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1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习)(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 11 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6
真题·实战演练...........................................................................................................15
1.【开眼看世界】1841 年春,嘉兴县丞龚振麟参考西方的《车轮船图》制成了中国第一艘车轮战船,并先
后在 1841 年秋的镇海抗英之战和 1842 年夏的吴淞口保卫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出当时( )
A.洋务企业发挥实际效益 B.师夷制夷思想已经实践
C.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D.清政府反侵略决心坚定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题干中“参考西方的《车轮船图》制成……车轮战船”“在……镇海抗英之战
和……吴淞口保卫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分别体现了“师夷”和“制夷”思想的实践,B 项正确;“洋务企业”
是开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的产物,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1841—1842 年”,排除 A 项;该时期,
中国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排除 C 项;题干中未提及“清政府的反侵略决心”,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开眼看世界】有学者将晚清时期 1860—1911 年阅报组织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读以致用:管
窥实务新知的知识窗口”“开风气、牖民智:以启迪民智、输入文明为鹄的(目标)”以及“政治宣传:不
同政治力量的思想文化阵地”。这反映出( )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民主科学思想不断传播
C.中体西用实践的彻底破产 D.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历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由材
料可知,该学者从阅报组织创立的目的及功能追求角度,对阅报组织进行阶段划分,时空定位从 1860 年到
1911 年,认为阅报组织经历了从注重致用、讲求实用到启迪民智,再到为政治进行宣传动员的变化历程,
其转变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相关,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反映了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曲折
性,D 项正确;阅报组织发展的阶段反映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无法体现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排除 A 项;
民主科学是 1915 年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思想,材料的阶段是 1860—1911 年,排除 B 项;中体西用是向西方
学习技术,实践是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与材料中阅报组织的宗旨不尽相符,材料也无法体现中体西用
实践的破产,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开眼看世界】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十分明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作”。可见,“师夷”——学习西方、“制夷”——抵御外侮,正是《海国图志》闪闪发光的中心思想。由
此可知魏源( )
A.开启了开眼看世界的先河 B.全方位介绍西方的政治历史
C.回答了学习西方从何入手 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艰难历程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晚清中国。魏源主张
学习西方的“长技”来抵御外国入侵, “长技”指的是西方的工业生产方式和军事技术等,回答了学习西
方从何入手 ,C 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魏源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且开启开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 排除 A
项;材料未提及《海国图志》的内容,且“全方位”说法夸大,排除 B 项;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他不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太平天国运动】如图是桐乡太平军守将钟良相为征收赋税发给桐乡县农民的田凭。 太平天国的田赋分
为地丁银和漕粮两项(仿照清朝的办法,征收地丁银和漕粮),分上忙、下忙两次征收。这则材料最能够说
明,太平天国( )
A.凸显了小农的阶级局限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背离了早期的土地纲领 D.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本题考查太平天国政权建设。结合材料中“田赋分为地丁银和漕粮两项,……分上
忙、下忙两次征收”等信息可知,虽然 1853 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根据“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但是,绝对平均主义的要求和连年战争使得这一方案并未真
正推行。太平天国在其统治区域内规定,农民需“照旧交粮纳税”。这说明其政策执行与早期土地纲领相背
离,C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的阶级局限,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的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西征的时候,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鉴于天京粮食供应紧张,
上奏天王洪秀全:“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
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缴粮纳税。”这一上奏意味着太平天国( )
A.依托地主阶级剥削农民 B.积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C.注重基层经济制度建设 D.难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照旧缴粮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缴粮纳税表明太平天
国承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D 项正确;太平天国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缓和西征
时天京粮食供应紧张问题,而不是为了剥削农民,排除 A 项;太平天国的这一主张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特点,
并非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排除 B 项;材料信息并非注重基层经济制度建设,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太平天国运动】下表为长江流域三省历年灾荒统计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江苏 安徽 江西
灾区州县数 灾别 灾区州县数 灾别 灾区州县数 灾别
1854 53 水、旱 17 水、旱 20 水、旱
1856 66 旱、兵 23 水、旱、虫 7 水、旱
1859 59 水、旱、虫 26 水、旱、风 13 水
1864 77 水、旱 68 水 20 水、旱
A.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 B.太平天国政权可能出现粮食危机
C.江南地区经济濒临崩溃 D.长江沿岸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根
据表格时间可知,此时期的长江流域三省基本处于太平天国政权统治下,且是太平天国统治核心区域,这
一时期三省自然灾害较频繁,影响到农业生产,太平天国政权可能会出现粮食危机,B 项正确;材料信息并
不能看出清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排除 A 项;自然灾害会影响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但江南地区经济这一时期
并未濒临崩溃,排除 C 项;材料内容与自然经济瓦解并无关联,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洋务运动】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地主阶级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
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他们“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 )
A.以救国为宗旨创办民族工业 B.向西方学习创办军事工业
C.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可
知,这是洋务运动中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再进一步”是指创办民用工业,C
项正确;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而非救国,也非民族工业,排除 A 项;向西方学习创办军事工业是前
进的第一步,排除 B 项;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的是维新运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洋务运动】1875—1877 年清政府为塞防共投入 4200 万两,年均 1400 万两,1885—1894 年 10 年间北
洋水师的经费约 2300 万两,年均 229 万两,仅为塞防年度投入的六分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沿海的重要性不如西北地区 B.政治腐败状态日渐加剧
C.洋务运动实现了海防现代化 D.清政府对海防认识不足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
数据可知,清政府对塞防的投入远远超过海防,可见对海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D 项正确;西洋各国多通
过海上入侵,沿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非不如西北地区,排除 A 项;材料未提及清朝政府官员挪用、贪
污国防经费,不能得出政治腐败,排除 B 项;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未能实现海防现代化,排除 C 项。故
选 D 项。
9.【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以来,李鸿章先后兴办了苏州洋炮局、金陵机器制造局、江南制造局;又陆
续筹款添购德国克虏伯后门四磅钢炮一百十四尊;仿照德国制度,成立炮队 19 营,聘请德国教习训练。这
些举措体现了( )
A.军事体制实现现代化 B.中外军事力量趋于平衡
C.军事建设与国际接轨 D.军事工业取得创新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
中国。根据材料“李鸿章先后兴办了苏州洋炮局、金陵机器制造局、江南制造局;又陆续筹款添购德国克
