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专题03 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 03 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
考试范围:第 6—9 讲;考试时间: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
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
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 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
2.下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北宋( )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汉平原
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
3.熙宁七年(1073),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
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这项措施(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了国家商业管控
C.稳定了首都物价水平 D.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发展和民族交融、活跃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
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说法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南北面官制促进女真族与汉族民族交融
B.榷场互市贸易加强宋与辽夏金经济往来
C.迁都燕京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D.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5.元代,汉族移民沿着交通线深入云南,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随之在云南得到推广。《元史 食货》记载,
云南行省纳粮曾高达 27 万余石,远超同期的辽阳、四川、陕西等行省。据此可知,元代( )
A.移民是云南发展的首要因素 B.因地制宜模式收效明显
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6.元代,政府规定在常规的乡试及会试中,蒙古、色目人试“经问”“场策”两场,汉人、南人则需另加
试“古赋、诏浩、表章”。在试后发榜上,以“国人暨诸部”为右榜,以汉人、南人为左榜。无论对乡试中
选者,还是对会试录用者,皆规定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四分之一。元朝的这些规定( )
A.反映了民族融合趋势的弱化 B.体现了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的结合
C.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 D.表明科举入仕成为选官的主体形式
7.宋代已经有烧制得很成功的白瓷,但是士大夫们认为“白不如青”;元朝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发生了颠倒。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元代瓷器工艺水平提高 B.元代瓷器更注重异域之美
C.宋元主流学术思想不同 D.宋元瓷器文化承载者不同
8.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 年),朝中大臣开展了一场关于科举录取的争论。据下表可知,这一争论所依托
的时代背景是( )
代表人物 主张
“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
司马光(今山西省夏县人)
请贡院逐路取人”
“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
欧阳修(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宋取士完善 C.南北人才均势 D.北方经济占优
9.1032 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
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 )
A.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
C.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
10.朱熹考订礼书并撰写大量礼学著作。他的《家礼》,分为《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卷,
另有附录一卷,对日常生活中体现三纲五常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明世系”“建祠堂”
“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朱熹理学( )
A.以尊宗敬祖为终极价值追求 B.强化对青少年行为规范的引导
C.致力于思辨化话语体系构造 D.注重探索世俗化理论体系建设
11.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在宋、元时代并不见流传。明朝中叶以来,有不少人对岳飞的《满
江红》进行唱和,使得这首作品逐渐成为名篇。近代以来,岳飞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满江红》成为爱国精
神的象征。这一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
A.主要取决于历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B.反映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C.缘于其深厚的内涵意蕴和时代氛围 D.体现了古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
12.丞相之制被废,十五年(1382 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时朱元璋“‘自
操威柄’,直到病危仍‘临朝决事如故’”。这表明当时( )
A.皇权继承者独立决策能力尚未形成 B.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的内阁制确立
C.皇权政治决策的核心地位未受冲击 D.通过模仿继承宋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13.明朝初年,“凡天下兵卫邻边闲旷之地,皆分亩为屯,倚耕以守”,“于是,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
至甘肃……在兴屯矣”,逐步形成了“屯田遍天下,而边境最多。九边皆设屯田,而西北为最”的局面。据
此可知,这一举措(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有效解除了北部边患
C.利于抑制地主兼并土地 D.开创了边疆管理先河
14.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
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 )
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
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15.1819 年,我国松江布(松江今属上海)与南京紫花布的出口额达到 330 万匹之多。中国出口英国的土
