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
1.(2分)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写道:“‘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后( )
A.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B.使中国和其他各国关系恶化
C.吸食鸦片产生心理和生理依赖
D.吸食鸦片对人体有损害但不危及生命
2.(2分)综合如表信息,得出的结论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是(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瑷珲条约》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A.清朝主动开放力度加强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减少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2分)“佐圣主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天恩最重武乡侯,实同是鞠躬尽瘁;维贤臣生并湖湘,地下若逢曾太傅,纵横已万余里(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曾国藩 D.邓世昌
5.(2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艺制造21种、工程4种、船政8种、矿学11种、数理化35种等。这反映出其近代化的追求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6.(2分)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7.(2分)“甲午战争,我们被日本一举打败,这个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国的士大夫,一边在应付来自外来的挑战,另一边也逐渐缓慢地开始反思。”19世纪末(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2分)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示,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对右图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B.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9.(2分)他出生于广东香山,曾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通过行医认识到“医术救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了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材料中的“他”是(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康有为 D.鲁迅
10.(2分)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B.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C.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D.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11.(2分)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 )
A.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大力推进社会平等 D.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12.(2分)1920年初,郑振铎等学生返乡创办《新学报》,刊发了《破除社会阶级》《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可造的世界》等一系列文章( )
A.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学生
B.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传播
C.早期党组织的成立
D.向俄国学习成为所有青年的共识
13.(2分)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4.(2分)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
A.外来侵略促进国家意识觉醒
B.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2分)
15.(10分)从晚明到19世纪中叶,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酝酿和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完全丧失。相反,正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走向富强,走向民主巨大的内在动力。
【殖民化:探险后的侵略】
(1)结合以下材料,试分析舰长认为这里将班立一座东方大都会的原因。
(2)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到达上海,划定上海港区界并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结合所学,指出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获得的特权及其影响。
【工业化:裂变中的发展】
(3)根据所学,任选两幅图片说一说近代上海发生的新变化。
【民主化:枷锁中的重生】
五四运动后,《新清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
——摘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4)结合材料,试分析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1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外文书籍翻译简况一览表
类别 鸦片战争后 甲午中日战争后
译自英美 译自日本 书籍总数 译自英美 译自日本 书籍总数
史地、社会科学类 63本 22本 103本 34本 173本 264本
自然、科学技术类 278本 61本 399本 25本 97本 168本
材料二:近代史上中国人自行创办的报刊(部分)
创刊时间 1896年 1905年 1915年
刊物名称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主要宣传思想 变法图强 ① ②
共同作用 ③
(1)阅读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我国在外文书籍的翻译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2)依据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二表格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下列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时代变局”为主题,自拟一个题目,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少于150字)
材料 有学者列表统计了晚清意识到中国步入大变局时期,并倡说“变局”观的人物共81位。如下:
时期 时长(年) 人数 代表人物及其身份(部分)
1844~1860年 17 2 黄均宰(下层知识分子):徐继畬(督抚)
1861~1882年 22 28 冯桂芬(一般京官);王韬、裤福成(下层知识分子);李鸿章(总督,北洋大臣)(亲王):郑观应(商人);曾纪泽(驻外使节)等
1883~1894年 12 25 郭嵩焘(驻外使节);康有为(下层知识分子)等
1895~1898年 4 25 严复、谭嗣同(中下层地方官);盛宣怀(一般京官);张之洞(督抚,南洋大臣)等
1899~1902年 4 1 聂缉榘(巡抚)
——据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
1.(2分)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写道:“‘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后( )
A.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B.使中国和其他各国关系恶化
C.吸食鸦片产生心理和生理依赖
D.吸食鸦片对人体有损害但不危及生命
【分析】本题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据题干材料“……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后,吸食鸦片产生心理和生理依赖,故C项符合题意、中国和其他各国关系恶化,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记忆林则徐虎门销烟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2分)综合如表信息,得出的结论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是(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瑷珲条约》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A.清朝主动开放力度加强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减少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表格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C说法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分)“佐圣主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天恩最重武乡侯,实同是鞠躬尽瘁;维贤臣生并湖湘,地下若逢曾太傅,纵横已万余里(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曾国藩 D.邓世昌