虏伯后门四磅钢炮一百十四尊;仿照德国制度,成立炮队 19 营,聘请德国教习训练”和所学可知,洋务运
动时期,李鸿章创办一些军事企业并购买新式武器和用德国教习训练,这些举措有助于军事同国际接轨,C
项正确;军事体制当时并未实现现代化,排除 A 项;当时中国军事力量和西方有差距,排除 B 项;材料不
仅涉及军事工业,还有军事训练,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0.【戊戌维新运动】1898 年 7 月,光绪帝批准由梁启超拟定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经学、
理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等为必修课,在学生读完三年通学结业后,
方可在矿学、农学、工程学、商学等专门学中选修一两门。其体现的理念是( )
A.科技救亡 B.兼容并包 C.五育并举 D.中西会通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近代中国。根据“经学、理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等为必修
课”、“在矿学、农学、工程学、商学等专门学中选修一两门”等信息可知,经学、理学属于中学,工程学、
商学等属于西学,体现了中西会同的思想,D 项正确;京师大学堂的课程中包含中西学,因此体现的是中
西会通,并不能体现科技救亡、兼容并包和五育并举,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11.【戊戌维新运动】梁启超指出“所谓‘首出的人格者’,表面上虽若一切史迹纯为彼一人或数人活动之
结果,然不能谓无多数 人的意识在其背后。实则此一人或数人之个性,渐次侵入或镌入于全社会而易其形
与质。社会多数人或为 积极的同感,或为消极的盲从,而个人之特性,寖假遂变为当时此地之民众特性
——亦得名之曰集团性或时代性。非有集团性或时代性之根抵而能表现出一史迹,末之前闻。”这段话旨在
( )
A.阐明英雄人物的一切创造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
B.强调英雄人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C.突出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要比一般个人要大
D.揭示人人皆可创造历史,都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知识目的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梁启超认为在历
史创造过程中,每个人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终凸显为个别人或者一个人的功绩,虽然历史事件可能被
简化为少数杰出人物的活动结果,但实际上这些人物的成功和影响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行为
基础之上的。梁启超的观点强调了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英雄人物的出现和成功
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意识紧密相连。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
支持,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是无法实现的,A 项正确;梁启超并未肯定英雄人物的决定作用,排除 B 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英雄人物和个人作用的比较,得不出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要比一般个人要大的结
论,排除 C 项;D 项的人人说法不对,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2.【戊戌维新运动】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曾说:“欧洲近世文明兴起,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
为之一变。”康有为亦认为,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诸大王都远不能与路德比,甚至希腊七贤、哥白尼、
哥伦布、达尔文等人也都不如路德的贡献大。两人的观点( )
A.促进了新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B.代表了相当部分士人看法
C.客观评价了路德的历史地位 D.旨在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康、梁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主张可知,他们主张维新变
法,对同样进行宗教改革的路德大加赞扬,旨在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D 项正确。新教在当时的中国没有
得到广泛传播,排除 A 项;当时多数士人并不熟悉路德的宗教改革,且维新变法本身也没有得到多数士人
的拥护,排除 B 项;根据材料可知,两人夸大了路德的地位和功绩,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3.【清末新政】下图是 1909 年的一幅漫画《中国小民的盼望》,其中写道:“实行立宪,禁止鸦片,兴复
海军,融合满汉。”这反映了( )
A.清末新政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民族交融成为时代潮流
C.立宪派对清政府仍抱有幻想 D.革命党立志推翻清政府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09 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实行立宪,禁止鸦片,兴复海军,融合满汉。”在当时,仍是中国
人民的期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立宪派对清政府预备立宪仍抱有幻想,C 项正确;清末新政的社会基础并
不广泛,排除 A 项;材料描述的是实现立宪,建立君主立宪制,民族融合只是一个部分,排除 B 项;材料
描述的是立宪派的主张,没有涉及革命派,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4.【清末新政】【清末社会主流思潮】
材料一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
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
制政休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年,驻法公使孙
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朝野为之轰动。
材料二 1905年宣布废除已行千余年之科举取士制度后,进入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的学生更与日俱
增。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就发生
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级的知识分子,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
化。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
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汉民《论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两大主流思潮的主要主张及其共同影响。
【答案】(1)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
播;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主要主张:改良思潮主张维护君主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思潮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共同影响: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20 世纪初年”“1905
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根据材料“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
吹开民智、兴民权”“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
的世界观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成为资产
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转化”可知,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主要主张:根据材料“1901 年,梁启超发
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休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
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 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
宪,朝野为之轰动”可知,改良思潮主张维护君主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伴随着新型
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革命团体、革命
书报不断涌现”可知,革命思潮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共同影响:根据材料“当时
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1901 年,梁启超发表《立宪
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
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 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朝野
为之轰动”“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
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伴随着新型知识分
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
断涌现”并结合所学,可从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等方面概括共同影响。
15.【清末新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 1787 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那样,在新政府中设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
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19 世
纪 60 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
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度本身。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二 1901 年 1 月,清朝统治集团迫于统治危机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新政”。晚清的统治阶层始终
固守君主专制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富国强兵”,而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希望通过多领
域、宽范围的改革措施来达到迅速缓解矛盾、重振权威、巩固皇位的目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国库亏空,
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筹集资金的办法以强制捐献以及巧立名目的税收等惯用的方法来对百姓进行搜刮,
