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模块检测卷07 世界古代史(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模块检测卷 07 世界古代史(16+4 模式)
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一、二、三世界古代史部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 5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
公元前 2400 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埃及,考古学家发现了 4000 年前盛有棉籽的器皿。这表明( )
A.物种出现全球交流 B.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
C.古代文明多源发展 D.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
2.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始终是多神教,神灵数量难以统计。每座城市,每个街区,甚至每个小居民点都有
自己的保护神,信仰虔诚而热烈。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帝国居民彼此之间有着诸多差异,他们对各自城邦
的认同根深蒂固,觉得自己不是某个大国的国民,而应该首先是尼普尔人、乌尔人、乌鲁克人、拉尔萨
人……不同地区的居民有着自己的风俗和法律习惯。这主要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A.出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文明开化的程度有差异
C.宗教信仰面临强烈危机 D.国家治理面临巨大挑战
3.希腊化时期的埃及神庙,在整体布局上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形式,装饰方面也沿袭并发展了早先的原则
和做法,但引入了希腊的建筑样式;在雕刻艺术方面,卡纳克的亚历山大四世雕塑,形体是属于埃及传统
的,面部是希腊式样的。据此可知,希腊化( )
A.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推动埃及文化中心转移
C.给埃及艺术增加了新因素 D.极大提升了埃及艺术地位
4.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的遗址中发现了浴室及排水系统,宽阔的街道理设了下水道。古埃及的卡洪城
等遗址中,在街道中央铺设砖石沟架用以排水,并发现了浴室的残垣断壁。这些发现表明( )
A.两地交流联系紧密 B.市民生活质量提升
C.市政建设日臻完善 D.文明互鉴取长补短
5.西方考古学家在雅典城发现了 191 片刻有“地米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经过对照,发现这些陶片上是 14
个人的笔迹。有学者据此认为这是政治阴谋的证据。但当代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陶片放逐法仍然起到了
维护民主政治的作用,主要是因为( )
A.雅典公民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B.雅典公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
C.雅典民主有完备的法律保障 D.政客不可能操纵陶片放逐法
6.古代罗马文明经历了公元 2 世纪的黄金时代后,很快出现了“三世纪危机”,帝国内政治极端混乱,到处
都是皇帝,最多时竟有“三十僭主”在位,奴隶和隶农起义也经久不息。由此可知当时( )
A.罗马公民法需发展至万民法 B.日耳曼文明兴起具备有利时机
C.僭主政治导致罗马帝国衰落 D.奴隶的反抗造成罗马政局动荡
7.权杖头是一种昭示身份、象征权威的特殊器具。在中国甘肃、陕西西部、新疆等地出土的这种器具,形
态与近东和中亚发现的同类物非常相似。如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出土的权杖,与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的白
色权杖头极为相似。据此可知( )
A.权杖受到权贵阶层青睐 B.中原生产工艺向周边地区传播
C.氏族社会组织结构松散 D.区域文明可能存在交流和借鉴
8.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
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13 世纪以后,农民向封建主交纳的货币增加,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
部劳役地租。这表明当时庄园经济( )
A.孕育了社会转型因素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 D.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兴起
9.12、13 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
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
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10.拜占庭帝国吸收了罗马文化的一些内容,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到公元 5 世纪末 6 世纪初,它即以被称
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据此判断“拜占庭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
A.以欧洲基督教为拜占庭帝国的国教 B.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基础
C.罗马文化是拜占庭文化的真正底色 D.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并独具特色
1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 7 世纪至 11 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
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
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材料反映了( )
A.法兰克王国金融发达 B.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北欧
C.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 D.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
12.梵语“曼迪拉”(音译)一词有“寺庙”和“城镇”两层含义。古代印度城镇往往因为某个圣人常驻或宗教圣
迹集中吸引朝圣人群定居而形成,唐代玄奘曾游学过的著名佛教“大学城”那烂陀便是如此。这表明( )
A.印度佛教呈现出世俗化倾向 B.宗教传播推动城镇发展
C.佛教传播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城镇兴起扩大中印交流
13.图 2 所示的建筑,是历史上某帝国皇帝的宫殿式陵墓。建筑物正面可以看到受波斯影响的拱门结构,
上方的圆顶、木造亭阁、尖塔等则融入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反映当时统治者对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重视。
根据图中内容判断,该建筑最可能兴建于( )
