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A卷)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A卷)
1.(2024七上·黄埔期末)人类的起源是人们不断追寻的问题,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可靠的途径是(  )
A.学者著述 B.史书记载 C.影视剧作 D.考古发掘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是对古代遗迹的挖掘,属于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 D符合题意;
学者著述是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写成的文章,不是第一手资料,排除A;
史书记载是后人记载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历史,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B;
影视剧作是现代人根据历史编排的影视作品,也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分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考古发掘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七上·黄埔期末)“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农业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叙述的是原始农业的(  )
A.发展原因 B.具体表现 C.典型代表 D.影响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原始农业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表述原始农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历史作用,D符合题意;
生产力的进步是原始农业发展的原因,排除A;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的出现和磨制石器是原始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表现,排除B;
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是原始农业的典型代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七上·黄埔期末)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  )
A.缺乏历史研究的价值 B.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
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证实三皇五帝真实存在
【答案】B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神话传说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故选B项。
材料表明远古传说反映先民的劳动创造,没有强调其研究价值,排除A项。
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不能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排除B项。
材料信息强调了先民劳动创造传说,未涉三皇五帝的证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远古传说,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2024七上·黄埔期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可追溯到(  )
A.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B.河姆渡人生活的时期
C.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D.夏商周早期国家时期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尧舜禹时代的部落选举制度,选贤举能,德才最高者担任部落首领,C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时期没有等级差别,排除A;
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过着氏族生活,排除B;
夏商周时期实行等级制度分封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禅让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七上·黄埔期末)“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反映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治国经验不足 B.遭到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C.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D.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结合所学可知,夏桀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失去了民心。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也是个暴君。他修筑豪华宫殿,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时,国势衰败,又逢连年天灾,人民流离失所。由此可见,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C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治国经验不足的相关内容,排除A;
材料未涉及周边数民族入侵与夏商周灭亡关系,排除B;
“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属于东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更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夏商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七上·黄埔期末)粤语“食九大簋”代表饭菜极其丰盛。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周王朝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说明(  )
A.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 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
C.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 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可知,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A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的信息,排除B;
题干未涉及的青铜器的制作流程,排除C;
题干信息涉及的是天子、诸侯和卿大夫使用鼎和簋的制度,反映的是等级制度,而不是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七上·黄埔期末)下列与“秦晋之好”“尊王攘夷”“卧薪尝胆”等成语相关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春秋争霸 C.战国兼并 D.秦灭六国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与‘秦晋之好’‘尊王攘夷’‘卧薪尝胆’等成语相关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秦晋之好”意思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割据,少数民族时常侵扰,齐桓公、晋文公等相继奉行拥戴周王室、排斥少数民族的策略,称霸一时;“卧薪尝胆”是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以上成语均发生于春秋争霸时期,B符合题意;
武王伐纣是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排除A;
战国七雄,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崩溃,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排除C;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统一中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4七上·黄埔期末)以下是七年级某同学进行历史项目化学习的知识结构图。其中填入“_”处最恰当的是(  )
A.朝代更替 B.国家统一 C.社会变革 D.战乱频繁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七年级某同学进行历史项目化学习的知识结构图”信息,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政治方面诸侯势力崛起,王室衰微;阶级关系方面,新兴地主势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逐渐转型。C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提到朝代更替,排除A;
此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分裂时期,秦朝实现了统一,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到战乱频繁的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4七上·黄埔期末)据史料记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征兵征粮经常达不到定额,民众对官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新法”中的(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厉行法治 D.焚烧诗书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可知,该举措是实行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秦国百姓的积极性,B符合题意;
题干涉及的是秦国征兵问题,未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涉及的是征兵问题,未涉及厉行法治的知识,排除C;
题干未涉及“焚烧诗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4七上·黄埔期末)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图中③所示的是(  )
A.长城 B.灵渠 C.郑国渠 D.都江堰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地区应该与③区位置对应,D符合题意;
①区位于北方地区,在①区位置秦始皇修筑了长城,排除A;
灵渠位于今天的广西地区,排除B;
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4七上·黄埔期末)习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提出:“打老虎,也打苍蝇”,加强对官员的监管。在秦朝时,负责“打老虎”,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太尉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C符合题意;
丞相负责行政事务,排除A;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员,排除B;
