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949年7月15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启事:新政协筹备会向全国征集国旗图案。数不清的人士把对新中国的憧憬注入笔端,各种设计方案雪片般飞来,有的是工人在车间的工具箱上描绘的,有的是战士在前方的战壕里绘制的,还有的是由知名人士、专业人士设计的。这种现象说明( )
A.全国人民期待新生政权 B.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正式确立
C.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群众基层制度已经形成
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材料中的“他”是( )
A.罗盛教 B.彭德怀 C.邱少云 D.黄继光
“恒源祥”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赎买政策的实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乡镇企业的发展
2024年3月5日,济南市天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暨“3·5学雷锋纪念日”志愿服务活动在名泉广场举办。最适合出现在该主题活动中的宣传语是.
A.大庆石油“铁人”精神 B.人民公仆“党的好干部”
C.鞠躬尽瘁“两弹元勋” D.助人为乐“解放军好战士”
如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
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设立经济特区
C. 扩大企业自主权 D.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在2000年贸易出口占GDP比重约20%,在2001年后贸易出口迅速增长,到2006年占比达36%。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放沿海城市 D.开放内地省会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梦时指出,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由此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要( )
A.坚持中国道路 B.弘扬中国精神
C.凝聚中国力量 D.增强综合国力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
A.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1大学 三个代表
C. 和谐社会 八荣八耻 科学发展观 D. 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以下示意图中空白处应填写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这表明党中央的发展理念是( )
A.创新 B.绿色 C.共享 D.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这一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的文件是( )
A.《中华人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某同学在学习一个历史专题时,设计了如下的知识结构图。据此判断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B.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C.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七子之歌》中有句歌词是:“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歌词中的Macau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是在( )
A.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12月20日
C.1999年12月12日 D.1997年7月1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会晤中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双方应该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共同发扬中华文化
C.实现两岸“三通” D.维持海峡两岸交往
自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这些努力表明(  )
A. 中国战略核威慑力量增强 B. 空军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
C. 海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D. 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周恩来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团结。”由此可知,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的主张是( )
A.“求同存异” B.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独立自主 D.和平共处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为人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下列说法最能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是( )
A.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住房面积扩大,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这反映了我国( )
A.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D.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共3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分析其意义。(3分)
材料二 计划制定后,人民群众投入了极大的劳动热情……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全面提前超额完成。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有135个项目已经施工建设,有68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等。我国中部地区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地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摘编自陈夕总主编《中国共产党与156项工程》
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4分)
材料三: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单位:%)
年份 所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6.9 1.5 0.7 71.8 19.1
1956 0.1 53.4 7.3 7 32.2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三大改造”完成的重要意义。(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中国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摘编自《改革开放30年: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强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关系。(2分)
(10分)大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A所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3分)

材料二 下面是尼克松的两次谈话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中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摘编自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对华态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分)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推动建设和平繁荣世界,为世界发展提出了什么“中国方案”。并说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14分)
1—5:ADBDB 6—10:CBADC 11—15: CCBAA 16—20:DACAB
综合题(24分)
21、【答案】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分)
意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分)
(2)特点:建设项目众多;以重工业为主,成就突出(任写2点即可,2分)原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党的正确领导;苏联的援助等。(任写2点即可,2分)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分)
22、【答案】(1)问题: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设施不足,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任写3点即可,3分);措施: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分)
变化: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任写2点即可,2分);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人民的努力奋斗等。(其余任写1点即可,1分)
(3)关系: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等。(意思相近即可,2分)
23、【答案】(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分);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巩固了中苏同盟,赢得了苏联的重视和尊敬;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2)变化:由敌对中国到与中国改善关系。(意思相近即可,1分)原因:美苏争霸的需要(或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等(2分)。
(3)“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分);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1分)
(4)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任写2个即可,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