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河南许平汝名校模拟)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 )
A.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
C.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
2.《吕氏春秋》说:“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秦朝应对这一战国后期认识的举措是( )
A.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B.建立天子制度
C.统一车轨,书同文字 D.规范郡县机构
3.(2023·湖南教研联盟模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
4.(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
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5.(2023·重庆高三质量检测)秦朝县兵是由县令对有战斗能力的县住民在大范围内实行武装动员而组成的,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据此可知,当时秦朝( )
A.尚未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中央军事指挥权力下移
C.宗族势力影响地方治理
D.地方政权存在失序风险
6.(2023·晋中三模)秦朝灭亡后,刘邦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在秦国故土推行当地人更能接受的秦国风俗法律;对于东方六国故地,则设立同姓乃至异姓诸侯王,并允许东方王国从俗而治。这些措施旨在( )
A.因势利导化解紧张态势
B.推行郡国并行之制
C.遵循旧制促进经济发展
D.吸取秦朝速亡教训
7.(2023·天津河东区一模)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蓾(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
A.釆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
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8.(2023·河南百校高三联考)下表所示反映了西汉时期( )
武帝时 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设置大司马取代太尉,并附加兼职,如大司马(兼)大将军
昭帝、宣帝时 大将军执掌军事,其职权也涉及政务,统领内朝
哀帝时 大司马领衔三公之职
A.权臣乱政的根源所在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动 D.武将把持军政大权
9.(2023·湛江二模)如图所示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局部),呈现了家庭宴饮画面。这最适合用于说明汉代( )
A.豪门贵族文娱生活丰富
B.南方百姓家给人足
C.儒家礼制遭到严重漠视
D.市民阶层文化兴盛
10.(2023·淄博二模)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11.(2023·潍坊三模)公元66年,汉章帝诏令郡国以公田赐贫人。69年,又颁布诏书,宣布将“滨渠下田”“赋予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其举措旨在( )
A.打击豪强地主 B.巩固政治统一
C.解决土地问题 D.调和社会矛盾
12.(2023·福建高三开学联考)东汉时,“父老”作为关注地方利益的重要社会力量,可以对各种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得到当政者的积极回应与采纳,如南顿父老向光武帝进言免除十年田租,光武帝虽然没同意,但还是免除了两年的田租。由此可知,汉代( )
A.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地方豪强干政
C.社会治理协调互动 D.农民负担沉重
13.(2023·潮州二模)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 )
A.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
B.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
C.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D.社会动荡亟须儒学复兴
14.(2023·沈阳三模)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 )
广西贵港出土
汉代铜镜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
D.少数民族手工业发展迅速
15.(2023·江苏新高考联考)造纸术何时问世,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下表中的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造纸术的发展情况。表中信息可以反映出( )
出土年份 出土情况
1942年 内蒙古额济纳河出土了东汉的纸张,纸上有墨色字迹,但词句不甚完整
1957年 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还不便于书写
1974年 甘肃省出土了一批东汉纸。纸上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青贝”等字
1986年 甘肃放马滩出土文帝、景帝时期的纸张,上有黑线绘制的山、河、道路等
A.汉代造纸技术发展进步
B.东汉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西北造纸工艺领先全国
D.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到推广
16.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 )
A.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
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
C.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
D.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都城设计及秦始皇陵都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载:“秦都咸阳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每到十月,天象恰恰与这一都城乃至整个天朝的布局完全吻合,这时的银河与渭水相应,离宫星座与阿房宫同经,阁道与经由牵牛桥通达阿房的驰道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
——摘编自陈江风《天文与人文:独异的华夏天文文化观念》
材料二 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图。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咸阳宫;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阳城是驻有许多军队保卫的,而陵园内则设有石铠甲坑、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总之,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摘编自袁仲一《秦兵马俑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设计都城的依据及其反映的主要理念。(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所体现的设计思想及秦始皇陵的历史地位。(10分)
18.(2023·天津南开区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事)及箸(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益阳兔子山秦简牍“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
材料三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被发掘,出土1 100多枚竹简。秦墓主人是一个秦吏,名字叫喜。随葬的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为吏之道》等,秦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主持参与本次考古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陈振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肃然起敬,“按照常规,棺内器物不多,清理的任务不大。但是我们看到,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
——据《国家宝藏——云梦秦简》等
(1)材料一、二对秦二世继位的记载不同,有学者认为,根据材料二可以推翻《史记》的记载,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实证角度,简要解释学者不同意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振裕看到喜的墓葬深感震撼并“肃然起敬”?(4分)
19.(2023·邯郸三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史料 出处
秦朝 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汉武帝至西汉末 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东汉前期 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范晔《后汉书·和帝纪》
——据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8分)
20.(2022·全国乙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二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河南许平汝名校模拟)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 )
A.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
C.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秦国重视水利、交通和机械等实用层次的技术,使得秦国在军事上取得优势,有助于秦国完成统一,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秦国重视农耕,排除A项;据材料并不能得出秦国的技术领先东方六国的结论,排除B项;商鞅变法发生于秦孝公时期,通过材料无法得知秦国重视实用技术是不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排除D项。