A.公元前六世纪的波斯地区 B.公元六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C.公元十六世纪的印度半岛 D.公元十九世纪的南美地区
14.公元 6 世纪时,亚历山大里亚的商人科斯马斯在书中记载:当游历到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时,他遇到
了一些当地讲希腊语的居民;他们学习希腊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毕竟拜
占庭帝国作为东方商贸的最大消费者,同样也是阿克苏姆人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 )
A.在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 B.直接和东亚进行商品贸易
C.促进津巴布韦国家的兴起 D.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15.古代西非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 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
圣,此行让西非文明走向世界,并让伊斯兰和基督教世界都感受到其文明的强盛。该国( )
A.以廷巴克图为经济文化中心 B.朝圣之行导致拜占庭金价下跌
C.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 D.疆域曾一度扩张到尼罗河流域
16.16 世纪初,欧洲人笔下的印第安人常为“生活在伊甸园的自然之子”,具有“慷慨”与“自由”的品质。但
16 世纪中期至 18 世纪,欧洲学者多宣扬印第安人为“没有理性与灵魂的野人”,是“邪恶”与“野蛮”的化身。
这可用以说明( )
A.殖民者虚伪的价值观 B.美洲文明发展的停滞
C.欧洲宗教势力的衰落 D.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应仁之乱(1467年)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
落,名田进一步解体,与庄园体制不同的新的租佃关系开始出现。加上 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
频繁的农民暴动如“土一揆”“国一揆”“一向一揆”和“德政一揆”等也成为加速庄园制解体的重要因
素。土豪与富农成为这一时期“地下请”的主体,加之“守护”和“战国大名”的存在,使庄园制越来越
有名无实。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
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
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
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王军《日本庄园公领制初探》
材料二 在西欧早期的封建体制下,以庄园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本能地抑制商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
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
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县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
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作为报偿,封臣要为封君提供武装支持。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
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
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摘编自田红贺淑俊《浅析日本与西欧封建庄园制产生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庄园衰落的原因及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庄园的特点,并说明其与日本庄园在本质上的相同点。(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拜占庭人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遗产,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身份保持
了统一帝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皇帝专制统治、《罗马民法大全》等诸多方面坚持了欧洲地中海上古政治遗
产,并有所发展。为了治理众多古代族群,帝国政府始终维系着庞大且完善的官僚国家体制,其核心是集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司法、宗教文化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7 世纪至 12 世纪推
行军区制,以农兵制、军政合一为重要特点,并由将军对行政区域及其军队进行管理,对扭转拜占庭危急
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成功打造了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并将各个斯拉夫族群纳入其
中,其影响至今犹存。
——摘编自陈志强《欧洲中古史视域中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二 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从
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机构和制度趋于完善,在内地地方实行道州县
三级制,在边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府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改行
募兵制,军队职业化、专业化,设立节度使,制定《武德律》《贞观律》等,很重视礼制的建设,直接促成
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唐人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抱有包容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光辉灿
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国家治理共同的历史价值。(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高地位,具有包容、博大、求知等精质,公元 6 世纪至 7
世纪,外来慢略和传统商路改变导致了阿拉伯半离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了庞大帝国。阿
拉伯帝国处在东西方的交通收道上,商业往来、人员交往,为文化对接与碰撞提供了便利,当时的阿拉伯
帝国如日中天,是当时政局松散、不统一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的对外传播既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
是必然的结果,阿拉伯人对于书籍和典籍是非常珍视与热爱的,达宫显贵等人出资兴建图书馆,伊斯兰教
也十分鼓励教徒学习知识。特别是兴起于中世纪的翻译运动,从最开始零星翻译到最后声势浩大的群众社