太尉负责军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较低,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4七上·黄埔期末)《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无论是边疆还是内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货币改革促进边疆开发 B.半两钱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C.统一度量衡加快了发展 D.半两钱利于全国经济交流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年来无论是边疆还是内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可知,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半两钱后,在边疆和内地都广泛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交流,D符合题意;
边疆使用半两钱,不意味着边疆得到开发,排除A;
半两钱是秦朝的货币,并不是最早的货币,排除B;
半两钱反映了货币的统一,不是统一度量衡,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4七上·黄埔期末)某班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关键词是“大泽乡”、“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据此可知该小论文的题目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七国之乱 D.楚汉之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泽乡”“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涉及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开端,揭竿为旗是其方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其口号,因此材料论文的题目是陈胜、吴广起义,A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晚期,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
七国之乱是汉初郡国并行制下诸侯权力过大引发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
楚汉之争是刘邦、项羽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七上·黄埔期末)学习历史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土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2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秦朝于公元前207年灭亡,秦朝灭亡的时间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B符合题意;
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A;
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C;
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世纪、年代的计算方面,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七上·黄埔期末)汉文帝刘恒继位推行了约法省刑的政策,同时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戒奢从简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收揽民心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结合所学可知,大臣贾谊和大臣晁错都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励精图治,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戒奢从简,排除B;
题干信息未反映抑制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C;
收揽民心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4七上·黄埔期末)考古学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佛教盛行
C.“百家争鸣” D.尊崇儒术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统治,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题干中的“大风气”指的就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符合题意;
"焚书坑儒"与秦朝秦始皇有关,排除A;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盛行”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
“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4七上·黄埔期末)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可能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政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可知是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人们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B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初期,排除A;
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反映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4七上·黄埔期末)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
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2024七上·黄埔期末)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A.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可知司马迁具有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C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司马迁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排除A;
题干没有体现司马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排除B;
题干没有体现司马迁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史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4七上·黄埔期末)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  )
A.推翻了东汉政权 B.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这体现的是208年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奠定三国官渡之战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D符合题意;
曹丕推翻了东汉政权,排除A;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
五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2024七上·黄埔期末)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曹魏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B.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C.蜀汉实施“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
D.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是对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的评论,属于史论,B符合题意;
曹魏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A;
蜀汉实施“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C;
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2024七上·黄埔期末)《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下移民与江南民众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A符合题意;
南方条件优越是自然条件,排除B;
对外交往发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南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2024七上·黄埔期末)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C.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D.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子”是中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少数民族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所以“天子”与“可汗”并用体现了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排除A;
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B;
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2024七上·黄埔期末)《齐民要术·耕田篇》对当时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做了详细要求: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  )
A.农业追求精耕细作 B.农学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C.政府注重发展生产 D.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A符合题意;
材料无关理论,排除B;
材料不涉及政府注重发展生产,排除C;
T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齐民要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2024七上·黄埔期末)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人们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下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祖冲之 D.锺繇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宗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B符合题意;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兰亭集序》是其代表作,排除A;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排除C;
锺繇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顾恺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顾恺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6.(2024七上·黄埔期末)某中学七年级同学举办了以历史学科为主的跨学科主题融合项目式学习活动,以下是他们的学习任务单,请和他们一起“破圈”“跨界”吧!
