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练习(9月)
九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被迫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比利时、瑞典、挪威等国也要求与中国“援例”订约,沙俄加紧推行武装鲸吞黑龙江流域的计划。这表明鸦片战争( )
A. 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 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C.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 形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
2. 李鸿章曾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1861年,被大吹大擂的欧洲武器技术毕竟是中国自己的遗产,中国要重新学习已经遗弃的技术。这些论调着重反映了洋务运动( )
A. 学习目的的正当性 B. 企业管理的封建性
C. 学习内容的局限性 D. 学习对象的依赖性
3. 洪仁玕于1852年起避居香港,1859年来到天京,同年写成《资政新篇》,《资政新篇》在太平军内部没有引起积极反应,也没有实行过。这是因为《资政新篇》( )
A. 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B. 脱离农民战争的实践
C. 存在绝对平均主义 D. 体现农民阶级局限性
4. 1873年,清廷首次打破“跪拜如仪”惯例,允许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以西方鞠躬礼觐见。1875年,但被讥讽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说明清朝( )
A. 天朝上国地位日益稳固 B. 与列强实现平等交往
C. 闭关锁国政策仍在执行 D. 外交近代化起步艰难
5. 日本一些历史教科书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的原因时,有如下表述(如表)( )
表述内容 教材版本
朝鲜政府向清请求援助,日本出于保卫本国利益的目的也派遣军队,日清战争开始了。 学图出版社1986年版
清为了不失去朝鲜这个最后的重要进贡国,将日本视作敌人。 扶桑社2005年版
A 掩盖了真实动机 B. 抹去了战争暴行 C. 反映了客观历史 D. 承担了战争责任
6. 有学者研究发现,戊戌变法时出台的改革诏令数量很大、很密集,103天里居然下了110道诏令。1898年9月伊藤博文来华访问(被认为是戊戌变法幕后推手)等人言及“有关国家利益得失之举,尤益慎重周详”,这说明戊戌变法时( )
A.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 触犯顽固派利益
C. 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7. 下表为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城代表性建筑命名的变化。命名的变化意在凸显新中国( )
时期 明清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
建筑名称 国子监 首都博物馆
颐和园 人民公园
太庙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A. 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B. 终结了封建君主制度
C. 人民当家作主的特征 D. 实现了国家独立自主
8. 1950年5月,全国美协发动全国美术工作者以“响应世界保护和平大会禁用原子武器的宣言”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广泛宣传和平签名运动。此举( )
A. 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 B. 旨在推动和平民主建国
C. 促进土地改革运动开展 D. 抗美援朝做舆论准备
9. 1950年代初,政府在“前苏区”的土改中,对一批镇压过革命的人进行镇压。同时,满足了烈属们提出的给革命烈士分田的经济诉求。这一举措( )
A. 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
C. 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D. 推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0. 1961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若干政策问题的讨论纪要》指出:“社员家庭副业和家庭手工业的性质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性质不同,是社会主义大企业的附庸和助手,他们是大集体下的小自由。”这表明当时( )
A. 注重国民经济政策调整 B. 人民公社体制得以废除
C. 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左倾错误思想继续蔓延
11. 1978 年,邓小平同志“北方之行”与黑龙江省委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时,曾特别提到“大庆(油田)要进口一件设备,本来经过党委就可以决定,就上报审批、转圈子,导致拖了一年才下来。”这表明当时(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B. 国有企业内部官僚主义膨胀
C.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极不到位 D. 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的自主权
12. 1977—1979年三年间,中国代表团出访次数激增,平均每年高达456次,出访对象由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逐渐集中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重点从农业、轻工业部门转为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及企业管理方式。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B. 坚持以体制改革为工作重心
C. 加强了同亚非各国团结合作 D. 迫切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
13. 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样本,1988 年,海南经济特区提出了引进外资、由外商成片承包开发、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洋浦模式”并得到中央支持。但在当时却因有人公开指责这一模式而引发一场“洋浦风波”。这表明了( )
A. 对外开放需要解放思想 B. 海南政策独树一帜
C. 农村体制改革阻力重重 D. 海南经济发展优势
14. 2001年我国的进口关税是15.3%,如今已经自主下降到7.4%。考虑到贸易结构等因素,中国实际的贸易加权平均税率只有3.4%,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变化是由于中国( )
A.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 突破贸易关税壁垒
15. “新时代以来,党反腐败斗争的规模、力度之大,成效和影响之巨,充分体现了党反对腐败、自剜腐肉的勇气和魄力,同时也凸显了党自我革命的彻底性。”这充分体现了四个战略布局中的( )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16. 1959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主张少数民族地区除编写本民族语言教材和民族学校汉语教材外,应该采用或翻译全国通用教科书,并且可以根据各民族区域特色,编写补充教材和乡土教材。这一政策旨在( )
A. 保障民族区域自治 B. 为工业化提供支撑
C. 科学谋划经济建设 D. 推行人民公社运动
17.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 )
A. 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D. 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8. 古代印度掌管祭祀的等级是(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19. 古巴比伦王国诞生在( )
A. 两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 恒河流域
20. 从“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称霸地中海地区”“斯巴达起义”这些关键词中提炼的主题是( )
A. 希腊文明的繁荣 B.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C. 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起 D. 罗马帝国的兴衰
21. 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时主政的是( )
A. 伯里克利 B. 克洛维 C. 亚历山大 D. 凯撒
22. 率军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并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开创希腊化时代的一代帝王是
A. 伯里克利 B. 凯撒 C. 屋大维 D. 亚历山大
23. “无论是对中世纪和近现代的西方法学,还是对亚非拉国家的现行法律体系,罗马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法理概要》 C. 《十二铜表法》 D. 《新法典》
