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1.(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据考古发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除发现原始陶片遗存外,还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经鉴定,这些稻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阶段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这说明玉蟾岩遗址文化时期( )
A.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B.粮食储存技术成熟
C.稻作农业耕作范围不断扩大 D.农耕文明已经出现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中国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生产格局,但材料并未涉及北方的粟,A错误;用陶器储存粮食是一种简单的粮食储存技术,并非成熟的技术,B错误;材料只涉及湖南道县玉蟾岩一个地方,未出现农业耕作范围扩大的信息,C错误;从考古发现的原始遗存来看,玉蟾岩遗址除了出现属于工业领域的陶片外,还发现了1.2万年前的栽培稻,这些稻是从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说明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农耕文明已经出现,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本题以玉蟾岩遗址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和文明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排除无关的选项。
2.(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秦统一货币以来,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据此可知,这一货币制度设计( )
A.促进了封建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B.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解析】【分析】货币运行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与封建等级秩序的瓦解无关,而且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不可能封建等级秩序就逐渐瓦解,A错误;这一货币制度设计将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B错误;据材料“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 ”可知,秦代货币制度在设计方面存在割裂性,不利于维护国家对货币的统一管理,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C正确;这一制度设计抑制了商品经济同小农经济之间的循环往来,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本题以秦朝货币体系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货币体系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上下分离的货币制度的弊端的发现。
3.(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东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举行的考试科目为秀才和孝廉两科。秀才主要考对策,有时兼及经文;孝廉则主要考查儒经。南朝梁武帝在各州郡县又设“州望”“郡宗”“乡豪”专司搜荐人才。这反映出当时( )
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人才选拔出现集权趋势
C.门阀士族影响力削弱 D.考试选官开始受到重视
【答案】B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依然存在,这些制度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和补充,A错误;据材料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考试选官制度间或举行,同时南朝梁武帝又派人在地方直接搜罗人才,这是希望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所有,B正确;当时门阀士族影响力依然较大,C错误;材料无法表明当时考试选官开始受到重视,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深刻领悟统治者“举行考试”和“设专司”措施的本质和趋势。
4.(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帏帽原为游牧民族防风沙用的实用型帽子,网帷垂至颈部,传到中原地区后成为贵族妇女出游的时尚性装束。朝廷曾禁止这种风尚,但越禁止越风行,以至“则天之后,帏帽大行”。唐玄宗时期,帏帽被网帷尽去、靓妆露面的胡帽所取代。这一现象( )
A.体现了服饰演变艺术性趋势 B.威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胡化进程 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材料未体现服饰演变的艺术性趋势,A错误;少数民族时尚性装束的流行并不会威胁国家政权的稳定,B错误;服饰的流行并不会促进中原文化的胡化,C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前期少数民族的服饰在中原地区流行颇广,而且这一发展潮流屡禁不止,这反映出了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本题以帏帽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唐朝的民族交融和民族治理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材料服饰变化信息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的准确联系。
5.(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不同于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致知格物”,他将个人的“致知”行为置于“格物”之前。这表明陆九渊的“格物”理论( )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维护了纲常伦理道德
C.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陆九渊的学说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纲常伦理观念,B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并且将个人的“致知”置于“格物”之前,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C正确;心学维护的是君主专制统治,而非批判,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本题以陆九渊的“格物”理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陆王心学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认识陆王心学的特点 。
6.(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明代)当首辅失宠时,久受压抑的言官随即反扑,攻击首辅。六部部臣也会附和言官,暗中支持。首辅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舆论,或指使另一批附议言官,代为辩驳,否则就得上疏乞休,告老还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代( )
A.君相矛盾激化 B.专制集权强化
C.内阁权力膨胀 D.制衡机制完善
【答案】B
【知识点】内阁制与省府县制
【解析】【分析】明代废除了宰相,A错误;明代首辅的地位是否稳固受到皇帝宠幸与否的影响,从本质上体现了皇权专制,B正确;首辅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舆论或指使另一批附议言官,代为辩驳并不意味着内阁权力膨胀,C错误;明代政治结构中并不存在制衡机制,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明代的中国。本题以首辅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内阁制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充分理解内阁制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7.(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表1所示为1899—1904年清政府参与的国际公约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外交近代化的趋势 B.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完整
C.开始融入国际社会 D.官员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答案】A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据材料“1899-1904年清政府参与的国际公约”可知,1889-1904年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趋势,A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完整的史实,未体现清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和作为,B错误;材料无法表明这一时期清政府才开始融入国际社会,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签订国际公约并不意味着清政府官员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材料未涉及官员的法律意识方面的情况,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主旨准确领悟。
8.(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民国初年,革命元勋黄兴在致电袁世凯等人的电文中提道:“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将见背父离母认为自由,逾法蔑纪视为平等,政令不行,伦理荡尽。”革命党人张纯一指出,“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思想启蒙任务任重道远 B.复辟帝制思潮兴起
