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9
真题·实战演练...........................................................................................................13
1.【全球航路的开辟】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
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通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这场“远洋航行”( )
A.促成了传统商路的重新联结 B.揭开了欧亚联系的序幕
C.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D.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场“远洋航行”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世界逐渐
连成一个整体,从而推动全球联系的加强,D 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开辟新的商路,没有重新联结传统
商路,排除 A 项;欧亚联系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建立,排除 B 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是在工
业革命后,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全球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有 17 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 1500 人,船
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
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哥伦布远航美洲时,把欧洲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以及农作
物品种、家畜等传到美洲,这对于推动美洲社会的开发是有一定作用的,C 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
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但在此之前世界已经存在这些现象,不是开启,是进一步扩大,排除 A 项;资助哥伦
布远航的是西班牙王室,排除 B 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当时西班牙还没有
发展到资本主义大发展阶段,哥伦布传播的还是欧洲传统的生产方式,但仍然领先于当时的美洲,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全球航路的开辟】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
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强调地理大发现( )
A.促成了商业革命的兴起 B.是王权集中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自由竞争的发展 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事件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可知,地理
大发现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国家”主要指的是当时的封建民族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强调地理大
发现是国家支持的结果,B 项正确;商业革命是 16 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
列新变化,排除 A 项;重商主义和经济自由相悖,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的作用,并未说明地理大
发现对时代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大量种植美洲的经济作物——烟草、
可可、棉花等,导致原本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木材运回欧洲,开辟出来的“荒地”辟垦为大种植庄园,葡
萄、橄榄树、蔗糖等遍及深谷低地……雄心勃勃的欧洲殖民者想在新大陆建立一个“新欧洲”。根据上述史实
可知,“新欧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阻碍是( )
A.经济附庸地位 B.生态环境失衡 C.主权日渐丧失 D.人口大量外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美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殖民者的意图在于将殖民地经济作为原料产地,故无法使其经济
合理发展。因此,“新欧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阻碍是经济附庸地位,A 项正确;“新欧洲”经济发展
所面临的最大阻碍是经济附庸地位,“生态环境失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 项;美洲主权日渐丧失,但与
题意无关,排除 C 项;此时大量人口涌入美洲,D 项不是最大阻碍,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当欧洲开始扩张时,各
国彼此心照不宣地采用了一种便利的原则,即基督教国家有权把野蛮人和异教徒的土地占为己有而无须顾
及有关的诸土著民族”。这可用于说明( )
A.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B.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D.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欧洲)。题干中的信息“基督教国家有权把野蛮人和异教徒的土地占为己有而无须顾及有关
的诸土著民族”体现了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资本原始积累进程的血腥性,D 项正确;材料主旨“资本原始
积累”,而题干中未提及思想专制,排除 A 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发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晚于
题干中“欧洲开始扩张”的时间“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排除 B 项;该时期的西欧仍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1621 年,英国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常务委员托马斯·曼指出,“那
些极力使出口超过进口,并且尽量少使用外国产品的王国,也是这样繁荣起来的。因为,毫无疑问,这多
出口的部分是必须用货币支付的”。作者主张( )
A.推行重商主义 B.鼓励对外扩张
C.扩大货币输出 D.倡导自由贸易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621 年(英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托马斯·曼作者主张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减少现金输出,
注重财富的积累,重视商业发展,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A 项正确。鼓励对外出口并不意味着鼓励对外扩
张,排除 B 项;题干信息主张减少现金输出,以增加社会资本,排除 C 项;题干鼓励出口,减少进口,国
家干预经济,不利于经济自由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7.【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和革命期间,许多法国难民逃往美国,他们将
欧式栽培新品种番茄传入美国。19 世纪初以来,番茄在美国的种植和消费食用便慢慢传开和普及。这表明
( )
A.欧洲传统作物惠及世界 B.物种交流丰富食物种类
C.战争重构美国饮食文化 D.商业贸易强化全球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 18 世纪-19 世纪初(法国和美国)。材料中提到法国难民将欧式栽培新品种番茄传入美国,使得番茄
在美国种植和消费普及,这体现了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种类,B 项正确;番茄不是是欧洲传统作物,番茄原
产于美洲,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物种的交流传播带来的影响,排除 A 项;战争重构美国饮食文化过于绝对,
虽然法国大革命导致难民逃亡带来了番茄,但不能说完全重构了美国饮食文化,排除 C 项;商业贸易在材
料中体现不明显,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因特定事件导致的物种交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瘟疫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西班牙侵略者却几乎不被感染,传教
士趁此竭力灌输这是神在凭借疫病表达愤怒和对侵略者的偏爱。原住民则由于缺少遭遇一连串致命传染病
的相似经历,也认同了征服者的这一认识。据此可推知( )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变化
C.非洲原有社会解体 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本题材料可知,出于对瘟疫的恐惧,美洲印第安人选择信仰天主教,导致拉丁美
洲的天主教信徒增加;因为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导致美洲劳动力不足,殖民者贩运非洲黑奴补充劳动力,
造成美洲人种的变化,B 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排除 A 项;美洲原住民因瘟
疫大量死亡,导致原有社会解体,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变化,欧洲商业格局变化与本
题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1925 年,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发表《宇宙种族》,提出:
“世界各种族日益趋向相互融合,直至形成一种新人类,它的构成将集现存各民族之大成。”他认为未来的种
族将是融合各种族血液的“宇宙种族”,因而也将是一种最崇尚友爱,最具有普遍性的种族。这一观点
( )
A.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B.反映了墨西哥革命的曲折
C.基于美洲族群结构的变化 D.预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图景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25 年(墨西哥)。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提出,世界各种族日
益趋向相互融合,未来的种族将是融合各种族血液的“宇宙种族”,强调了种族的交融,符合白 人、黑人、
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的变化,C 项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认
为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排除 A 项;这一观点未涉及政治革命运动,排除 B 项;“预示了人类社会
未来图景”是不可能的,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0.【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6 世纪时由于葡萄牙故意压低胡椒供应量,致使西欧市场上的胡椒价格上涨迅速,
但维持不长时间之后价格便大幅度回落,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英、荷大量参与亚洲贸易 B.美洲胡椒生产量增多
C.咖啡和茶叶成为贸易新品 D.各国政府的价格管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6 世纪(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
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和扩张确实增加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流
量,这可能导致胡椒供应量的增加,从而使价格回落,A 项正确;16 世纪时,美洲并不是主要的胡椒生产
地。实际上,胡椒主要产自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美洲胡椒生产量增多不是导致胡椒价格回落的原因,
排除 B 项;咖啡和茶叶确实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但在 16 世纪时,它们并不是影响