【分析】本题考查左宗棠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由材料“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可知。为了加强西北塞防,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他采取“先北后南,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B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排除C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5.(2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艺制造21种、工程4种、船政8种、矿学11种、数理化35种等。这反映出其近代化的追求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史实,重点掌握洋务运动相关知识。
【解答】据题干“……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程4种、矿学11种,洋务运动期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的书籍主要以实用性技术和军事有关的书籍为主,A项正确,排除B项,排除C项,是新文化运动的近代化的追求。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探索史实。
6.(2分)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危害,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中国大量增加,使列强在华建厂合法化,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说明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题干说明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排除A项,排除C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危害。
7.(2分)“甲午战争,我们被日本一举打败,这个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国的士大夫,一边在应付来自外来的挑战,另一边也逐渐缓慢地开始反思。”19世纪末(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相关知识,识记戊戌变法相关知识。
【解答】A.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排除A项。
B.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在光绪帝支持下,B项正确。
C.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排除C项。
D.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掌握百日维新的时间和背景。
8.(2分)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示,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对右图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B.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掌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
【解答】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图片信息体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故选:C。
【点评】掌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
9.(2分)他出生于广东香山,曾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通过行医认识到“医术救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了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材料中的“他”是(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康有为 D.鲁迅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材料中描述的是孙中山,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真诚亲切。通过行医实践,所济有限”。从此走上了革新政治。孙中山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孙中山的相关知识。
10.(2分)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B.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C.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D.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史实,什么是史论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史实和史论的方法。
【解答】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属于史论;选项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属于史实。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史实,什么是史论的概念。
11.(2分)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 )
A.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大力推进社会平等 D.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理解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答】“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女子礼服,下穿裙子。题文规定的实质是南京临时政府大力推进社会平等,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
12.(2分)1920年初,郑振铎等学生返乡创办《新学报》,刊发了《破除社会阶级》《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可造的世界》等一系列文章( )
A.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学生
B.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传播
C.早期党组织的成立
D.向俄国学习成为所有青年的共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1920年初,郑振铎等学生返乡创办《新学报》,这些文章宣传自由、民主,这说明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传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学生;1920年夏,材料没有涉及中共早期组织;“向俄国学习成为所有青年的共识”的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分)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解答】题干材料中的胡适的诗《希望》是以白话文写的,沈从文说新书指的也是以白话文创作的新书,反对旧文学。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胡适的诗《希望》的创作语言和沈从文说的“新书”。
14.(2分)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
A.外来侵略促进国家意识觉醒
B.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关键是紧扣题干信息准确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随着外国的侵略,这说明随着外国的侵略,故选项A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题干信息进行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比对,找到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2分)
15.(10分)从晚明到19世纪中叶,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酝酿和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完全丧失。相反,正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走向富强,走向民主巨大的内在动力。
【殖民化:探险后的侵略】
(1)结合以下材料,试分析舰长认为这里将班立一座东方大都会的原因。