会活动,阿拉伯人的学识在升华与充实。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典籍又流回欧洲,在其理性的土壤上开出绚
烂的花朵。
——摘编自殷实的《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对外传播》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辉煌灿烂,它与希腊、罗马等文化一起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化中占重
要地位,对欧洲有很大影响,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对欧洲自然
科学起到了启蒙作用,其地理学家宣传了古代地圆说,认为世界这个已知半球有一个“圆屋顶”,坐落在与
四个方位基点距离相等的地方,并把它写进了拉丁语著作,后来哥伦布从中获得启发,推动了他去发现新
大陆。其文学对欧洲文学发展影响较大,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等,在取材,写法和风格上都曾借鉴于阿拉伯文学。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国广
州、扬州等地也成为阿拉伯商人来往之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先由阿拉伯人接受再传播到西方。
——摘编自唐宝才的《阿拉伯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影响。(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
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2014 年 9 月 24 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模块检测卷 07 世界古代史(16+4 模式)
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一、二、三世界古代史部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 5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
公元前 2400 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埃及,考古学家发现了 4000 年前盛有棉籽的器皿。这表明( )
A.物种出现全球交流 B.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
C.古代文明多源发展 D.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印度、秘鲁、埃及等地都有种植棉花或使用棉织品的痕迹,这说
明了古代文明多源发展的特点,C 项正确;物种出现全球交流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不
同的文明有种植和使用棉花的情况,未体现地理环境对棉花种植的影响,排除 B 项;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
知说法过于绝对,考古发现影响历史认知,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始终是多神教,神灵数量难以统计。每座城市,每个街区,甚至每个小居民点都有
自己的保护神,信仰虔诚而热烈。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帝国居民彼此之间有着诸多差异,他们对各自城邦
的认同根深蒂固,觉得自己不是某个大国的国民,而应该首先是尼普尔人、乌尔人、乌鲁克人、拉尔萨
人……不同地区的居民有着自己的风俗和法律习惯。这主要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A.出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文明开化的程度有差异
C.宗教信仰面临强烈危机 D.国家治理面临巨大挑战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巴比伦王国)。根据材料“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帝国居民彼此之间有着诸多差异,他们对各
自城邦的认同根深蒂固,觉得自己不是某个大国的国民,……不同地区的居民有着自己的风俗和法律习
惯。”及所学可知,在古巴比伦王国内部存在着多元的文化,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不强,折射出了国家治理面
临着巨大挑战,D 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政治特点,与题意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未
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开化程度,与题意无关,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内部存在着多种信
仰,但没有涉及因为这些不同的信仰产生了强烈危机的情况,排除 C 项。故选 D项。
3.希腊化时期的埃及神庙,在整体布局上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形式,装饰方面也沿袭并发展了早先的原则
和做法,但引入了希腊的建筑样式;在雕刻艺术方面,卡纳克的亚历山大四世雕塑,形体是属于埃及传统
的,面部是希腊式样的。据此可知,希腊化( )
A.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推动埃及文化中心转移
C.给埃及艺术增加了新因素 D.极大提升了埃及艺术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埃及。根
据材料“引入了希腊的建筑样式”“面部是希腊式样的”可知,处于希腊化影响下的埃及,在建筑和雕刻艺
术等领域吸收了外来文化因素,为其艺术发展增加了新因素,C 项正确;希腊化更多体现希腊文化的艺术的
传播,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埃及文化中心转移情况,得不出文化中心转移的结论,排
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化对埃及艺术形成的影响,不能得出提升了埃及艺术地位的结论,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4.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的遗址中发现了浴室及排水系统,宽阔的街道理设了下水道。古埃及的卡洪城
等遗址中,在街道中央铺设砖石沟架用以排水,并发现了浴室的残垣断壁。这些发现表明( )
A.两地交流联系紧密 B.市民生活质量提升
C.市政建设日臻完善 D.文明互鉴取长补短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印度、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古印度和古埃及都发现了城市排水系统和浴室,表明市政建
设日臻完善,C 项正确;两地相隔甚远,不能断定有无交往,排除 A 项;材料中仅提到排水系统、浴室遗
迹的公共工程,不能体现市民个人的生活质量是否提升,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两国文明的互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西方考古学家在雅典城发现了 191 片刻有“地米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经过对照,发现这些陶片上是 14
个人的笔迹。有学者据此认为这是政治阴谋的证据。但当代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陶片放逐法仍然起到了