胡椒价格的主要因素,排除 C 项;16 世纪时,各国政府对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管制并不普遍,尤其是在欧
洲国家之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1.【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的海贝是印度洋地区的传统辅助货币。15 世纪参与经营海贝
贸易的海外商贾,主要为阿拉伯人、波斯人、爪哇人、孟加拉人、印度商人;16—17 世纪,葡萄牙、荷兰、
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等国商人,在南亚等地设立商馆,逐步主导了这一贸易。这一变化( )
A.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B.开辟了欧亚大陆间的贸易路线
C.为欧洲的社会转型积累了资本 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根据材料“16-17 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等国商人,在
南亚等地设立商馆,逐步主导了这一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通过殖民扩
张,掠夺大量财富,为欧洲的社会转型积累了资本,C 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人的殖民
扩张和对外贸易加速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材料不涉及世界货币体系,排除 A 项;欧亚大陆间的贸易路线在新
航路开辟前就已经存在,排除 B 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6~19 世纪,欧洲曾经历了相当长一段饥荒,食物短缺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大痛苦。
直到 1860 年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美洲高产小麦和育肥的牛、羊上了欧洲人的餐桌,才提高了他们的饮食水
平。这场“食物危机”的解决主要得益于( )
A.欧洲人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B.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
C.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D.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工业革命后后(欧洲)。据材料“直到 1860 年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美洲高产小麦和育肥的牛、羊
上了欧洲人的餐桌,才提高了他们的饮食水平”可知,美洲高产小麦和育肥的牛、羊能够大量进入欧洲人
的餐桌,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 项正确;“欧洲人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是这场“食物危机”解决带来的结果,并非原因,排除 A 项;结合所学可知,这场“食物危机”解决的主
要其原因并非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排除 C 项;“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主要指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
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3.【全球航路的开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材料一 1518 年 3 月 21 日(麦哲伦航行前),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
协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
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
材料二 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出发时有 5 条船,在穿越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峡时损失了两条船,横
渡太平洋用了 80 天,这期间船上的淡水和给养都严重不足,许多船员因此得了坏血病,航行期间,共有 19
人死于此病。到达菲律宾后,麦哲伦在与当地人血腥厮杀中死去。剩余的两条船在收购香料后返回时,一
条被葡萄牙人捕获,最后仅有破损严重的“维多利亚号”经印度洋和非洲返回西班牙。
材料三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的身亡地,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
铜碑正面文字:
拉普拉普。1521 年 4 月 27 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
首领——费尔南多 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铜碑背面文字:
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 年 4 月 27 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马克坦岛与酋长拉普拉普
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 1521 年 5 月 1 日
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 1522 年 9 月 6 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据《艰难的壮举:麦哲伦与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特点。
(2)对同一历史事物,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谈谈你对麦哲伦远洋航行的看法。
【答案】(1)麦哲伦船队远洋探险的殖民性、侵略性、契约性;远洋航行生活艰苦性以及追求冒险的人文
精神;航行技术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远洋航行地理科学意义(证明地球是圆球型的)。
(2)铜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麦哲伦远洋航行的不同价值评价。
碑文的正面站在拉普拉普领导反侵略的斗争的角度评判麦哲伦远洋航行,突出麦哲伦远洋航行的殖民性,
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也是掠夺奴役当地人民的过程。碑文的背面站在麦哲伦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角度
评判麦哲伦远洋航行,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联系。
对于麦哲伦远洋航行,既要看到其航海探险带来的深远影响,但他的血腥暴行,却不能因此而博得人们的
同情和谅解。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
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到达菲律宾后,麦哲
伦在与当地人血腥厮杀中死去”可得出麦哲伦船队远洋探险的殖民性、侵略性、契约性;根据材料“船上
的淡水和给养都严重不足,许多船员因此得了坏血病”可得出远洋航行生活艰苦性以及追求冒险的人文精
神;根据材料“最后仅有破损严重的“维多利亚号”经印度洋和非洲返回西班牙”可得出航行技术的先进
性与局限性;远洋航行地理科学意义(证明地球是圆球型的)。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中铜碑上的文字可以得出铜碑上的文字都包
含着对麦哲伦远洋航行的不同价值评价。碑文的正面是站在拉普拉普领导反侵略的斗争的角度评判麦哲伦
远洋航行,突出麦哲伦远洋航行的殖民性,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也是掠夺奴役当地人民的过程。碑文的背
面站在麦哲伦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角度评判麦哲伦远洋航行,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
大陆和海洋的联系。所以对于麦哲伦远洋航行,既要看到其航海探险带来的深远影响,但他的血腥暴行,
却不能因此而博得人们的同情和谅解。
14.【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其人与“旧世界”发生的人口爆炸之间,是有关联的。印第安人向世界贡献出 5项颇
具价值的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豆类、树薯,这些作物后来得到广泛种植、食用。就地理分布而言,
玉米恰好位于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带之间。世界玉米田每单位平均产量几乎是小麦的两倍。美洲食用作物的
最大优势,正在于它们对土壤,天气与栽培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长季节也与后者有异。美洲
作物往往不会与旧世界作物竞争,反而与之互补。1492年之前的无用之地,因这些美洲植物的进驻,也变
得能栽种粮食了。在许多地区,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不同,农人可
以排除休耕季了。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自 17世纪初第一家荷兰酿酒厂成立以来,食品贸易和饮食文化使纽约焕然一新,食品企业
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和运输创新为食品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加上在战时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纽
约的食品制造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 30年代至 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
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是 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的啤酒消费税催生了
美国啤酒酿造协会,这个以啤酒制造商为主的行业协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19世纪中叶兴
起于纽约市内的肉类加工区,离时装区不远,到 1900年,该地区已聚集了 250家屠宰场和包装厂。
——摘译自[美]JoySantlofer《食品都市》(FoodCity:Four Centuriesof Food MakinginNewYork)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洲作物外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后期纽约跻身食品都市的背景。
【答案】(1)意义: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推动了世界各地荒地的开发;推动了耕作方式(耕作制度)
的改进;促进了畜牧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旧大陆居民的饮食习惯(丰富了食品选择);衍
生出新的饮食文化(带动了文化交流)。(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人口的迁徙(欧洲技术移民涌入美国);战争和探险
对食物保鲜的要求提升;城市化的发展;行业协会的成立(产业集聚现象和行业垄断组织的形成)。(答出
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492 年前后(世界)。据材料“哥伦布其人与‘旧世界’
发生的人口爆炸之间,是有关联的。”可得出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据材料“1492 年之前的无用之地,因
这些美洲植物的进驻,也变得能栽种粮食了。”可得出推动了世界各地荒地的开发;据材料“在许多地区,
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不同,农人可以排除休耕季了。”可得出推动了
耕作方式(耕作制度)的改进;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对畜牧业的影响、经济、饮食习惯文化等角度分析,
可得出促进了畜牧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旧大陆居民的饮食习惯(丰富了食品选择);衍生
出新的饮食文化(带动了文化交流)。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 世纪中后期(美国)。据材料“食品企业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
生产和运输创新为食品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结合时空信息可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据
材料“19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可得出世界人口的迁徙