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纵观晚清 70 多年历史,清王朝有很多改革自强的机会,即使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改
革,也很快会被整个统治集团的专制政治情性所淹没,最后不了了之。
——摘编自董自稳《浅议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等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1978 年 GDP总量仅 3624 亿元,2007 年已达到 246619 亿元,年均增长 9.7%,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
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均 GDP过 2000 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绝对
贫困人口从 2.5 亿减少到 2000 多万,居民收入从 1978 年到 2006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了 34 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27 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覆盖 4 亿多农民,人民生
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摘编自王俊骏《简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有人提倡改革内阁”的理由,并据所学知识,从美国政治制度角度分析美国内
阁改革“都未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并简析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答案】(1)理由:内阁无法定地位,政治地位较低。
原因: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独揽行政权,故内阁地位提高,可能妨碍总统行使行政权。
(2)改革目的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加强君主专制;加紧收刮百姓,改革丧失民众基础;贪大求全,
急于求成。
(3)成就:GDP 总量飞速增长;中国经济总量、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前列;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
化中期阶段;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经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第一小问理由,据材料一“美国 1787
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那样,在新政府中设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
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得出内阁无法定地位,政治地
位较低。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度本身。”结合所学知识,从美
国政治制度角度分析,得出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独揽行政权,故内阁地位提高,可能妨碍
总统行使行政权。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根据材料二“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巩
固皇位的目的”得出改革目的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加强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二“对百姓进行搜刮,
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得出加紧收刮百姓,改革丧失民众基础;根据材料二“通过多领域、宽范围的改革
措施来达到迅速”得出贪大求全,急于求成。
(3)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三“2007 年已达到
246619 亿元,年均增长 9.7%”得出 GDP 总量飞速增长;根据材料三“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
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得出中国经济总量、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前列;根据材料三“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
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得出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材料三“居民收入从 1978 年到
2006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27 倍”得出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根据材料三“人民生活实现了
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得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小问经验,根据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根据材料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分析得出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材料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
出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可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角度进行总结。
1.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每如图国,山水城邑,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
不爽毫发。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指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总志)之图……自
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体现出魏源( )
A.突破了传统天下观的固有认知 B.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C.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 D.开启洋务新政以求御辱强国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各国的地理知识,打破
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A 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其介绍各国地理,且魏源不主张革新政治,只主张学习西方
的技术,排除 B 项;材料关注的是地理知识,旨在关注中国的边疆问题,而非顺应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C
项;魏源不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编撰了《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撰写的《蒙古游
牧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认为中国北部与沙俄接壤,应该有专门著作
加以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增强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 B.促使清廷推行洋务新政
C.使忧患意识成为时代潮流 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研究了蒙古各
部,认为应该加强对中国北部的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使一部分中国人意识到西方侵略的威胁,开始
加强对边境地区的考察研究,增强了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A 项正确;姚莹、张穆不是洋务派代表,材料
也没有学习西方科技以图“自强”“求富”的相关内容,排除 B 项;鸦片战争使林则徐、姚莹、张穆等一批
人开始意识到西方入侵的威胁,但当时国人尚未普遍觉醒,忧患意识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 C 项;材料内
容与打破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政府旧的财政体系无以为继,各种税额的增加,也引发了民间的抗税斗争,
其次数统计如图所示。对它解读合理的是( )
——摘编自郝煜、薛邦烁《分权的崩溃——清末财政摊派对附加税费和抗税民变的影响》
A.清朝的统治秩序相对稳定 B.清政府反动本质逐渐暴露
C.推翻清朝统治是社会共识 D.列强侵夺了中国关税主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 1860 至 1912 年的中
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全国爆发抗税的频率整体呈上升趋势,1900 年后迅猛增加,1910 年达到顶峰。
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中的赔款要求,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增,为此清政府增
加税种、提高税率。《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沦为列强统治工具,腐朽反动本质日益暴露。由此可见,民间
的抗税斗争反映了清王朝反动统治的特征,B 项正确;民间的抗税斗争加剧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排除 A
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推翻清朝统治是社会共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 C 项;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夺
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影响清王朝的财政收入,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按咸丰皇帝的设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只是一个随时可能裁撤的临时性机构。但 1861 年后,总理衙门
大臣的人数却由 5 人增加到 7-11 人,他们大多由各部尚书、侍郎兼任,甚至出现“办夷之臣,即秉政之臣”
的格局。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统筹规划地方洋务新政 B.协同政见寻求自强之道
C.机构设置注重相互制衡 D.提升对涉外事务的重视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只是一个随时可能裁撤的临时性机构”“总理衙门
大臣的人数却由 5 人增加到 7-11 人”“办夷之臣,即秉政之臣”可知,总理衙门由临时性机构变为固定机构,
且总理衙门大臣的人数增加,担任总理衙门大臣被认为是“秉政之臣”,反映了清政府对涉外事务的重视,D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总理衙门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总理衙门重要性的
提升,其主要是涉外事务,并非协同政见,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制衡总理衙门的机构,排除 C 项。故
