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 06 中国现代史(16+3 模式)
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一、二、三中国现代史部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共同纲领》第四章经济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B.避免了社会贫富差距现象扩大
C.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相配合 D.旨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下表为 1950—1952 年农轻重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及比重变化情况(单位:%),该表可用于说明( )
工业
项目 工农业合计 农业
小计 轻工业 重工业
平均增长速度 21.1 14.1 34.8 29.0 48.5
1950 年 100 66.7 33.3 23.5 9.8
农轻重比重变化 1951 年 100 61.4 38.6 26.1 12.5
1952 年 100 58.5 41.5 26.7 14.8
A.农业集体化稳步推进 B.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一五”计划成效显著 D.新生政权完全巩固
3.1949 年 12 月,毛泽东在访问莫斯科期间致电中共中央指出:“你们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
的观点出发,苏联当然是第一位,但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这说明当时( )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灵活性 B.对外贸易受外交政策影响
C.一边倒外交方针开始调整 D.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有利
4.1956 年,全国有 7000 万农村青年参加了积肥运动,积肥 8000 多亿斤;在工厂矿山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
有了 9500 个青年先进班组,在基本建设里有了 7500 个青年突击队,他们常常超过一般任务定额,有的甚
至达到五六倍。这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 )
A.青年是国家建设的主体 B.国家推动增产节约活动
C.救亡图存的时代旋律 D.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
5.1956 年 9 月,中共八大对国企的苏联“一长制”予以否定,并决定实行“党委领导制”。企业治理架构是党
委绝对领导,企业行政工作是厂长领导下的厂部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监督行政领导。这一制度的推行
( )
A.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奠基 B.加强了职工为中心的国企民主管理
C.是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 D.消除了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6.1951 年 6 月,马寅初出任北大校长后发现,教师们虽有热情,愿意改造旧北大。但是在讨论院系调整时,
教师们都强调“以我为主”,各不相让;讨论改革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时,或崇尚欧式教育,或崇尚美式教
育。这可用于说明新中国( )
A.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势在必行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D.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刻
7.面对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形势,1955 年,中国政府决定创建自己的核工业、研制核武器。1958 年,负
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开了核武器研制的序幕。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这说明原子弹的研制( )
A.打破了美苏两国核垄断 B.具有威慑敌对势力的国防意义
C.缓解了紧张的国际局势 D.改变了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
8.1983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
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一批当时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
年后再版增印发行。该丛书的出版( )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开始 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C.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 D.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9.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人民公社主任、副主
任和委员若干人”改为“乡长、副乡长”,“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体现了
(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政府财政压力的缓解
C.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D.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其
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之
间一脉相承但同时赋予时代新任务。该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离不开特色理论的指导
B.特色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鲜活的历史使命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成就非凡
D.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发展和成熟并非一蹴而就
11.下图是纪念邮票《飞天》。该邮票彰显了( )
A.对外开放和科教兴国的融合 B.审美艺术和史料价值的统一
C.传统文化和国防建设的杂糅 D.女性解放和小康社会的交汇
12.1986 年香港举行了中国大陆广西电影制版厂拍摄的《血战台儿庄》。这是自 1949 年以来大陆第一次正
面承认国民党的抗战功绩。当时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看完影片后,给蒋经国(时台湾地区领
导人,蒋介石儿子)打电话汇报了这个情况。蒋经国听后大吃一惊,马上说:“给我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蒋经国和宋美龄观看了这部电影,并马上决定请国民党中常委全体人员观看。之后不久,台湾当局决定,
允许台湾的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 38 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对
材料解读最为精准的是( )
A.影片《血战台儿庄》是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缓和的决定性因素
B.台湾当局因《血战台儿庄》承认国民党抗战功绩而认可“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因伟大的抗日战争而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
D.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力量赋能海峡两岸和平发展
13.截至 2011 年底,中国对 38 个最不发达国家实施了超过 60%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提供了 1000 多亿元人民币优惠贷款。这说明,中国( )
A.落实“一带一路”的倡议 B.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C.推动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 D.积极地推进南北合作
14.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
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政府这些举措( )
A.奠定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否 B.迎来与亚非国家建交的新高潮
C.打破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企图 D.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5.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自 2013 年以来,中哈两国成功实施了几十个重要合作项目,惠及了两
国人民。截至 2022 年底,中哈货物贸易总额达 311.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6%。中哈两国铁路货运量达
2300 万吨,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中哈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直接促进了( )
