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平凉市某校2024-2025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
地区年代 (距今) 长江上游 黄河上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西辽河
6000 — 仰韶文化早期 北辛文化 汤家岗文化 马家浜文化 赵宝沟文化
5800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大汶口文化早期 大漠文化 崧泽文化 红山文化
5300 马家窑文化 仰韶文化晚期
4700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屈家岭一石家河文化 良渚文化 小河沿文化
4300 庙底沟二期文化
A.地域文化密切交融 B.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C.中原文化优势明显 D.多样文化交相辉映
2.战国和秦代的南越墓葬出土文物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而考古发现的西汉广州南越王墓中不仅有大量青铜器、陶器,还有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玉器、漆器、木器和丝织物。由此可见,西汉时岭南地区( )
A.与北方交流增多 B.先进生产方式传播
C.手工业获得发展 D.政府加大开发力度
3.据史书记载,初行两税法之际。“分命使臣,按地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就占了2/5,经检查以后,则“浮浪悉收,规避无所”。这说明此法的推行( )
A.使纳税编户大量增加 B.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C.削弱了地方藩镇势力 D.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4.下表所示是元杂剧唱河中一些对生活场景的描写。这可用于说明,元代( )
“渴饮羊酥酒,饥餐鹿脯干” 《邓夫人苦病哭存孝》
“美酒泛羊羔”“你那里葡萄酒设销金帐” 《须贾大夫谇范叔》
“隔壁人家吃疙疸茶儿去也”(疙瘩茶即普洱茶的一种) 《钱大尹智勘绯衣梦》
A.士人生活豪奢 B.南北风俗接近 C.饮食文化多元 D.长途贩运发达
5.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后,朝廷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各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下至驻防将军,都统等的补放任命,均由军机大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呈皇帝择用。军机大臣也可以“钦差”的身份,检查或处理地方政务,稽查各省、各部院之汇奏事件。这表明( )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中枢决策权力发生异变
C.军机处独揽行政权 D.国家权力中心逐渐下移
6.从1874年到1884年,思想家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千余篇政论,其中著名的有《变法自强》《变法》《重民》等,提出御侮、自强、推行君主立宪政治的主张,并认为三者都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
A.政界看到洋务运动的问题 B.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兴起
C.思想界对英国政体的认可 D.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深化
7.下图所示为1900-1917年工程类专业留美学生归国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这可用来说明,清末民初( )
A.留学教育使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B.留美学生助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C.留美教育使中国工业结构得到重组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8.下图所示是1941年国民政府第四战区司令部政治部制作的宣传画《军民合作,保卫华南》。该宣传画( )
A.反映出国民政府注重凝聚抗日力量 B.扩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力
C.彰显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重要性 D.印证了国民党依靠民众来保卫华南
9.下表所示为1959年和1962年我国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统计(单位:亿元)。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时间 基本建设支出 增拨企业流动资金 农业支出 科学研究支出 教育支出 财政总支出
1959年 302.34 54.28 58.23 19.15 32.48 543.17
1962年 55.65 47.78 38.23 13.73 28.01 294.88
A.优先发展国防工业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D.经济困难局面日益严重
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投行,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调整和治理机制改革,在防止核扩散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中国军队积极参加国际灾难救援、人道主义援助和国际维和行动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新时代中国( )
A.致力于维护区域和平与发展 B.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
C.建立起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 D.大国外交获得世界的认可
11.古埃及商业合同通常使用莎草纸或石碑等媒介,其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商品买卖、借贷、租赁和劳动合同等,合同中详细描述了交易的对象、数量、质量、价格以及双方的权利和责任。这体现出古埃及商业交易( )
A.遵循法制 B.依赖道德 C.不重形式 D.追求公平
12.奥斯曼帝国境内除了行省外,还有享有特权的地区、属国,例如,欧洲的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是公国(封建制自治国家),门的内哥罗是一个神权政治的公国,拉古萨是共和国,阿索斯是一个基督教共和国。奥斯曼帝国出现这一政治状况的重要背景是(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罗马帝国传统的延续
C.苏丹制度的实施 D.民族宗教因素的复杂
13.虽然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出自一位美国人的发明,但英国对此类发明的讯息及技术资料。比当时任何一国都更有兴趣。英国人本来就有航海的传统,由市场需求和巨额利润刺激起来的热情,越发驱使他们倾心于对轮船的仿造。材料强调( )
A.美国拥有新式交通技术优势 B.世界市场奠定欧洲工业革命基础
C。英国社会环境易于技术推广 D.交通技术创新引发欧美经济转型
14.19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编纂法典时以法国法为模式,由于这些法典过分法国化,因此遭到普遍反对和抵触。1889年,日本以1850年《普鲁士宪法》为蓝本重新修订并颁布了“明治宪法”,从此稳定下来。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近代日本( )
A.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B.借修宪来压制人民的反抗
C.与德国国情有相似之处 D.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
15.1961年6月,美国某知名电影制片人发表文章,称好莱坞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认为“这些圆盒子里装有卷得很紧的一卷卷印着美国电影制片者思想、想象和创作才能的走遍世界的影片。我相信,美国影片是对共产主义最有效的摧毁力量”。该制片人在此强调了( )
A.文娱创作弱化意识形态对抗 B.冷战局势影响美国电影制作
C.美国全面推行对苏遏制政策 D.影片创制广受国际社会认同
16.瑞士银行集团经济分析师预测,2024年新兴市场资产在经历困难开局后将迎来明显起色。全年收益将超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资产。专业新兴市场资产战略团队评估认为,新兴市场2024年的表现将好于2023年。这两种预测主要基于( )
A.世界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B.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
C.国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D.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管理水资源,兴建水利工程。下表所示为汉至明清时期在西域兴修农田水利的情况。
西汉武帝时期 据《汉书》记载,搜粟都尉桑弘羊上奏汉武帝、建议在西城进行水利建设,通沟渠,“置校尉三人”来管理屯田、鼓励修建渠道,种植五谷,发展农业生产。当时,轮台、渠犁一带的灌溉面积达五千项以上,说明屯田和水利开发已有相当规模