(欧洲技术移民涌入美国);据材料“在战时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纽约的食品制造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
深远影响”可得出战争和探险对食物保鲜的要求提升;据材料“1862 年,南北战争时期的啤酒消费税催生
了美国啤酒酿造协会,这个以啤酒制造商为主的行业协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19 世纪中叶
兴起于纽约市内的肉类加工区,离时装区不远,到 1900 年,该地区已聚集了 250 家屠宰场和包装厂。”可
得出城市化的发展;行业协会的成立(产业集聚现象和行业垄断组织的形成)。
15.【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全球联系的加强
材料:1565年,西班牙人乌达内塔开辟了连接亚洲与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由于主要以
中国生丝与丝织品为主,故该航线也被称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
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初,西班牙王室免费给船只发放通行证,商人可以自由往返两地,1565—1700
年间约有 7200名亚洲人踏上美洲大陆,从那各类工作。1593年西班牙国王颁布敕令,规定从马尼拉进口的
商品只能在墨西哥销售或转运至宗主国,禁止将其运往拉丁美洲其他殖民地。但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拉
丁美洲其他国家的商人依然不顾这些法今争相去往墨西哥购买中国商品、促使中—菲—墨贸易线路以墨西
哥为中心,延伸至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导致墨西哥敢终成为中拉生丝、丝织品贸易网络的中心。1604年,
菲律宾与印第安棉布以及中国生丝支撑着墨西哥 110家作坊的运行,墨西哥也汇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
来自东方的书信以及有关中国的文献。17世纪中叶,由于中国无法持续供应大量生丝与丝织品,该贸易路
线便迅速陷入危机。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对拉丁美洲的影响。
【答案】(1)特点:以中国生丝与丝织品为主;以墨西哥为中心;交流的领域多样,涉及经济、人员、文
化;贸易范围广,逐渐形成贸易网络;稳定性不强,受中国政局和宗主国政策影响较大。
(2)影响:形成了以墨西哥为中心的中拉贸易网络;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拉美地区的传播,丰富了拉美地区
的文化;人口流动推动了拉美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推动了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拉美地区城市的
发展。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6—17 世纪的中国、墨西哥。由材料“由于主要以中国生
丝与丝织品为主,故该航线也被称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可得出以中国生丝与丝织品为主;由材料“1593
年西班牙国王颁布敕令,规定从马尼拉进口的商品只能在墨西哥销售或转运至宗主国,禁止将其运往拉丁
美洲其他殖民地。”可得出以墨西哥为中心;由材料“但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商人依
然不顾这些法今争相去往墨西哥购买中国商品、促使中—菲—墨贸易线路以墨西哥为中心,延伸至拉丁美
洲其他国家,导致墨西哥敢终成为中拉生丝、丝织品贸易网络的中心。”可得出贸易范围广,逐渐形成贸易
网络;由材料“17 世纪中叶,由于中国无法持续供应大量生丝与丝织品,该贸易路线便迅速陷入危机”及
所学可得出受中国政局和宗主国政策影响较大;结合所学可得出交流的领域多样,涉及经济、人员、文化。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6—17 世纪的拉丁美洲。由材料“1565—1700 年间约有 7200 名亚
洲人踏上美洲大陆,从那各类工作。”及所学可得出人口流动推动了拉美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由材料“但
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商人依然不顾这些法今争相去往墨西哥购买中国商品、促使中—
菲—墨贸易线路以墨西哥为中心,延伸至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导致墨西哥敢终成为中拉生丝、丝织品贸易
网络的中心。”可得出形成了以墨西哥为中心的中拉贸易网络;由材料“墨西哥也汇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信
息、来自东方的书信以及有关中国的文献”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拉美地区的传播,丰富了拉美
地区的文化;由材料“1604 年,菲律宾与印第安棉布以及中国生丝支撑着墨西哥 110 家作坊的运行”及所
学可得出推动了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拉美地区城市的发展。
1.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 年 8 月 3 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
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
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实现了环球航行 B.最终发现了“新大陆”
C.获得了数倍于航海成本的利润 D.在非洲南端受阻于大风暴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492 年的欧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由材料信息“1492 年 8 月 3 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
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可知,该航海家是哥伦布。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果到达了美洲,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 项正确;实现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
排除 A 项;获得数倍航海成本利润的是三角贸易,排除 C 项;哥伦布航行不会途径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排
除 D 项。故选 B 项。
2.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拟定了将印第安人运送到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等地的计划,从此贩卖奴隶成为西
欧聚敛财富的重要手段;15——19 世纪上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占农民土地,使农民被迫沦为农
场或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力。这些活动( )
A.反映出早期殖民扩张的罪恶 B.推动了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C.改变了欧美社会的族群结构 D.缘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驱动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贩卖奴隶成为西欧聚敛财富的重
要手段,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占农民土地,农民沦为农场或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力,体现了资本主义
经济的驱动,对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欧洲在殖民过程中,贩卖奴隶,
圈地运动中,强占农民土地,主要反映出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性,圈地运动中,强占农民土地,没有
反映出早期殖民扩张的罪恶,排除 A 项;强占农民土地与大西洋贸易兴起无关,排除 B 项;贩卖奴隶到美
洲,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材料中的活动没有改变欧洲的族群结构,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下图是近代欧洲的一幅画作,这幅画作反映了( )
A.近代政党政治制度的形成 B.中世纪封君统治权力的削弱
C.物种大交换后的社会现实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题目图片中“吸烟俱乐部”,可以看出欧洲贵族的吸烟嗜好,也就是新航路开
辟后,物种交换后欧洲的社会现实,C 项正确;A 项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 A 项;材料的时间是近代,不
是古代史的中世纪,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 D 的信息,与阶级之关系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苜蓿是古老的世界性牧草。约公元前 490 年,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
希腊种植苜蓿,并传播至罗马。16 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到 1800 年,在全球广
泛种植。这一传播历程客观上反映了( )
A.苜蓿的优良品质 B.物种交流的全球化 C.战争的积极作用 D.文明交流的复杂性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苜蓿作为一种牧草,其传播历程从波斯人到希腊,再到罗马,
最终被带入美洲并在全球广泛种植,这一过程展示了不同文化和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
苜蓿本身的传播,也反映了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探险和贸易活动的增加,不同地区的物种开始在全球范
围内流动。因此,这一传播历程客观上反映了物种交流的全球化,B 项正确;虽然苜蓿的优良品质可能促使
其被选择作为牧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促进了物种的传播,但题目中的描述更强调的是苜蓿从一个地区到
另一个地区的传播过程,排除 A 项;“战争的积极作用”只能体现部分材料,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材料
主旨“物种交流的全球化趋势”,而“文明交流的复杂性”与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16 世纪以后,白银通过菲律宾、日本进入中国,从而形成“白银一铜钱”的货币体系。白银与铜钱兑换比
例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在 1840-1900 年间白银兑换铜钱数量出现一定的变化。这一时期银价的变化趋势
应该是( )
A.稳定下跌 B.稳定上涨 C.先跌后涨 D.先涨后跌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6 世纪以后到 20 世纪初(世界)。结合所学,1840-1900 年为晚清时期,此时英国已经大量输入鸦
片,中国因鸦片贸易造成白银外流;同时各种战争赔款也导致了大量白银外流。在白银日趋减少的状况下,
相同的白银必须以更多的铜钱兑换,故白银的价格稳定上升,B 项正确;此时鸦片输入,列强不断侵华,中
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日益严重,银价持续上涨,其变化趋势不是稳定下跌,排
除 A 项;并非先跌后涨,排除 C 项;也非先涨后跌,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1637 年,西班牙官员胡安指出,即便禁止白银直接流向中国,白银也不会持久留在西班牙国内,而是部
分流向欧洲其他地区,最终还是会流向中国,更为重要的是,“尽管白银确实从马尼拉流向中国,但是它
(白银)……可以源源不断地换回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生产的药品及货物”。这一观点旨在( )
A.维护西班牙的贸易地位 B.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步伐
C.缓和欧洲价格革命冲击 D.规范太平洋贸易的秩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637 年的西班牙和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西班牙官员胡安的态度可知其是支持西班牙
与中国的贸易的,认为即使白银不流向中国也会流向欧洲的其他国家,最终还是会回到中国,而与中国的
直接贸易还可以换回需要的东方国家的货物和药品,表明其目的在于维护西班牙在对中国贸易中的地位,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白银在西班牙促进其本国经济的发展,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价格革命的内容,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对贸易秩序的规范,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7.1873 年,英国植物探险家将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带到伦敦郊外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后来又从那里带