布,1817-1818 年度值 39 万余两,1830-1831 年度值 38 万余两白银。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商品经济繁荣 B.手工业存在雇佣关系
C.资本积累加速 D.长三角经济领先全国
16.明清时期涌现出很多不同题材类型的世情小说,这些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故事情节曲折,主题多
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这些小说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这些
小说( )
A.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突显出离经叛道的倾向
C.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开放 D.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 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神宗实录》修撰官范冲 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于安石之意,此所谓害天下人心术
进士罗大经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也。罪无大小,动
学者陈亮
辄兴狱,而上大夫缄口畏事矣;……而卒为夷狄侵侮之资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
朱熹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均为宋
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张义德《南宋学者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等
(1)指出上述材料中南宋学者言论的史学价值。(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条南宋学者忽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说明理由。(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创新的密集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宋代在内侍省增设军器监,
承担军事科学和武器的研发工作。元祐元年,苏颂受命召集输林院天文、太史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历时三
年研制成水运仪象台。朝廷设置博学通艺等特科或通过地方举荐“奇才异行”,如李诫因在建筑学方面多有
建树,被选为将作监,还奉救编修了《营造法式》。此外,朝廷还组织编撰了《开宝本草》《武经总要》等
书籍,以整理已有成果。据《宋史》记载,宋代有 27 人获得科技奖励,或树碑立传,或加官进游;还将一
些民间科技研究者列入“赐处士号”的序列,给予一定的国家补贴。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宋代的科技成就
在向朝鲜、日本、阿拉伯传播的同时,还引进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土盘算法”以及“占城稻”等。
——摘编自刘尚希等《唐宋科技繁荣:政府行为与创新环境》等
材料二 1914 年夏,一批留美学生认为“祖国之所以孱弱,莫过于科学不发达”,决意成立科学社,
发行杂志,将“科学发明之效用于寻常事物而影响于国计民生者”,告诉“父老昆季”。1915 年 1 月,首期
《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该刊首先改竖排为横排,并采用白话
文,改变了中国传统出版物的形式。同年 10 月,科学社改组为中国科学社,由国内外各类科学学术团体联
合组建,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学术团体。1924 年,该社研制出中国首台无线电话机,打破
了外国资本垄断中国通讯挂术的局面。上海“孤岛”期间,该社通过《科学》等媒介宣扬科学抗战报国。
虽在广大社员的努力下,社务一直坚持,但从抗战伊始,中国科学事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表落。
——摘编自《“科学救国”的践行者——中国科学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在科技史上的地位并归纳政府推动科技发展的举措。(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的实践活动。(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清军入关前,有专门处理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后更名为理藩院,就是处理藩部(包括边
疆民族和周边部分国家)问题的政府部门。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清廷修订《理藩院则例》,适用于边疆
各个民族和地区。《理藩院则例》源于《蒙古律例》,而《蒙古律例》又是清朝先后颁行于蒙古的《盛京定
例》《蒙古律书》《蒙古例》等法令的最后修订本。乾隆六年(1741),《蒙古律例》告成。尔后,又多次增
补修订,至乾隆五十四年律例条文已有 209条。嘉庆十六年(1811),清廷在理藩院设立“则例纂修馆”,
在增补刊 印《蒙古律例》的同时制定《理藩院则例》。《理藩院则例》的编修,虽然是在《蒙古律例》的基
础上增补的,但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边疆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情况而编修的。《理藩院则例》的制定是清朝
在边疆地区的正式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指出从《蒙古律例》到《理藩院则例》的主要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藩院则例》的积极影响。(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
小说 内容
白慧琴国外留学回到家乡江阴后,“立意想扶助女界”“心中很想立个女学堂,开通开通风气”。
《侠义
尽管白慧琴遇到了办学经费不足和各类教员短缺的问题,但是在众位朋友的帮助下,她的“启黄
佳人》
女学校”最终还是成立了。
《情天债》中的苏华梦被称作“帝国第一女杰革命花”,她的革命任务就是去破坏西方列国合谋瓜
《情天
分中国的计划。作为自立会的“女执法”,苏华梦在读书期间就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了。苏华梦和她
债》
同伴通过与人交流、登台演说等方式,扩大了革命思想在各地的传播。
金瑶瑟是海城“女子改造会领袖”,后去美洲留学三年,她之所以回国,就是想以一己之力来拯救
《女娲
国家。当她看到“政府诸人”“日日吃花酒,玩相公,或是抱着姨太,国家事情丝毫不管”时,
石》
便想出了扮做歌伎去刺杀胡太后的计策。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原定的行刺计划。
——据王仁慧、高有鹏《成长与蜕变:论晚清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
结合材料,以“变化·突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专题 03 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
考试范围:第 6—9 讲;考试时间: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
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
