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灯塔市九年级(上)开学测试历史试卷
(历史与道德法治考试时间75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本题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③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④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 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3. 如下图是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一位战士写下的绝命诗。据此可知,“冰雕连”肩负的神圣使命是( )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 哪怕冻死, 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A. 解放全中国 B.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跨过鸭绿江 D. 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
4. 下图展示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某行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情况。下列做法,与图示目的相同的是
A. 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 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打破农业生产上的“大锅饭”
C. 成立缝纫社、铁业社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创办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5. 小明在学习笔记上写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两件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强调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 B. 都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基础
C. 都为参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D. 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6. 新中国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论联合政府》 B. 《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7.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8. 如下表所示诗句蕴涵的历史信息是( )
乡愁 …… 乡愁是一湾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A. 渴望祖国统一 B. 反对外来势力
C. 赞同“一国两制” D. 缅怀革命先烈
9. 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A. 追求民族独立 B. 建立新中国 C.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 实行改革开放
10.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辽宁工业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
A. 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B.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C.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D.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1. 如下表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的课堂笔记,据该笔记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A. 经济改革的深化 B. 统一大业的推进
C. 对外开放的扩大 D. 民主法治的完善
12. 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到福建舰,中国海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新时代的人民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这反映了我国( )
A. 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B.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 重视提升国际地位 D. 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13.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与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D. 截止2023 年3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
14.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 )
A.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C.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美大国关系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15. 某同学梳理笔记时,绘制了 一个示意图据此判断示意图主要反映了( )
A.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B. 公正合理世界新秩序
C. 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本题共包括4小题,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基本任务?它开始的时间是那一年?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2)材料二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17.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总的国际形势虽然较好,但围绕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却是严峻的,加上近代中国历史上一百余年来的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入侵,战乱频频,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非常需要加速经济恢复,稳定国内秩序。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中国政府必须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争取和平、发展经济的目的。
——《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950年,中印建交,掀开了两国关系新篇章。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就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东方智慧对现代文明的杰出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2014年9月18日,新德里)
材料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怎样的“正确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图1到图2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阐述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什么原则成就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一原则是中国的哪一位领导人提出的?1955年,这位领导人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亚非人民的团结?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希望推进构建一个什么共同体?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12月,国家领导人在纪念改革开发30周年大会上指出,三十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材料二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 1979年,我国开始筹建特区。
(1)材料一中的“三十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三方面?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农村的改革从哪个省开始实行的?
(3)根据材料三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里?后来增设的沿海开放城市有多少个?形成什么格局?
(4)我国提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从哪一次会议开始的?为什么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三大里程碑之一?
(2)材料二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的是哪两个一百年?
(3)材料三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什么?2024-2025学年灯塔市九年级(上)开学测试历史试卷
(历史与道德法治考试时间75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本题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③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④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在中共八大后,排除含有④的BCD项。故选A项。
2. 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 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点。分析选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这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情景。’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说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
3. 如下图是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一位战士写下的绝命诗。据此可知,“冰雕连”肩负的神圣使命是( )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A. 解放全中国 B.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跨过鸭绿江 D. 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一位战士写下的绝命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战役之一,志愿军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英勇战斗,不畏严寒和牺牲。诗歌中也体现了战士们对祖国和荣誉的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B项正确;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部分,而非解放全中国的战役,排除A项;跨过鸭绿江这个选项描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但它本身并不是“冰雕连”肩负的神圣使命。它更多地是描述了一个行动或事件,而非使命或目标,排除C项;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役,与日本法西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下图展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某行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情况。下列做法,与图示目的相同的是
A. 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 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打破农业生产上的“大锅饭”
C. 成立缝纫社、铁业社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创办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所学,三大改造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其中改造形式分别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实行公私合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A中土地所有制是从地主所有转变为了农民所有,未实现公有制;B、D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符合题意,故选C。
5. 小明在学习笔记上写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两件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强调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 B. 都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基础
C. 都为参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D. 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进了思想解放;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二者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D项正确;强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是南方谈话的内容,排除A项;邓小平南方谈话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参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
6. 新中国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论联合政府》 B. 《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故B符合题意;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故A不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C不合题意;《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7.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大跃进”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又大办人民公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了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与图表相关的史实。
8. 如下表所示诗句蕴涵的历史信息是( )
乡愁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A. 渴望祖国统一 B. 反对外来势力
C. 赞同“一国两制” D. 缅怀革命先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诗中的“海峡”和“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明确表达了两岸分隔的现状,以及诗人内心对于统一的深切渴望,A项正确;诗歌中并未直接表达反对外来势力的情绪。此外,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更多地是在表达两岸之间的情感隔阂和统一愿望,而非直接针对外来势力的反抗,排除B项;“一国两制”是针对中国实现和平统一而提出的方针,它强调的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然而,这句诗中并未明确提及或暗示对“一国两制”的赞同,排除C项;题干中的诗句主要表达的是对两岸分隔的愁绪和对统一的渴望,与缅怀革命先烈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9. 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
A. 追求民族独立 B. 建立新中国 C.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 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材料中“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的儿子”“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都体现出他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志向,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的实现,排除A项;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排除B项;材料中初心不是改革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辽宁工业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