维护民主政治的作用,主要是因为( )
A.雅典公民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B.雅典公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
C.雅典民主有完备的法律保障 D.政客不可能操纵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但
当代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陶片放逐法仍然起到了维护民主政治的作用”可知,当代学者对陶片放逐法持
肯定态度,陶片放逐法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中监督机制的存在,影响城邦稳定的政治家将会被放逐,该制
度是雅典公民政治意识的体现,A 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很高
的文化素质,排除 B 项;“完备的法律保障”史实错误,排除 C 项;材料中 191 片陶片上为 14 个人的笔迹
恰恰说明政客有可能操纵陶片放逐法,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6.古代罗马文明经历了公元 2 世纪的黄金时代后,很快出现了“三世纪危机”,帝国内政治极端混乱,到处
都是皇帝,最多时竟有“三十僭主”在位,奴隶和隶农起义也经久不息。由此可知当时( )
A.罗马公民法需发展至万民法 B.日耳曼文明兴起具备有利时机
C.僭主政治导致罗马帝国衰落 D.奴隶的反抗造成罗马政局动荡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公元 2 世纪的黄金时代后,很快出现了‘三世纪危机’,帝国内政治极端
混乱,到处都是皇帝,最多时竟有‘三十僭主’在位,奴隶和隶农起义也经久不息”和所学可知,罗马帝
国出现危机,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
都城的“西罗马帝国”,下层民众和奴隶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虚而入,频繁侵扰,冲击着帝国
的统治基础,B 项正确。万民法形成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排除 A 项;僭主政治指用武力夺取政权而建立
的个人独裁统治,材料未涉及僭主政治,排除 C 项。罗马政局动荡不是奴隶的反抗造成的,排除 D 项。故
选 B 项。
7.权杖头是一种昭示身份、象征权威的特殊器具。在中国甘肃、陕西西部、新疆等地出土的这种器具,形
态与近东和中亚发现的同类物非常相似。如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出土的权杖,与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的白
色权杖头极为相似。据此可知( )
A.权杖受到权贵阶层青睐 B.中原生产工艺向周边地区传播
C.氏族社会组织结构松散 D.区域文明可能存在交流和借鉴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中国境内出土的权杖头与近东和中亚发现的较为相似,这表明
不同区域间文明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交流,D 项正确;权杖是权威的象征,但无法判定是否受到权贵阶层的
青睐,排除 A 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中原地区的工艺的传播,无法得出“中原生产工艺向周边地区传播”
的结论,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了阶层的分化与社会组织结构较为分散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
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13 世纪以后,农民向封建主交纳的货币增加,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
部劳役地租。这表明当时庄园经济( )
A.孕育了社会转型因素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 D.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
精美手工业品,于是对地租形式进行改变,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侧面也反映了在封建庄园经
济中具有社会转型的因素,A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庄园经济中地租形式的变化,而非说明庄园经济适应
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排除 B 项;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材料
中没有描述关于城市自治的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12、13 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
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
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 12 至 13 世纪的西欧。
根据题干中“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
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等信息可知,城市通过国王特
许状从法律的形式获得了自治权,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适应了当时王权加强的需要,B 项正确;封
君封臣制产生于中世纪早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12、13 世纪,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 C 项;
12、13 世纪还未产生新型生产方式,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0.拜占庭帝国吸收了罗马文化的一些内容,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到公元 5 世纪末 6 世纪初,它即以被称
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据此判断“拜占庭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
A.以欧洲基督教为拜占庭帝国的国教 B.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基础
C.罗马文化是拜占庭文化的真正底色 D.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并独具特色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拜占庭。根据题干以及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合了基督教文
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兼收东西方文化而又独具特色文化,D 项正确;欧洲基督教主要是天
主教,而拜占庭是东正教,排除 A 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基础,排除 B 项;罗马文化和拜占
庭文化有区别,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 7 世纪至 11 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