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 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宋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管理,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对
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B 项正确;因俗而治是指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不改变原有的生
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由当地部落首领自主管理本族群内部事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仅材料中举
措难以稳定宋代政权环境,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对已有统治区域的管理,未涉及疆域拓展,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下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北宋( )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汉平原
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粮食主要运往西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
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边防压力,向西北地区运送粮食有利于维持西北地区的边防需要,C 项正确;材料中粮
食主要运往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运输的情
况,不能整体反映国家赋税的情况,不能得知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汉平原,排除 B 项;明清时期区域间长
途贩运兴盛,材料中的粮食运输主要是为了应对边防需要,而非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熙宁七年(1073),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
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这项措施(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了国家商业管控
C.稳定了首都物价水平 D.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
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可知,政府
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A 项正确;材料中政府通过免行法,向
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并没有体现加强国家商业管控,排除 B 项;材料中政府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
内各行收取免行钱,没有体现稳定首都物价水平,排除 C 项;材料中政府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内各行收
取免行钱,没有体现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发展和民族交融、活跃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
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说法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南北面官制促进女真族与汉族民族交融
B.榷场互市贸易加强宋与辽夏金经济往来
C.迁都燕京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D.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榷场互市贸易是宋朝与辽、夏、金等北方民族政权进行
经济往来的重要方式。这种贸易不仅加强了各政权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对中华
文明的演进作出了贡献,B 项正确;南北面官制促进契丹族与汉族民族交融,排除 A 项;元朝实现了边疆
与内地一体化管理,而不是金迁都燕京,排除 C 项;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的史实,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元代,汉族移民沿着交通线深入云南,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随之在云南得到推广。《元史 食货》记载,
云南行省纳粮曾高达 27 万余石,远超同期的辽阳、四川、陕西等行省。据此可知,元代( )
A.移民是云南发展的首要因素 B.因地制宜模式收效明显
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汉族移民沿着交通线深入云南,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随
之在云南得到推广。”表明汉族的生产方式随着汉族的迁移影响了边疆地区,使得边疆与内地间在民族交融
过程中其生产生活状态都趋于统一,C 项正确;移民是云南发展的首要因素,史实错误,云南的发展是多种
因素作用的结果,首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对云南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利用,
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的比较,仅涉及了粮食产量的比较,不能得出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6.元代,政府规定在常规的乡试及会试中,蒙古、色目人试“经问”“场策”两场,汉人、南人则需另加
试“古赋、诏浩、表章”。在试后发榜上,以“国人暨诸部”为右榜,以汉人、南人为左榜。无论对乡试中
选者,还是对会试录用者,皆规定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四分之一。元朝的这些规定( )
A.反映了民族融合趋势的弱化 B.体现了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的结合
C.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 D.表明科举入仕成为选官的主体形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应试程式和内容上,汉人和南人不仅在
考试场次上要较前者多试一场,而且在具体要求上也要较前者高的多。古代行文书写是先右后左,所以右
榜为上,左榜为下,右榜为贵,左榜为贱。在名额录取上,蒙古、色目人所占比例大于汉人、南人。汉人、
南人是元朝人口的主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四,参加科试者也远在蒙古、色目人之上,因此,在名
额录取上,蒙古、色目人所占比例大于汉人、南人。元代科举规模的狭小以及在录用上对汉人、南人的种
种限制,使汉族知识分子由科举入仕的机遇变得极小,从而使其积极的进取精神受到严重抑制,这也是元
代文化迟滞发展乃至倒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元代科试本身对不同民族的宽严要求悬殊,反过来又加深了
汉族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元朝政策的不满,从而也使业已存在的各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和激化,C 项正确;元
朝的这些规定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A 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A 项;元朝的这些规定为民族矛盾激