A.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政治互信 B.“真实亲诚”的有效构建
C.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共同发展 D.“一带一路”的落地实施
16.在新时期外交工作中,“一带一路”倡议 10 年里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 3000 多个合作项目,
为沿线国家创造 42 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 4000 万人摆脱贫困。中老铁路让老挝“陆锁国”变成“陆联国”。
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电站点亮了万家灯火。新时期中国外交( )
A.凸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展现了中国文化自信
C.积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 D.体现了新型大国关系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我国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表。
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 其中: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企业占比(%)
年份
(亿元) 国有企业(亿元) 集体企业(亿元)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1953 450 193 17 42.9 3.8
1955 534 273 41 51.1 7.7
1957 704 378 134 53.6 19.0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整理
材料二 21世纪之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的常态。2004年和2008
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结构分别为 65:35 和 52:48;非公有制经济 GDP 产出占比则分别为 63%
和 7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各展所
长,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
——杨春学、杨新铭《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一种综合性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意义。(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农业和采掘业萎缩,制造业要么发展缓慢,要么转移海
外,产业空洞化现象日趋严重。虽然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吸纳就业的
能力较强,但是,当农业、采掘业及加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严重萎缩时,生产性服务业就失去了支撑,难
以发挥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整个西方社会经济长期呈现缓慢发展状态。二战后,美国凭借制造业产量占世
界 53%、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 1/3 的巨大优势,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然而,仅过了
30 年,随着产业结构的去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美国丢失了制造大国地位,经济霸权地位也随之动摇,经
济竞争力一路下滑。同样,欧元区为债务危机所笼罩,也与制造业的萎缩和衰败有关。
——摘编自何自力《产业结构不能以西方为样板》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
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
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6 年 9 月 27 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论断提出的背景。(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得到的启示。(8 分)模块检测卷 06 中国现代史(16+3 模式)
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一、二、三中国现代史部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共同纲领》第四章经济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B.避免了社会贫富差距现象扩大
C.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相配合 D.旨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
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协调
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 项正确;这一规定主要是对
经济发展模式和关系的调整,不能直接说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排除 A 项;这一规定不能完全避免社会
贫富差距现象扩大,排除 B 项;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下表为 1950—1952 年农轻重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及比重变化情况(单位:%),该表可用于说明( )
工业
项目 工农业合计 农业
小计 轻工业 重工业
平均增长速度 21.1 14.1 34.8 29.0 48.5
1950 年 100 66.7 33.3 23.5 9.8
农轻重比重变化 1951 年 100 61.4 38.6 26.1 12.5
1952 年 100 58.5 41.5 26.7 14.8
A.农业集体化稳步推进 B.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一五”计划成效显著 D.新生政权完全巩固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0—1952 年(中国)。由表格数据可知,1950—1952 年我国工农业都有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农、
轻、重比例失调现象有所改善,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B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此时尚未推进,排除
A 项;此时“一五”计划还未实施,排除 C 项;新生政权完全巩固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1949 年 12 月,毛泽东在访问莫斯科期间致电中共中央指出:“你们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
的观点出发,苏联当然是第一位,但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这说明当时( )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灵活性 B.对外贸易受外交政策影响
C.一边倒外交方针开始调整 D.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有利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
初期。根据材料“苏联当然是第一位”可知当时外贸受到外交政策即一边倒的影响,B 项正确;计划经济体
制 1956 年建立,排除A项;一边倒调整是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排除 C 项;当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1956 年,全国有 7000 万农村青年参加了积肥运动,积肥 8000 多亿斤;在工厂矿山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
有了 9500 个青年先进班组,在基本建设里有了 7500 个青年突击队,他们常常超过一般任务定额,有的甚
至达到五六倍。这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 )
A.青年是国家建设的主体 B.国家推动增产节约活动
C.救亡图存的时代旋律 D.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6 年(中国)。根据材料“全国有 7000 万农村青年参加了积肥运动,积肥 8000 多亿斤;在工厂
矿山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有了 9500 个青年先进班组,在基本建设里有了 7500 个青年突击队,他们常常超
过一般任务定额,有的甚至达到五六倍”可知,材料所述的是当时“一五”计划中青年人在各行业劳动的
情况,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D 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青年在国家建设中所占的
比重,得不出青年是建设的主体,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材料未
涉及“节约”的主题,排除 B 项;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旋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1956 年 9 月,中共八大对国企的苏联“一长制”予以否定,并决定实行“党委领导制”。企业治理架构是党