【华夏“认”同】
材料一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百家争“鸣”】
材料二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时的讲话
【此“画”怎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请你选择“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中的一位,说出他所属的学派及其主要主张。
(3)请你将该年级同学创作的“丝绸之路手绘路线图”补充完整(①),并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答案】(1)理由: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例如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地点: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理由:根据材料一"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可得出理由是: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材料一"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可得出理由是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根据题干要求可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理由: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例如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地点: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百家争鸣、丝绸之路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7.(2024七上·黄埔期末)场方治理具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多个博物馆都有涉及地方治理的文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出土青铜器克益,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蠢盖内侧及器沿内侧铭文,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是研究西周时期燕国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
材料二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里耶秦简”,上书有“迁陵洞庭郡”五字,其中提到的“洞庭郡”改写了此前史学界对秦代湘西历史、地理的认知。作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衙门档案,里耶秦简纪年之完整、资料之翔实可谓罕见。
材料三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受封中山王〉金缕玉衣,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它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金缕玉衣”本应是汉代皇帝死后穿的殓服,却在汉代诸侯王墓中出土。
(1)指出材料一中“青铜克益”印证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简述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请对材料二中“里耶秦简”印证的政治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前期面临的政治困境,概述汉武帝针对这一困境采取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地方治理的认识。
【答案】(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制度:郡县制。评价: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政治困境: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4)认识: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管理制度要因时因势变革,与时俱进;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周的分封制;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材料一“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可知,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本题考查郡县制。根据材料二“秦朝洞庭郡迁陵县”可知,反映了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根据材料“‘金缕玉衣’本应是汉代皇帝死后穿的殓服,却在汉代诸侯王墓中出土。”及所学知识,西汉前期面临的政治困境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继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4)总结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管理制度要因时因势变革,与时俱进;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制度:郡县制。评价: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政治困境: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4)认识: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管理制度要因时因势变革,与时俱进;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郡县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2024七上·黄埔期末)在古代中国,朝代的兴衰更迭不断上演,而不同历史阶段往往又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历史朝代演进图(从夏朝到隋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两个朝代或时期,围绕材料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观点:从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三国鼎立,纷争不断,说明统一是当时的社会政治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魏国适应了战争发展经济的需要,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力增强,在纷争中处于优势,灭掉了蜀国,取魏而代之的西晋最终顺应这种天下大势,统一了全国。北魏孝文帝顺应统一与民族交融潮流,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之后取北周而代之的隋朝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结束南北朝的对峙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年,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秦国,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先后灭掉了东方六国,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
总之,每当中国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总会有政权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顺应思定的人心,适应天下大势,结束分裂,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本题考查朝代更替的相关知识。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虽然经历了分裂时期,但最终都走向统一,由此可拟题目为从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可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到秦的统一、魏晋南北朝到隋的统一等方面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
(1)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观点:从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三国鼎立,纷争不断,说明统一是当时的社会政治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魏国适应了战争发展经济的需要,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力增强,在纷争中处于优势,灭掉了蜀国,取魏而代之的西晋最终顺应这种天下大势,统一了全国。北魏孝文帝顺应统一与民族交融潮流,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之后取北周而代之的隋朝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结束南北朝的对峙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年,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秦国,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先后灭掉了东方六国,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
总之,每当中国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总会有政权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顺应思定的人心,适应天下大势,结束分裂,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朝代更替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A卷)
1.(2024七上·黄埔期末)人类的起源是人们不断追寻的问题,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可靠的途径是(  )
A.学者著述 B.史书记载 C.影视剧作 D.考古发掘
2.(2024七上·黄埔期末)“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农业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叙述的是原始农业的(  )
A.发展原因 B.具体表现 C.典型代表 D.影响作用
3.(2024七上·黄埔期末)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  )
A.缺乏历史研究的价值 B.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
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证实三皇五帝真实存在
4.(2024七上·黄埔期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可追溯到(  )
A.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B.河姆渡人生活的时期
C.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D.夏商周早期国家时期
5.(2024七上·黄埔期末)“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反映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治国经验不足 B.遭到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C.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D.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
6.(2024七上·黄埔期末)粤语“食九大簋”代表饭菜极其丰盛。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周王朝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说明(  )
A.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 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
C.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 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
7.(2024七上·黄埔期末)下列与“秦晋之好”“尊王攘夷”“卧薪尝胆”等成语相关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春秋争霸 C.战国兼并 D.秦灭六国
8.(2024七上·黄埔期末)以下是七年级某同学进行历史项目化学习的知识结构图。其中填入“_”处最恰当的是(  )
A.朝代更替 B.国家统一 C.社会变革 D.战乱频繁
9.(2024七上·黄埔期末)据史料记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征兵征粮经常达不到定额,民众对官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新法”中的(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厉行法治 D.焚烧诗书
10.(2024七上·黄埔期末)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图中③所示的是(  )
A.长城 B.灵渠 C.郑国渠 D.都江堰
11.(2024七上·黄埔期末)习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提出:“打老虎,也打苍蝇”,加强对官员的监管。在秦朝时,负责“打老虎”,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太尉
12.(2024七上·黄埔期末)《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无论是边疆还是内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货币改革促进边疆开发 B.半两钱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C.统一度量衡加快了发展 D.半两钱利于全国经济交流
13.(2024七上·黄埔期末)某班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关键词是“大泽乡”、“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据此可知该小论文的题目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七国之乱 D.楚汉之争
14.(2024七上·黄埔期末)学习历史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土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2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秦朝于公元前207年灭亡,秦朝灭亡的时间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15.(2024七上·黄埔期末)汉文帝刘恒继位推行了约法省刑的政策,同时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戒奢从简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收揽民心
16.(2024七上·黄埔期末)考古学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佛教盛行
C.“百家争鸣” D.尊崇儒术
17.(2024七上·黄埔期末)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可能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政
18.(2024七上·黄埔期末)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9.(2024七上·黄埔期末)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A.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20.(2024七上·黄埔期末)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  )
A.推翻了东汉政权 B.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
21.(2024七上·黄埔期末)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曹魏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B.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C.蜀汉实施“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
D.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
22.(2024七上·黄埔期末)《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社会动荡不安
23.(2024七上·黄埔期末)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C.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D.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24.(2024七上·黄埔期末)《齐民要术·耕田篇》对当时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做了详细要求: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  )
A.农业追求精耕细作 B.农学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C.政府注重发展生产 D.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
25.(2024七上·黄埔期末)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人们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下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祖冲之 D.锺繇
26.(2024七上·黄埔期末)某中学七年级同学举办了以历史学科为主的跨学科主题融合项目式学习活动,以下是他们的学习任务单,请和他们一起“破圈”“跨界”吧!