24. 《罗马民法大全》制定时在位的是( )
A. 伯里克利 B. 查士丁尼 C. 凯撒 D. 屋大维
25. 9世纪开始,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得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 )
A. 庄园 B. 大学 C. 元老院 D. 公民大会
26. 谚语是历史的最好写照。下列描述中,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关系的是( )
A.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 “条条大路通罗马”
C.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D.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27. 在欧洲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谚语表达的意思是( )
A. 城市自然条件优越 B. 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C. 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 城市已不受国王管辖
28.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期,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下列能体现这种现象的是( )
A. 基督教的传播 B. “什一税”的收取 C. 大学的司法权 D. 租地农场的产生
29. 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A. 战后社会改革
B. 实行幕府统治
C. 建立法西斯专政
D. 大化改新
30. 他作为精神领袖,创了世界性宗教;作为政治领袖,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统一。他是:
A. 亚历山大
B. 屋大维
C. 穆罕默德
D. 查理·马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八年级同学以“寻找老物件中的历史”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方寸照片,观察服饰变迁】
材料一 我国20世纪50-80年代服饰
50年代-布拉吉连衣裙 多用苏联大花布制作 70年代-中山装 色彩单调,样式单一 80年代-西装 色彩鲜艳,款式多样
(1)请你回答第1组同学设置的问题:根据材料一、简述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变化。
任务二 【巧借文物,述说时代印记】
材料二 我国20世纪50年代部分文物
图一:1951年南海县农民协会土改工队队员胸章 图二: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图案为苏联拖拉机)
(2)第2组同学准备介绍材料二中的文物,请任选一个,指出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并对它进行评价。
任务三 【权威报刊,寻找致富秘诀】
材料三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广东南海县新闻
图一:1980年6月17日,《南海县委朝思暮想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一文。 图二:1981年8月26日,《南海县生产上得快,社员生活富起来》
(3)第3组同学整理报刊后得出一个结论:“南海县80年代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2.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承办了无数场高端政务及商务活动,是中国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国庆庆典前夕,钓鱼台国宾馆迎来了首批贵宾。前苏联、越南、朝鲜、蒙古、波兰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分别入住钓鱼台国宾馆。
——摘编自马儒《揭开钓鱼台国宾馆的神秘面纱》
材料二 “东方第一国宾馆”
——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无声见证者
图一:1961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缅甸总理吴努 图二: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晤
材料三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宾馆逐步扩大了对外接待的范围,除了接待外国首脑和政要,也开始接待商务客人;他们下榻或游览此地,无形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随着“中国钓鱼台国际旅行社”的成立和运行,旅行社策划和组织了国际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大型会议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外民间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显现出钓鱼台国宾馆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平台作用。
——摘编自张国斌《钓鱼台国宾馆在公共外交中的综合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宾馆首批贵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宾馆见证的中国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国宾馆在外交方面发挥的作用。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批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杰出科学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人物 主要事迹
钱学森 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后赴美国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 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后赴美留学,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他于1958年开始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 终于成功。
A 他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 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 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 最终成功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B 她组织编写了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历经380多次失败, 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 终于在1972年成功发现青蒿素。如今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A 处人物被誉为“_____”;B处人物的姓名是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围绕“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练习(9月)
九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被迫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比利时、瑞典、挪威等国也要求与中国“援例”订约,沙俄加紧推行武装鲸吞黑龙江流域的计划。这表明鸦片战争( )
A. 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 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C.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 形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被迫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比利时、瑞典、挪威等国也要求与中国‘援例’订约,葡萄牙趁机夺取对澳门的管辖权,沙俄加紧推行武装鲸吞黑龙江流域的计划”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B 项正确,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没有体现,排除C项;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 李鸿章曾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1861年,被大吹大擂的欧洲武器技术毕竟是中国自己的遗产,中国要重新学习已经遗弃的技术。这些论调着重反映了洋务运动( )
A. 学习目的的正当性 B. 企业管理的封建性
