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8
真题·实战演练...........................................................................................................13
1.【伟大的历史转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
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
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意在强调( )
A.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先进人物的带头作用 D.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1978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
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概括得出结论是:
邓小平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重
视物质利益原则,人与生产力是统一的,D 项正确;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
富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材料未提到“效率”与“公平”问题,排除 B 项;材料提到先进人物
的作用,但强调的重点是要对广大群众讲物质利益,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伟大的历史转折】1977 年冬和 1978 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
1160 万人,因报考人数过多,加之国民经济尚在恢复,印制考卷的纸张匮乏,党中央决定调用《毛泽东选
集》第五卷的纸张进行印制。高考制度的恢复反映了( )
A.高等教育向体系化发展 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人才断层问题彻底纠正 D.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77 年冬和 1978 年夏的中国。1977 年高考恢复,既属于文化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也属于社会
公平公正的重建,D 项正确;高等教育向体系化发展显然晚于 1977 年,排除 A 项;材料仅体现高考制度恢
复,不足以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 B 项;人才断层的出现是由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上山下乡”等
导致的,纠正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彻底纠正”有夸大之嫌,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
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给予积极引导和必要的支持。这一做法旨在( )
A.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D.建立多元化所有制形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1984 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国家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是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C 项正确;A 项是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 A 项;B 项是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排除 B 项;材料是
政府重视发展乡镇企业,未涉及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内容,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包产到户制度的最初尝试是在地理位置偏远、生产分散、群众生活非常困难
的农村;深圳经济特区的制度试验是在偏居一隅的边陲小镇进行的;企业扩权改革发轫于地理位置相对偏
远的西南城市成都。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偏远地区成为改革的重点 B.改革开放与区域优势结合
C.东部与西部地区协同发展 D.大胆创新与稳妥推进并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78 年后(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可以看出基本是从影响较
小的偏远地区开始,说明在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在兼顾经济的稳妥发展,D 项正确;改革的重点是在经济发
展的领域而非地点,排除 A 项;材料表明是在偏远地区进行的改革,不能体现区域优势,排除 B 项;材料
仅涉及在偏远地区先进行改革试点,未涉及东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统计图(%)。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
段的主要因素是( )
A.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加入世贸组织迎来了机遇 D.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78 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统计图可以看出增长
较快的时间 1984、1992 及 2006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在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提出,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B 项正确;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只涉
及对外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 A 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2001 年,
不能涵盖此前经济发展较快的因素,排除 C 项;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因果颠倒,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如表为 1985—1997 年中国各类企业税收收入统计(单位:亿元人民币;%)。据此
可知,该时期的中国( )
国营企业 集体企业 其他企业
年份 总额
数额 占比 数额 占比 数额 占比
1985 2040.79 595.84 29.20 100.22 4.91 1344.73 65.89
1989 2.727.20 583.39 21.40 116.84 4.28 2026.97 74.32
1993 4255.10 582.71 13.70 95.69 2.25 3576.70 84.05
1997 8234.04 721.28 8.76 168.75 2.05 7344.01 89.19
A.市场调节占据主导 B.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C.所有制开始多元化 D.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85—1997 年,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税收额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
但占比大幅度下降,其他类型的企业如个体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的税收额和所占比重都大幅度增
加,反映出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B 项正确;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 A 项;改革开放后,所有制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排除 C 项;
材料无法体现工业规模是否不断扩大,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下两幅反映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中,可以判断小楚同学历史探究的主
题最可能是( )
A.从物资紧缺到供给充足 B.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
C.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D.从对内改革到对外开放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上世纪 60 年代”“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粮票”等信息可知,其反映了计划
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据“上世纪 90 年代”“握着钱不知买东西”以及货架上货物琳琅满目等信息可知,其
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影响,所以小楚同学历史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从计划经
济到市场经济,C 项正确;“从物资紧缺到供给充足”是表面现象,没有体现背后的本质,排除 A 项;“从
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在全国的变动,而不是区域性的变化,排
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到对外开放的相关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 1978 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
别是 1984 年、1992 年和 2001 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 4 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78 年以来(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84 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
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 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地平台,A 项正确;1984
年当时尚未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是 2000 年 2 月 25 日国家领导人在广东省考察
工作时提出的,排除 B 项;1987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依据对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国情的认识,明确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排除 C 项;1980 年建立 4 个经济特区,1992 年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1980 年,国家开始
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4 个经济特区,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聚集。这一战
略旨在( )
A.改变国家工业的既有布局 B.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格局
C.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需要 D.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根据材料“1980 年,国家开始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4 个经济特区,
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聚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东南沿海设
立经济特区,引进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旨在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工业布
局,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开始,尚未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
开放之初,还没有进入新时代,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95 年,一项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近 60%为 18~35 岁的青壮年)