C.平等思潮产生广泛影响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可知,民国初年,民国初年很多民众,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对民主与共和思想的认识的局限,这说明当时思想启蒙的任务任重道远,A正确;黄兴等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并不是要求恢复帝制,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共和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仍旧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未体现平等思潮的影响,C错误;材料反映当时许多民众对共和观念认识糊糊,从侧面体现了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民国初期的中国。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内涵的准确解读。
9.(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表2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效率排名统计情况(部分)。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工业发展规模有所扩大 B.近代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C.新兴工业已经占据有利地位 D.西方工业技术影响不断加深
【答案】B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生产效率数据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的规模,A错误;据材料数据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效率排名的统计中,扎花业、面粉业、制糖业、调味品业等传统轻工业的生产效率居国内前六名,而毛纺织业、玻璃器皿业、仪器业等新兴民族工业的生产效率居全国后六名,从技术效率的差别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仍然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B正确;据材料数据可知,从技术效率来看,新兴工业并不占据有利地位,C错误;传统轻工业生产效率在国内排名前六名,新兴工业生产效率低下,体现了近代中国工业技术的落后性,这说明西方工业技术的影响有限,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本题以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效率排名统计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数据信息的准确把握,主要排除未涉及或者错误的选项。
10.(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鉴于党员已发展到450万人,“今后必须采取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的方针”,同时强调“必须注意有步骤地吸收觉悟工人入党,扩大党的组织的工人成分”。影响这一决策制定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政府行政人员日益膨胀
C.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 D.国民经济恢复成效显著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1950年,毛泽东强调要在城市发展工人党员,这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由乡村到城市,A正确;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的方针的主要原因不是行政人员的膨胀,B错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与扩大党的组织的工人成分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间不符,D错误。故答案为:A项。
【点评】本题是正向类选择题,时空是1950年的中国。本题以七届三中全会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
11.(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讨论君主政体时提道:野蛮民族比希腊民族更富于奴性;亚洲蛮族又比欧洲蛮族更富于奴性。他认为倘使各种姓一旦能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他们就能够治理世上所有其他民族了。这一观念( )
A.受到了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C.刺激了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 D.促进了专制主义政体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生物进化产生于19世纪,古代雅典未出现生物进化论思想,A错误;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宣扬的是民族不平等思想,这不属于人文主义思想,B错误;据材料“野蛮民族比希腊民族更富于奴性;亚洲蛮族又比欧洲蛮族更富于奴性。他认为倘使各种姓一旦能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他们就能够治理世上所有其他民族了”可知,亚里上多德认为野蛮民族富有奴性,要将富有奴性的民族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这宣传了民族间不平等的观念,刺激了当时希腊的殖民扩张,C正确;此时期古代雅典的政体是民主政治,并非专制政体,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影响类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本题以《政治学》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希腊文明;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注意排除本身错误的选项。
12.(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表3所示为公元5世纪至8世纪日本天皇继承情况。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政权结构不稳定
C.天皇统治井然有序 D.封建化改革失败
【答案】B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材料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错误;据材料可知,8世纪之前的日本天皇继承情况较为紊乱,这表明当时的日本政权结构不稳定,B正确;日本天皇继承情况较为紊乱,这表明天皇的统治不是井然有序,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日本大化革新成败的结果,而且日本大化改新的封建化是成功的, 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公元5世纪至8世纪的日本。本题以日本天皇继承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古时期的日本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
13.(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图1所示为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单位:百万英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影响进口贸易格局 B.殖民扩张加剧了对原料的掠夺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已饱和 D.圈地运动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数据可知,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纺织品在下降,而茶叶却在不断增加,这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生产了大量的价廉物美的棉纺织品,同时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收入,这使得茶叶的进口量增强,A正确;茶叶是生活消费品,并不是生产原料,B错误: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会造成纺织品进口的减少,C错误;圈地运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非降低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本题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涉及的经济关系的准确解读。
14.(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卢梭设想了一种用以取代基督教的“真诚教”或“良心教”,该宗教的终极依据,既不是神启,也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一种心灵的“真诚”。据此可知,卢梭( )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 D.试图调和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卢梭对人的自然情感的认同,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情感不同于理性,没有主张用自然情感取代理性,也没有将自然情感与理性对立起来,并没有背离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A、B错误;据材料“该宗教的终极依据,既不是神启,也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可知,卢梭设想的宗教里面,人的感性取代了神性和理性,这表明卢梭注重人的自然情感的驱动,主张浪漫主义,C正确;据材料“既不是神启,也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可知,卢梭强调的是自然情感不同于神启,也不同于理性,但未涉及卢梭对理性与神学的调和,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本题以卢梭的设想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卢梭浪漫主义思想的准确领悟。
15.(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有10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价值8300万卢布。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为1910人和10655人。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 )