化埋下了隐患,“因俗而治”材料并未反映,排除 B 项;元朝的这些规定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仅从
材料无法判定 D 项,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宋代已经有烧制得很成功的白瓷,但是士大夫们认为“白不如青”;元朝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发生了颠倒。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元代瓷器工艺水平提高 B.元代瓷器更注重异域之美
C.宋元主流学术思想不同 D.宋元瓷器文化承载者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宋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宋代已经有烧制得很成功的白瓷,但是士大夫们认为‘白不如青’;元朝青瓷
和白瓷的地位发生了颠倒”和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青花瓷和釉里红等新型彩瓷出现,因此元朝时期的青
瓷和白瓷地位发生变化,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宋元时期瓷器工艺水平的对比,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
元朝的青瓷和白瓷地位发生变化,非元代瓷器更注重异域之美,排除 B 项;宋元时期的主流思想是理学,
并未发生变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 年),朝中大臣开展了一场关于科举录取的争论。据下表可知,这一争论所依托
的时代背景是( )
代表人物 主张
“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
司马光(今山西省夏县人)
请贡院逐路取人”
“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
欧阳修(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宋取士完善 C.南北人才均势 D.北方经济占优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司马光提出按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且提到有的路中无人及第,而欧阳修则强
调天下一家不论地域选材,这反映出当时不同地区科举录取情况的差异。结合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南方经济发展较快,教育水平也相对提高,导致南方在科举中逐渐占据优势,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争论,A
项正确;此时是北宋,不是南宋,且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地区差异问题,而非取士完善与否,排除 B 项;材
料体现的是存在地区差异,并非人才均势,排除 C 项;当时北方经济已不占优,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1032 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
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 )
A.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
C.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臣僚向仁宗皇帝提议允许民间雇人行为以缓解灾民问题,体现了宋
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A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
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并不是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排除 B 项;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治理
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与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无关,排除 C 项;“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
阶级对立”说法不符合史实,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始终存在,并未得到遏制,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朱熹考订礼书并撰写大量礼学著作。他的《家礼》,分为《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卷,
另有附录一卷,对日常生活中体现三纲五常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明世系”“建祠堂”
“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朱熹理学( )
A.以尊宗敬祖为终极价值追求 B.强化对青少年行为规范的引导
C.致力于思辨化话语体系构造 D.注重探索世俗化理论体系建设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代(中国)。从材料看到,朱熹对日常生活中体现三纲五常的礼仪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定,由此
可见朱熹理学注重探索世俗化理论体系建设,因此 D 项正确;A 项“尊宗敬祖为终极价值追求”的说法不
符合史实,排除 A 项;B 项“青少年”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B 项;C 项“思辨化话语体系”的说
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1.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在宋、元时代并不见流传。明朝中叶以来,有不少人对岳飞的《满
江红》进行唱和,使得这首作品逐渐成为名篇。近代以来,岳飞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满江红》成为爱国精
神的象征。这一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
A.主要取决于历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B.反映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C.缘于其深厚的内涵意蕴和时代氛围 D.体现了古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的历史变迁与
岳飞在历史上的地位变化是一致的,在宋元时期由于统治者对岳飞的态度,致使岳飞及其作品并不见流传;
19 世纪末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呼唤岳飞式的民族英雄
出现,在这一背景下,《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备受推崇,说明它的经典化缘于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的内涵
意蕴和时代氛围,C 项正确;“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这首词在风格上属于豪放派,与市民阶