选 D 项。
5.“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
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C.后者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方式之争到维新派与
洋务派的国体之争,体现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在曲折中发展,B 项正确;第一次
“体用之争”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采用西方科技挽救统治危机,第二次则是维新派与洋务派关于国体
之争,实质不同,排除 A 项;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争论也没有清楚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排除 C
项;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如何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戊戌政变后,梁启超说:“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
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 )
A.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顽固势力太大导致变法失败
C.除旧与布新必须用力相等 D.变法中反封建主义力度欠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
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认为改革一定要破旧立新,在学习西方过程
中,如果不能彻底反封建,则“新政反增其害矣”,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对反封建的态度,没有
涉及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顽固派的势力是否强大,排除 B 项;材料认为彻
底除旧才可以立新,而非用力相等,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晚清时期的维新变法和新政,前后相继。尽管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抱残守缺,但他们中多数人不敢沉
沦,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做出选择,企图实现统治阶级自我革新,然而由于在变革中的举措失
当,最终被异己力量所推翻。这说明晚清( )
A.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B.政局变动影响实现富国强兵的步伐
C.思想革新时机还不成熟 D.改革推进要注重充分借助外部势力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在变革中的举措失当,晚清时期的维新变法和新政相继失
败,体现了晚清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A 项正确;材料说明晚清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政局变动影响
实现富国强兵的步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 项;材料说明晚清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未涉及思想革
新,排除 C 项;材料说明晚清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未体现改革推进要注重充分借助外部势力,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关于义和团的记载中有大量荒诞无稽的谣传。如清末仲芳氏著《庚子纪事》中写道:“团民善用遁法,
山岭城垣不能阻挡……刀枪炮弹不能伤身,枪炮子至即落,皮肤毫无痕迹”。这些在当时社会广为传播的谣
言( )
A.完全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 B.表明了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抵触
C.体现出了朴素的民族情感 D.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义和团的记载中有大量荒诞无稽的谣传”无法
反映义和团的真实情况,但是对于研究当时社会思想动态来说,却是宝贵的原始史料,因为它反映社会对
义和团的认知态度,故选 D 项;谣言能部分反映社会情况,具备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排除 A 项;材料反
映的是对义和团的谣言,未提及西方科学,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的爱国精神,无法体现民族情
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鸿章与近代中国李鸿章(1823~1901),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
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
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
通过对与其相关的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李鸿章。下表是近现代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
关史料。
史料 1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 年)至同治五年(1866 年)奏报、上谕
史料 2 《中国轮船招商局》(《申报》第 2 版 1872 年 11 月 29 日)
史料 3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同治元年(1861 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史料 4 《李文忠公全集》吴汝纶,金陵书局 1908 年
史料 5 《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 年出版
史料 6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 年出版
(1)阅读材料,将上表中的文献史料分类,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李鸿章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答案】(1)分类与价值史料 1、5、6 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档案与文书,是最原始、可靠、权威性的记录,
史料价值最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鸿章对义和团运动的
态度和作用。
史料 2 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报刊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李
鸿章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
史料 3、4 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文集与书信,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较高,可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用于研究
李鸿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活动。
(任答两类即可,只要按史料类型分类可酌情给分,未按史料类型分类不给分)
(文献史料的分类: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
契约、账簿)
(2)阐释:李鸿章社会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统治腐朽,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李鸿章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
业,积极筹划海防建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签订
丧权辱国的条约,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具有阶级局限性。总之,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要历史人物,在
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以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为己任,具有落后
性。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分类与价值:据材料信息可知,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是奏报和上谕,《义和团档案史料》、《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都属于档案,
这三个都是史料价值较高的一手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档案史料是最原始、可靠、权威性的记录,史
料价值最高。根据《钦定剿平粤匪方略》《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可知,可用于研究李鸿章镇压太
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鸿章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和作用。
据材料信息“《申报》第 2 版 1872 年 11 月 29 日”可知,史料 2 为报刊的报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刊
的报道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中国轮船招商局》”可知,可用
于研究李鸿章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
据材料“《李文忠公朋僚函稿》”“《李文忠公全集》吴汝纶,金陵书局 1908 年”可知,史料 3、4 属于文献
史料中的文集与书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集书信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较高,可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活动。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对李鸿章在
近代中国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李鸿章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有多
重形象。在阐述时候,可以结合李鸿章生活的时代背景、李鸿章的主要功绩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
李鸿章社会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统治腐朽,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李鸿章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积极筹
划海防建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签订丧权辱国的
条约,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具有阶级局限性。总之,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要历史人物,在探索救国救