A.继续延续新经济政策 B.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冲破了西方国家封锁 D.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答案】B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1924年列宁去世后,苏联就逐渐废除了新经济政策,A错误;据材料“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有10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价值8300万卢布。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为1910人和10655人”可知,1929年,苏联积极利用外国技术和专家进行经济建设,由于当时正逢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苏联把握了这一历史机遇,B正确;引进技术和人才并不意味着冲破了封锁,当时西方国家仍旧对苏联实行封锁的政策,C错误;工业布局指的是工业在苏联国内的分布,引进技术和人才不能体现苏联工业的分布,不能反映改善工业布局,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1929-1932年的苏联。本题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历史背景准确联系。
16.(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欧共体始终积极参与其中。在这长达S年的多边谈判中.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往往都是在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协议或默契后再被多边谈判所接受。这表明当时的世界( )
A.关贸总协定纵容贸易保护主义 B.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阻碍
C.欧美国家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D.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美国与欧洲国家所进行的多边贸易协定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A错误;关贸总协定所进行的贸易谈判是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并非势受阻,B错误;美国与欧洲的这一举动并未阻碍贸易自由化进程,C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1986年关贸总协定所开展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往往都是在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协议或默契后再被多边谈判所接受,这表明在国际事务中发达国家依然主导地位,即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秩序,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本题以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关贸总协定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领悟。
17.(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藩镇取代州,成为地方财政管理权力的首位分配对象,节度使权力迅速扩大,不再遵守中央政府对税收统收统支之体制,从而侵夺中央的财权。针对地方势力分权的倾向及财政体系的混乱,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特别是在两税法施行后,将两税分成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通过两税“三分法”的财政包于体制,抑制地方分权行为,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问题。两税法颁行后,唐中夹三令五申地要求藩镇遵守两税预算定额管理制度,藩镇不得额外加税,禁止藩镇减少上供额,严禁藩镇增征工商税和经商贸易营利。虽然中央政府也采取了两税法和两税三分定额管理等反危机措施,也曾取得成效。其结果不仅不能恢复旧制,相反却使其财政收支变得更加复杂、混乱,导致其原有的管理体制日趋瓦解。
——摘编自陈丽、郑学檬《中晚唐时期中央财政地方化倾向探析》
材料二
元代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各占70%和30%,虽然这一比例最初是关于岁钞的,金、银、粮等实物不包括在内,但大体可以表现出元代中央与地方赋税分配的比例关系。除上供京师的岁钞二百八十万锭以外,其他由“各省备用”,而未提路府州县,因而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是在朝廷与行省之间进行,地方留用财赋的支配权,主要由行省掌握。行省除了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比例和严格控制路府州县的财赋支用,还有义务遵照中央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政支出的不足。在收入方面,路及直隶州(府)需要把所征收的财赋先送往行省,并由行省储藏或转运上供朝廷。在此过程中,行省代表中央集中各路州的财赋于行省治所,是元代中央与地方财赋分配的关键。
——摘编自管汉晖《秦汉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分权的历史渊源回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财政体系混乱的表现,并指出两税法改革“也曾取得成效”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中央和地方赋税分配体制的历史作用。
【答案】(1)表现: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体系瓦解;地方势力财政权坐大。
含义:一轮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作用:既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又赋予了行省一定的财赋与主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中书省与行省制;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针对地方势力分权的倾向及财政体系的混乱”可得出,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体系瓦解;据材料“藩镇取代州,成为地方财政管理权力的首位分配对象,节度使权力迅速扩大,不再遵守中央政府对税收统收统支之体制,从而侵夺中央的财权”可得出,地方势力财政权坐大。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通过两税“三分法”的财政包于体制,抑制地方分权行为,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问题”可得出,一轮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所学可知,两税法转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转而以财产为主,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据材料“元代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各占70%和30%,虽然这一比例最初是关于岁钞的,金、银、粮等实物不包括在内,但大体可以表现出元代中央与地方赋税分配的比例关系”可得出,既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据材料“地方留用财赋的支配权,主要由行省掌握”可得出,又赋予了行省一定的财赋与主权;同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点评】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和元代的中国。本题以陈丽、郑学檬《中晚唐时期中央财政地方化倾向探析》和管汉晖《秦汉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分权的历史渊源回溯》为背景材料,考查 唐朝的两税法和宋元的赋税制度;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迁移所学知识。
18.(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答案】19世纪末期以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受康、梁等维新派兴办报刊、行变法的影响,安徽《皖报》秉承的开风气、拓见闻等办报宗旨,在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思想启蒙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民主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安徽俗话报》《安徽白话报》讽刺清政府腐朽统治,抨击君主专制,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暴行,对民主革命的发展、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倒行逆施,破坏民主制度。《安徽公报》等刊登《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加入讨袁斗争的舆论宣传中,促进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综上所述,安徽地区政论报刊的发展适应了时代转型和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及其意义;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新文化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武昌起义
【解析】【分析】首先,如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和所学可知,关于评析可从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对19世纪报刊业兴起的影响及思想启蒙方面的影响;20世纪初,清政府腐败和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对报刊兴起的影响及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对民主果实的破坏、报刊对袁世凯独裁行为的抨击及助推政治民主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近代中国。本题以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近代的探索的知识体系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9.(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 《大宪章》第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史料二 《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史料三 18世纪,哲学家们开始主张主观权利理论。他们认为,人享有各种主观权利,这些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自然权利。