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
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材料反映了( )
A.法兰克王国金融发达 B.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北欧
C.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 D.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中“穆斯林”和“巴格达”等关键信息可定位其为阿拉伯帝国,“如此广阔
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体现了当时阿拉伯帝国商业活动的繁荣程度,因为银行业的发展
通常与商业活动的频繁程度密切相关;此外,材料中提到“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这说
明阿拉伯帝国内部的金融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和发达,能够支持远距离的金融交易,这也是商业繁荣的一个
重要标志,C 项正确;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和材料中“巴格达”这一关键信息不符,排
除 ABD 项。故选 C 项。
12.梵语“曼迪拉”(音译)一词有“寺庙”和“城镇”两层含义。古代印度城镇往往因为某个圣人常驻或宗教圣
迹集中吸引朝圣人群定居而形成,唐代玄奘曾游学过的著名佛教“大学城”那烂陀便是如此。这表明( )
A.印度佛教呈现出世俗化倾向 B.宗教传播推动城镇发展
C.佛教传播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城镇兴起扩大中印交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古代印度城镇往往因为某个圣人常驻或宗教圣迹集中吸引朝圣人群定居
而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的城镇是因为宗教的影响力,特别是佛教的吸引力,促进了人们定
居并形成了城镇的,B 项正确;“印度佛教呈现出世俗化倾向”指的是佛教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但题目中的
材料并没有直接说明佛教与世俗生活的结合程度,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表现宗教对于城镇的影响,没有体
现商品经济对于城镇的影响,排除 C 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宗教对于古代印度城镇的影响,没有体现中印
文化的交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3.图 2 所示的建筑,是历史上某帝国皇帝的宫殿式陵墓。建筑物正面可以看到受波斯影响的拱门结构,
上方的圆顶、木造亭阁、尖塔等则融入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反映当时统治者对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重视。
根据图中内容判断,该建筑最可能兴建于( )
A.公元前六世纪的波斯地区 B.公元六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C.公元十六世纪的印度半岛 D.公元十九世纪的南美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文字和图图片可知,该建筑有受波斯影响的拱门结构,有伊斯兰建筑的风格,
这与公元十六世纪的印度半岛的建筑风格相符,C 项正确;伊斯兰教诞生于 7 世纪,公元前 6 世纪的波斯地
区不会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排除 A 项;公元 6 世纪的阿拉伯半岛时期,伊斯兰教还未诞生,公元 6 世纪
的阿拉伯半岛不会出现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排除 B 项;19 世纪的南美地区还没有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4.公元 6 世纪时,亚历山大里亚的商人科斯马斯在书中记载:当游历到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时,他遇到
了一些当地讲希腊语的居民;他们学习希腊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毕竟拜
占庭帝国作为东方商贸的最大消费者,同样也是阿克苏姆人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 )
A.在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 B.直接和东亚进行商品贸易
C.促进津巴布韦国家的兴起 D.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公元 6 世纪(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据材料“学习希腊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
行商品交易;毕竟拜占庭帝国作为东方商贸的最大消费者,同样也是阿克苏姆人利润的主要来源。”和所学
可知,为了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需要学习希腊语,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D 项正确。从公
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远征到公元前 30 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 300 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推动西亚地区一些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方面的希腊因素与当地因素的不同程度的融合,时空不
符,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东亚,排除 B 项;津巴布韦国家位于非洲南部,材料也未提及,排除 C 项。故
选 D 项。
15.古代西非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 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
圣,此行让西非文明走向世界,并让伊斯兰和基督教世界都感受到其文明的强盛。该国( )
A.以廷巴克图为经济文化中心 B.朝圣之行导致拜占庭金价下跌
C.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 D.疆域曾一度扩张到尼罗河流域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 年
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和所学可知,该国为马里,廷巴克图是马里的经济文化中心,A 项正确;
1324 年,曼萨·穆萨带领一支庞大的商队前往麦加,其中 100 头骆驼驮着黄金。到开罗后,他分发黄金,
导致当地市场金价下降,排除 B 项;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的是大津巴布韦,排除 C 项;马里为西非
国家,疆域未曾扩张到尼罗河流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6.16 世纪初,欧洲人笔下的印第安人常为“生活在伊甸园的自然之子”,具有“慷慨”与“自由”的品质。但
16 世纪中期至 18 世纪,欧洲学者多宣扬印第安人为“没有理性与灵魂的野人”,是“邪恶”与“野蛮”的化身。
