根据“使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也迅猛发展,行业种类齐全,分工细致。”得出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发展;根据“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得出中外商旅汇集;根据“敦煌的商业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城内店肆林立,有了专门的行市划分”得出商品经济兴盛;根据“大量的商人汇集于敦煌,使敦煌这个以中转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商贸城市空前繁华”得出中转贸易发达。
(2)兴盛原因:根据“初唐时期,敦煌是唐军的军事指挥基地、粮草供应基地和补给站。”得出战略地位重要;根据“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得出交通畅通;根据所学可得出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边疆社会相对稳定。衰败原因:根据“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从河陇地区(今敦煌、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造成这一地区兵力空虚”得出安史之乱造成边疆局势动荡;根据“唐朝与西域的联系也因此被彻底切断”得出丝路贸易受阻;根据“吐蕃在占领地区推行部落制度,为防止民间反抗,尽收民间铁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敦煌商业贸易的明显衰落。”得出吐蕃推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故答案为:
(1)表现:农业和手工业获得发展;中外商旅汇集;商品经济兴盛;中转贸易发达。
(2)兴盛原因:战略地位重要;交通畅通;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边疆社会相对稳定。
衰败原因:安史之乱造成边疆局势动荡;丝路贸易受阻;吐蕃推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