的调查统计显示,面对重新选择职业意向这一栏目,35.2%的农民选择经商,31.8%的农民选择读书上大
学,仅有 8.5%的农民选择继续种田。农民重新选择职业的意向( )
A.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 B.反映了就业观受时代的影响
C.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95 年(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1995 年,面对重新选择职业意向这一栏目,35.2%的
农民选择经商,31.8%的农民选择读书上大学,仅有 8.5%的农民选择继续种田,说明受到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影响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得到解放,时代影响了人们的择业观,B 项正确;农民上大学之后,
不再务农,不能得出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排除 A 项;市场经济体制在 21 世纪初基本建立,排
除 C 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所有制的变化,排除 D 项。
11.【“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 年后,台湾与大陆处于
暂时分离的状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早在 50 年代,
中国政府就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1960 年 5 月,毛主席提出,台湾只要回归祖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
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均由台湾当局掌握。这可以说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雏形。1982 年
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
据。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在 50 年代就已经出现
B.“一国两制”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一国两制”的提出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D.党和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49-1982 年(中国)。材料体现了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对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
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排除 A 项;材
料体现三个时期的政策,C 项不能全面表达材料的信息,排除 C 项;材料主要涉及“一国两制”的形成过
程,没有体现党和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郑重声明:“香
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
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1972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以 99 票对 5 票通过决议,认可中
国的主张。这表明( )
A.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国家主权 B.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一国两制”
C.中国为港澳回归祖国扫清可能障碍 D.中国堵塞了港澳回归祖国后的漏洞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71、1972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
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常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
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为港澳回归祖国扫清可能障碍,C 项正确。1997 年中国对香
港恢复行使国家主权,1999 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国家主权,排除 A 项;1979 年 1 月,邓小平同志才提出
“一国两制”的构想,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国际社会对港澳问题的态度,中国堵塞了港澳回归祖国后的漏
洞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3.【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电视剧《繁花》讲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上海黄河路美食街商贾云集,通宵达
旦,其中最风光的是商人宝总,服装、机械、金融,越做越大,每桩几乎都是轰动上海滩的大生意。煌煌
大时代,人人争上游,道尽了一个时代的情义与至真。此“煌煌大时代”的中国( )
A.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施了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
根据材料“20 世纪 90 年代初”“每桩几乎都是轰动上海滩的大生意”和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初,
国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积极推进该目标的建立,C 项正确;1956
年我国开始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排除 A 项;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是 1978 年后,排除 B 项;2000 年 10 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4.【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 年 11 月,党
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
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
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建立与发展的意义。
【答案】(1)具有阶段性,不断发展完善;党和国家重视和推动;受经济体制变化影响。
(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建成相对完备工业体系;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体现制度优势。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特点:由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
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可知,具有阶段性,不断发展完善;由“1949 年 11 月,党
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可知,党
和国家重视和推动;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
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
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可知,受经济体制变化影响。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从对科技发展自身来看,提升科
技创新能力;从对相关行业发展来看,推动我国建成相对完备工业体系;从国家发展来看,提升了综合国
力与国际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从制度发展来看,体现制度优势。
15.【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祖国-母亲”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它塑造了公民的国家认
同。下表是“祖国-母亲”这一隐喻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喻象 典型代表
“弱者的母亲” 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祖国母亲”丢失了孩子,是“骨肉分离”的受难者。
1937年胡风《为祖国而歌》:“侮辱”“苦难”“眼泪”“呻吟”“蹂躏”“屈辱”等都是
“受辱的母亲”
那一时期“祖国母亲”隐喻的关键词。
1959年巴金《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
“新生的母亲” 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
地向前飞奔。”
“强大的母亲”,且 1981年张鸿西《祖国,慈祥的母亲》:“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着,
隐喻“日常化” 欢腾着深情,我们对您的深情。”
——摘编自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点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
成文。)
【答案】示例:“祖国母亲”形象的演变反映中国独立自强的过程
20 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迫在旦夕。“弱者”的“祖国母亲”形象体现了近代中
国人民对国家领土等主权沦丧的悲愤之情,以及争取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1931 年“九一八”之后,日本
开始局部侵华,并进一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
“受辱”的“祖国母亲”形象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助推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家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成就。“新生”的“祖国母亲”形象体现了中国人民歌颂伟大国家的深厚感情,
以及取得突出成就的豪情壮志。1980 年代后,随着中国与全球交往的增加,以及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提
升,借助各种大众传播的力量,“祖国母亲”的隐喻“日常化”,其形象愈发“高大”,体现了中国逐步实现
国富民强的历程,以及人民的自豪感。
中国近现代“祖国母亲”的形象演变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推动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
其他示例主题:“祖国母亲”形象构建推动中国革命与社会发展。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
“弱者的母亲”,“新生的母亲”与“强大的母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国母亲”形象的演变反映中国独
立自强的过程。
其次,结合中国近现代的相关史实进行证明。根据材料“‘祖国母亲’丢失了孩子,是‘骨肉分离’的受难
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迫在旦夕。“弱者”的“祖
国母亲”形象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领土等主权沦丧的悲愤之情,以及争取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根
据材料“1937 年胡风《为祖国而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 年“九一八”之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
并进一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受辱”的“祖
国母亲”形象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助推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根据材料“做儿女的并没
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家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成就。“新生”的“祖国母亲”形象体现了中国人民歌颂伟大国家的深厚
感情,以及取得突出成就的豪情壮志;根据材料“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着,欢腾着深
情,我们对您的深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 年代后,随着中国与全球交往的增加,以及改革开放后综
合国力的提升,借助各种大众传播的力量,“祖国母亲”的隐喻“日常化”,其形象愈发“高大”,体现了中
国逐步实现国富民强的历程,以及人民的自豪感。