【华夏“认”同】
材料一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百家争“鸣”】
材料二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时的讲话
【此“画”怎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请你选择“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中的一位,说出他所属的学派及其主要主张。
(3)请你将该年级同学创作的“丝绸之路手绘路线图”补充完整(①),并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27.(2024七上·黄埔期末)场方治理具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多个博物馆都有涉及地方治理的文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出土青铜器克益,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蠢盖内侧及器沿内侧铭文,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是研究西周时期燕国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
材料二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里耶秦简”,上书有“迁陵洞庭郡”五字,其中提到的“洞庭郡”改写了此前史学界对秦代湘西历史、地理的认知。作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衙门档案,里耶秦简纪年之完整、资料之翔实可谓罕见。
材料三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受封中山王〉金缕玉衣,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它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金缕玉衣”本应是汉代皇帝死后穿的殓服,却在汉代诸侯王墓中出土。
(1)指出材料一中“青铜克益”印证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简述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请对材料二中“里耶秦简”印证的政治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前期面临的政治困境,概述汉武帝针对这一困境采取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地方治理的认识。
28.(2024七上·黄埔期末)在古代中国,朝代的兴衰更迭不断上演,而不同历史阶段往往又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历史朝代演进图(从夏朝到隋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两个朝代或时期,围绕材料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是对古代遗迹的挖掘,属于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 D符合题意;
学者著述是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写成的文章,不是第一手资料,排除A;
史书记载是后人记载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历史,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B;
影视剧作是现代人根据历史编排的影视作品,也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分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考古发掘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原始农业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表述原始农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历史作用,D符合题意;
生产力的进步是原始农业发展的原因,排除A;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的出现和磨制石器是原始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表现,排除B;
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是原始农业的典型代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神话传说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故选B项。
材料表明远古传说反映先民的劳动创造,没有强调其研究价值,排除A项。
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不能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排除B项。
材料信息强调了先民劳动创造传说,未涉三皇五帝的证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远古传说,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尧舜禹时代的部落选举制度,选贤举能,德才最高者担任部落首领,C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时期没有等级差别,排除A;
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过着氏族生活,排除B;
夏商周时期实行等级制度分封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禅让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结合所学可知,夏桀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失去了民心。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也是个暴君。他修筑豪华宫殿,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时,国势衰败,又逢连年天灾,人民流离失所。由此可见,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C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治国经验不足的相关内容,排除A;
材料未涉及周边数民族入侵与夏商周灭亡关系,排除B;
“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属于东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更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夏商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可知,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A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的信息,排除B;
题干未涉及的青铜器的制作流程,排除C;
题干信息涉及的是天子、诸侯和卿大夫使用鼎和簋的制度,反映的是等级制度,而不是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与‘秦晋之好’‘尊王攘夷’‘卧薪尝胆’等成语相关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秦晋之好”意思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割据,少数民族时常侵扰,齐桓公、晋文公等相继奉行拥戴周王室、排斥少数民族的策略,称霸一时;“卧薪尝胆”是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以上成语均发生于春秋争霸时期,B符合题意;
武王伐纣是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排除A;
战国七雄,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崩溃,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排除C;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统一中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题干“七年级某同学进行历史项目化学习的知识结构图”信息,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政治方面诸侯势力崛起,王室衰微;阶级关系方面,新兴地主势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逐渐转型。C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提到朝代更替,排除A;
此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分裂时期,秦朝实现了统一,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到战乱频繁的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可知,该举措是实行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秦国百姓的积极性,B符合题意;
题干涉及的是秦国征兵问题,未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涉及的是征兵问题,未涉及厉行法治的知识,排除C;
题干未涉及“焚烧诗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地区应该与③区位置对应,D符合题意;
①区位于北方地区,在①区位置秦始皇修筑了长城,排除A;
灵渠位于今天的广西地区,排除B;
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C符合题意;
丞相负责行政事务,排除A;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员,排除B;
太尉负责军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较低,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年来无论是边疆还是内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可知,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半两钱后,在边疆和内地都广泛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交流,D符合题意;
边疆使用半两钱,不意味着边疆得到开发,排除A;
半两钱是秦朝的货币,并不是最早的货币,排除B;
半两钱反映了货币的统一,不是统一度量衡,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泽乡”“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涉及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开端,揭竿为旗是其方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其口号,因此材料论文的题目是陈胜、吴广起义,A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晚期,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
七国之乱是汉初郡国并行制下诸侯权力过大引发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
楚汉之争是刘邦、项羽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B符合题意;
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A;
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C;
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世纪、年代的计算方面,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结合所学可知,大臣贾谊和大臣晁错都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励精图治,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戒奢从简,排除B;