到英属马来亚,橡胶种植园经济迅速在马来亚蓬勃发展起来,这削减了巴西的割胶生意。这体现了( )
A.价格革命影响深远 B.殖民国家间竞争趋于激烈
C.新旧大陆物种互换 D.物种的交流改变商贸格局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近代世界。由材料“这削减了巴西的割胶生意”可知,随着橡胶种植园在东南亚的推广,巴西的割胶
生意受影响,传统的国际橡胶商贸格局被打破,说明物种的交流改变了商贸格局,D 项正确;价格革命是
指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欧洲物价上涨,材料与价格革命无关,排除 A 项;此时的巴西已
经摆脱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不属于殖民国家,排除 B 项;“互换”不恰当,材料仅体现美洲大陆作物的传播,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至 16 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 4 倍,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荷等国的商品;甚至其运往美洲
的产品也多来自英、荷等国,西班牙也被称为“漏斗国家”;与此同时,西班牙黄金流入欧洲其他地区,促进
英国、荷兰等国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 B.价格革命助推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
C.西班牙错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遇 D.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影响国家前途命运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虽然在新航路开辟中拔得头筹,搜取了大量
殖民地的财富,但由于本国忽视国内工业的发展,这些财富徒为英、荷等国作嫁衣,以致最后自己的全球
殖民霸权被英、荷所取代,这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对国家发展前途的重要影响,D 项正确;材料
反映的是早期殖民国家对待工业发展态度差异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影响,A 项与之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与
价格革命对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影响无关,排除 B 项;西班牙的对外殖民掠夺促进了其国内资本原始积
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16 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果阿,并在那里建立了铸币厂,开始发行货币并使其在葡属印度流通。
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东非在葡萄牙一连串战略堡垒的布局下,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三角贸易区域。这反映出,
当时( )
A.印度洋贸易的新发展 B.世界贸易中心逐步发生转移
C.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答案】A
【解析】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6 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入侵印度果阿,印度、马六甲和东非在葡萄
牙布局下,形成三角贸易区域,使得印度洋贸易有了新发展,A 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逐渐从
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材料涉及的是印度洋地区,排除 B 项;材料涉及到通过殖民的方式进行原始
积累,无法体现途径多元,排除 C 项;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首先从非洲开始,在人类近代史上,奴隶贩运写下了最可耻、最卑劣的
一页。利欲熏心的欧洲殖民者把人数众多、具有热带作物种植技术,停泊着一艘又一艘欧洲殖民国家的贩
奴船,把黑奴贩运到美洲。据资料统计,非洲黑人被杀了上千万;圣多明各岛在 18 世纪上半期共输入奴隶
280 万人。
——摘编自李伯重、韦森等《枪炮、经济与霸权:谁在争夺世界经济的铁王座》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共产党,
建成了反帝民族统一战线。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危机,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
的进程。
——摘编自《最新世界殖民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塞内加尔河口”“最可耻、最卑劣”奴隶贩运的见证地,并分析近代奴隶
贩运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十月革命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影响。举出二战之后加快“帝国
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事例。
【答案】(1)见证地:戈雷岛。原因:新航路开辟、种植园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英法等国的支持奴、隶
贩子的积极参与。
(2)影响:成立党组织;建立反帝民族统一战线;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例: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见证地,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这是奴
隶贩卖的中转站,结合所学可知,从 15 世纪到 19 世纪戈雷岛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殖
民者占领,用来贩运、关押黑人奴隶,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因此这个见证地为戈雷岛。第二小问原
因:结合材料一“近代西方殖民扩张首先从非洲开始,利欲熏心的欧洲殖民者把黑奴贩运到美洲”,结合所
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运动兴起,殖民者大肆搜刮殖民地的财富,殖民者的采矿业、种植
园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黑奴贸易兴起,英法等国作为早期殖民国家为获得巨额财富,支持奴隶贸易,加
之奴隶贩子的积极参与与非洲社会经济落后的情况,加剧了黑奴贸易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17 年(世界)。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许多国家
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建成了反帝民族统一战线”可分析出成立党组织、建立反帝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
二“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可分析出开展反殖反帝斗争、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小问事例: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成立、万隆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发展等
知识进行说明。
1.(2024·浙江卷 6 月)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
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
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
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
料旨在说明( )
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材料“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哥伦布发现新
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通过分
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激发了欧洲人的中国情结,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前往中国前往中国,C 项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可·波罗的经历激发了欧洲人的中国情结,而不是强调欧洲人长期对中国兴趣浓厚,
排除 A 项;中国不是“新大陆”,排除 B 项;材料没有《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的相关信息,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2024·湖北卷)1669 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 1800 盏街灯,由 100 名城市
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 150 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
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 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
推断( )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7 世纪(欧洲)。材料中提到阿姆斯特丹设置大量街灯以及雇佣人员巡逻使得夜晚少有犯罪和骚乱,
伦敦的夜晚也有类似情况,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西欧海外活动获利的丰厚,为此奠定基础,A
项正确;材料中街灯的燃料主要是蜡烛,从这角度来说,科学对街灯影响不大,且材料不能体现拓展了人
类的活动空间,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排除 C 项;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
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2023·海南卷)下图最大程度地体现了( )
(注:图中数字代表欧洲城市潜能高低)
A.生产技术的辐射 B.经济中心的转移
C.贸易格局的变化 D.工业城市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6——19 世纪(欧洲)。据图片信息,1500 年欧洲城市潜能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和地中
海东岸地区,因为这里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是当时欧洲的经济中心,1650 年欧洲城市潜能最高的区域
主要集中在以荷兰为中心的西欧地区,因为当时荷兰是世界的海上霸主,1800 年欧洲城市潜能最高的区域
主要集中在英国南部地区,当时这一区域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B 项正确,为最佳选
项;1500 年世界的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岸,1600 年荷兰成为世界海上贸易的主导者,1800 年工业革命使
英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贸易格局只是影响欧洲城市潜能分布的因素之一,C 项有较大合
理性,但并非最佳选项;工业城市的发展只能反映 1800 年欧洲城市潜能的分布情况,不能完整反映三幅图
片信息,D 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但并非最佳选项;1500、1650 年欧洲尚未开始工业革命,1800 年欧洲城
市潜能分布主要集中于英国南部地区,而英国本来就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故 A 项错误,排除 A 项。
4.(2023·河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3 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 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
岛”)。18 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 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