C. 学习内容的局限性 D. 学习对象的依赖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火器不能及”“被大吹大擂欧洲武器技术毕竟是中国自己的遗产,中国要重新学习已经遗弃的技术”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学习内容是西方的先进技术,C项正确;材料中“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火器不能及”“被大吹大擂欧洲武器技术毕竟是中国自己的遗产,中国要重新学习已经遗弃的技术”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这是不正当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洋务运动企业管理的封建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学习对象的依赖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 洪仁玕于1852年起避居香港,1859年来到天京,同年写成《资政新篇》,《资政新篇》在太平军内部没有引起积极反应,也没有实行过。这是因为《资政新篇》( )
A. 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B. 脱离农民战争的实践
C. 存在绝对平均主义 D. 体现农民阶级局限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经济、外交主张,《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不符合农民阶级的利益,脱离农民战争的实践,B项正确;《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的潮流,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存在绝对平均主义,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农民阶级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
4. 1873年,清廷首次打破“跪拜如仪”惯例,允许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以西方鞠躬礼觐见。1875年,但被讥讽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说明清朝( )
A. 天朝上国地位日益稳固 B. 与列强实现平等交往
C. 闭关锁国政策仍在执行 D. 外交近代化起步艰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清廷打破“跪拜如仪”惯例,允许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以西方鞠躬礼觐见,这表明中国近代外交开始起步,“但被讥讽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说明了中国近代外交起步的艰难,D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对清朝“天朝上国”的地位进行叙述,排除A项;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实现与列强的平等交往,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闭关锁国政策,且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这一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5. 日本一些历史教科书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的原因时,有如下表述(如表)( )
表述内容 教材版本
朝鲜政府向清请求援助,日本出于保卫本国利益的目的也派遣军队,日清战争开始了。 学图出版社1986年版
清为了不失去朝鲜这个最后的重要进贡国,将日本视作敌人。 扶桑社2005年版
A. 掩盖了真实动机 B. 抹去了战争暴行 C. 反映了客观历史 D. 承担了战争责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总清为了不失去朝鲜这个最后的重要进贡国,将日本视作敌人”可知,扶桑社的目的是掩盖真实动机,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日本教科书掩盖了日本侵略朝鲜的真实动机,没有强调抹去了战争暴行,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日本教科书掩盖了日本侵略朝鲜的真实动机,没有反映客观历史,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日本教科书掩盖了日本侵略朝鲜的真实动机,没有承担战争责任,排除D项。故选A项。
6. 有学者研究发现,戊戌变法时出台的改革诏令数量很大、很密集,103天里居然下了110道诏令。1898年9月伊藤博文来华访问(被认为是戊戌变法幕后推手)等人言及“有关国家利益得失之举,尤益慎重周详”,这说明戊戌变法时( )
A.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 触犯顽固派的利益
C. 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戊戌变法时出台的改革诏令数量很大、很密集……”“有关国家利益得失之举,切忌轻躁之行为”可知,改革措施操之过急,C项正确;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触犯顽固派利益导致变法失败,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改革过快,与人民群众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表为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城代表性建筑命名的变化。命名的变化意在凸显新中国( )
时期 明清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
建筑名称 国子监 首都博物馆
颐和园 人民公园
太庙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A. 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B. 终结了封建君主制度
C. 人民当家作主的特征 D. 实现了国家独立自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城代表性建筑命名的变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背景代表性建筑命名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性,意在凸显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变化,无法说明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排除A项;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君主制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自主,与材料内容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50年5月,全国美协发动全国美术工作者以“响应世界保护和平大会禁用原子武器的宣言”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广泛宣传和平签名运动。此举( )
A. 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 B. 旨在推动和平民主建国
C. 促进土地改革运动开展 D. 为抗美援朝做舆论准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全国美协发动全国美术工作者以‘响应世界保护和平大会禁用原子武器的宣言’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广泛宣传和平签名运动”及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举措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和核武器的使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威胁到我国国家安全,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因此1950年这一措施为抗美援朝战争做舆论准备,D项正确;“打破了”说法错误,这一时期西方对华实行封锁、孤立冷战政策,排除A项;和平民主建国是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时期提出的,排除B项;土地改革运动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50年代初,政府在“前苏区”的土改中,对一批镇压过革命的人进行镇压。同时,满足了烈属们提出的给革命烈士分田的经济诉求。这一举措( )
A. 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