委绝对领导,企业行政工作是厂长领导下的厂部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监督行政领导。这一制度的推行
( )
A.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奠基 B.加强了职工为中心的国企民主管理
C.是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 D.消除了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企业治理架构是党委绝对领导,企业行政工作是厂长领导下的厂部负责
制,职工代表大会监督行政领导”可知,中共八大突出党委的领导作用,是对苏联“一长制”的突破,体
现了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C 项正确;1956 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排除 A 项;材
料强调国企管理实行党委领导制,无法突出职工为中心,排除 B 项;当时中国还在进行计划经济,因此仍
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1951 年 6 月,马寅初出任北大校长后发现,教师们虽有热情,愿意改造旧北大。但是在讨论院系调整时,
教师们都强调“以我为主”,各不相让;讨论改革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时,或崇尚欧式教育,或崇尚美式教
育。这可用于说明新中国( )
A.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势在必行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D.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刻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教师们在讨论中表现出各自的偏好和坚持,有的倾向于欧洲式
的教育模式,有的则倾向于美国式的教育模式。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教育界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深
刻影响,但同时也显示出缺乏统一的思想和方向,不利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也说明新中国教育领域的
想改造运动势在必行,A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而是集中在教师们的分歧上,
排除 B 项;“双百”方针提出于 195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材料主要体现北大的教育思想现状,
无法看出整个“新中国”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7.面对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形势,1955 年,中国政府决定创建自己的核工业、研制核武器。1958 年,负
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开了核武器研制的序幕。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这说明原子弹的研制( )
A.打破了美苏两国核垄断 B.具有威慑敌对势力的国防意义
C.缓解了紧张的国际局势 D.改变了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面对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形势,1955 年,中国政府决定创建自己的核工业、研制
核武器”可知,我国之所以要研制核武器是为了应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所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有
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具有威慑敌对势力的国防意义,B 项正确;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维护我国的
国防安全,并不是仅仅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排除 A 项;原子弹的研制虽然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防安全,
但实际上是加剧了紧张的国际局势,排除 C 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主要是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并不足
以改变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1983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
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一批当时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
年后再版增印发行。该丛书的出版( )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开始 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C.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 D.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之初,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从书”
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这
极大开阔了人民大众的视野,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C 项正确;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
的开始,排除 A 项;出版社出版刊物是舆论宣传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全新形式,排除 B 项;1992 年邓小平
南方谈话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逐渐发展建立,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9.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人民公社主任、副主
任和委员若干人”改为“乡长、副乡长”,“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体现了
(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政府财政压力的缓解
C.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D.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82 年(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公社的废除是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表现,“废社设
乡”说明我国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D 项正确;当时刚刚经济体制改革不久,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要到 90 年
代后,排除 A 项;废除人民公社,“废社设乡”和政府财政压力无关,排除 B 项;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和“废
社设乡”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其
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之
间一脉相承但同时赋予时代新任务。该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离不开特色理论的指导
B.特色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鲜活的历史使命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成就非凡
D.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发展和成熟并非一蹴而就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一脉相承但同时赋予时代新
任务,这说明这些理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其对前一理论的发展
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鲜活的历史使命,B 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
离不开特色理论的指导”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的主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排除 A
项;材料侧重的不是理论成就非凡,而是理论与时代的关系,排除 C 项;“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发展和成熟
并非一蹴而就”与“它们之间一脉相承但同时赋予时代新任务”不相符,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中国特色理论
体系发展和成熟的曲折性,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下图是纪念邮票《飞天》。该邮票彰显了( )