这可用以说明( )
A.殖民者虚伪的价值观 B.美洲文明发展的停滞
C.欧洲宗教势力的衰落 D.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6 世纪中期至 18 世纪(美洲)。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可知,这时间是欧洲殖民的时间,美洲多沦
为殖民地,欧洲殖民者称他们是“邪恶”与“野蛮”的化身,是为他们的屠杀和掠夺找合适的说辞,A 项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洲被殖民的开始,原有独立的发展被打破,B 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
对象是殖民者,而不是宗教势力,排除 C 项;启蒙思想是 17-18 世纪源于英国,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应仁之乱(1467年)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
落,名田进一步解体,与庄园体制不同的新的租佃关系开始出现。加上 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
频繁的农民暴动如“土一揆”“国一揆”“一向一揆”和“德政一揆”等也成为加速庄园制解体的重要因
素。土豪与富农成为这一时期“地下请”的主体,加之“守护”和“战国大名”的存在,使庄园制越来越
有名无实。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
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
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
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王军《日本庄园公领制初探》
材料二 在西欧早期的封建体制下,以庄园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本能地抑制商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
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
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县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
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作为报偿,封臣要为封君提供武装支持。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
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
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摘编自田红贺淑俊《浅析日本与西欧封建庄园制产生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庄园衰落的原因及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庄园的特点,并说明其与日本庄园在本质上的相同点。(6
分)
【答案】(1)原因:“应仁之乱”的影响;反年贡斗争和农民暴动频发;“大名”势力的不断崛起;“恶党”
势力的影响。
影响: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权力日益衰微;幕府势力进一步增强;幕藩体制逐渐建立。
(2)特点:以封君封臣制度为政治基础;以采邑为媒介,层层封授;庄园逐渐走向世袭。
相同点: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纽带的封建制度。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日本)。
原因:根据材料一“应仁之乱(1467 年)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落”可知,“应仁之乱”的影响;根据材料
一“加上 15 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频繁的农民暴动”可知,反年贡斗争和农民暴动频发;根据
材料一“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可知,“大名”势力的不断崛起;根据
材料一“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
用的势力。”可知,“恶党”势力的影响。
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
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天皇
为首的朝廷权力日益衰微,幕府势力进一步增强;幕藩体制逐渐建立。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日本、西欧)。
特点:根据材料二“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
约。”可知,以封君封臣制度为政治基础;根据材料二“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县赐
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可知,以采邑为媒介,层层封授;根据材料二“这种
‘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可知,庄园
逐渐走向世袭。
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材料二“这些‘封土’成了西欧
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可知,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纽带的封建制度。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拜占庭人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遗产,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身份保持
了统一帝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皇帝专制统治、《罗马民法大全》等诸多方面坚持了欧洲地中海上古政治遗
产,并有所发展。为了治理众多古代族群,帝国政府始终维系着庞大且完善的官僚国家体制,其核心是集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司法、宗教文化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7 世纪至 12 世纪推
行军区制,以农兵制、军政合一为重要特点,并由将军对行政区域及其军队进行管理,对扭转拜占庭危急
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成功打造了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并将各个斯拉夫族群纳入其
中,其影响至今犹存。
——摘编自陈志强《欧洲中古史视域中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二 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从
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机构和制度趋于完善,在内地地方实行道州县