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以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为己任,具有落后性。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历史研究中有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的两种观点
观点 学者代表 理由
戊戍维新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实践,而这一期间所谓的“新政”则是封建
本质
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和弥合同帝国主义的裂痕而改变其统治方式的表现;戊戌维新的
不同 林增平
最高目标是要求开国会、立宪法,把中国变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而这一

时期的“新政”主要仅止于封建统治机构做某些改变
背景 都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总形势下发生的
主要
目的 都是巩固皇权、变法图强、振兴国家及适应资产阶级的某些需要
方面
张连起
相同 内容 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推行了类似的政策

后果 前者失败,后者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成果
结合上表中两位学者的观点及所学知识,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并对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观点,
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观点: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异同点
论述: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都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为挽救民族危亡面展开的重大变革,二者之间虽然
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无论从具体内容还是客观结果方面,二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二
者的性质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改革实践;清末新政则是清王朝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
一场自救运动。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都发生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导致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况之下,因此历史背景相同;其次二者都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或实施了客观上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治、军事或思想文化措施,其结果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
二者最终都没有实现挽救民族危机、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最终都以失败宣告结束。
总之,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之处,都对中国社会
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示例二观点: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不同之处。
论述: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都是甲午中日战争失后,为民族危亡而展开的重大变革,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
不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的性质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改革实践;清末新政则
是清王朝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总之,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但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示例三观点: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相同之处。
论述: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都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展开的重大变革,二者之间虽然
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无论从具体内容还是客观结果方面,二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二
者都发生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导致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况之下,因此历
史背景相同;其次二者都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或实施了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治、军
事或思想文化措施,其结果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二者最终都没有实现挽民族危机、维护
清朝统治的目的,最终都以失败宣告结束。
总之,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都对中国社会发展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题意要求,结合上表中两位学者
的观点及所学知识,确定一个核心观点。树立核心观点时,可以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相似之处展开论
述,也可以从不同之处论述,如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异同点”为论题;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分析异同;最后,概括总结即可,如戊戌变法和清
末新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之处,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等等。也可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不同之处”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
本质对比两者不同等等;也可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相同之处”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背景、
内容、客观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归纳相同之处等等。
1.(2022·福建卷)1820 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
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
片战争前中国。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中国人编写的世界地理知识书籍为林则徐了解英国提供认知来
源。因而鸦片战争前后的开眼看世界受到之前知识体系的影响,C 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传统认识盲目自大闭目塞听,开眼看世界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A 项错误;材料强调开眼看世界的背景,
没涉及开眼看世界的影响,不合逻辑,排除 B 项;清朝传统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其根源是小农经济,开眼
看世界主张与外国交流,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2022·山东卷)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 年清政府开始实行
“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运动和 1901 年“新政”,清政府创办一批
近代企业,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说明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A 项正确;实业救
国是 19 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 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
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时间和阶级均不符,排除 B 项;洋务派“以兵强
国、以商求富”达到求富救国的目的,排除 C 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
除 D 项。故选 A 项。
3.(2022·重庆卷)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
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
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歌谣体童蒙读物中,除了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外,还有如“诸君准
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体现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
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D 项正确;材料中“革命风潮逼远东”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此
时期并没有革命风潮,排除 A 项;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体现了并没有抛弃走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
排除 B 项;立宪派的宣传品中不会出现“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2022·全国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
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
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
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传新的思想,大家便起哄,B 项正
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 A 项;C 项太绝绝对,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
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
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
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
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 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