层的发展并无直接关系,排除 B 项;该作品备受推崇主要是因为其内容、主题和形式,与世俗化无关,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12.丞相之制被废,十五年(1382 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时朱元璋“‘自
操威柄’,直到病危仍‘临朝决事如故’”。这表明当时( )
A.皇权继承者独立决策能力尚未形成 B.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的内阁制确立
C.皇权政治决策的核心地位未受冲击 D.通过模仿继承宋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立殿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大权
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表明当时皇权政治决策的核心地位未受冲击,C 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皇权政治决策
的核心地位未受冲击,A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材料表明当时皇权政治决策的核心地位未受冲击,未
体现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等相关内容,排除 B 项;材料表明当时皇权政治决策的核心地位未受冲击,与加
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3.明朝初年,“凡天下兵卫邻边闲旷之地,皆分亩为屯,倚耕以守”,“于是,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
至甘肃……在兴屯矣”,逐步形成了“屯田遍天下,而边境最多。九边皆设屯田,而西北为最”的局面。据
此可知,这一举措(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有效解除了北部边患
C.利于抑制地主兼并土地 D.开创了边疆管理先河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初从辽东半岛到嘉峪关实行军屯,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
袭扰,逐渐建成了屯戍结合、军政结合的九边防御体系,这有利于防止战争,维护和平交往局面,A 项正
确;有效解除了北部边患夸大了这一举措的影响,排除 B 项;材料的举措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没有涉
及土地兼并的内容,排除 C 项;D 项中“开创”说法错误,秦朝在河套地区和珠江流域设置郡县,两汉在
西域设置都护府,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
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 )
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
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
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可知,清代政务处理有
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暗渠道的奏折直达皇帝,减少了内阁的票拟环节,使权力分配体制发生了新变化,B 项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并未涉及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排除 A 项;材料信息并
未涉及中央机构的职权划分情况,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并未涉及对地方的
控制力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5.1819 年,我国松江布(松江今属上海)与南京紫花布的出口额达到 330 万匹之多。中国出口英国的土
布,1817-1818 年度值 39 万余两,1830-1831 年度值 38 万余两白银。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商品经济繁荣 B.手工业存在雇佣关系
C.资本积累加速 D.长三角经济领先全国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819 年(中国)。由材料可知,我国手工业品棉布大量出口,这说明我国传统的手工业产品仍具有
市场竞争力,我国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繁荣,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我国棉布贸易在对外贸易和商品处
于优势地位,未体现棉布是由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力生产,排除 B 项;材料仅涉及出口不涉及进口,19 世
纪初英国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没有提及资本的原始积累,排除 C 项;
材料不涉及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的比较,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6.明清时期涌现出很多不同题材类型的世情小说,这些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故事情节曲折,主题多
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这些小说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这些
小说( )
A.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突显出离经叛道的倾向
C.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开放 D.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清中国。明清世
情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作者的品位亦雅亦俗,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需求,D 项正确;材料没有凸显
这些小说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不符,排除 B
项;社会风气开放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 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神宗实录》修撰官范冲 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于安石之意,此所谓害天下人心术
进士罗大经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也。罪无大小,动
学者陈亮
辄兴狱,而上大夫缄口畏事矣;……而卒为夷狄侵侮之资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
朱熹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均为宋
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张义德《南宋学者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等
(1)指出上述材料中南宋学者言论的史学价值。(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条南宋学者忽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说明理由。(6 分)
【答案】(1)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否定,因此对于了解南宋时期学者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和认