C. 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D. 推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50年代初,政府在‘前苏区’的土改中,对一批镇压过革命的人进行镇压。同时,满足了烈属们提出的给革命烈士分田的经济诉求”及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代初的土改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消灭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对镇压过革命的人进行镇压,满足烈属的经济诉求,有助于赢得民心,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因此,A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开始的,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实行的,排除C项;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61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若干政策问题的讨论纪要》指出:“社员家庭副业和家庭手工业的性质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性质不同,是社会主义大企业的附庸和助手,他们是大集体下的小自由。”这表明当时( )
A. 注重国民经济政策调整 B. 人民公社体制得以废除
C. 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左倾错误思想继续蔓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家庭副业和家庭手工业的性质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性质不同,是社会主义大企业的附庸和助手,他们是大集体下的小自由。”可知,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若干政策问题的讨论纪要》强调了社员家庭副业和家庭手工业在社会主义大企业中的辅助作用,表明当时中共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政策,试图在人民公社体制下进行一些灵活的经济政策调整,以缓解经济困难,A项正确;当时人民公社体制并未废除,排除B项;市场经济在当时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想的继续蔓延,排除D项。故选 A项。
11. 1978 年,邓小平同志“北方之行”与黑龙江省委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时,曾特别提到“大庆(油田)要进口一件设备,本来经过党委就可以决定,就是上报审批、转圈子,导致拖了一年才下来。”这表明当时(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B. 国有企业内部官僚主义膨胀
C.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极不到位 D. 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的自主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庆(油田)要进口一件设备,本来经过党委就可以决定,就是上报审批、转圈子,导致拖了一年才下来。”可知,邓小平强调大庆油田进口设备需要逐级上报,效率低下,说明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的自主权,D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有企业权力较小,无法体现国有企业内部官僚主义膨胀,排除B项;国有企业并没有进口设备的权力,而不是管理不断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977—1979年三年间,中国代表团出访次数激增,平均每年高达456次,出访对象由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逐渐集中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重点从农业、轻工业部门转为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及企业管理方式。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B. 坚持以体制改革为工作重心
C. 加强了同亚非各国团结合作 D. 迫切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为对外引进资金、技术而派出的代表团出访次数激增,经贸类的考察团开始占据出访的绝对比例,出访对象从邻国和传统友好国家逐渐集中到西方发达国家,说明中国迫切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不属于外交,排除A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经济建设,排除B项;加强了同亚非各国团结合作与材料中“逐渐集中到西方发达国家”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样本,1988 年,海南经济特区提出了引进外资、由外商成片承包开发、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洋浦模式”并得到中央支持。但在当时却因有人公开指责这一模式而引发一场“洋浦风波”。这表明了( )
A. 对外开放需要解放思想 B. 海南政策独树一帜
C. 农村体制改革阻力重重 D. 海南经济发展优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88 年,海南经济特区提出了引进外资、由外商成片承包开发、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洋浦模式’并得到中央支持。但在当时却因有人公开指责这一模式而引发一场‘洋浦风波’”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能够看出,当时我们对于设立经济特区的仍存在反对声音,反映出仍需要解放思想,A项正确;海南经济特区与深圳等其他经济特区的政策一致,排除B项;海南经济特区是属于对外开放,而农村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农村的改革,排除C项;材料是反映设立海南经济特区仍存在保守思想,而材料未体现海南的经济优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4. 2001年我国的进口关税是15.3%,如今已经自主下降到7.4%。考虑到贸易结构等因素,中国实际的贸易加权平均税率只有3.4%,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变化是由于中国( )
A.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 突破贸易关税壁垒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需要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和协议,其中包括逐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这正是中国进口关税从15.3%下降到7.4%,并进一步考虑到贸易结构后降至3.4%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有深远影响,但这一体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它并不直接决定或导致关税的降低。关税的调整更多是与国际贸易政策和协议相关,而非单纯由经济体制决定,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经济领域的多个方面。虽然经济体制改革可能间接影响关税政策,但它并不是导致关税直接降低的直接原因。特别是,在这个具体案例中,关税的降低更多地与加入WTO后的国际承诺和协议有关,排除C项;突破贸易关税壁垒包括降低本国关税、推动他国降低关税、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协议等。然而,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关注的是中国自身关税的降低,而不是如何“突破”他国的关税壁垒,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新时代以来,党反腐败斗争的规模、力度之大,成效和影响之巨,充分体现了党反对腐败、自剜腐肉的勇气和魄力,同时也凸显了党自我革命的彻底性。”这充分体现了四个战略布局中的( )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新时代以来,党反腐败斗争的规模、力度之大,成效和影响之巨,充分体现了党反对腐败、自剜腐肉的勇气和魄力,同时也凸显了党自我革命的彻底性。”结合所学可知,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中共中央加强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地“打虎”“拍蝇”不手软、“猎狐”,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纯洁了党员干部队伍,凝聚了党心民心,题干符合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D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体目标,反腐败斗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之一,但并非直接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布局,排除A项;全面深化改革侧重于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全面依法治国强调的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题干重点在党的治理和反腐,并非侧重于法治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6. 1959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主张少数民族地区除编写本民族语言教材和民族学校汉语教材外,应该采用或翻译全国通用教科书,并且可以根据各民族区域特色,编写补充教材和乡土教材。这一政策旨在( )
A. 保障民族区域自治 B. 工业化提供支撑