最后,总结归纳,深化中心。中国近现代“祖国母亲”的形象演变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推
动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示例主题,如“祖国母亲”形象构建推动中国革命与社会发展。
1.1978 年 6 月,邓小平通过以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人谈话的方式,决策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要求
教育部按照“今年三千,明年一万(人)”的规模编制计划,而且首先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这一年,我国还向
28 个国家派出了 480 多名留学生。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酝酿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B.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D.基本完成教育体制转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78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78 年我国多次向国外派出多名留学生,其目的在于学习国外
先进的经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此时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反映了当时中国酝酿着工作重心的
转移,A 项正确;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是在 1979 年,排除 B 项;这一时期对外政策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排除 C 项;向国外派出多名留学生与教育体制转型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初期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 1984 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 年的“计
划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再到 1992 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前后经历了 14 年。这主
要反映出我国( )
A.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 B.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D.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前行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地解放思想,我国不断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1992 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前行,D 项正确;
A 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排除 A 项;1956 年社会主义
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 B 项;“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是在 2013 年,
C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使用权限上界定了集体与农户间的关系,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从
经营权限上理顺了国家与农民间的关系,税费全面取消从经济层面上正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统筹城
乡发展理顺了城乡两极分化、对立的关系。这说明党制定农村政策( )
A.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为前提 B.着眼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C.深刻把握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D.旨在平衡农民与政府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党在制定农村政策时,界定集体与农户间的关系,理顺国家与农民
间的关系,理顺城乡两极分化、对立的关系等,这一切都是 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B 项正确;农
村改革是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非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前提,排除 A 项;深刻把握农村改革的市场
化方向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C 项;平衡农民与政府关系的目的是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1991 年,娃哈哈食品厂为扩大生产规模,经政府牵线搭桥,对陷入困境的杭州罐头厂实施兼并,开集体
小厂兼并国有企业先例。仅三个月杭罐厂即扭亏为盈,“娃哈哈”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 2.17 亿元。上
述史实体现了( )
A.民营经济力量的发展壮大 B.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
C.股份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娃哈哈食品厂通过体制改革实行了扭亏为盈,获取了大量利润,所以体现
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不能说明民营经济力量的发展
壮大,排除 A 项;材料仅体现了体制改革,但并不能体现是股份制改革,排除 C 项;材料仅体现了体制改
革,并不能体现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1997 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城市低保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
截至 1999 年,共有 531.6 万名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乡居民得到了救助。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
A.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C.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 D.践行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1997 年至 1999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除人们的后顾
之忧,稳定社会秩序,进而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 项正确;城市低保制
度的建立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但不能体现政府职能转变,排除 B 项;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配合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C 项说法说法绝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项;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与国家脱贫
攻坚战略无直接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6.下图是正大集团获得的深圳市 0001 号企业批准证书。据此可知( )
A.中国扩大对外开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C.深圳成为经济特区 D.中国坚定市场经济方向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81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颁发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
证书,吸引侨商投资,扩大对外开放,A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不是材料中的台
港澳侨投资企业,排除 B 项;1980 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排除 C 项;1992 年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目标,坚定市场经济方向,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7.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 王传福、从事
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这
反映出( )
A.中国制造引领世界潮流 B.市场经济激发企业活力
C.时代精神助推民族复兴 D.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王选、王传福以及铁路工人、电力工人等的创新成果体
现了不同时代的创新精神,这些成果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世界,助推了民族复兴,C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中
国创新有一定影响力,但不能说中国制造引领世界潮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时间是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是 21 世纪初,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对社会变革的
推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1993 年 4 月,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的《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分别就两个组织领导人举行“会谈”、
工作人员进行专案事务性协商以及成立专业小组、建立紧急联系渠道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该协议的签署
( )
A.有利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B.加速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C.旨在增进两岸的经贸联系 D.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涵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时空是 1993 年的中
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93 年 4 月 27 日至 29 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
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双方就两岸经济合作、两岸科技文化交流、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会务等
问题交换了意见,并签署了《两岸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等四份协议。“汪辜会谈”的成功表明,两岸问题
可以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而非武力对抗。这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A
项正确;“九二共识”是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
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排除 B 项;《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不仅仅涉及两
岸的经贸联系,排除 C 项;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球或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提出并
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推动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
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 )
A.成为世界维和的重要力量 B.坚定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C.外交布局实现了全面拓展 D.侧重与亚洲国家进行合作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当代中国。根据”针对全球或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提出