三级制,在边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府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改行
募兵制,军队职业化、专业化,设立节度使,制定《武德律》《贞观律》等,很重视礼制的建设,直接促成
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唐人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抱有包容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光辉灿
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国家治理共同的历史价值。(6 分)
【答案】(1)异:拜占庭帝国政教合一;官方信仰东正教;地方推行军区制。唐朝皇权至上;推行三教并
行;地方管理方式灵活多样,因地制宜。
同:继承发展前代;实行专制集权统治;推行开放包容的民族和文化政策;重视法律建设。(任答三点)
(2)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国家治理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文明交流发展,形
成相对发达的区域文化圈;两国的治理经验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7 世纪至 12 世纪(拜占庭帝国、中国)。异:“比较不同
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模式、官方宗教、民族政策、地方管理四个角度进行总结,
可得出拜占庭帝国政教合一;官方信仰东正教;地方推行军区制。唐朝皇权至上;推行三教并行;地方管
理方式灵活多样,因地制宜。
同:“比较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二,从继承发展前代、政治制度、文化政策、法律建设四个角度总结,
可得出继承发展前代;实行专制集权统治;推行开放包容的民族和文化政策;重视法律建设。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7 世纪至 12 世纪(拜占庭帝国、中国)。简析“历史价值”,从国
家治理、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后世影响四个角度展开,可得出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国家治理体系;维护社
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文明交流发展,形成相对发达的区域文化圈;两国的治理经验是
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高地位,具有包容、博大、求知等精质,公元 6 世纪至 7
世纪,外来慢略和传统商路改变导致了阿拉伯半离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了庞大帝国。阿
拉伯帝国处在东西方的交通收道上,商业往来、人员交往,为文化对接与碰撞提供了便利,当时的阿拉伯
帝国如日中天,是当时政局松散、不统一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的对外传播既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
是必然的结果,阿拉伯人对于书籍和典籍是非常珍视与热爱的,达宫显贵等人出资兴建图书馆,伊斯兰教
也十分鼓励教徒学习知识。特别是兴起于中世纪的翻译运动,从最开始零星翻译到最后声势浩大的群众社
会活动,阿拉伯人的学识在升华与充实。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典籍又流回欧洲,在其理性的土壤上开出绚
烂的花朵。
——摘编自殷实的《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对外传播》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辉煌灿烂,它与希腊、罗马等文化一起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化中占重
要地位,对欧洲有很大影响,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对欧洲自然
科学起到了启蒙作用,其地理学家宣传了古代地圆说,认为世界这个已知半球有一个“圆屋顶”,坐落在与
四个方位基点距离相等的地方,并把它写进了拉丁语著作,后来哥伦布从中获得启发,推动了他去发现新
大陆。其文学对欧洲文学发展影响较大,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等,在取材,写法和风格上都曾借鉴于阿拉伯文学。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国广
州、扬州等地也成为阿拉伯商人来往之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先由阿拉伯人接受再传播到西方。
——摘编自唐宝才的《阿拉伯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影响。(6 分)
【答案】(1)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帝国处在交通要道上,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阿
拉伯人对于书籍和文化的热爱;中世纪的翻译运动推动。
(2)对欧洲自然科学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宣传了古代地圆说,间接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文学影响较
大;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外
来慢略和传统商路改变导致了阿拉伯半离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了庞大帝国......当时的
阿拉伯帝国如日中天,是当时政局松散、不统一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得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国家统一,
政局稳定。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处在东西方的交通收道上,商业往来、人员交往,为文化对接与碰撞提
供了便利”得出帝国处在交通要道上,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根据材料“阿拉伯人对于书籍和典籍是非常
珍视与热爱的,达宫显贵等人出资兴建图书馆,伊斯兰教也十分鼓励教徒学习知识”得出阿拉伯人对于书
籍和文化的热爱。根据材料“特别是兴起于中世纪的翻译运动,从最开始零星翻译到最后声势浩大的群众
社会活动,阿拉伯人的学识在升华与充实。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典籍又流回欧洲,在其理性的土壤上开出
绚烂的花朵”得出中世纪的翻译运动推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根据材料“其数学、天文学、物
理学、化学和医学对欧洲自然科学起到了启蒙作用”得出对欧洲自然科学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根据材料“其
地理学家宣传了古代地圆说,认为世界这个已知半球有一个‘圆屋顶’,坐落在与四个方位基点距离相等的
地方,并把它写进了拉丁语著作,后来哥伦布从中获得启发,推动了他去发现新大陆”得出宣传了古代地
圆说,间接推动了新航路开辟。根据材料“其文学对欧洲文学发展影响较大”得出对欧洲文学影响较大。
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国广州、扬州等地也成为阿拉伯商人来往之地,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先由阿拉伯人接受再传播到西方”得出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