C. 科学谋划经济建设 D. 推行人民公社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 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在采用或翻译全国通用教 科书前提下,可以根据各民族区域特色,编写补充教材和乡土教材,这有利于保障民族区域自治,A项正确;少数民族可以根据各民族区域特色,编写补充教材和乡土教材,体现了对民族地区文化的尊重,与工业化和经济建设无关,排除BC项;1958年,推行人民公社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 )
A. 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D. 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AC项;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8. 古代印度掌管祭祀的等级是(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古代印度掌管祭祀的等级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即掌管宗教祭祀、享有崇高地位,A项正确;在种姓制度下,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排除B项;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排除C项;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古巴比伦王国诞生在( )
A. 两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 恒河流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一个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所以古巴比伦王国诞生在两河流域,A项正确;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属于中国,排除BC项;古印度诞生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从“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称霸地中海地区”“斯巴达起义”这些关键词中提炼的主题是( )
A. 希腊文明的繁荣 B.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C. 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起 D. 罗马帝国的兴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称霸地中海地区”“斯巴达起义”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元老院掌握着国家实权,成为罗马最高权力机关;罗马共和国统一意大利半岛后,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了“布匿战争”,最终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终,罗马也因此取得了地中海地区的霸权;但长期的征战激化了阶级矛盾,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爆发,这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据此可知,题干关键词反映的是罗马共和国的兴衰,B项正确;“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斯巴达起义”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发生的奴隶起义,与古希腊、两河文明无关,排除AC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与题干中“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斯巴达起义”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 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时主政的是( )
A. 伯里克利 B. 克洛维 C. 亚历山大 D. 凯撒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设问“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时主政的是”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在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A项正确;克洛维是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排除B项;亚历山大是马其顿王国的国王,排除C项;凯撒曾经担任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排除D项。故选A项。
22. 率军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并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开创希腊化时代的一代帝王是
A. 伯里克利 B. 凯撒 C. 屋大维 D. 亚历山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历经10年,灭亡包括埃及、巴比伦在内的庞大的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无关。故选D。
23. “无论是对中世纪和近现代的西方法学,还是对亚非拉国家的现行法律体系,罗马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法理概要》 C. 《十二铜表法》 D. 《新法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重视法律建设,其中,《十二铜表法》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它揭开了罗马法制建设的序幕,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法律文献,排除A项;《法理概要》和《新法典》都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编纂的法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24. 《罗马民法大全》制定时在位的是( )
A 伯里克利 B. 查士丁尼 C. 凯撒 D. 屋大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成的《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B项正确;伯里克利是古希腊雅典执政官,与罗马无关,排除A项;凯撒是罗马共和国的独裁官,不是《罗马民法大全》的制定者,排除C项;屋大维创立元首制,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5. 9世纪开始,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得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
A. 庄园 B. 大学 C. 元老院 D. 公民大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A项正确;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新的气象,就是大学的兴起,排除B项;公民大会是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排除C项;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权机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6. 谚语是历史的最好写照。下列描述中,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关系的是( )
A.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 “条条大路通罗马”
C.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D.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指中世纪西欧洲封建社会实行封君封臣制度下的社会人员关系,即封臣要忠于封君,但封臣的封臣不必对其封君的封君负责,D项正确;“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与题干信息“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关系”没有联系,排除A项;“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是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与题干信息“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关系”没有联系,排除B项;“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这是一句西方谚语,它比喻办很多事情并非总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与题干信息“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关系”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7. 在欧洲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谚语表达的意思是( )