东汉时期 随着屯田范围不断扩大,水利开发进入大发展时期。文献记载,西城地区设有专门官吏管理水利建设。东至哈密、吐鲁番,南至若羌,和田、西至喀什、莎车,北至轮台、库尔勒,都有灌溉工程分布
唐代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焉者“逗渠溉田,土宜黍、蒲陶,有鱼盐利”。说明当时焉者地区已经修建水利工程进行灌溉,种植粮食作物。《大唐西域记》在“于闻篇”中记载。“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以用溉田”。一些考古资料表明,唐代高昌地区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也达到了一定求平
宋元时期 新疆水利事业稳步发展,无论是水磨的使用,还是坎儿井更为广泛的应用,都显示出新疆水利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明清时期 乾隆、嘉庆年间,农田水利工程在新疆全面推行。为保护农田,新疆地区还修建了一些防洪工程。嘉庆、道光年间,伊宁和南疆地区灌溉有了较大发展
——摘编自牛志奇《从水利建设看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西域农田水利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西域农田水利发展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苏区的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农民群众,通过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形成有效治理机制。为此,苏区政府保障农民权益,开展土地革命;兴办基层教育事业,扫除农民“文化荒原”;通过颁布法律条令,构建法律体系,为广大农民实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提供保障;通过民主选举制度,由选民直接选出民主政权机关;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实行民主决策,重大决策都要经过苏维埃代表大会或各级苏维埃政府的讨论和决定;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徐子迪、肖建华《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社会改造中深入基层社会,在动员工农群众参与革命的过程中,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嵌入,破坏了旧的统治基础和社会结构,重构了基层社会的组织体系和以群众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运行机制,实现了对基层社会全方位革命性的改造。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材料三 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曾发动县自治运动、农村复兴运动、新生活运动等一系列运动来改造与建设乡村。县自治运动从1929年开始至1935年,国民党中央无奈宣布全国尚未有一县完成自治。时人评价新生活运动“只见宣传,不见事实……自欺欺人,贻笑外邦”。农村复兴运动被时人讥评为“惟精细毕具,缓急不分,似不足以慰我垂毙农民之急求”。
——摘编自王兆刚《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权对乡村的运动型治理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基层治理中所得到的启示。(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自宗教改革以降,国家与社会从基督教世界中逐渐显现出独立的力量,欧洲图书馆也在这一世俗化过程中展现出多元类型与特点:有体现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国家图书馆,有培育地方文化生活的市镇图书馆和教区图书馆,有推动学术进步的大学图书馆、专业协会图书馆,有体现个人文化品位的私人图书馆和捐赠图书馆,也有促进阅读社会化的会员制收费图书馆和流通图书馆。
16—19世纪中叶,欧洲图书馆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且因各地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阅读习惯的差异,阅读空间相互分开。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诸多皇家图书馆开始搜集代表民族文化精神的书籍和手稿档案,承担起民族文化保存者与掌管人的角色。伴随启蒙思想的涌动与世俗化进程,具有自治性质的大城市、市镇与大学也大力发展自己的图书馆,使其成为本地区知识网络的中心与枢纽,奠定了欧洲文化版图的基本格局。18世纪30年代,提供图书租借服务的流通图书馆出现,与会员制收费图书馆不同的是,读者只需花费略高于一本小说价格的租借费,便可以在一年内平均阅读30本左右的图书。18世纪90年代,随着工人政治意识的觉醒,工人图书馆开始订购政治性与时事类小册子,如托马斯·潘恩的《人权》等。工人激进主义改革团体组织了很多小型图书馆,为工人提供借阅服务,激发他们参与改革运动的热情。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欧洲各地先后出现公共图书馆运动,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主流。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与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欧洲图书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图书馆的历史作用。(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就发展出一系列富于包容性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所面对的内外形势与历史任务的显著变化,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也有了新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不是孤立于世界的,中华文明所创造的文化也不是封闭保守的。中华文化能积极吸纳、融合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包容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地大德,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更是实现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精神源泉。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对我们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王煦《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均可)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从表中可见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相辉映,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地域文化融合较多,故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得不出各种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的结论,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原文化优势明显,故排除C项。
2.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岭南经济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从战国和秦代到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种类增多,特别是新增了多种具有本地特色的手工业制品,充分说明了手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故选C项;材料看不出岭南与北方的交流和痕迹,故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岭南手工业的进步而不是先进生产方式传播,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政府加大对岭南的开发力度,故排除D项。
3.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两税法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就占了2/5,经检查以后,则“浮浪悉收,规避无所”,可见此法的推行使政府控制的纳税编户大量增加,故选A项;在两税制下土地买卖合法,土地兼并更加盛行,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两税法削弱地方藩镇割据势力,故排除C项;两税法并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故排除D项。