材料二
马基雅弗利(1469—1527):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能自由地使用财产,国家的建立是为了人的需要,而不是神的意旨。
孟德斯鸠(1689—1755):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有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要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定期召开的人民大会必须有法律保证,否则,人民就有理由推翻他们,重建一个守法的政府。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国籍,任何人的国籍不得被任意剥夺。”后来各国又签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摘编自黄琳《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等
(1) 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于探究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历史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价值:
史料一有助于研究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对王权的限制和对人民自由权的保障,可以推断出13世纪的英国已经逐渐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
史料二有助于研究19世纪初期法国法律对民事权利的认可,据此可以推断出19世纪初期.随着拿破仑对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巩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资产阶级立法及其对民权保障的发展;
史料三有助于研究18世纪西方法学家、政治家对保障人民权利呼吁和努力,据此可以推断出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深入,自然权利观念日益浓厚并受到重视,西方近代政治和法治观念的转型。
(2)论题:近现代西方民权意识的增强是法制转型的内核。
阐述:中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自治权的斗争,西方国家在古罗马法律基础上制定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无论是13世纪英国的《大宪章》,还是19世纪的《法国民法典》,均在很大程度上认可和保障了民权。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启蒙思想家均提出了保障民权的主张。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或认可人类的财产权等自然权利,或主张通过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或在法律规定下定期召开人民大会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法律完善及其对民权的保障。二战以来,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各国加入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都体现了对民权的重视,各国分别通过完善立法来保障民权。因此,民权的保障不仅是一种观念,更对法律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而且还是近现代西方政治进步的内核。
【知识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罗马民法大全》;“英美法系”;“大陆法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史料一“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和所学可知,史料一有助于研究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对王权的限制和对人民自由权的保障,可以推断出13世纪的英国已经逐渐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据材料一史料二“《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和所学可知,史料二有助于研究19世纪初期法国法律对民事权利的认可,据此可以推断出19世纪初期,随着拿破仑对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巩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资产阶级立法及其对民权保障的发展;史料三有助于研究18世纪西方法学家、政治家对保障人民权利呼吁和努力,据此可以推断出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深入,自然权利观日益浓厚并受到重视,西方近代政治和法治观念的转型。
(2)首先,据材料二“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能自由地使用财产”、“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有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人人有权享有国籍,任何人的国籍不得被任意剥夺"等信息可知,近现代西方法律均在强调民权意识,可以拟定论点为:近现代西方民权意识的增强是法制转型的内核。然后。关于阐释可从中世纪以来的城市经济发展对民权法律制定的影响、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和思想解放对民权确立的影响、二战以来的立法对民权的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点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方。本题以《大宪章》、《法国民法典》和黄琳《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和启蒙运动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第一小题价值,主要着眼于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社会转型的解读,并联系到启蒙运动;第二小题,注意提炼一个合适的论题,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和表述清晰;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0.(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8月7日,美军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开始对日反攻之时,日军已占领了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并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美军在充分发挥己方军事力量优势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战场态势塑造措施。1943年6月,南太平洋战区部队登陆所罗门群岛新乔治亚岛之后,按照计划应该进攻与新乔治亚岛北部一水之隔的科隆邦阿拉岛。但日军预见到科隆邦阿拉岛将成为美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加强了岛上防御。在尼米兹建议下,哈尔西参考阿留申群岛战役的先例,一改之前逐岛进攻的做法,越过科隆邦阿拉岛,在日军防御薄弱的韦拉拉韦拉岛登陆。此后,美军开始频繁使用越岛战术。在中太平洋,尼米尔指挥部队在马绍尔群岛战役中绕过周围的马洛埃拉普环礁和活特杰环礁,直接在夸贾林环礁登陆。在西太平洋,越岛战术受战场环境的影响,表现为用海军舰搭载地面部队机动实施登陆作战的“蛙跳”方式。
——摘编自夏亦《太平洋战争美军登陆作战战场态势塑造的主要经验》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越岛战略的特点,并分析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频繁采用越岛战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越岛战术的影响。
【答案】(1)特点:集中优势兵力;直击日军防御薄弱之处;快速推进。原因:日军防御体系较为牢固;美国减少士兵伤亡的需要。
(2)影响:打破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防御体系;使美国获得了战争主动权;为美军登陆日本本土开拓了空间;加速了日本兵力和战略物资的消耗;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美军在充分发挥己方军事力量优势的同时”可知,集中优势兵力;据材料“在日军防御薄弱的韦拉拉韦拉岛登陆”可知,直击日军防御薄弱之处;据材料“一改之前逐岛进攻的做法”可知,快速推进。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日军已占领了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并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可知,日军防御体系较为牢固;据所学可知,采取越岛战略,绕过军事防御较为牢固的岛也符合美国减少士兵伤亡的需要。
(2)据材料“日军已占领了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并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此后,美军开始频繁使用越岛战术”可知,打破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防御体系,进而使美国获得了战争主动权;据所学可知,美国实施越岛战术的影响还可以从为美军登陆日本本土开拓了空间;加速了日本兵力和战略物资的消耗;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角度进行说明。
【点评】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期间的美国。本题以夏亦《太平洋战争美军登陆作战战场态势塑造的主要经验》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二战的进程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迁移所学,注意第二问影响的多角度分析。
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1.(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据考古发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除发现原始陶片遗存外,还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经鉴定,这些稻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阶段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这说明玉蟾岩遗址文化时期( )