2.《吕氏春秋》说:“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秦朝应对这一战国后期认识的举措是( )
A.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B.建立天子制度
C.统一车轨,书同文字 D.规范郡县机构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吕氏春秋》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A项;“天子制度”不符合史实,应为“皇帝制度”,排除B项;“统一车轨,书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是A项的措施之一,排除C项;“规范郡县机构”只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排除D项。
3.(2023·湖南教研联盟模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皇”和“帝”的古意可知,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D项,A项没有涉及“帝”,即天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提示特点,没有谈到其目的,排除。
4.(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
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和严厉,律法中融入孝,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巩固统治,这反映出秦代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故选A项;材料依然强调秦律,说明这一政策并未改变,排除B项;汉朝开始采用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排除C项;“维护纲常伦纪”是儒家思想的作用,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D项。
5.(2023·重庆高三质量检测)秦朝县兵是由县令对有战斗能力的县住民在大范围内实行武装动员而组成的,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据此可知,当时秦朝( )
A.尚未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中央军事指挥权力下移
C.宗族势力影响地方治理
D.地方政权存在失序风险
答案 D
解析 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县令因为掌握地方兵权而专权乱政的现象,故选D项;秦朝建立即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排除A项;中央军事指挥权力下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与宗族势力没有关联,排除C项。
6.(2023·晋中三模)秦朝灭亡后,刘邦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在秦国故土推行当地人更能接受的秦国风俗法律;对于东方六国故地,则设立同姓乃至异姓诸侯王,并允许东方王国从俗而治。这些措施旨在( )
A.因势利导化解紧张态势
B.推行郡国并行之制
C.遵循旧制促进经济发展
D.吸取秦朝速亡教训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对待秦地和东方六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因俗而治,因势利导,缓解当时的困境,A项正确;材料和郡国并行制没有关系,B项错误;刘邦接受秦地和东方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是为了缓解当时的紧张态势,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不是这些措施的目的,排除。
7.(2023·天津河东区一模)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蓾(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
A.釆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
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允许民间煮盐,故选A项;“已有所松动”不合史实,盐铁专卖政策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吕后掌权后,沿袭了“与民休息”之国策,行“无为而治”,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排除C项;“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是在汉文、景两帝时期,排除D项。
8.(2023·河南百校高三联考)下表所示反映了西汉时期( )
武帝时 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设置大司马取代太尉,并附加兼职,如大司马(兼)大将军
昭帝、宣帝时 大将军执掌军事,其职权也涉及政务,统领内朝
哀帝时 大司马领衔三公之职
A.权臣乱政的根源所在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动 D.武将把持军政大权
答案 C
解析 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大司马取代太尉、大将军执掌军事且统领内朝、大司马领衔三公等,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中枢机构职权的调整与演变,故选C项。
9.(2023·湛江二模)如图所示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局部),呈现了家庭宴饮画面。这最适合用于说明汉代( )
A.豪门贵族文娱生活丰富
B.南方百姓家给人足
C.儒家礼制遭到严重漠视
D.市民阶层文化兴盛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呈现了家庭宴饮画面”并结合图画信息可知,汉代家庭宴饮中,有歌舞场景,且宾客满座,体现了贵族豪门文娱生活丰富,故选A项;画像砖出土于南方,但描绘的是歌舞场景,并非普通农家场景,且一块画像砖不能反映南方百姓家整体情况,排除B项;材料信息看不出违背儒家礼制的地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家庭宴饮,市民文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0.(2023·淄博二模)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答案 C
解析 据表可知,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故选C项;西汉与西域的交流是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起来是在唐朝中期以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风俗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情况,排除D项。
11.(2023·潍坊三模)公元66年,汉章帝诏令郡国以公田赐贫人。69年,又颁布诏书,宣布将“滨渠下田”“赋予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其举措旨在( )
A.打击豪强地主 B.巩固政治统一
C.解决土地问题 D.调和社会矛盾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以公田赐贫人”“滨渠下田”“赋予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可知汉章帝赐给贫民土地耕种,后又将汴渠两侧的田地借给贫民耕种,不让豪强独占,主要是为了调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
12.(2023·福建高三开学联考)东汉时,“父老”作为关注地方利益的重要社会力量,可以对各种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得到当政者的积极回应与采纳,如南顿父老向光武帝进言免除十年田租,光武帝虽然没同意,但还是免除了两年的田租。由此可知,汉代( )
A.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地方豪强干政
C.社会治理协调互动 D.农民负担沉重
答案 C
解析 东汉时通过“父老”与统治者协调展开社会治理,说明汉代社会治理协调互动,故选C项;地方权力扩大导致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但“父老”不属于地方权力的构成,排除A项;“父老”只是关注地方利益,不属于地方豪强,“父老”的进言也不属于干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父老”的作用,无法说明农民的负担沉重,排除D项。
13.(2023·潮州二模)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 )
A.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
B.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
C.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D.社会动荡亟须儒学复兴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孔融和陈群评价人物均重功业及德行名节,表明当时士人具有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孔融和陈群二人评价人物的标准,而不是政府对官员进行考核,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对人物品评的标准,而不是选官标准,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孔融的评价中也强调“德行名节”,可知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不能说“需复兴儒学”,排除D项。
14.(2023·沈阳三模)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 )
广西贵港出土
汉代铜镜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
D.少数民族手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 C