识具有较大的价值。
(2)原因:统治者的支持力度不足。理由: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封建官僚和旧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
反对,他们对宋神宗施加压力,使宋神宗发生了动摇。统治者支持力度的减弱也成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
因之一。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根据“此所谓害天下人心术”、“王安石
之罪也”、“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也”、“至于崇宁、宣和(均为宋徽
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等信息可知,这些学者对于王安石都进行批判和否定,所以这些学者的言论
的史料价值在于对了解南宋时期学者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和认识具有较大的价值。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宋学者忽视的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包括统治者支持力度的不足。因为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封建官僚和旧贵族的利益,因
此遭到他们的反对,他们对宋神宗施加压力,使宋神宗发生了动摇。统治者支持力度的减弱也成为王安石
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选择其他的原因进行说明,言之有理亦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创新的密集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宋代在内侍省增设军器监,
承担军事科学和武器的研发工作。元祐元年,苏颂受命召集输林院天文、太史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历时三
年研制成水运仪象台。朝廷设置博学通艺等特科或通过地方举荐“奇才异行”,如李诫因在建筑学方面多有
建树,被选为将作监,还奉救编修了《营造法式》。此外,朝廷还组织编撰了《开宝本草》《武经总要》等
书籍,以整理已有成果。据《宋史》记载,宋代有 27 人获得科技奖励,或树碑立传,或加官进游;还将一
些民间科技研究者列入“赐处士号”的序列,给予一定的国家补贴。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宋代的科技成就
在向朝鲜、日本、阿拉伯传播的同时,还引进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土盘算法”以及“占城稻”等。
——摘编自刘尚希等《唐宋科技繁荣:政府行为与创新环境》等
材料二 1914 年夏,一批留美学生认为“祖国之所以孱弱,莫过于科学不发达”,决意成立科学社,
发行杂志,将“科学发明之效用于寻常事物而影响于国计民生者”,告诉“父老昆季”。1915 年 1 月,首期
《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该刊首先改竖排为横排,并采用白话
文,改变了中国传统出版物的形式。同年 10 月,科学社改组为中国科学社,由国内外各类科学学术团体联
合组建,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学术团体。1924 年,该社研制出中国首台无线电话机,打破
了外国资本垄断中国通讯挂术的局面。上海“孤岛”期间,该社通过《科学》等媒介宣扬科学抗战报国。
虽在广大社员的努力下,社务一直坚持,但从抗战伊始,中国科学事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表落。
——摘编自《“科学救国”的践行者——中国科学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在科技史上的地位并归纳政府推动科技发展的举措。(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的实践活动。(6 分)
【答案】(1)地位:成就突出,世界领先;光照四邻(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举措:设立机构,组织科研;选拔任用科技人才;组织编撰科技书籍;奖励科技发明;引进国外科技成果。
(2)进步性: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
发展进步;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推动了新闻刊物的变革。
局限性:在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难以真正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材料一“宋代是我国古
代科技创新的密集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得出成就突出,世界领先;根据材料一“以三大发明为代
表的宋代的科技成就在向朝鲜、日本、阿拉伯传播的同时,还引进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土盘算法’以
及‘占城稻’等。”得出光照四邻(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一“宋代在内侍省增设军器监,承担军事科学和武器的研发工作。元祐元年,苏
颂受命召集输林院天文、太史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历时三年研制成水运仪象台。”得出设立机构,组织科研;
根据材料一“朝廷设置博学通艺等特科或通过地方举荐“奇才异行”,如李诫因在建筑学方面多有建树,被
选为将作监,还奉救编修了《营造法式》。”得出选拔任用科技人才;组织编撰科技书籍;根据材料一“宋
代有 27 人获得科技奖励,或树碑立传,或加官进游;还将一些民间科技研究者列入‘赐处士号’的序列,
给予一定的国家补贴。”得出奖励科技发明;根据材料一“还引进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土盘算法’以及
‘占城稻’等。”得出引进国外科技成果。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评价可从进步和局限两个方面回答。进步性:根据
材料二“1914 年夏,一批留美学生认为‘祖国之所以孱弱,莫过于科学不发达’,决意成立科学社,发行杂
志,将‘科学发明之效用于寻常事物而影响于国计民生者’,告诉‘父老昆季’”得出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体现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根据材料二“1924 年,该社研制出中国首台无线电话机,打
破了外国资本垄断中国通讯挂术的局面。”得出促进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进步;根据材料二“1915 年 1
月,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该刊首先改竖排为横排,并
采用白话文,改变了中国传统出版物的形式。”得出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推动
了新闻刊物的变革。 局限性:根据材料二“虽在广大社员的努力下,社务一直坚持,但从抗战伊始,中国
科学事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表落。”并结合所学得出在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难以真正实现
“科学救国”的理想。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清军入关前,有专门处理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后更名为理藩院,就是处理藩部(包括边