1858 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 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
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 个国家的 700 多名研究人
员进行了 12 次北极考察。
20 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 年,18 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
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
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 2010 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 161 个。2012 年,
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利益的驱动;人文主义的影响。
(2)从国家竞争到国际合作;从掠夺到协议开发;从探索发现到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
(3)和平共享;规则导向。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553 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
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 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
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 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 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
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 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
(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 个国家的 700 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 12 次北极考察”并结合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其他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进程”等必备知识,从经济、政
治、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利益的驱动;人文主义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1553 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 年,
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 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
发现了阿拉斯加。19 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 个国家的 700 多
名研究人员进行了 12 次北极考察”“1920 年,18 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
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 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
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 2010 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 161 个”可知,从国家竞争到国际合作;
从掠夺到协议开发;根据材料“1553 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 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
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 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 世纪,欧洲再
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 个国家的 700 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 12 次北极考察”
“2012 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可知,从探索发现到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1920 年,18 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
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
1982 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 2010 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 161 个”并
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可从和平共享;规则导向等方面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5.(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
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市场。
理由:新航路开辟后,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
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市场空间范围扩大,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欧洲与亚洲、
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美洲的黄金、白银、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
非洲的黄金、珍珠、象牙和奴隶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图片上的世界地图、商品种类可知,可
命名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市场。理由:结合所学可从市场空间范围扩大、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等方面
进行阐述,注意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6.(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
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 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
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
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
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
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
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
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
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参考答案]特征: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2)[参考答案]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
协调。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西方到当代世界。据材料“16—17 世纪,葡萄牙、西
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 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 世纪至 19
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
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 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可知,
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制衡趋势;据材料“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英国多次击败
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可知,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西方到当代世界。据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
态势”可知,国家实力的变化;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可知,世界战争的影响;据材料“奉行霸权
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可知,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据
材料“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可
知,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7.(2023·北京卷)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
代。
材料二 20 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 1500 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
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 15—18 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
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 1500 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 1500 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
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
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 1500 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 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 1500 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 18 世纪中后期,
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
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
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 18 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
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 1500 年-18 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 15-18 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
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
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欧洲无本质
变化,18 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 15-18 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
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史实进行论证;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