解析 铜镜纹饰具有明显中原文化色彩,类似铜镜出土于南北边疆不同地区,说明汉代边疆地区的人民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可用于佐证汉代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故选C项;材料并非强调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民族政策”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铜镜为出土文物,无法判断是否为当地所产,排除D项。
15.(2023·江苏新高考联考)造纸术何时问世,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下表中的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造纸术的发展情况。表中信息可以反映出( )
出土年份 出土情况
1942年 内蒙古额济纳河出土了东汉的纸张,纸上有墨色字迹,但词句不甚完整
1957年 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还不便于书写
1974年 甘肃省出土了一批东汉纸。纸上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青贝”等字
1986年 甘肃放马滩出土文帝、景帝时期的纸张,上有黑线绘制的山、河、道路等
A.汉代造纸技术发展进步
B.东汉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西北造纸工艺领先全国
D.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到推广
答案 A
解析 据表可知,西汉时期的纸还不便于书写,东汉时已经出现文字墨迹,说明东汉时期的纸可用于书写,造纸技术发展进步了,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与题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据表中信息不能得出西北造纸工艺领先全国的结论,排除C项;据表中信息可知,东汉时期的纸张可以用于书写,但无法判断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推广的结果,排除D项。
16.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 )
A.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
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
C.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
D.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
答案 B
解析 最初的汉赋与汉初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等特点相一致,汉末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表明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故选B项;文人艺术作品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作环境的变化,与“家国认同”无关,排除A项;从小赋的内容来看,汉末文化政策更侧重于内敛,排除C项;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反映,大赋和小赋都是其时代环境的体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都城设计及秦始皇陵都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载:“秦都咸阳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每到十月,天象恰恰与这一都城乃至整个天朝的布局完全吻合,这时的银河与渭水相应,离宫星座与阿房宫同经,阁道与经由牵牛桥通达阿房的驰道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
——摘编自陈江风《天文与人文:独异的华夏天文文化观念》
材料二 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图。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咸阳宫;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阳城是驻有许多军队保卫的,而陵园内则设有石铠甲坑、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总之,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摘编自袁仲一《秦兵马俑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设计都城的依据及其反映的主要理念。(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所体现的设计思想及秦始皇陵的历史地位。(10分)
答案 (1)依据:按照天文现象、地形设计都城。理念:利用天险,天国思想,天人合一。
(2)思想:视死如生的理念;模仿都城的建制;至高无上的皇权理念;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时代特征。
地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
18.(2023·天津南开区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事)及箸(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益阳兔子山秦简牍“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
材料三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被发掘,出土1 100多枚竹简。秦墓主人是一个秦吏,名字叫喜。随葬的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为吏之道》等,秦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主持参与本次考古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陈振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肃然起敬,“按照常规,棺内器物不多,清理的任务不大。但是我们看到,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
——据《国家宝藏——云梦秦简》等
(1)材料一、二对秦二世继位的记载不同,有学者认为,根据材料二可以推翻《史记》的记载,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实证角度,简要解释学者不同意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振裕看到喜的墓葬深感震撼并“肃然起敬”?(4分)
答案 (1)《史记》属于后世的文献史料,作者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其记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高的可信度。秦二世的诏书来自出土秦简,是一手的实物史料,但也不排除该诏书的表述是为了维护秦二世地位的合法性。应秉持“多源互证”原则,还需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2)秦简作为秦吏喜的陪葬品,数量之多是罕见的;秦简作为出土文献对研究秦朝历史和法律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9.(2023·邯郸三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史料 出处
秦朝 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汉武帝至西汉末 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东汉前期 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范晔《后汉书·和帝纪》
——据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8分)
答案 (1)变化: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东汉初年,盐铁官营政策废驰;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买卖。
(2)示例一:因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的需要。
说明:面对汉初无为思想导致商人势力壮大,威胁政府的情况,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面对东汉建立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困苦的现状,东汉章帝与和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这一转变有利于巩固东汉政权。
示例二:因素:少数民族军事威胁。
说明: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进犯边境,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筹集军费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东汉初年匈奴的威胁下降,再加上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苛,因此允许民间在交税情况下进行盐铁贸易。
示例三:因素:国家财政税收。
说明: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东汉初年,社会趋于稳定,财政问题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盐铁官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故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0.(2022·全国乙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崇尚人本(民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之理训诫老虎,以其正气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言,知过伏罪。
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不黜贪残,而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仅除“山中之虎”,达不到治理虎患的理想效果。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
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二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