疆民族和周边部分国家)问题的政府部门。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清廷修订《理藩院则例》,适用于边疆
各个民族和地区。《理藩院则例》源于《蒙古律例》,而《蒙古律例》又是清朝先后颁行于蒙古的《盛京定
例》《蒙古律书》《蒙古例》等法令的最后修订本。乾隆六年(1741),《蒙古律例》告成。尔后,又多次增
补修订,至乾隆五十四年律例条文已有 209条。嘉庆十六年(1811),清廷在理藩院设立“则例纂修馆”,
在增补刊 印《蒙古律例》的同时制定《理藩院则例》。《理藩院则例》的编修,虽然是在《蒙古律例》的基
础上增补的,但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边疆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情况而编修的。《理藩院则例》的制定是清朝
在边疆地区的正式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指出从《蒙古律例》到《理藩院则例》的主要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藩院则例》的积极影响。(6 分)
【答案】(1)主要变化:《蒙古律例》是适用于蒙古等特定区域的基本法;《理藩院则例》是理藩院机关内
部指导边疆地区的工作条例(是清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法规);是中央政府颁布的地方 区域性
的基本法。
(2)积极影响:为理藩院行使职权提供了主要依据;有利于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和国家统一治理的结合;是
清朝加强对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进行治理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清代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提供了
宝贵资料。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主要变化:根据材料“《蒙古律例》又
是清朝先后颁行于蒙古的《盛京定例》《蒙古律书》《蒙古例》 等法令的最后修订本”“有专门处理蒙古事
务的‘蒙古衙门’”可知,《蒙古律例》是适用于蒙古等特定区 域的基本法;根据材料“《理藩院则例》大部
分内容是根据边疆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情况而编修的”“《理 藩院则例》的制定是清朝在边疆地区的正式
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达到国家法制的 统一”可知,《理藩院则例》是理藩院机
关内部指导边疆地区的工作条例(是清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法规),是中央政府颁布的地方区域
性的基本法。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清廷在理藩院设立‘则例纂修馆’,
在增补刊印《蒙古律例》的同时制定《理藩院则例》”可知,为理藩院行使职权提供了主要依据;根据材料
“《理藩院则例》的制定是清朝在边疆地区 的正式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达到国
家法制的统一”可知,《理藩院则例》有利于 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和国家统一治理的结合;是清朝加强对蒙
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进行治理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清代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
小说 内容
白慧琴国外留学回到家乡江阴后,“立意想扶助女界”“心中很想立个女学堂,开通开通风气”。
《侠义
尽管白慧琴遇到了办学经费不足和各类教员短缺的问题,但是在众位朋友的帮助下,她的“启黄
佳人》
女学校”最终还是成立了。
《情天债》中的苏华梦被称作“帝国第一女杰革命花”,她的革命任务就是去破坏西方列国合谋瓜
《情天
分中国的计划。作为自立会的“女执法”,苏华梦在读书期间就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了。苏华梦和她
债》
同伴通过与人交流、登台演说等方式,扩大了革命思想在各地的传播。
金瑶瑟是海城“女子改造会领袖”,后去美洲留学三年,她之所以回国,就是想以一己之力来拯救
《女娲
国家。当她看到“政府诸人”“日日吃花酒,玩相公,或是抱着姨太,国家事情丝毫不管”时,
石》
便想出了扮做歌伎去刺杀胡太后的计策。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原定的行刺计划。
——据王仁慧、高有鹏《成长与蜕变:论晚清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
结合材料,以“变化·突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变化·突破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的出
现,是对古代白话小说中女性形象传统的纠正和变革,也是晚清近代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其塑造的女性学
生形象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当时社会内忧外患的状况。
小说中的女性,她们走出闺阁,努力学习,学成后积极创办学堂,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她们舍身救国,
英勇奋斗,积极投身于革命救亡图存;她们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由、平等,维护女性的权益。这是当时
社会部分女性的映射,同样也鼓舞着更多的女性。受小说影响,越来越多女子积极参与学堂学习,参加革
命,参与女子解放斗争。是晚清时期出现的新变化与突破。
晚清时期小说中女性形象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却高于社会生活。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女性的变化与突
破是局限的。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晚清时期(中国)。
首先,阅读题干问题“以‘变化·突破’为题”可知,要抓住变化和突破两方面来论述。
然后,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等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如:鸦片战
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的出现,是
对古代白话小说中女性形象传统的纠正和变革,也是晚清近代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其塑造的女性学生形象
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当时社会内忧外患的状况。小说中的女性,她们走出闺阁,努力学习,学成后积极创办
学堂,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她们舍身救国,英勇奋斗,积极投身于革命救亡图存;她们反对封建礼教,
争取自由、平等,维护女性的权益。这是当时社会部分女性的映射,同样也鼓舞着更多的女性。受小说影
响,越来越多女子积极参与学堂学习,参加革命,参与女子解放斗争。是晚清时期出现的新变化与突破。
最后归纳总结,结合所学从进步性和局限性来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表现进步性,同
时要理解女性的解放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专题03 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