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
束缚,排除 B 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
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
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
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
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
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
【答案】(1)严复认为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而到了中世纪本是列国相争,但是到了
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
(2)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严复这种观点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
家急需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宣传变法思想,推进变法运动有积极意义。
【解析】(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 1898 年中国。结合材料发展历程
要分三个阶段:中世纪前、中世纪、近代。
(2)本题是评析类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 1898 年中国。首先点出严复观点是
认为欧洲国家能够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再对观点做出评价,结合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来答。
7.(2023·湖北卷)[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
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
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
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
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
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
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
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
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
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
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
(2)[参考答案]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
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
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
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
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明时期。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可知,延
续武举考试;据材料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明弘治六年规定,武举‘六岁一行,
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可知,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
(2)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从宋明到晚清。第一小问是变化,选任方式:据材料一
“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与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从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军官须由
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可知,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
养机构:据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明代武学”与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
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
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据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
诸家兵法,教授篡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到材料二“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可
知,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第二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据材料二“清政府先
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洋务运动的推动,以此挽救统治
危机;结合所学从有识之士逐渐认识西方先进科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
8.(2023·浙江卷 1 月)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
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
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
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
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
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
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
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
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
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 12月 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
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
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 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
革总目标。2021 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
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
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费经验。
【答案】(1)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
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2)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经验: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解析】(1)时机:根据材料一“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
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可知,电工技术革命兴起;根据材料一“从国内形势来看,
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
(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得出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根据
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是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2)新因素:根据材料二“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
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得出两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二“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
济危机”得出全球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二“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
得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根据材料二“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
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得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经验: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1 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
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和所学知识可从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
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
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等方面思考作答。第 11 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4
真题·实战演练.............................................................................................................7
1.【开眼看世界】1841 年春,嘉兴县丞龚振麟参考西方的《车轮船图》制成了中国第一艘车轮战船,并先
后在 1841 年秋的镇海抗英之战和 1842 年夏的吴淞口保卫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出当时( )
A.洋务企业发挥实际效益 B.师夷制夷思想已经实践
C.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D.清政府反侵略决心坚定
2.【开眼看世界】有学者将晚清时期 1860—1911 年阅报组织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读以致用:管
窥实务新知的知识窗口”“开风气、牖民智:以启迪民智、输入文明为鹄的(目标)”以及“政治宣传:不