A. 城市的自然条件优越 B. 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C. 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 城市已不受国王管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二世纪,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民阶层与封建主进行斗争,一些城市赢得了自治权,在这一背景下,流传开“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谚语,B项正确;“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表达的是当时城市的相对独立和自治,而不是自然条件和空气等,排除AC两项;欧洲中世纪城市赢得一定的自治权,但仍然受国王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8.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期,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下列能体现这种现象的是( )
A. 基督教的传播 B. “什一税”的收取 C. 大学的司法权 D. 租地农场的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租地农场和手工业工场产生,他们的生产主要面向市场,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租地农场的租地农场主和农民就是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D项正确;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广泛传播,基督教会垄断教育和文化,不能体现转型,排除A项;“什一税”的收取是中世纪基督教会收取的,不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B项;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与题意“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9. 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A. 战后社会改革
B. 实行幕府统治
C. 建立法西斯专政
D. 大化改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世纪的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故D符合题意;战后社会改革与题干的“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实行幕府统治出现在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7世纪的大化改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 他作为精神领袖,创了世界性宗教;作为政治领袖,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统一。他是:
A. 亚历山大
B. 屋大维
C. 穆罕默德
D. 查理·马特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创始人,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A项亚历山大建立的是亚历山大帝国;B项屋大维创立了罗马帝国;D项查理·马特是法兰克的政治家。C项符合题意,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八年级同学以“寻找老物件中的历史”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方寸照片,观察服饰变迁】
材料一 我国20世纪50-80年代服饰
50年代-布拉吉连衣裙 多用苏联大花布制作 70年代-中山装 色彩单调,样式单一 80年代-西装 色彩鲜艳,款式多样
(1)请你回答第1组同学设置的问题:根据材料一、简述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变化。
任务二 【巧借文物,述说时代印记】
材料二 我国20世纪50年代部分文物
图一:1951年南海县农民协会土改工队队员胸章 图二: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图案为苏联拖拉机)
(2)第2组同学准备介绍材料二中的文物,请任选一个,指出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并对它进行评价。
任务三 【权威报刊,寻找致富秘诀】
材料三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广东南海县新闻
图一:1980年6月17日,《南海县委朝思暮想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一文。 图二:1981年8月26日,《南海县生产上得快,社员生活富起来》
(3)第3组同学整理报刊后得出一个结论:“南海县80年代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变化: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友好,服饰以苏式为主;70年代,色彩单调,以蓝色的中山装和绿色的工作服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了穿着色彩鲜艳,款式多样的服装。
(2)示例一:土地改革。评价: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 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示例二:一五计划。评价: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任选其一即可)
(3)说明:党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多用苏联大花布制作”“色彩单调,样式单一”“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可得出,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友好,服饰以苏式为主;70年代,色彩单调,以蓝色的中山装和绿色的工作服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了穿着色彩鲜艳,款式多样的服装。
【小问2详解】
示例一:根据材料二“图一:1951年南海县农民协会土改工队队员胸章”可知,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土地改革。从意义进行分析,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 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示例二:根据材料二“图二: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图案为苏联拖拉机)”可得出,反映的是一五计划。从意义进行分析,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任选其一即可)
【小问3详解】
说明:根据材料三“《南海县委朝思暮想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一文”和“《南海县生产上得快,社员生活富起来》”并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2.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承办了无数场高端政务及商务活动,是中国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国庆庆典前夕,钓鱼台国宾馆迎来了首批贵宾。前苏联、越南、朝鲜、蒙古、波兰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分别入住钓鱼台国宾馆。
——摘编自马儒《揭开钓鱼台国宾馆的神秘面纱》
材料二 “东方第一国宾馆”
——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无声见证者
图一:1961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缅甸总理吴努 图二: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晤
材料三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宾馆逐步扩大了对外接待的范围,除了接待外国首脑和政要,也开始接待商务客人;他们下榻或游览此地,无形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随着“中国钓鱼台国际旅行社”的成立和运行,旅行社策划和组织了国际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大型会议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外民间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显现出钓鱼台国宾馆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平台作用。