8.(2022·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研究者们常将历史予以分期,并对所划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
括,如“公元前 500—公元 200 年:欧亚文明区的联结”,“1000—1500 年:跨文化交流的增速”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分期与特征
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分期与特征概括)
【答案】《发 现的年代:1400-1800》。
1500 年左右,随着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去遥远的东方寻金,在西班牙、葡萄牙王
室的支持下,航海家们开辟了从欧洲到世界各地的航线,发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地方,世界开始连为一个
整体。14、15 世纪,意大利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较快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人当作世界
的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由此发现了人,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
结论:1400-1800 年是世界和人被发现的时代。
【解析】试题提供了一则提示性材料,说明了历史研究者们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时代诉求而加
以分期,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并依此创设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综合材料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
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和依托史实评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试题突出“问题意识”,鼓励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体现对考生思维的多元性、多向度的
考查特点。旨在引导考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突出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调逻辑思维的方
式和力度,注重史论结合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本题并不要求考生像专业学者一样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全面
梳理、阶段分期,而是要求概括某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主题要求突出“时段”与“典型特
征”。据此,考生作答时不难找到问题抓手,比如 14-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开展;16-18 世纪:
征服与掠夺;16-18 世纪:人类思想解放;18-19 世纪: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1914-1945 年:帝国矛盾与战
争灾难;1945-1991 年:冷战格局与美苏争霸等主题。这样的分期也容易与考生所学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形成
对接,相关史实也具体、清晰。答题时应紧扣主题,阐述应做到“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体现
考生的学科思维与逻辑思辨能力,忌泛泛而谈。
9.(2022·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
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
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
的更快更远。 ”
【资料夹】①13 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 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
拉伯文献。②成书于 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
针。”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 1241年至 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
学者尼坎姆于 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
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
针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⑥据史学家陈
垣先生的考据,自 924年至 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 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
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⑦
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
始多旱针盘。”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
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 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
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
(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
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
【答案】(1)传播路径:根据材料②,中国在 12 世纪初已明确记载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①④,
可得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不晚于 12 世纪末已学会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③⑥,中国在宋朝时期
与阿拉伯帝国交往交流密切。由此推断,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在 13 世纪初之前已传至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
⑤,11—13 世纪,欧洲和阿拉伯帝国战争频繁,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综合上述材
料,可推知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于 12 世纪末之前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根据材料⑦,在中国明朝时,指南针
已东传至日本。
(2)历史影响:指南针的应用加速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等人类重大航海
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指南针的应用传播至欧洲,加速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
主义社会的转型,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紧密了
全球经济联系;为早期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带来灾难,但客观上加速
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阿拉伯帝国、欧洲。由材料“②成书于 1119 年
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中国在 12 世纪
初已明确记载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由材料“①13 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 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
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
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可知,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不晚于 12 世纪末已学会将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由材料“阿拉伯人蒲寿庚于 1241 年至 1252 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
外贸易事务”“开宝四年(971 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
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可知,中国在宋朝时期与阿拉伯帝国交往交流密切。中国的指南针技
术在 13 世纪初之前已传至阿拉伯帝国;由材料“1096—1270 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
海沿岸地区”及所学可知,战争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于 12 世纪末之前经阿拉伯人传
至欧洲;由材料“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
可知,明朝时,指南针已东传至日本。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近代世界。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郑和下西洋的影
响、欧洲封建社会的转型、世界贸易的发展、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指南针的应用
加速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等人类重大航海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历史逐步
从分散走向整体;指南针的应用传播至欧洲,加速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欧洲在世界
历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紧密了全球经济联系;为早期的殖民
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带来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第 23 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4
真题·实战演练.............................................................................................................5
1.【全球航路的开辟】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
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通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这场“远洋航行”( )
A.促成了传统商路的重新联结 B.揭开了欧亚联系的序幕
C.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D.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2.【全球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有 17 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 1500 人,船
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
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
3.【全球航路的开辟】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
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强调地理大发现( )
A.促成了商业革命的兴起 B.是王权集中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自由竞争的发展 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事件