A.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B.粮食储存技术成熟
C.稻作农业耕作范围不断扩大 D.农耕文明已经出现
2.(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秦统一货币以来,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据此可知,这一货币制度设计( )
A.促进了封建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B.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东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举行的考试科目为秀才和孝廉两科。秀才主要考对策,有时兼及经文;孝廉则主要考查儒经。南朝梁武帝在各州郡县又设“州望”“郡宗”“乡豪”专司搜荐人才。这反映出当时( )
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人才选拔出现集权趋势
C.门阀士族影响力削弱 D.考试选官开始受到重视
4.(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帏帽原为游牧民族防风沙用的实用型帽子,网帷垂至颈部,传到中原地区后成为贵族妇女出游的时尚性装束。朝廷曾禁止这种风尚,但越禁止越风行,以至“则天之后,帏帽大行”。唐玄宗时期,帏帽被网帷尽去、靓妆露面的胡帽所取代。这一现象( )
A.体现了服饰演变艺术性趋势 B.威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胡化进程 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5.(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不同于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致知格物”,他将个人的“致知”行为置于“格物”之前。这表明陆九渊的“格物”理论( )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维护了纲常伦理道德
C.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6.(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明代)当首辅失宠时,久受压抑的言官随即反扑,攻击首辅。六部部臣也会附和言官,暗中支持。首辅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舆论,或指使另一批附议言官,代为辩驳,否则就得上疏乞休,告老还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代( )
A.君相矛盾激化 B.专制集权强化
C.内阁权力膨胀 D.制衡机制完善
7.(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表1所示为1899—1904年清政府参与的国际公约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外交近代化的趋势 B.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完整
C.开始融入国际社会 D.官员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8.(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民国初年,革命元勋黄兴在致电袁世凯等人的电文中提道:“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将见背父离母认为自由,逾法蔑纪视为平等,政令不行,伦理荡尽。”革命党人张纯一指出,“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思想启蒙任务任重道远 B.复辟帝制思潮兴起
C.平等思潮产生广泛影响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表2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效率排名统计情况(部分)。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工业发展规模有所扩大 B.近代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C.新兴工业已经占据有利地位 D.西方工业技术影响不断加深
10.(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鉴于党员已发展到450万人,“今后必须采取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的方针”,同时强调“必须注意有步骤地吸收觉悟工人入党,扩大党的组织的工人成分”。影响这一决策制定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政府行政人员日益膨胀
C.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 D.国民经济恢复成效显著
11.(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讨论君主政体时提道:野蛮民族比希腊民族更富于奴性;亚洲蛮族又比欧洲蛮族更富于奴性。他认为倘使各种姓一旦能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他们就能够治理世上所有其他民族了。这一观念( )
A.受到了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C.刺激了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 D.促进了专制主义政体的形成
12.(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表3所示为公元5世纪至8世纪日本天皇继承情况。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政权结构不稳定
C.天皇统治井然有序 D.封建化改革失败
13.(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图1所示为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单位:百万英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影响进口贸易格局 B.殖民扩张加剧了对原料的掠夺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已饱和 D.圈地运动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14.(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卢梭设想了一种用以取代基督教的“真诚教”或“良心教”,该宗教的终极依据,既不是神启,也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一种心灵的“真诚”。据此可知,卢梭( )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 D.试图调和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15.(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有10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价值8300万卢布。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为1910人和10655人。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 )
A.继续延续新经济政策 B.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冲破了西方国家封锁 D.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16.(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欧共体始终积极参与其中。在这长达S年的多边谈判中.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往往都是在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协议或默契后再被多边谈判所接受。这表明当时的世界( )
A.关贸总协定纵容贸易保护主义 B.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阻碍
C.欧美国家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D.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经济秩序
17.(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藩镇取代州,成为地方财政管理权力的首位分配对象,节度使权力迅速扩大,不再遵守中央政府对税收统收统支之体制,从而侵夺中央的财权。针对地方势力分权的倾向及财政体系的混乱,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特别是在两税法施行后,将两税分成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通过两税“三分法”的财政包于体制,抑制地方分权行为,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问题。两税法颁行后,唐中夹三令五申地要求藩镇遵守两税预算定额管理制度,藩镇不得额外加税,禁止藩镇减少上供额,严禁藩镇增征工商税和经商贸易营利。虽然中央政府也采取了两税法和两税三分定额管理等反危机措施,也曾取得成效。其结果不仅不能恢复旧制,相反却使其财政收支变得更加复杂、混乱,导致其原有的管理体制日趋瓦解。
——摘编自陈丽、郑学檬《中晚唐时期中央财政地方化倾向探析》
材料二
元代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各占70%和30%,虽然这一比例最初是关于岁钞的,金、银、粮等实物不包括在内,但大体可以表现出元代中央与地方赋税分配的比例关系。除上供京师的岁钞二百八十万锭以外,其他由“各省备用”,而未提路府州县,因而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是在朝廷与行省之间进行,地方留用财赋的支配权,主要由行省掌握。行省除了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比例和严格控制路府州县的财赋支用,还有义务遵照中央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政支出的不足。在收入方面,路及直隶州(府)需要把所征收的财赋先送往行省,并由行省储藏或转运上供朝廷。在此过程中,行省代表中央集中各路州的财赋于行省治所,是元代中央与地方财赋分配的关键。