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2014 年 9 月 24 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答案】【示例 1】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能够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古代埃及
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埃及的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对
古希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科学也影响了埃及。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各自的
文化内涵,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动力。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体现在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与共存。中世纪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着密切的交往。这种交往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
这种共存也使得各种文明得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够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借鉴、吸收
其他文明的优点,我们可以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示例 2】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美洲文明以玛雅文明为代表,他们重视宗教信仰和神
明崇拜,强调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传承,这些特色让玛雅文明成为了世界上最神秘而有趣的文明之一。
同时,玛雅文明的建筑和艺术成就也非常杰出,如宏伟的金字塔、神秘的象形文字、壮观的壁画和雕塑等。
这些都展现了美洲文明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埃及文明则以金字塔和法老的神权政治为代表,他们重视权力、地位和等级制度,通过严格的宗教仪式和
繁琐的礼俗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这些特点使得埃及文明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对后来
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它们不仅代表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反
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文明的特色和优点,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和发展。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世界。首先解读材料,提炼材料中的观点,
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材料主要阐述了世界文明发展情况。根据“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
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
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拟出论题: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其次,围绕所拟论题进行阐述,从文明多样性的积极作用进行阐述。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能够促进不同文
明的交流与融合。古代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埃及
的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对古希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科学也影响了埃及。这种交
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动力。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体现在不同
文明间的互动与共存。中世纪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往。这种交往促
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这种共存也使得各种文明得以
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总结,总之,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够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
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我们可以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也可以根据材料“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
优点。”拟出论题为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
其次根据所拟论题,列举世界史相关文明发展史实,如美洲文明以玛雅文明为代表,他们重视宗教信仰和
神明崇拜,强调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传承,这些特色让玛雅文明成为了世界上最神秘而有趣的文明之一。
同时,玛雅文明的建筑和艺术成就也非常杰出,如宏伟的金字塔、神秘的象形文字、壮观的壁画和雕塑等。
这些都展现了美洲文明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埃及文明则以金字塔和法老的神权政治为代表,他们重视
权力、地位和等级制度,通过严格的宗教仪式和繁琐的礼俗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这些特点使得埃及
文明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对后来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总结,综上所述,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它们不仅代表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背景,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文明的特色和优点,共同推动人类
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模块检测卷07 世界古代史(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