4.【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大量种植美洲的经济作物——烟草、
可可、棉花等,导致原本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木材运回欧洲,开辟出来的“荒地”辟垦为大种植庄园,葡
萄、橄榄树、蔗糖等遍及深谷低地……雄心勃勃的欧洲殖民者想在新大陆建立一个“新欧洲”。根据上述史实
可知,“新欧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阻碍是( )
A.经济附庸地位 B.生态环境失衡 C.主权日渐丧失 D.人口大量外流
5.【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当欧洲开始扩张时,各
国彼此心照不宣地采用了一种便利的原则,即基督教国家有权把野蛮人和异教徒的土地占为己有而无须顾
及有关的诸土著民族”。这可用于说明( )
A.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B.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D.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
6.【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1621 年,英国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常务委员托马斯·曼指出,“那
些极力使出口超过进口,并且尽量少使用外国产品的王国,也是这样繁荣起来的。因为,毫无疑问,这多
出口的部分是必须用货币支付的”。作者主张( )
A.推行重商主义 B.鼓励对外扩张
C.扩大货币输出 D.倡导自由贸易
7.【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和革命期间,许多法国难民逃往美国,他们将
欧式栽培新品种番茄传入美国。19 世纪初以来,番茄在美国的种植和消费食用便慢慢传开和普及。这表明
( )
A.欧洲传统作物惠及世界 B.物种交流丰富食物种类
C.战争重构美国饮食文化 D.商业贸易强化全球联系
8.【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瘟疫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西班牙侵略者却几乎不被感染,传教
士趁此竭力灌输这是神在凭借疫病表达愤怒和对侵略者的偏爱。原住民则由于缺少遭遇一连串致命传染病
的相似经历,也认同了征服者的这一认识。据此可推知( )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变化
C.非洲原有社会解体 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9.【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1925 年,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发表《宇宙种族》,提出:
“世界各种族日益趋向相互融合,直至形成一种新人类,它的构成将集现存各民族之大成。”他认为未来的种
族将是融合各种族血液的“宇宙种族”,因而也将是一种最崇尚友爱,最具有普遍性的种族。这一观点
( )
A.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B.反映了墨西哥革命的曲折
C.基于美洲族群结构的变化 D.预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图景
10.【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6 世纪时由于葡萄牙故意压低胡椒供应量,致使西欧市场上的胡椒价格上涨迅速,
但维持不长时间之后价格便大幅度回落,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英、荷大量参与亚洲贸易 B.美洲胡椒生产量增多
C.咖啡和茶叶成为贸易新品 D.各国政府的价格管制
11.【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的海贝是印度洋地区的传统辅助货币。15 世纪参与经营海贝
贸易的海外商贾,主要为阿拉伯人、波斯人、爪哇人、孟加拉人、印度商人;16—17 世纪,葡萄牙、荷兰、
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等国商人,在南亚等地设立商馆,逐步主导了这一贸易。这一变化( )
A.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B.开辟了欧亚大陆间的贸易路线
C.为欧洲的社会转型积累了资本 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1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6~19 世纪,欧洲曾经历了相当长一段饥荒,食物短缺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大痛苦。
直到 1860 年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美洲高产小麦和育肥的牛、羊上了欧洲人的餐桌,才提高了他们的饮食水
平。这场“食物危机”的解决主要得益于( )
A.欧洲人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B.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
C.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D.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13.【全球航路的开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材料一 1518 年 3 月 21 日(麦哲伦航行前),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
协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
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
材料二 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出发时有 5 条船,在穿越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峡时损失了两条船,横
渡太平洋用了 80 天,这期间船上的淡水和给养都严重不足,许多船员因此得了坏血病,航行期间,共有 19
人死于此病。到达菲律宾后,麦哲伦在与当地人血腥厮杀中死去。剩余的两条船在收购香料后返回时,一
条被葡萄牙人捕获,最后仅有破损严重的“维多利亚号”经印度洋和非洲返回西班牙。
材料三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的身亡地,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
铜碑正面文字:
拉普拉普。1521 年 4 月 27 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
首领——费尔南多 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铜碑背面文字:
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 年 4 月 27 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马克坦岛与酋长拉普拉普
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 1521 年 5 月 1 日
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 1522 年 9 月 6 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据《艰难的壮举:麦哲伦与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特点。
(2)对同一历史事物,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谈谈你对麦哲伦远洋航行的看法。
14.【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其人与“旧世界”发生的人口爆炸之间,是有关联的。印第安人向世界贡献出 5项颇
具价值的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豆类、树薯,这些作物后来得到广泛种植、食用。就地理分布而言,
玉米恰好位于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带之间。世界玉米田每单位平均产量几乎是小麦的两倍。美洲食用作物的
最大优势,正在于它们对土壤,天气与栽培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长季节也与后者有异。美洲
作物往往不会与旧世界作物竞争,反而与之互补。1492年之前的无用之地,因这些美洲植物的进驻,也变
得能栽种粮食了。在许多地区,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不同,农人可
以排除休耕季了。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自 17世纪初第一家荷兰酿酒厂成立以来,食品贸易和饮食文化使纽约焕然一新,食品企业
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和运输创新为食品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加上在战时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纽
约的食品制造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 30年代至 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
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是 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的啤酒消费税催生了
美国啤酒酿造协会,这个以啤酒制造商为主的行业协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19世纪中叶兴
起于纽约市内的肉类加工区,离时装区不远,到 1900年,该地区已聚集了 250家屠宰场和包装厂。
——摘译自[美]JoySantlofer《食品都市》(FoodCity:Four Centuriesof Food MakinginNewYork)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洲作物外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后期纽约跻身食品都市的背景。
15.【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全球联系的加强
材料:1565年,西班牙人乌达内塔开辟了连接亚洲与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由于主要以
中国生丝与丝织品为主,故该航线也被称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
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初,西班牙王室免费给船只发放通行证,商人可以自由往返两地,1565—1700
年间约有 7200名亚洲人踏上美洲大陆,从那各类工作。1593年西班牙国王颁布敕令,规定从马尼拉进口的
商品只能在墨西哥销售或转运至宗主国,禁止将其运往拉丁美洲其他殖民地。但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拉
丁美洲其他国家的商人依然不顾这些法今争相去往墨西哥购买中国商品、促使中—菲—墨贸易线路以墨西
哥为中心,延伸至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导致墨西哥敢终成为中拉生丝、丝织品贸易网络的中心。1604年,
菲律宾与印第安棉布以及中国生丝支撑着墨西哥 110家作坊的运行,墨西哥也汇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
来自东方的书信以及有关中国的文献。17世纪中叶,由于中国无法持续供应大量生丝与丝织品,该贸易路
线便迅速陷入危机。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对拉丁美洲的影响。
1.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 年 8 月 3 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
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
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实现了环球航行 B.最终发现了“新大陆”
C.获得了数倍于航海成本的利润 D.在非洲南端受阻于大风暴
2.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拟定了将印第安人运送到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等地的计划,从此贩卖奴隶成为西
欧聚敛财富的重要手段;15——19 世纪上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占农民土地,使农民被迫沦为农
场或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力。这些活动( )