——摘编自管汉晖《秦汉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分权的历史渊源回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财政体系混乱的表现,并指出两税法改革“也曾取得成效”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中央和地方赋税分配体制的历史作用。
18.(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9.(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 《大宪章》第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史料二 《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史料三 18世纪,哲学家们开始主张主观权利理论。他们认为,人享有各种主观权利,这些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自然权利。
材料二
马基雅弗利(1469—1527):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能自由地使用财产,国家的建立是为了人的需要,而不是神的意旨。
孟德斯鸠(1689—1755):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有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要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定期召开的人民大会必须有法律保证,否则,人民就有理由推翻他们,重建一个守法的政府。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国籍,任何人的国籍不得被任意剥夺。”后来各国又签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摘编自黄琳《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等
(1) 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于探究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历史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023高三上·湛江期末)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8月7日,美军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开始对日反攻之时,日军已占领了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并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美军在充分发挥己方军事力量优势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战场态势塑造措施。1943年6月,南太平洋战区部队登陆所罗门群岛新乔治亚岛之后,按照计划应该进攻与新乔治亚岛北部一水之隔的科隆邦阿拉岛。但日军预见到科隆邦阿拉岛将成为美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加强了岛上防御。在尼米兹建议下,哈尔西参考阿留申群岛战役的先例,一改之前逐岛进攻的做法,越过科隆邦阿拉岛,在日军防御薄弱的韦拉拉韦拉岛登陆。此后,美军开始频繁使用越岛战术。在中太平洋,尼米尔指挥部队在马绍尔群岛战役中绕过周围的马洛埃拉普环礁和活特杰环礁,直接在夸贾林环礁登陆。在西太平洋,越岛战术受战场环境的影响,表现为用海军舰搭载地面部队机动实施登陆作战的“蛙跳”方式。
——摘编自夏亦《太平洋战争美军登陆作战战场态势塑造的主要经验》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越岛战略的特点,并分析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频繁采用越岛战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越岛战术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中国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生产格局,但材料并未涉及北方的粟,A错误;用陶器储存粮食是一种简单的粮食储存技术,并非成熟的技术,B错误;材料只涉及湖南道县玉蟾岩一个地方,未出现农业耕作范围扩大的信息,C错误;从考古发现的原始遗存来看,玉蟾岩遗址除了出现属于工业领域的陶片外,还发现了1.2万年前的栽培稻,这些稻是从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说明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农耕文明已经出现,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本题以玉蟾岩遗址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和文明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排除无关的选项。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解析】【分析】货币运行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与封建等级秩序的瓦解无关,而且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不可能封建等级秩序就逐渐瓦解,A错误;这一货币制度设计将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B错误;据材料“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 ”可知,秦代货币制度在设计方面存在割裂性,不利于维护国家对货币的统一管理,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C正确;这一制度设计抑制了商品经济同小农经济之间的循环往来,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本题以秦朝货币体系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货币体系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上下分离的货币制度的弊端的发现。
3.【答案】B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依然存在,这些制度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和补充,A错误;据材料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考试选官制度间或举行,同时南朝梁武帝又派人在地方直接搜罗人才,这是希望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所有,B正确;当时门阀士族影响力依然较大,C错误;材料无法表明当时考试选官开始受到重视,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深刻领悟统治者“举行考试”和“设专司”措施的本质和趋势。
4.【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材料未体现服饰演变的艺术性趋势,A错误;少数民族时尚性装束的流行并不会威胁国家政权的稳定,B错误;服饰的流行并不会促进中原文化的胡化,C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前期少数民族的服饰在中原地区流行颇广,而且这一发展潮流屡禁不止,这反映出了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本题以帏帽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唐朝的民族交融和民族治理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材料服饰变化信息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的准确联系。
5.【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陆九渊的学说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纲常伦理观念,B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并且将个人的“致知”置于“格物”之前,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C正确;心学维护的是君主专制统治,而非批判,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本题以陆九渊的“格物”理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陆王心学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认识陆王心学的特点 。
6.【答案】B
【知识点】内阁制与省府县制
【解析】【分析】明代废除了宰相,A错误;明代首辅的地位是否稳固受到皇帝宠幸与否的影响,从本质上体现了皇权专制,B正确;首辅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舆论或指使另一批附议言官,代为辩驳并不意味着内阁权力膨胀,C错误;明代政治结构中并不存在制衡机制,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明代的中国。本题以首辅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内阁制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充分理解内阁制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7.【答案】A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据材料“1899-1904年清政府参与的国际公约”可知,1889-1904年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趋势,A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完整的史实,未体现清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和作为,B错误;材料无法表明这一时期清政府才开始融入国际社会,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签订国际公约并不意味着清政府官员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材料未涉及官员的法律意识方面的情况,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主旨准确领悟。