A.对外开放和科教兴国的融合 B.审美艺术和史料价值的统一
C.传统文化和国防建设的杂糅 D.女性解放和小康社会的交汇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纪念邮票《飞天》浓缩古今文化,展现历史变迁,
具有史料价值,同时集中反映当代工艺美术成,就,B 项正确;科教兴国提出是在 1995 年,材料未体现,
排除 A 项;材料为体现审美艺术和史料价值的统一,未涉及传统文化和国防建设的杂糅,排除 C 项;材料
未涉及女性解放和小康社会的交汇,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1986 年香港举行了中国大陆广西电影制版厂拍摄的《血战台儿庄》。这是自 1949 年以来大陆第一次正
面承认国民党的抗战功绩。当时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看完影片后,给蒋经国(时台湾地区领
导人,蒋介石儿子)打电话汇报了这个情况。蒋经国听后大吃一惊,马上说:“给我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蒋经国和宋美龄观看了这部电影,并马上决定请国民党中常委全体人员观看。之后不久,台湾当局决定,
允许台湾的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 38 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对
材料解读最为精准的是( )
A.影片《血战台儿庄》是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缓和的决定性因素
B.台湾当局因《血战台儿庄》承认国民党抗战功绩而认可“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因伟大的抗日战争而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
D.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力量赋能海峡两岸和平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影片《血战台儿庄》承认国民党的抗战功绩,推动了两岸互动,打破了两
岸的隔绝状态,说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力量赋能海峡两岸和平发展,D 项正确;“决
定性因素”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A 项;台湾当局没有认可“一国两制”,排除 B 项;“海峡两岸同属一个
中国”是“九二共识”的内容,材料不体现“九二共识”,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3.截至 2011 年底,中国对 38 个最不发达国家实施了超过 60%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提供了 1000 多亿元人民币优惠贷款。这说明,中国( )
A.落实“一带一路”的倡议 B.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C.推动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 D.积极地推进南北合作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对 38 个最不发达国家实施了超过 60%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提供了 1000 多亿元人民币优惠贷款”和所学可知,21 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助推国际
合作可持续发展,C 项正确;“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在 2013 年提出的,排除 A 项;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
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
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等,材料未涉及,排除 B 项;南北合作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同发
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等领域内的广泛合作,材料未涉及,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4.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
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政府这些举措( )
A.奠定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否 B.迎来与亚非国家建交的新高潮
C.打破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企图 D.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中国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推动热点问
题和平解决,体现了中国作用,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D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为独立自主外交方
针的提出奠定了基石,排除 A 项;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时在万隆会议后,排除 B 项;新中国在 50 年代与十
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企图,排除 D 项。故选 D 项。
15.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自 2013 年以来,中哈两国成功实施了几十个重要合作项目,惠及了两
国人民。截至 2022 年底,中哈货物贸易总额达 311.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6%。中哈两国铁路货运量达
2300 万吨,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中哈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直接促进了( )
A.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政治互信 B.“真实亲诚”的有效构建
C.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共同发展 D.“一带一路”的落地实施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2013 年以后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哈两国项目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
的增长,创造了历史新高,说明两国经济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两国关系“真实亲诚”的有效构建,B 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排除 C 项;
是“一带一路”的落地实施促进了中哈两国的贸易往来,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6.在新时期外交工作中,“一带一路”倡议 10 年里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 3000 多个合作项目,
为沿线国家创造 42 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 4000 万人摆脱贫困。中老铁路让老挝“陆锁国”变成“陆联国”。
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电站点亮了万家灯火。新时期中国外交( )
A.凸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展现了中国文化自信
C.积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 D.体现了新型大国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在新时期外交工作中,‘一带一路”倡议……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电站点亮
了万家灯火”可知,新时代外交中,“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发展,改善了百姓生活,更是积极实
践人类命运共同体,C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一带一路”倡议更多体现共同发展理念,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关
系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一带一路”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并非展现中国文化自
信,排除 B 项;“一带一路”涉及国家较多,材料中的老挝也并非大国,所以材料无法体现新型大国关系,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我国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表。
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 其中: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企业占比(%)
年份
(亿元) 国有企业(亿元) 集体企业(亿元)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1953 450 193 17 42.9 3.8
1955 534 273 41 51.1 7.7