A.反映出早期殖民扩张的罪恶 B.推动了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C.改变了欧美社会的族群结构 D.缘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驱动
3.下图是近代欧洲的一幅画作,这幅画作反映了( )
A.近代政党政治制度的形成 B.中世纪封君统治权力的削弱
C.物种大交换后的社会现实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4.苜蓿是古老的世界性牧草。约公元前 490 年,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
希腊种植苜蓿,并传播至罗马。16 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到 1800 年,在全球广
泛种植。这一传播历程客观上反映了( )
A.苜蓿的优良品质 B.物种交流的全球化 C.战争的积极作用 D.文明交流的复杂性
5.16 世纪以后,白银通过菲律宾、日本进入中国,从而形成“白银一铜钱”的货币体系。白银与铜钱兑换比
例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在 1840-1900 年间白银兑换铜钱数量出现一定的变化。这一时期银价的变化趋势
应该是( )
A.稳定下跌 B.稳定上涨 C.先跌后涨 D.先涨后跌
6.1637 年,西班牙官员胡安指出,即便禁止白银直接流向中国,白银也不会持久留在西班牙国内,而是部
分流向欧洲其他地区,最终还是会流向中国,更为重要的是,“尽管白银确实从马尼拉流向中国,但是它
(白银)……可以源源不断地换回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生产的药品及货物”。这一观点旨在( )
A.维护西班牙的贸易地位 B.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步伐
C.缓和欧洲价格革命冲击 D.规范太平洋贸易的秩序
7.1873 年,英国植物探险家将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带到伦敦郊外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后来又从那里带
到英属马来亚,橡胶种植园经济迅速在马来亚蓬勃发展起来,这削减了巴西的割胶生意。这体现了( )
A.价格革命影响深远 B.殖民国家间竞争趋于激烈
C.新旧大陆物种互换 D.物种的交流改变商贸格局
8.至 16 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 4 倍,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荷等国的商品;甚至其运往美洲
的产品也多来自英、荷等国,西班牙也被称为“漏斗国家”;与此同时,西班牙黄金流入欧洲其他地区,促进
英国、荷兰等国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 B.价格革命助推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
C.西班牙错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遇 D.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影响国家前途命运
9.16 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果阿,并在那里建立了铸币厂,开始发行货币并使其在葡属印度流通。
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东非在葡萄牙一连串战略堡垒的布局下,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三角贸易区域。这反映出,
当时( )
A.印度洋贸易的新发展 B.世界贸易中心逐步发生转移
C.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首先从非洲开始,在人类近代史上,奴隶贩运写下了最可耻、最卑劣的
一页。利欲熏心的欧洲殖民者把人数众多、具有热带作物种植技术,停泊着一艘又一艘欧洲殖民国家的贩
奴船,把黑奴贩运到美洲。据资料统计,非洲黑人被杀了上千万;圣多明各岛在 18 世纪上半期共输入奴隶
280 万人。
——摘编自李伯重、韦森等《枪炮、经济与霸权:谁在争夺世界经济的铁王座》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共产党,
建成了反帝民族统一战线。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危机,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
的进程。
——摘编自《最新世界殖民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塞内加尔河口”“最可耻、最卑劣”奴隶贩运的见证地,并分析近代奴隶
贩运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十月革命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影响。举出二战之后加快“帝国
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事例。
1.(2024·浙江卷 6 月)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
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
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
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
料旨在说明( )
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2.(2024·湖北卷)1669 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 1800 盏街灯,由 100 名城市
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 150 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
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 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
推断( )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2023·海南卷)下图最大程度地体现了( )
(注:图中数字代表欧洲城市潜能高低)
A.生产技术的辐射 B.经济中心的转移
C.贸易格局的变化 D.工业城市的发展
4.(2023·河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3 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 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
岛”)。18 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 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
1858 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 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
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 个国家的 700 多名研究人
员进行了 12 次北极考察。
20 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 年,18 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
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
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 2010 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 161 个。2012 年,
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5.(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
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6.(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
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 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
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
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
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
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
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
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
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7.(2023·北京卷)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
代。
材料二 20 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 1500 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
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 15—18 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
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8.(2022·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研究者们常将历史予以分期,并对所划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
括,如“公元前 500—公元 200 年:欧亚文明区的联结”,“1000—1500 年:跨文化交流的增速”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分期与特征
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分期与特征概括)
9.(2022·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
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
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
的更快更远。 ”
【资料夹】①13 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 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
拉伯文献。②成书于 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
针。”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 1241年至 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
学者尼坎姆于 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
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
针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⑥据史学家陈
垣先生的考据,自 924年至 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 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
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⑦
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
始多旱针盘。”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
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 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
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
(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
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3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练习)( 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