4.C【解析】本题考查元代杂剧与社会生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元杂剧中有关茶和酒的品种描写涉及“羊酥酒”“葡萄酒”“疙瘩茶”等,这反映出元代人民饮食文化多元,故选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饮茶、喝酒之人就是士人的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风俗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酒和茶的长途贩运情况,故排除D项。
5.A【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官员的补放任命由军机大臣开列名单呈皇帝择用,这使得皇帝能够更加集中地掌控官员的任免权,将人事大权牢牢握在手中,军机大臣以“钦差”身份检查或处理地方政务、稽查汇奏事件,这意味着皇帝能够通过军机处更深入、便捷地干预地方事务,地方的权力被进一步收归中央,最终集中于皇帝,这些现象表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选A项;虽然军机处的运作方式与以往的中枢决策机制有所不同,但本质上还是服务于皇权的,中枢决策权最终还是掌控在皇帝手中,故排除B项;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没有独揽行政权,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授予,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权力中心进一步上移,故排除D项。
6.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国人对西学的认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王韬提出推行君主立宪,这较当时洋务思想单纯的器物变革来说,对西方认识明显深化,故选D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王韬是否属于政界,故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B项;仅凭王韬个人对君主立宪的提倡不能得出当时思想界对英国政体认可的结论,故排除C项。
7.B【解析】本题考查清末至民国初年留学教育,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1910—1917年工程专业留美学生归国初次就业,集中在工业、交通、教育领域,为这些领域带来新的思想观念、管理机能和新的技术,助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故选B项;留学教育不是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留美教育不能重组中国的工业结构,故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多种因素,故排除D项。
8.A【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抗日宣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该宣传画是由当时国民政府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政治部制作的,内容是号召“军民合作,保卫华南”,这说明当时国民政府注意团结民众等抗日力量,共同抗战,故选A项;该宣传画未涉及其国际影响力,故排除B项;该宣传画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抗战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国民党推行的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路线,图中可见国民党号召民众抗战而不是依靠民众抗战,故排除D项。
9.C【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国家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调整经济政策,所以材料中1962年财政支出减少,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在国防工业方面的财政支出信息,故排除A项;拉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事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排除B项;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处于逐渐恢复时期,故排除D项。
10.B【解析】本题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成就,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投行,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调整和治理机制改革,在防止核扩散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中国军队积极参加国际灾难救援、人道主义援助和国际维和行动等,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治理,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国致力于维护区域和平与发展,故排除A项;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故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大国外交获得世界的认可,故排除D项。
11.D【解析】本题考查古埃及商业合同,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古埃及商业合同内容涵盖广泛、描述详细,合同中对交易双方权利和责任,这种详尽的记录和规定,旨在确保交易过程的透明和公正,保障双方的利益,体现了商业交易追求公平,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具体条款实现公平交易,而非法律制度,故排除A项;合同的详细规定更侧重于明确的条款而非依赖道德的自我约束,故排除B项;商业合同即商业交易形式的体现,商业合同的细致是商业交易重视形式的表现,故排除C项。
12.D【解析】本题考查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地跨欧亚非,境内民族众多,信仰基督教的居民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大量存在且彼此交往并不密切,为了适应多民族多宗教的现实,对行省以外的属国管理采取不同的体制,故选D项;中央集权的强化通常会导致政治形态的统一和规范化,与材料中多样化的政治状况不符,故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传统影响较为有限,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复杂的政治格局,故排除B项;苏丹制度是关于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制度,不能直接解释行省外各属地、属国多样化的政治状况,故排除C项。
13.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英国对此类发明的讯息及技术资料,比当时任何一国都更有兴趣”“由市场需求和巨额利润刺激起来的热情,越发驱使他们倾心于对轮船的仿造”可知,技术推广在英国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C项;“美国拥有新式交通技术优势”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比美国更有技术革新的社会条件,没有体现出世界市场对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交通技术创新对欧美经济转型的作用,故排除D项。
14.C【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律近代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日本法典由过分法国化改为借鉴普鲁士宪法,从此稳定下来,这反映出日本宪法制定最终遵循国情,德日两国国情有相似之处,故选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日本侵略扩张、压制人民反抗,故排除A、B两项;日本通过大化革新已经建立起中央集权政体,故排除D项。
15.B【解析】本题考查冷战形势下的美国电影,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好莱坞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印着美国电影制片者思想、想象和创作才能的走遍世界的影片”“美国影片是对共产主义最有效的摧毁力量”可知,在该制片人眼里美国电影制作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深受美苏冷战局势的影响,故选B项;美国好莱坞电影体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出美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出美国电影制作深受冷战局势的影响,未涉及国际社会对美国电影制作的态度,故排除D项。
16.D【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两种预测均认为2024年新兴市场也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将会发展态势良好,这主要基于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迅速崛起,导致传统的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经济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故选D项;A、B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B两项;国际经济竞争激烈会给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更大挑战,故排除C项。