并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推动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
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权“ 可知,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说
明中国坚定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中国成为世界维和的重要力量,
排除 A 项;”实现了全面拓展“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C 项;中国不仅仅侧重与亚洲国家进行合作,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某学者绘制的一张 2023年中美关系表格,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国际关系的
时间 事件
基本形式
针对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中国在美领土上使用高空气球决议案”,全国人大外
2月中旬 对抗
事委员会发表声明,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
G7集团峰会和中国—中亚峰会同步揭幕,东西方“合作共赢”和“集团对抗”
5月 对抗
的两套叙事再一次发生激烈对撞
6月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双方达成了许多积极共识和成果 合作
9月中旬 美国联合加拿大、韩国在黄海开展 10年来的首次大规模演习 对抗
9月下旬 中美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 合作
——摘编自新华社官网
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紧扣材料所示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阐释:中美两国关系从根本上是由两国国家利益决定的。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面临“滞胀”,美国陷入
越南战争泥潭以及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与此同时,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面临苏联的军事威胁。出于
国家利益的需要,改善两国关系成为中美双方的共同需求。美国总统尼克松于 1972 年访华,结束了中美两
国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当前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脱钩断链”不符合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利益。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
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会因为自身经济
实力的增强而威胁他国。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中美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美国与中国多次达成共识
与成果。
总之,中美关系不是零和博弈。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中美应该加强合作,沟通协调,才能促进互利共赢。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 2023 年中美关系表格可知,中美之间存
在合作,也存在对抗,这是因为两国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冲突。结合所学,中美应相互尊重、和
平共处、合作共赢。第一步:确定论题的名称。根据表格中的中美合作信息并结合历史上中美合作的史实
可得出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第二步:提取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合作
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观点。根据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外交开始走向正常化的背景、内容等所学知识,可
得出中美两国关系从根本上是由两国国家利益决定的。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面临“滞胀”,美国陷入越
南战争泥潭以及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与此同时,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面临苏联的军事威胁。出于国
家利益的需要,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根据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当前中国的外交政策等所学知
识,结合材料中中美合作的信息,可得出当前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
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虽然存在分歧和冲突,但中美两国仍然在诸多
领域拓展合作,两国关系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第三步:以总结性语言结束阐述。如“总之,中美关系不是
零和博弈。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中美应该加强合作,沟通协调,才能促进互利共赢”。注意表述逻辑严密,
史实正确,语言流畅。
1.(2024·湖北卷)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
实施。1983 年 5 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
1985 年 9 月 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实施身份证制度,但当时由于实行计划
经济,户口人员流动较少,最终没有实施,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
转变,人口流动量加大,因此居民身份证条例得以实施,这说明人口的流动推动了国家人口管理政策调整,
D 项正确;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是 1997 年党的十五大上,排除 A 项;材料中人口管理政策调整的确是因
为经济体制改革,但人口管理政策调整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 B 项;人口管理的政策是针对全国性的,不
能缩小城乡差距,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2024·辽宁卷)1985 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
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
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
A.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85 年(中国)。根据材料“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
招标的办法”“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可知,经济建设中强调投标招标的办法,允许竞争,这
些都是引入市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科学技术内容,
排除 B 项;材料主要涉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关系不大,排除 C 项;1980 年,我国已经建立
了经济特区,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2024·重庆卷)下图反映的是 1995—2019 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 GDP 之比)情况。
这体现了中国( )
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
C.研发经费与 GDP 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95—2019 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研发经费与 GDP 之比持续提升,这反映出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持续增强,结合所学,1995 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
济发展,这一战略得到了有效实施,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科研人员数量与他国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
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排除 A 项;研发经费与 GDP 并非完全等比增长,排除 C 项;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完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2023·重庆卷)下图是 1978—2006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78—2006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 1978 至 2006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不
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后进行改革开放,特别是 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使得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产业
的比较,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仅为 1978—2006 年中国国内
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数据,没有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详细情况,不能得出“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
的结论,排除 B 项;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突出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未涉及全面
深化改革等相关内容,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2023·湖南卷)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
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
机,是一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 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
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 A 项;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 B 项;我国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是在 2020 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2023·湖北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 15 年漫长历程。1986 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
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 年 10 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92 年 10 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
1987 年 10 月 22 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 1 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到 1992 年 10 月,这
个阶段主要是审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由缔约方判断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否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要求。