8.【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可知,民国初年,民国初年很多民众,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对民主与共和思想的认识的局限,这说明当时思想启蒙的任务任重道远,A正确;黄兴等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并不是要求恢复帝制,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共和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仍旧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未体现平等思潮的影响,C错误;材料反映当时许多民众对共和观念认识糊糊,从侧面体现了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民国初期的中国。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内涵的准确解读。
9.【答案】B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生产效率数据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的规模,A错误;据材料数据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效率排名的统计中,扎花业、面粉业、制糖业、调味品业等传统轻工业的生产效率居国内前六名,而毛纺织业、玻璃器皿业、仪器业等新兴民族工业的生产效率居全国后六名,从技术效率的差别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仍然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B正确;据材料数据可知,从技术效率来看,新兴工业并不占据有利地位,C错误;传统轻工业生产效率在国内排名前六名,新兴工业生产效率低下,体现了近代中国工业技术的落后性,这说明西方工业技术的影响有限,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本题以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效率排名统计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数据信息的准确把握,主要排除未涉及或者错误的选项。
10.【答案】A
【知识点】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1950年,毛泽东强调要在城市发展工人党员,这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由乡村到城市,A正确;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的方针的主要原因不是行政人员的膨胀,B错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与扩大党的组织的工人成分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间不符,D错误。故答案为:A项。
【点评】本题是正向类选择题,时空是1950年的中国。本题以七届三中全会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
11.【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生物进化产生于19世纪,古代雅典未出现生物进化论思想,A错误;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宣扬的是民族不平等思想,这不属于人文主义思想,B错误;据材料“野蛮民族比希腊民族更富于奴性;亚洲蛮族又比欧洲蛮族更富于奴性。他认为倘使各种姓一旦能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他们就能够治理世上所有其他民族了”可知,亚里上多德认为野蛮民族富有奴性,要将富有奴性的民族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这宣传了民族间不平等的观念,刺激了当时希腊的殖民扩张,C正确;此时期古代雅典的政体是民主政治,并非专制政体,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影响类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本题以《政治学》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希腊文明;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注意排除本身错误的选项。
12.【答案】B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材料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错误;据材料可知,8世纪之前的日本天皇继承情况较为紊乱,这表明当时的日本政权结构不稳定,B正确;日本天皇继承情况较为紊乱,这表明天皇的统治不是井然有序,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日本大化革新成败的结果,而且日本大化改新的封建化是成功的, 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公元5世纪至8世纪的日本。本题以日本天皇继承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古时期的日本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
13.【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数据可知,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纺织品在下降,而茶叶却在不断增加,这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生产了大量的价廉物美的棉纺织品,同时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收入,这使得茶叶的进口量增强,A正确;茶叶是生活消费品,并不是生产原料,B错误: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会造成纺织品进口的减少,C错误;圈地运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非降低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本题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涉及的经济关系的准确解读。
14.【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卢梭对人的自然情感的认同,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情感不同于理性,没有主张用自然情感取代理性,也没有将自然情感与理性对立起来,并没有背离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A、B错误;据材料“该宗教的终极依据,既不是神启,也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可知,卢梭设想的宗教里面,人的感性取代了神性和理性,这表明卢梭注重人的自然情感的驱动,主张浪漫主义,C正确;据材料“既不是神启,也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可知,卢梭强调的是自然情感不同于神启,也不同于理性,但未涉及卢梭对理性与神学的调和,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本题以卢梭的设想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卢梭浪漫主义思想的准确领悟。
15.【答案】B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1924年列宁去世后,苏联就逐渐废除了新经济政策,A错误;据材料“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有10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价值8300万卢布。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为1910人和10655人”可知,1929年,苏联积极利用外国技术和专家进行经济建设,由于当时正逢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苏联把握了这一历史机遇,B正确;引进技术和人才并不意味着冲破了封锁,当时西方国家仍旧对苏联实行封锁的政策,C错误;工业布局指的是工业在苏联国内的分布,引进技术和人才不能体现苏联工业的分布,不能反映改善工业布局,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1929-1932年的苏联。本题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历史背景准确联系。
16.【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美国与欧洲国家所进行的多边贸易协定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A错误;关贸总协定所进行的贸易谈判是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并非势受阻,B错误;美国与欧洲的这一举动并未阻碍贸易自由化进程,C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1986年关贸总协定所开展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往往都是在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协议或默契后再被多边谈判所接受,这表明在国际事务中发达国家依然主导地位,即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秩序,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本题以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关贸总协定 ;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领悟。
17.【答案】(1)表现: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体系瓦解;地方势力财政权坐大。
含义:一轮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作用:既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又赋予了行省一定的财赋与主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中书省与行省制;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针对地方势力分权的倾向及财政体系的混乱”可得出,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体系瓦解;据材料“藩镇取代州,成为地方财政管理权力的首位分配对象,节度使权力迅速扩大,不再遵守中央政府对税收统收统支之体制,从而侵夺中央的财权”可得出,地方势力财政权坐大。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通过两税“三分法”的财政包于体制,抑制地方分权行为,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问题”可得出,一轮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所学可知,两税法转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转而以财产为主,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据材料“元代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各占70%和30%,虽然这一比例最初是关于岁钞的,金、银、粮等实物不包括在内,但大体可以表现出元代中央与地方赋税分配的比例关系”可得出,既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据材料“地方留用财赋的支配权,主要由行省掌握”可得出,又赋予了行省一定的财赋与主权;同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点评】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和元代的中国。本题以陈丽、郑学檬《中晚唐时期中央财政地方化倾向探析》和管汉晖《秦汉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分权的历史渊源回溯》为背景材料,考查 唐朝的两税法和宋元的赋税制度;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迁移所学知识。