17.(1)特点:政府重视;传承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改善了新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有利于新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西域农田水利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素养。第(1)问“特点”,据材料中的“当时,轮台、渠犁一带的灌溉面积达五千顷以上”“西域地区设有专门官吏管理水利建设”“东至哈密、吐鲁番,南至若羌、和田,西至喀什、莎车,北至轮台、库尔勒,都有灌溉工程分布”“唐代高昌地区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农田水利工程在新疆全面推行”等信息可得出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发展、农田水利规模不断扩大、水利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第(2)问“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新疆各族群众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交融、丝绸之路、边疆安全与国家统一等角度作答
18.(1)途径:组织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采取多种举措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制定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建立民主制度,以民主为基础治理乡村;发展经济,改善工农劳动群众的生活。(4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发展;调动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赢得了群众对革命政权的衷心拥护;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和“围剿”;为新中国基层治理提供了经验。(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启示:基层治理必须依靠民众进行;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基层治理政策;基层治理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基层治理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基层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素养。第(1)问,第①小问“途经”,据材料“苏区的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农民群众,通过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形成有效治理机制”可得出组织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据材料中的“保障农民权益,开展土地革命;兴办基层教育事业,扫除农民‘文化荒原’”等信息可得出采取多种举措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据材料“通过颁布法律条令,构建法律体系,为广大农民实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提供保障”可得出制定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据材料中的“通过民主选举制度,由选民直接选出民主政权机关;建立民主监督制度”等信息可得出建立民主制度,以民主为基础治理乡村;据材料“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可得出发展经济,改善工农劳动群众的生活。第②小问“意义”,结合上一小问“途经”和所学知识,从苏区经济发展、民众参政议政积极性、群众对革命政权的拥护、群众对革命政权的衷心拥护、新中国基层治理等角度作答。第(2)问“启示”,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依靠民众、切实维护人民利益、落实措施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9.(1)特点:数量不断增加;类型逐渐多元化;日益世俗化;功能日益丰富;社会参与日益广泛;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主流。(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的推动;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历史作用:有利于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适应了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丰富国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有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欧洲图书馆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素养。第(1)问,第①小问“特点”,紧扣材料信息,可从图书馆的数量、类型、世俗化、功能、社会参与及公共性等角度作答。第②小问“原因”,结合上一小问“变化”和所学知识,从欧洲民族国家、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无产阶级及工人运动、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的推动等角度作答。第(2)问“历史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国民素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学术文化、欧洲民族主义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0.示例
论题: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始终重视借鉴、吸收外来文化。(2分)
阐释:汉代以来,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影响中国思想、诗歌、书法和绘画等。明末清初,利玛窦等天主教徒来华传播西学,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也积极推动西学东渐。近代面对列强的侵略,先进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从主张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变革,对西方的学习和认识不断深化。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为先进武器,中国共产党借鉴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中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模式的同时,注意从国情出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维护并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更立足“两个结合”,坚持多元一体、开放和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8分)
总之,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仅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焕发新活力的重要原因。(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素养。第一步,应审读设问,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与设问的主题与核心: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明确设问关键词“就‘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等。第二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如“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始终主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历史阶段、多角度对所拟论题加以论证阐释,形成文字表述时,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首尾呼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甘肃省平凉市某校2024-2025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