A. 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B.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C.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D.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辽宁工业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都是位于辽宁,A项正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位于长春,排除B项;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是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成就,但不是位于辽宁,排除C项;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位于武汉,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如下表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的课堂笔记,据该笔记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A. 经济改革的深化 B. 统一大业的推进
C. 对外开放的扩大 D. 民主法治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告台湾同胞书》是中共中央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此问题上立场的重大转变。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则分别涉及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这些都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题干中他学习的主题是统一大业的推进,B项正确;经济改革的深化主要涉及中国经济政策的变革和深化。然而,笔记中提到的三个事件,无论是关于台湾问题的《告台湾同胞书》,还是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的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都与经济改革的深化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策,但笔记中的历史事件与对外开放的扩大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民主法治的完善涉及中国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到福建舰,中国海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新时代的人民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这反映了我国( )
A. 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B.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 重视提升国际地位 D. 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到福建舰,中国海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新时代的人民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可知,中国海军航母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不断进步,积极推进科技强军,A项正确;海军航母的发展主要与军事建设相关,与多边外交不直接相关,排除B项;提升国际地位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海军航母的发展是提升国防实力的体现,并非直接体现提升国际地位,排除C项;海军航母属于海军装备,与航天技术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与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D. 截止2023 年3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与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没有主观分析或评判,排除A项;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没有主观分析或评判,排除C项;截止2023 年3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没有主观分析或评判,排除D项。故选B项。其它三项均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没有主观分析或评判,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 )
A.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C.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美大国关系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阐述的是中国在外交方面,既不亲美,也不亲苏,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A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中国在外交方面,既不亲美,也不亲苏,“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时间“1984年5月”不符,排除C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中美之间仍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某同学梳理笔记时,绘制了 一个示意图据此判断示意图主要反映了( )
A.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B. 公正合理世界新秩序
C. 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世界秩序应该是较为稳定的国际秩序,与公正合理世界新秩序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主要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而不是政治经济体改革,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外交方面的内容,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本题共包括4小题,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它开始的时间是那一年?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2)材料二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答案】(1)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时间:1953年。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
(2)会议:中共八大。
作用:我国开始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等。
(3)时间:1958年。
评价: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期:根据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并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知识可知,是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任务。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底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成就: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成就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 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
【小问2详解】
会议:根据材料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并结合所学中共八大的知识可知,反映的是1956年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 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作用:结合所学中共八大的知识可知,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小问3详解】
时间和评价:结合所学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7.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总的国际形势虽然较好,但围绕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却是严峻的,加上近代中国历史上一百余年来的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入侵,战乱频频,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非常需要加速经济恢复,稳定国内秩序。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中国政府必须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争取和平、发展经济的目的。
——《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950年,中印建交,掀开了两国关系新篇章。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就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东方智慧对现代文明的杰出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2014年9月18日,新德里)
材料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怎样的“正确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图1到图2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阐述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什么原则成就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一原则是中国的哪一位领导人提出的?1955年,这位领导人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亚非人民的团结?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希望推进构建一个什么共同体?
【答案】(1)国际:总的形势较好,但围绕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却是严峻的。国内:刚刚结束战争、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社会生产百废待兴。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变化:由冲突走向正常化。原因: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欲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等。(答出一点即可)
(3)创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领导人:周恩来。方针:“求同存异”的方针。
(4)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国际环境:根据材料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总的国际形势虽然较好,但围绕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却是严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总的国际形势是好的,但围绕新中国的国际环境是很严峻的,如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等。国内环境:根据材料信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百余年来的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入侵,战乱频频,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非常需要加速经济恢复,稳定国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人民解放战争刚刚结束,中国人民刚刚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百废待兴。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信息“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争取和平、发展经济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小问2详解】
变化:观察图1,可知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的史实,此时中美属于战争状态;图2反映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即两国关系由冲突走向正常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宣告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美苏争霸中,美国此时处于守势,而此时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来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
【小问3详解】
创举: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这一创举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领导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1954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在会上,针对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小问4详解】
外交布局:根据材料信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共同体:根据题干信息“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创设和平的外部环境,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12月,国家领导人在纪念改革开发30周年大会上指出,三十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材料二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 1979年,我国开始筹建特区。
(1)材料一中的“三十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三方面?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农村的改革从哪个省开始实行的?
(3)根据材料三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里?后来增设的沿海开放城市有多少个?形成什么格局?
(4)我国提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
【答案】(1)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
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
(3)深圳;1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邓小平。
【解析】
【小问1详解】
方面:根据材料一“三十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组织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小问2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二“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责任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行。
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改革从安徽省开始。
【小问3详解】
窗口:根据材料三“ 1979年,我国开始筹建特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在短短几年内,深圳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城市数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格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小问4详解】
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从哪一次会议开始的?为什么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三大里程碑之一?
(2)材料二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的是哪两个一百年?
(3)材料三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什么?
【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解析】
【分析】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内容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