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直到 1991 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禁
区。直到 1992 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
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 项正确;
1991 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排除 A 项;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排除 B 项;中国“复关”谈
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2023·全国乙卷)1981 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 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
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 30%,上交剧院 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
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81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演出盈余的 60%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
红,使得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C 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
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
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排除 B 项;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2022·重庆卷)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
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
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
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专业户,从事某种农副业的生产,而农副业的产品是面向市场的,
所以这里的“新”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C 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业户在当时并非农村主要
经营形式,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在改革开放后长时间内仍是农作物生产,排除 A 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
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成分,排除 B 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9.(2022·辽宁卷)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
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其中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属于开放,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属于改革,①④正确,B 项正确;1954 年召开一届人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
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排除②;“两弹一星”试验成功改革开放前的史实,
排除③,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10.(2022·湖北卷)北京在成功举办第 11 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 2000 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
奥申委于 1992 年 6 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 )
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答案】C
【解析】“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表明中国办奥历程与对外开放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
策,C 项正确;A 项无法体现“开放的中国”,排除;BD 项都不能反映“开放的中国”,排除。故选 C 项。
11.(2022·山东卷)如图为 1983~1993 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D
【解析】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 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
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 年制 1993 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
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
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 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 A 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
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 B 项;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
建立,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2.(2022·全国甲卷)如图为 1978 年和 1987 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
变化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答案】B
【解析】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与 1978 年相比,1987 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中,公有制属性的零售
额下降,非公有制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有制得到发展,
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形式多样,引起了零售额结构的变动,B 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完成是在 21 世纪初,排除 A 项;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
济体制的束缚,因此计划管理调控的作用在下降,排除 C 项;通过零售额占比情况无法得出当时经济结构
调整完成进度的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3.(2022·全国乙卷)下图是 1978 年与 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
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 世纪 80 年代,随
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
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
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 A 项;
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B 项。(参考百度百
科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14.(2024·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中,有许多东北地区的革命事
件、奋进精神等东北元素。某课题组拟建立“党史中的东北元素资料库”,特向社会征集党史中具有重大意
义的东北元素。
请围绕“党史中的东北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向该课题组推荐一个专题,自拟专题题目,并阐明推荐理由。
(要求:题目明确且包含时间尺度,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专题: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争
阐述:1931 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在日军铁蹄践
踏下,东北山河破碎。东北人民就自发组织义勇军抗击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出武装反抗日本帝
国主义侵略的号召,遭到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同时派人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由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
民革命军,1936 年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落后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开
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和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其中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成为我
们宝贵的财富。东北人民的英勇斗争,极大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上占
有不容抹杀的地位。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题观点阐述题。首先,阅读材料要围绕党史中的东北元素,根据材料“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中”可知,时空确定为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国有企业改革、新时代东北振兴。例如:可以拟
定专题为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争。然后,结合所学从所选取时期的重要史实的
内容、意义来阐述。例如,选取局部抗战时期,结合所学从东北人民自发组织义勇军反抗、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抗联抵抗、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东北人民的抗战打击和牵制日本侵略者、东北人民的抗战在抗日
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等角度来阐述。最后归纳总结,例如:东北人民的英勇斗争,极大鼓舞了全中国人民
的抗日斗志,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上占有不容抹杀的地位。
15.(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和妈妈去旅游(宣传画,1985 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我和妈妈去旅游
明媚的夏日里,晴空万里,湛蓝如洗,宽阔平整的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客人如织,架架银鹰待时起飞、直
冲蓝天。妈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妇女,她着装入时、发型流行、相貌俊秀、身材高挑,背着时髦新款
皮包。她带着我一起乘坐飞机外出旅游,我穿着漂亮的裙子,看到宏伟的大飞机,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
妈妈脸上流露出兴奋而又含蓄的微笑,开心地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咱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开始富裕起来,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外出旅游了。
不仅是坐汽车、坐火车,还能坐飞机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 1985 年的中国。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表述成文。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时间是 1985 年,图片上,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准备乘坐飞机外出旅游,可以提炼