——摘编自张国斌《钓鱼台国宾馆在公共外交中的综合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宾馆首批贵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宾馆见证的中国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国宾馆在外交方面发挥的作用。
【答案】(1)特点: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合理解释: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
(2)成就:1961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缅甸总理吴努;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晤。
(3)作用:增加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外民间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显现出钓鱼台国宾馆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平台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 1959年国庆庆典前夕,钓鱼台国宾馆迎来了首批贵宾。前苏联、越南、朝鲜、蒙古、波兰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分别入住钓鱼台国宾馆。”和所学可知,国宾馆首批贵宾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合理解释: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
【小问2详解】
成就:根据材料二“东方第一国宾馆”的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宾馆见证的中国外交成就:1961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缅甸总理吴努;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晤。
【小问3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三“他们下榻或游览此地,无形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和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国宾馆在外交方面,增加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根据材料三“旅行社策划和组织了国际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大型会议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外民间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显现出钓鱼台国宾馆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平台作用。”和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国宾馆在外交方面,促进了中外民间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显现出钓鱼台国宾馆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平台作用。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批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杰出科学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人物 主要事迹
钱学森 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后赴美国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 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后赴美留学,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他于1958年开始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 终于成功。
A 他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 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 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 最终成功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B 她组织编写了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历经380多次失败, 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 终于在1972年成功发现青蒿素。如今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A 处人物被誉为“_____”;B处人物的姓名是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围绕“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
【答案】(1) ①. 杂交水稻之父 ②. 屠呦呦
(2)观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个人的不懈努力。
论述:自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始终自强不息的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他们胸怀祖国、心系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科学家代表的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邓稼先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 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他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袁隆平经过反复试验实践,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帮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渡过了粮食危机;屠呦呦结合现代医学和方法,不断创新改进,最终提取出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爱国人士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强盛的中国。
【解析】
【小问1详解】
A:根据表格信息“成功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B:根据表格信息“终于在1972年成功发现青蒿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小问2详解】
观点及论述:本问是开放性设问,综合试题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展开论述,只要史实正确,言之有理,条理清楚即可。阅读题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批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杰出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在各自专长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不懈努力,据此可以得出观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个人的不懈努力”,然后结合他们各自的贡献进行说明即可。
示例:
观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个人的不懈努力。
论述:自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始终自强不息的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他们胸怀祖国、心系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科学家代表的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邓稼先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 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他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袁隆平经过反复试验实践,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帮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渡过了粮食危机;屠呦呦结合现代医学和方法,不断创新改进,最终提取出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爱国人士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强盛的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