18.【答案】19世纪末期以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受康、梁等维新派兴办报刊、行变法的影响,安徽《皖报》秉承的开风气、拓见闻等办报宗旨,在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思想启蒙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民主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安徽俗话报》《安徽白话报》讽刺清政府腐朽统治,抨击君主专制,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暴行,对民主革命的发展、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倒行逆施,破坏民主制度。《安徽公报》等刊登《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加入讨袁斗争的舆论宣传中,促进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综上所述,安徽地区政论报刊的发展适应了时代转型和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及其意义;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新文化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武昌起义
【解析】【分析】首先,如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和所学可知,关于评析可从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对19世纪报刊业兴起的影响及思想启蒙方面的影响;20世纪初,清政府腐败和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对报刊兴起的影响及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对民主果实的破坏、报刊对袁世凯独裁行为的抨击及助推政治民主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近代中国。本题以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近代的探索的知识体系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9.【答案】(1)价值:
史料一有助于研究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对王权的限制和对人民自由权的保障,可以推断出13世纪的英国已经逐渐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
史料二有助于研究19世纪初期法国法律对民事权利的认可,据此可以推断出19世纪初期.随着拿破仑对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巩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资产阶级立法及其对民权保障的发展;
史料三有助于研究18世纪西方法学家、政治家对保障人民权利呼吁和努力,据此可以推断出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深入,自然权利观念日益浓厚并受到重视,西方近代政治和法治观念的转型。
(2)论题:近现代西方民权意识的增强是法制转型的内核。
阐述:中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自治权的斗争,西方国家在古罗马法律基础上制定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无论是13世纪英国的《大宪章》,还是19世纪的《法国民法典》,均在很大程度上认可和保障了民权。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启蒙思想家均提出了保障民权的主张。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或认可人类的财产权等自然权利,或主张通过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或在法律规定下定期召开人民大会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法律完善及其对民权的保障。二战以来,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各国加入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都体现了对民权的重视,各国分别通过完善立法来保障民权。因此,民权的保障不仅是一种观念,更对法律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而且还是近现代西方政治进步的内核。
【知识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罗马民法大全》;“英美法系”;“大陆法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史料一“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和所学可知,史料一有助于研究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对王权的限制和对人民自由权的保障,可以推断出13世纪的英国已经逐渐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据材料一史料二“《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和所学可知,史料二有助于研究19世纪初期法国法律对民事权利的认可,据此可以推断出19世纪初期,随着拿破仑对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巩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资产阶级立法及其对民权保障的发展;史料三有助于研究18世纪西方法学家、政治家对保障人民权利呼吁和努力,据此可以推断出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深入,自然权利观日益浓厚并受到重视,西方近代政治和法治观念的转型。
(2)首先,据材料二“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能自由地使用财产”、“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有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人人有权享有国籍,任何人的国籍不得被任意剥夺"等信息可知,近现代西方法律均在强调民权意识,可以拟定论点为:近现代西方民权意识的增强是法制转型的内核。然后。关于阐释可从中世纪以来的城市经济发展对民权法律制定的影响、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和思想解放对民权确立的影响、二战以来的立法对民权的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点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方。本题以《大宪章》、《法国民法典》和黄琳《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和启蒙运动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第一小题价值,主要着眼于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社会转型的解读,并联系到启蒙运动;第二小题,注意提炼一个合适的论题,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和表述清晰;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0.【答案】(1)特点:集中优势兵力;直击日军防御薄弱之处;快速推进。原因:日军防御体系较为牢固;美国减少士兵伤亡的需要。
(2)影响:打破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防御体系;使美国获得了战争主动权;为美军登陆日本本土开拓了空间;加速了日本兵力和战略物资的消耗;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美军在充分发挥己方军事力量优势的同时”可知,集中优势兵力;据材料“在日军防御薄弱的韦拉拉韦拉岛登陆”可知,直击日军防御薄弱之处;据材料“一改之前逐岛进攻的做法”可知,快速推进。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日军已占领了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并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可知,日军防御体系较为牢固;据所学可知,采取越岛战略,绕过军事防御较为牢固的岛也符合美国减少士兵伤亡的需要。
(2)据材料“日军已占领了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并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此后,美军开始频繁使用越岛战术”可知,打破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防御体系,进而使美国获得了战争主动权;据所学可知,美国实施越岛战术的影响还可以从为美军登陆日本本土开拓了空间;加速了日本兵力和战略物资的消耗;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角度进行说明。
【点评】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期间的美国。本题以夏亦《太平洋战争美军登陆作战战场态势塑造的主要经验》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二战的进程 ;旨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迁移所学,注意第二问影响的多角度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