同政治力量的思想文化阵地”。这反映出( )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民主科学思想不断传播
C.中体西用实践的彻底破产 D.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历程
3.【开眼看世界】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十分明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作”。可见,“师夷”——学习西方、“制夷”——抵御外侮,正是《海国图志》闪闪发光的中心思想。由
此可知魏源( )
A.开启了开眼看世界的先河 B.全方位介绍西方的政治历史
C.回答了学习西方从何入手 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艰难历程
4.【太平天国运动】如图是桐乡太平军守将钟良相为征收赋税发给桐乡县农民的田凭。 太平天国的田赋分
为地丁银和漕粮两项(仿照清朝的办法,征收地丁银和漕粮),分上忙、下忙两次征收。这则材料最能够说
明,太平天国( )
A.凸显了小农的阶级局限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背离了早期的土地纲领 D.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5.【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西征的时候,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鉴于天京粮食供应紧张,
上奏天王洪秀全:“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
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缴粮纳税。”这一上奏意味着太平天国( )
A.依托地主阶级剥削农民 B.积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C.注重基层经济制度建设 D.难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6.【太平天国运动】下表为长江流域三省历年灾荒统计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江苏 安徽 江西
灾区州县数 灾别 灾区州县数 灾别 灾区州县数 灾别
1854 53 水、旱 17 水、旱 20 水、旱
1856 66 旱、兵 23 水、旱、虫 7 水、旱
1859 59 水、旱、虫 26 水、旱、风 13 水
1864 77 水、旱 68 水 20 水、旱
A.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 B.太平天国政权可能出现粮食危机
C.江南地区经济濒临崩溃 D.长江沿岸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7.【洋务运动】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地主阶级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
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他们“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 )
A.以救国为宗旨创办民族工业 B.向西方学习创办军事工业
C.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
8.【洋务运动】1875—1877 年清政府为塞防共投入 4200 万两,年均 1400 万两,1885—1894 年 10 年间北
洋水师的经费约 2300 万两,年均 229 万两,仅为塞防年度投入的六分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沿海的重要性不如西北地区 B.政治腐败状态日渐加剧
C.洋务运动实现了海防现代化 D.清政府对海防认识不足
9.【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以来,李鸿章先后兴办了苏州洋炮局、金陵机器制造局、江南制造局;又陆
续筹款添购德国克虏伯后门四磅钢炮一百十四尊;仿照德国制度,成立炮队 19 营,聘请德国教习训练。这
些举措体现了( )
A.军事体制实现现代化 B.中外军事力量趋于平衡
C.军事建设与国际接轨 D.军事工业取得创新发展
10.【戊戌维新运动】1898 年 7 月,光绪帝批准由梁启超拟定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经学、
理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等为必修课,在学生读完三年通学结业后,
方可在矿学、农学、工程学、商学等专门学中选修一两门。其体现的理念是( )
A.科技救亡 B.兼容并包 C.五育并举 D.中西会通
11.【戊戌维新运动】梁启超指出“所谓‘首出的人格者’,表面上虽若一切史迹纯为彼一人或数人活动之
结果,然不能谓无多数 人的意识在其背后。实则此一人或数人之个性,渐次侵入或镌入于全社会而易其形
与质。社会多数人或为 积极的同感,或为消极的盲从,而个人之特性,寖假遂变为当时此地之民众特性
——亦得名之曰集团性或时代性。非有集团性或时代性之根抵而能表现出一史迹,末之前闻。”这段话旨在
( )
A.阐明英雄人物的一切创造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
B.强调英雄人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C.突出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要比一般个人要大
D.揭示人人皆可创造历史,都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12.【戊戌维新运动】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曾说:“欧洲近世文明兴起,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
为之一变。”康有为亦认为,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诸大王都远不能与路德比,甚至希腊七贤、哥白尼、
哥伦布、达尔文等人也都不如路德的贡献大。两人的观点( )
A.促进了新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B.代表了相当部分士人看法
C.客观评价了路德的历史地位 D.旨在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
13.【清末新政】下图是 1909 年的一幅漫画《中国小民的盼望》,其中写道:“实行立宪,禁止鸦片,兴复
海军,融合满汉。”这反映了( )
A.清末新政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民族交融成为时代潮流
C.立宪派对清政府仍抱有幻想 D.革命党立志推翻清政府
14.【清末新政】【清末社会主流思潮】
材料一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
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
制政休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年,驻法公使孙
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朝野为之轰动。
材料二 1905年宣布废除已行千余年之科举取士制度后,进入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的学生更与日俱
增。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就发生
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级的知识分子,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
化。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
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汉民《论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两大主流思潮的主要主张及其共同影响。
15.【清末新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 1787 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那样,在新政府中设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
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19 世
纪 60 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
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度本身。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二 1901 年 1 月,清朝统治集团迫于统治危机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新政”。晚清的统治阶层始终
固守君主专制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富国强兵”,而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希望通过多领
域、宽范围的改革措施来达到迅速缓解矛盾、重振权威、巩固皇位的目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国库亏空,
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筹集资金的办法以强制捐献以及巧立名目的税收等惯用的方法来对百姓进行搜刮,
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纵观晚清 70 多年历史,清王朝有很多改革自强的机会,即使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改
革,也很快会被整个统治集团的专制政治情性所淹没,最后不了了之。
——摘编自董自稳《浅议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等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1978 年 GDP总量仅 3624 亿元,2007 年已达到 246619 亿元,年均增长 9.7%,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
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均 GDP过 2000 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绝对
贫困人口从 2.5 亿减少到 2000 多万,居民收入从 1978 年到 2006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了 34 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27 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覆盖 4 亿多农民,人民生
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摘编自王俊骏《简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有人提倡改革内阁”的理由,并据所学知识,从美国政治制度角度分析美国内
阁改革“都未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并简析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1.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每如图国,山水城邑,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
不爽毫发。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指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总志)之图……自
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体现出魏源( )