题干信息未反映抑制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C;
收揽民心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统治,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题干中的“大风气”指的就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符合题意;
"焚书坑儒"与秦朝秦始皇有关,排除A;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盛行”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
“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可知是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人们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B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初期,排除A;
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反映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
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可知司马迁具有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C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司马迁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排除A;
题干没有体现司马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排除B;
题干没有体现司马迁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史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这体现的是208年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奠定三国官渡之战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D符合题意;
曹丕推翻了东汉政权,排除A;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
五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是对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的评论,属于史论,B符合题意;
曹魏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A;
蜀汉实施“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C;
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下移民与江南民众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A符合题意;
南方条件优越是自然条件,排除B;
对外交往发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南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子”是中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少数民族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所以“天子”与“可汗”并用体现了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排除A;
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B;
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A符合题意;
材料无关理论,排除B;
材料不涉及政府注重发展生产,排除C;
T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齐民要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宗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B符合题意;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兰亭集序》是其代表作,排除A;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排除C;
锺繇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顾恺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顾恺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6.【答案】(1)理由: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例如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地点: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理由:根据材料一"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可得出理由是: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材料一"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可得出理由是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根据题干要求可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理由: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例如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地点: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百家争鸣、丝绸之路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7.【答案】(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制度:郡县制。评价: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政治困境: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4)认识: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管理制度要因时因势变革,与时俱进;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周的分封制;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材料一“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可知,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本题考查郡县制。根据材料二“秦朝洞庭郡迁陵县”可知,反映了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根据材料“‘金缕玉衣’本应是汉代皇帝死后穿的殓服,却在汉代诸侯王墓中出土。”及所学知识,西汉前期面临的政治困境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继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4)总结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管理制度要因时因势变革,与时俱进;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制度:郡县制。评价: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政治困境: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4)认识: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管理制度要因时因势变革,与时俱进;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郡县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答案】(1)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观点:从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三国鼎立,纷争不断,说明统一是当时的社会政治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魏国适应了战争发展经济的需要,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力增强,在纷争中处于优势,灭掉了蜀国,取魏而代之的西晋最终顺应这种天下大势,统一了全国。北魏孝文帝顺应统一与民族交融潮流,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之后取北周而代之的隋朝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结束南北朝的对峙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年,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秦国,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先后灭掉了东方六国,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
总之,每当中国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总会有政权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顺应思定的人心,适应天下大势,结束分裂,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本题考查朝代更替的相关知识。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虽然经历了分裂时期,但最终都走向统一,由此可拟题目为从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可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到秦的统一、魏晋南北朝到隋的统一等方面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
(1)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观点:从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三国鼎立,纷争不断,说明统一是当时的社会政治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魏国适应了战争发展经济的需要,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力增强,在纷争中处于优势,灭掉了蜀国,取魏而代之的西晋最终顺应这种天下大势,统一了全国。北魏孝文帝顺应统一与民族交融潮流,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之后取北周而代之的隋朝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结束南北朝的对峙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年,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秦国,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先后灭掉了东方六国,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
总之,每当中国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总会有政权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顺应思定的人心,适应天下大势,结束分裂,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朝代更替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A卷)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