主题为:我和妈妈去旅游。
其次,结合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等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如:明媚的夏日里,晴
空万里,湛蓝如洗,宽阔平整的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客人如织,架架银鹰待时起飞、直冲蓝天。妈妈是一
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妇女,她着装入时、发型流行、相貌俊秀、身材高挑,背着时髦新款皮包。她带着我一
起乘坐飞机外出旅游,我穿着漂亮的裙子,看到宏伟的大飞机,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妈妈脸上流露出兴
奋而又含蓄的微笑,开心地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咱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开始富裕起来,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外出旅游了。不仅是坐汽车、坐
火车,还能坐飞机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6.(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
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参考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
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 1978 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 世纪 50 年代初,面
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 1953 年至 1957 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
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
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 年,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
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
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
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
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中所给新中国经
济建设成就的信息及题干要求的“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来看,可拟定
论点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的变革。关于阐释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0 世纪 70 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体制
改革的深化及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
言之成理也可。其它角度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新中国
成立以来的社会风俗变革等角度进行切入,需要突出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17.(2024·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
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
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
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
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 85%,国产“华龙一
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发展:新的工业制造部门的建立;区域制造基地的形成;装备制造业成为最大的制造业部门;
装备制造业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
(2)因素:党的领导;国家的重视;科学目标的制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
先进科技的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 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
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可得出新的工业制造部门的建立;
根据材料“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可得出
区域制造基地的形成;根据材料“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可得出装备制造业成为最大的
制造业部门;根据材料“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可得出装备制造业的科
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因素:根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可得出党的领导和国家的重视;根据材料“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
展为目标”,可得出科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材料“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可得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根
据材料“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 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
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得出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根据材料“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
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可得出先进科技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
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科研人员的不断努
力是分不开的。
18.(2024·北京卷)经略海洋
材料一 孙中山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
材料二 新中国与海洋相关的文献及内容(部分)
1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
1982 第六个五年计划: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
《中国海洋 21世纪议程》:阐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
1996
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
1998
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2003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2 中共二十大报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材料三 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及成就示意图(部分)
依据材料,评析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
【答案】观点: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权益的
维护。
评析: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入侵的深入,民族危机逐渐加
深。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开始形成近代海权意识,比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
代海军,孙中山先生绘制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这都充分说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了对海洋资
源的谋划与开发,但由于国力弱小,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这一时期对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更多的是停
留在设想阶段,实践很少,并未取得一定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实现独立,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开
始独立自主的对海洋资源进行谋划与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立法、制定开发计划、规划纲要、发
展海洋经济等方式积极保护本国海洋权益和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取得极大的成就,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但由于中国海洋资源与周边国
家之间存在一些重叠,所以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经常存在一些国际争端,不利于中国海洋资源的进一步
开发。故我们除了要重视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更要注重国家海防建设,强大国家海军实力,以保障我
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能顺利实施,促进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
综上可知,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积极面对,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提升国力,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海洋
资源的深度开发。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件评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和设问,拟定观点。材料
是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的相关内容,设问要求评析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
故我们可以得出观点为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
权益的维护。其次是评析,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比如 1840 年鸦片战争之
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入侵的深入,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
开始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开始形成近代海权意识,比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海军,孙中山先生绘制
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这都充分说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了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但由于
国力弱小,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这一时期对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更多的是停留在设想阶段,实践很少,
并未取得一定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实现独立,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开始独立自主的对海洋资源进
行谋划与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立法、制定开发计划、规划纲要、发展海洋经济等方式积极保护