(2)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到达上海,划定上海港区界并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结合所学,指出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获得的特权及其影响。
【工业化:裂变中的发展】
(3)根据所学,任选两幅图片说一说近代上海发生的新变化。
【民主化:枷锁中的重生】
五四运动后,《新清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
——摘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4)结合材料,试分析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洋务运动、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舰长所指的“这里”为上海等地,位于沿海或重要的水道附近;从市场和资源上看,这些地区还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产品等。
(2)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侵犯。
(3)变化:图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采用机器生产,也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运业开始由传统帆船向近代轮船转变,也加强了国内外贸易的联系。
(4)原因:根据所学五四运动相关知识可知,上海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成为工人运动中心,《新清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可知;根据材料“1920年七八月问,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有效结合,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可知。
故答案为:
(1)原因:位于沿海或重要的水道附近,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和贸易条件,这些地区还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产品等。
(2)特权: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侵犯。
(3)变化:图1:江南制造总局作为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标志着上海乃至中国开始引入近代机器生产。这不仅改变了传统手工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图5: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运业开始由传统帆船向近代轮船转变。这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原因:上海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新青年》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有效结合。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外文书籍翻译简况一览表
类别 鸦片战争后 甲午中日战争后
译自英美 译自日本 书籍总数 译自英美 译自日本 书籍总数
史地、社会科学类 63本 22本 103本 34本 173本 264本
自然、科学技术类 278本 61本 399本 25本 97本 168本
材料二:近代史上中国人自行创办的报刊(部分)
创刊时间 1896年 1905年 1915年
刊物名称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主要宣传思想 变法图强 ① 民主共和 ② 民主、科学
共同作用 ③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助于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宣传了的西方先进思想。
(1)阅读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我国在外文书籍的翻译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2)依据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二表格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1)变化:根据材料一表格“晚清外文书籍翻译简况一览表数据”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社会科学类书籍增加、科学技术类著作相对减少,译自日本的书籍增多。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为了救亡图存,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甲午战败的刺激和反思,同时。
(2)填空:根据材料二表格关键词“《时务报》《民报》《新青年》、共同作用等”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合称“三民主义”;1915年,它宣传民主,故②处应填民主;《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强,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故③处应填它们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宣传了的西方先进思想。
故答案为:
(1)变化:史地、社会科学类书籍增加、科学技术类著作相对减少,译自日本的书籍增多。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甲午战败的刺激和反思。
(2)填空:①民主共和;②民主;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宣传了的西方先进思想等。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下列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时代变局”为主题,自拟一个题目,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少于150字)
材料 有学者列表统计了晚清意识到中国步入大变局时期,并倡说“变局”观的人物共81位。如下:
时期 时长(年) 人数 代表人物及其身份(部分)
1844~1860年 17 2 黄均宰(下层知识分子):徐继畬(督抚)
1861~1882年 22 28 冯桂芬(一般京官);王韬、裤福成(下层知识分子);李鸿章(总督,北洋大臣)(亲王):郑观应(商人);曾纪泽(驻外使节)等
1883~1894年 12 25 郭嵩焘(驻外使节);康有为(下层知识分子)等
1895~1898年 4 25 严复、谭嗣同(中下层地方官);盛宣怀(一般京官);张之洞(督抚,南洋大臣)等
1899~1902年 4 1 聂缉榘(巡抚)
——据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分析】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设问可知,拟定主题要围绕“时代变局”,他们在不同时期所倡导的“变局”观,据此可以拟定主题为:历史人物的倡说透视时代之变与时局之变;冯桂芬、薛福成,奕 ,郑观应;郭嵩焘;严复,盛宣怀,聂缉槼倡说“变局”观念受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如何影响了相应人物的“变局”观念,如:一些历史人物的思想。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魏源,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奕 ,疾呼“自强”“求富”,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建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洋务新政、危局的直接反应、严复、救亡图存的主张、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掀起了爱国救亡政治运动,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之下,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来临,可以透视出,经历的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变局。
故答案为:
题目:历史人物的倡说透视时代之变与时局之变。
论述:一些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往往是时代和时局的反映,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林则徐、徐继畬等人“开眼看世界”的行动中,能够感受到时代脉搏跳动和世界潮流冲击引起的震动与回声、李鸿章等统治阶级中的当权人物,推行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办新式学校,正是两次鸦片战争造成的变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更是提出变法,在政治、军事,其背后的推动力量,出现了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时局。
从以上倡说“变局”的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和实际行动中,可以透视出,经历的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变局。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9/9 15:23:40;用户:娄老师;邮箱:15225657626;学号:4866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