1957 704 378 134 53.6 19.0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整理
材料二 21世纪之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的常态。2004年和2008
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结构分别为 65:35 和 52:48;非公有制经济 GDP 产出占比则分别为 63%
和 7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各展所
长,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
——杨春学、杨新铭《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一种综合性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意义。(8 分)
【答案】(1)趋势: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
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促进生产力和
国民经济的发展。
【解析】(1)本题为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趋势:由材料一“全国工业企业总产
值 1953 年为 450 亿元、1955 年为 534 亿元、1957 年为 704 亿元”可知,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由“1953
年公有制企业占比 46.7%、1955 年占比 58.8%、1957 年占比 72.6%”可知,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原
因:由材料中 1953 年到 1957 年及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进行使得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公有
制经济比重增加。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意义:由材料二中“21 世纪之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
制经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的常态”可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2004 年和 2008
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结构分别为 65:35 和 52:48;非公有制经济 GDP 产出占比则分别为 63%
和 7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可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由“有
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各展所长,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可知,促进生产力和国民经
济的发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农业和采掘业萎缩,制造业要么发展缓慢,要么转移海
外,产业空洞化现象日趋严重。虽然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吸纳就业的
能力较强,但是,当农业、采掘业及加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严重萎缩时,生产性服务业就失去了支撑,难
以发挥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整个西方社会经济长期呈现缓慢发展状态。二战后,美国凭借制造业产量占世
界 53%、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 1/3 的巨大优势,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然而,仅过了
30 年,随着产业结构的去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美国丢失了制造大国地位,经济霸权地位也随之动摇,经
济竞争力一路下滑。同样,欧元区为债务危机所笼罩,也与制造业的萎缩和衰败有关。
——摘编自何自力《产业结构不能以西方为样板》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
清晰)
【答案】结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能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
阐述: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有观点从西方国家产业发展模式出发,将第三产业占据
主导地位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主张中国应当按照西方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
然而西方国家的产业发展模式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过分依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导致农业、
采掘业及加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严重萎缩,造成国内就业不足,引发经济波动或萎缩,美国经济霸权地位
动摇、欧洲深陷债务危机就与上述产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有关。近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
归”,就是对过度“去工业化”的反思。
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和需要,采取正确的措施,不能盲
目照抄照搬西方国家以往的做法。要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实体经济和发展服务业统
筹起来,协调推进,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和世界。据材料“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西
方国家的农业和采掘业萎缩……经济长期呈现缓慢发展状态……美国丢失了制造大国地位…… 欧 元
区为债务危机所笼罩”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西方国家过分依赖服务业,造成实体经济严重萎缩,影
响了经济发展。结合材料出处“产业结构不能以西方为样板”,可得出结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能
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论述时,首先介绍西方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弊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造成实体经济萎缩,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接着提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正确做法:不能盲
目照抄照搬西方国家以往的做法,结合国情,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实体经济和发展
服务业统筹起来,协调推进,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
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6 年 9 月 27 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论断提出的背景。(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得到的启示。(8 分)
【答案】(1)背景:第一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果;
生产力水平较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次: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总体实现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2)启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答出 2 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
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1956 年 9 月 27 日”并结合所学可知,第
一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果;生产力水平较低;探
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据材料“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 年 10 月 18 日”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综合国力增强,总体实现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中主要矛盾的变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
知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等,可以得出如下答案:立足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