本国海洋权益和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取得极大的成就,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保护
了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但由于中国海洋资源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一些重叠,所以
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经常存在一些国际争端,不利于中国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故我们除了要重视海
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更要注重国家海防建设,强大国家海军实力,以保障我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
能顺利实施,促进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第 19 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4
真题·实战演练.............................................................................................................6
1.【伟大的历史转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
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
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意在强调( )
A.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先进人物的带头作用 D.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2.【伟大的历史转折】1977 年冬和 1978 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
1160 万人,因报考人数过多,加之国民经济尚在恢复,印制考卷的纸张匮乏,党中央决定调用《毛泽东选
集》第五卷的纸张进行印制。高考制度的恢复反映了( )
A.高等教育向体系化发展 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人才断层问题彻底纠正 D.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建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
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给予积极引导和必要的支持。这一做法旨在( )
A.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D.建立多元化所有制形式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包产到户制度的最初尝试是在地理位置偏远、生产分散、群众生活非常困难
的农村;深圳经济特区的制度试验是在偏居一隅的边陲小镇进行的;企业扩权改革发轫于地理位置相对偏
远的西南城市成都。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偏远地区成为改革的重点 B.改革开放与区域优势结合
C.东部与西部地区协同发展 D.大胆创新与稳妥推进并重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统计图(%)。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
段的主要因素是( )
A.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加入世贸组织迎来了机遇 D.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如表为 1985—1997 年中国各类企业税收收入统计(单位:亿元人民币;%)。据此
可知,该时期的中国( )
国营企业 集体企业 其他企业
年份 总额
数额 占比 数额 占比 数额 占比
1985 2040.79 595.84 29.20 100.22 4.91 1344.73 65.89
1989 2.727.20 583.39 21.40 116.84 4.28 2026.97 74.32
1993 4255.10 582.71 13.70 95.69 2.25 3576.70 84.05
1997 8234.04 721.28 8.76 168.75 2.05 7344.01 89.19
A.市场调节占据主导 B.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C.所有制开始多元化 D.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下两幅反映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中,可以判断小楚同学历史探究的主
题最可能是( )
A.从物资紧缺到供给充足 B.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
C.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D.从对内改革到对外开放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 1978 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
别是 1984 年、1992 年和 2001 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 4 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9.【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1980 年,国家开始
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4 个经济特区,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聚集。这一战
略旨在( )
A.改变国家工业的既有布局 B.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格局
C.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需要 D.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10.【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95 年,一项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近 60%为 18~35 岁的青壮年)
的调查统计显示,面对重新选择职业意向这一栏目,35.2%的农民选择经商,31.8%的农民选择读书上大
学,仅有 8.5%的农民选择继续种田。农民重新选择职业的意向( )
A.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 B.反映了就业观受时代的影响
C.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11.【“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 年后,台湾与大陆处于
暂时分离的状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早在 50 年代,
中国政府就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1960 年 5 月,毛主席提出,台湾只要回归祖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
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均由台湾当局掌握。这可以说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雏形。1982 年
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
据。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在 50 年代就已经出现
B.“一国两制”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一国两制”的提出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D.党和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1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郑重声明:“香
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
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1972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以 99 票对 5 票通过决议,认可中
国的主张。这表明( )
A.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国家主权 B.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一国两制”
C.中国为港澳回归祖国扫清可能障碍 D.中国堵塞了港澳回归祖国后的漏洞
13.【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电视剧《繁花》讲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上海黄河路美食街商贾云集,通宵达
旦,其中最风光的是商人宝总,服装、机械、金融,越做越大,每桩几乎都是轰动上海滩的大生意。煌煌
大时代,人人争上游,道尽了一个时代的情义与至真。此“煌煌大时代”的中国( )
A.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施了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14.【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 年 11 月,党
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
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
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建立与发展的意义。
15.【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祖国-母亲”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它塑造了公民的国家认
同。下表是“祖国-母亲”这一隐喻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喻象 典型代表
“弱者的母亲” 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祖国母亲”丢失了孩子,是“骨肉分离”的受难者。
1937年胡风《为祖国而歌》:“侮辱”“苦难”“眼泪”“呻吟”“蹂躏”“屈辱”等都是
“受辱的母亲”
那一时期“祖国母亲”隐喻的关键词。
1959年巴金《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
“新生的母亲” 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
地向前飞奔。”
“强大的母亲”,且 1981年张鸿西《祖国,慈祥的母亲》:“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着,
隐喻“日常化” 欢腾着深情,我们对您的深情。”
——摘编自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点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
成文。)
1.1978 年 6 月,邓小平通过以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人谈话的方式,决策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要求
教育部按照“今年三千,明年一万(人)”的规模编制计划,而且首先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这一年,我国还向
28 个国家派出了 480 多名留学生。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酝酿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B.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D.基本完成教育体制转型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初期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 1984 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 年的“计
划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再到 1992 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前后经历了 14 年。这主
要反映出我国( )
A.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 B.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D.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前行