A.突破了传统天下观的固有认知 B.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C.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 D.开启洋务新政以求御辱强国
2.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编撰了《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撰写的《蒙古游
牧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认为中国北部与沙俄接壤,应该有专门著作
加以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增强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 B.促使清廷推行洋务新政
C.使忧患意识成为时代潮流 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政府旧的财政体系无以为继,各种税额的增加,也引发了民间的抗税斗争,
其次数统计如图所示。对它解读合理的是( )
——摘编自郝煜、薛邦烁《分权的崩溃——清末财政摊派对附加税费和抗税民变的影响》
A.清朝的统治秩序相对稳定 B.清政府反动本质逐渐暴露
C.推翻清朝统治是社会共识 D.列强侵夺了中国关税主权
4.按咸丰皇帝的设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只是一个随时可能裁撤的临时性机构。但 1861 年后,总理衙门
大臣的人数却由 5 人增加到 7-11 人,他们大多由各部尚书、侍郎兼任,甚至出现“办夷之臣,即秉政之臣”
的格局。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统筹规划地方洋务新政 B.协同政见寻求自强之道
C.机构设置注重相互制衡 D.提升对涉外事务的重视
5.“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
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C.后者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6.戊戌政变后,梁启超说:“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
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 )
A.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顽固势力太大导致变法失败
C.除旧与布新必须用力相等 D.变法中反封建主义力度欠缺
7.晚清时期的维新变法和新政,前后相继。尽管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抱残守缺,但他们中多数人不敢沉
沦,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做出选择,企图实现统治阶级自我革新,然而由于在变革中的举措失
当,最终被异己力量所推翻。这说明晚清( )
A.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B.政局变动影响实现富国强兵的步伐
C.思想革新时机还不成熟 D.改革推进要注重充分借助外部势力
8.关于义和团的记载中有大量荒诞无稽的谣传。如清末仲芳氏著《庚子纪事》中写道:“团民善用遁法,
山岭城垣不能阻挡……刀枪炮弹不能伤身,枪炮子至即落,皮肤毫无痕迹”。这些在当时社会广为传播的谣
言( )
A.完全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 B.表明了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抵触
C.体现出了朴素的民族情感 D.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鸿章与近代中国李鸿章(1823~1901),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
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
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
通过对与其相关的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李鸿章。下表是近现代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
关史料。
史料 1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 年)至同治五年(1866 年)奏报、上谕
史料 2 《中国轮船招商局》(《申报》第 2 版 1872 年 11 月 29 日)
史料 3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同治元年(1861 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史料 4 《李文忠公全集》吴汝纶,金陵书局 1908 年
史料 5 《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 年出版
史料 6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 年出版
(1)阅读材料,将上表中的文献史料分类,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李鸿章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历史研究中有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的两种观点
观点 学者代表 理由
戊戍维新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实践,而这一期间所谓的“新政”则是封建
本质
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和弥合同帝国主义的裂痕而改变其统治方式的表现;戊戌维新的
不同 林增平
最高目标是要求开国会、立宪法,把中国变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而这一

时期的“新政”主要仅止于封建统治机构做某些改变
背景 都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总形势下发生的
主要
目的 都是巩固皇权、变法图强、振兴国家及适应资产阶级的某些需要
方面
张连起
相同 内容 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推行了类似的政策

后果 前者失败,后者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成果
结合上表中两位学者的观点及所学知识,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并对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观点,
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1.(2022·福建卷)1820 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
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2.(2022·山东卷)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 年清政府开始实行
“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3.(2022·重庆卷)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
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
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4.(2022·全国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
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
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5.(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
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
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6.(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
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
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
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
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
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
7.(2023·湖北卷)[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
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
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
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
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
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
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
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
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
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
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8.(2023·浙江卷 1 月)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
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
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
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
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
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
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
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
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
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 12月 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
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
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 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
革总目标。2021 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
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
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费经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1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习)(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