3.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使用权限上界定了集体与农户间的关系,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从
经营权限上理顺了国家与农民间的关系,税费全面取消从经济层面上正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统筹城
乡发展理顺了城乡两极分化、对立的关系。这说明党制定农村政策( )
A.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为前提 B.着眼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C.深刻把握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D.旨在平衡农民与政府的关系
4.1991 年,娃哈哈食品厂为扩大生产规模,经政府牵线搭桥,对陷入困境的杭州罐头厂实施兼并,开集体
小厂兼并国有企业先例。仅三个月杭罐厂即扭亏为盈,“娃哈哈”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 2.17 亿元。上
述史实体现了( )
A.民营经济力量的发展壮大 B.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
C.股份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1997 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城市低保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
截至 1999 年,共有 531.6 万名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乡居民得到了救助。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
A.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C.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 D.践行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6.下图是正大集团获得的深圳市 0001 号企业批准证书。据此可知( )
A.中国扩大对外开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C.深圳成为经济特区 D.中国坚定市场经济方向
7.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 王传福、从事
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这
反映出( )
A.中国制造引领世界潮流 B.市场经济激发企业活力
C.时代精神助推民族复兴 D.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
8.1993 年 4 月,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的《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分别就两个组织领导人举行“会谈”、
工作人员进行专案事务性协商以及成立专业小组、建立紧急联系渠道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该协议的签署
( )
A.有利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B.加速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C.旨在增进两岸的经贸联系 D.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涵
9.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球或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提出并
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推动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
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 )
A.成为世界维和的重要力量 B.坚定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C.外交布局实现了全面拓展 D.侧重与亚洲国家进行合作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某学者绘制的一张 2023年中美关系表格,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国际关系的
时间 事件
基本形式
针对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中国在美领土上使用高空气球决议案”,全国人大外
2月中旬 对抗
事委员会发表声明,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
G7集团峰会和中国—中亚峰会同步揭幕,东西方“合作共赢”和“集团对抗”
5月 对抗
的两套叙事再一次发生激烈对撞
6月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双方达成了许多积极共识和成果 合作
9月中旬 美国联合加拿大、韩国在黄海开展 10年来的首次大规模演习 对抗
9月下旬 中美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 合作
——摘编自新华社官网
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紧扣材料所示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2024·湖北卷)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
实施。1983 年 5 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
1985 年 9 月 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2.(2024·辽宁卷)1985 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
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
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
A.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
3.(2024·重庆卷)下图反映的是 1995—2019 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 GDP 之比)情况。
这体现了中国( )
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
C.研发经费与 GDP 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
4.(2023·重庆卷)下图是 1978—2006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
5.(2023·湖南卷)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
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6.(2023·湖北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 15 年漫长历程。1986 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
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 年 10 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7.(2023·全国乙卷)1981 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 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
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 30%,上交剧院 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
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8.(2022·重庆卷)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
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
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9.(2022·辽宁卷)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
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2·湖北卷)北京在成功举办第 11 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 2000 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
奥申委于 1992 年 6 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 )
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11.(2022·山东卷)如图为 1983~1993 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12.(2022·全国甲卷)如图为 1978 年和 1987 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
变化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13.(2022·全国乙卷)下图是 1978 年与 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
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14.(2024·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中,有许多东北地区的革命事
件、奋进精神等东北元素。某课题组拟建立“党史中的东北元素资料库”,特向社会征集党史中具有重大意
义的东北元素。
请围绕“党史中的东北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向该课题组推荐一个专题,自拟专题题目,并阐明推荐理由。
(要求:题目明确且包含时间尺度,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5.(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和妈妈去旅游(宣传画,1985 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6.(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
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7.(2024·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
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
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
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
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 85%,国产“华龙一
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8.(2024·北京卷)经略海洋
材料一 孙中山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
材料二 新中国与海洋相关的文献及内容(部分)
1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
1982 第六个五年计划: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
《中国海洋 21世纪议程》:阐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
1996
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
1998
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2003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2 中共二十大报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材料三 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及成就示意图(部分)
依据材料,评析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9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练习)( 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