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模拟二(答案)

综合模拟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  )
A.贫富悬殊的现象
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C.阶级压迫的现实
D.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2.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时间 比例 出身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他及不可考者
高祖至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至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A.政治统一日益加强 B.官僚体制发生异化
C.诸子百家文化没落 D.官员群体出身多元
3.“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材料旨在揭示(  )
A.门阀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
B.士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
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合理性
D.门阀政治阻碍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4.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下,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
D.皇帝权力日趋走向衰落
5.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  )
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优待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
C.改变了夷夏观念实现了民族平等
D.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6.1860年8月17日,一位在上海的英国读者致函《北华捷报》,他指责英法军队,并引用了《资政新篇》中的原话:“外国将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绝不再用任何侮辱的名字来称呼外国人。外国人可以到每一个地方去传扬福音”。这位英国读者据此质问:“这些人有什么使我们害怕的呢?”这则报道用来说明当时(  )
A.西方列强还没有获得在华传教权
B.太平天国与列强的关系尚未破裂
C.清廷被迫放弃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清廷决定联合列强镇压太平天国
7.1940年7月,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在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成立;1941年6月,一批日本反战人员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建立了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这反映了(  )
A.宣传战成为敌后战场主体战法
B.根据地政权建设卓有成效
C.中国共产党支持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D.全民族抗战局面不断扩大
8.下图是湘鄂西苏区鄂西农民银行于1931年发行的壹元纸币背面图,左右两旁写有“武装保护苏联,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混战,扫除封建势力”等内容,中间写有关于鄂西农民银行信用券条例等内容,这可以用于研究(  )
A.工农武装割据 B.国民大革命
C.局部抗日战争 D.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困局
9.1953年,中央规定,各单位招聘的工人、职员数量较大时,应向劳动部门申请,并由劳动部门负责介绍、选择和录用;招工数量较少时,可自行在当地失业人员中选用或另行招聘。1955年,政府还颁布了禁止辞退职工的规定。这些规定意在(  )
A.保障工业化建设的展开
B.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C.放缓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合理限制私营企业发展
10.下表反映了我国1979-1981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表中数据反映了(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发展
B.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优化产业结构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11.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据统计,1580—1590年,每年运至果阿的生丝为3 000余担,价值白银24万两;1635年为6 000担,价值白银48万两。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商品世界性流动
B.导致葡萄牙人垄断世界贸易
C.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
D.推动了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2.西欧的众多城市,大都是在某一个封建主的庄园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封建主对城市并不感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经济利益。当时城市对于封建主们最显而易见的有两大利益:一是“你们在我的庄园里交易,那就要向我交税”;二是赚市民们的钱。例如,本来放在城堡内部的公用磨坊被搬到了城市中间并开始收费。这意味着(  )
A.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将荡然无存
B.市民将以各种方式反对封建主的剥削
C.西欧城市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
D.封建城市的布局规划将更加规范合理
13.19世纪初,英国工人酗酒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泰晤士报》称“对一个不能吃价值超过一镑面包的男人来说,用烈性酒使他的胃膨胀起来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恩格斯指出“烧酒几乎是他们唯一快乐的源泉,而且一切都似乎在促使工人去接近它”。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缓慢
B.工业化的速度过于迅猛
C.工业化推动酿酒业发展
D.工人阶级生活境况恶劣
14.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15.在一份国际文件中有如下表述:“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该文件的签署(  )
A.制约了苏联向西欧的扩张
B.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
C.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
16.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的颁布(  )
A.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B.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根本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
D.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可释为桑的字如”,从甲骨文中桑字诸形反映出,殷人对桑树的树形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丝,《说文》:“丝,蚕所吐也,从二,凡丝之属皆以丝。”……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练丝。甲骨文中有字,象原始织机之形。经过对殷代丝绸实物的研究,殷代确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从甲骨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丝织业的官吏。——罗存康《试论商代的蚕丝业》
材料二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
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蚕丝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述纺织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的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8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材料二 吾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者,则以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已中毒于人心而莫由拔,今一旦覆专制,立共和,毅然决然采用内阁制,盖所以防专制之复生,立法命意至为深远。……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内阁制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在孙中山看来,如果由他做总统最好实行总统制,因为他是革命领袖;如果由袁世凯做总统,最好采用内阁制度,因为袁是枭雄。不仅孙中山有此想法,宋教仁、王宠惠等同盟会高级干部也有这样的意图。——摘编自《民立报》(1913年1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的局限。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的原因。(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道路不能成功的原因。(4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美国]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主张宋朝是“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两说在学术界各有拥趸,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造极之世说”飞速崛起,大有取代“积贫积弱说”的趋势,许多学者均对宋代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积贫积弱说”与“造极之世说”只是宋朝的正反两面,并无任何冲突。——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上述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宋朝进行了评论,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0.(2023·北京东城一模)(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07年日本学者林罗山从商埠长崎得到一套《本草纲目》,将其献给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备受重视,被奉为“神君御前本”。1637年京都出版了《本草纲目》的日本刻本,日本学界掀起“本草热”,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250年中,大批的药物学和本草学著作问世,其中多是在《本草纲目》基础上进行选辑、增补、释名、注疏的作品。
1732年在华传教士范德蒙德从《本草纲目》金石部中摘译相关资料带回法国,经过巴黎科学院院士儒瑟转交到巴黎自然史博物馆,后《本草纲目》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出版。《本草纲目》采取的将药物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式进行排列的分类法,对当时欧洲混乱的博物分类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19世纪的欧洲学者非常重视《本草纲目》的药物图卷,认为药图能够起到博物学图鉴目录的作用,利于博物学家到中国搜集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化学家对这些标本进行化验、鉴定与分析,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融入各种学科体系中。
——摘编自张晟星《〈本草纲目〉的翻译与传播》等
17—19世纪《本草纲目》在日本和欧洲都有所流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现象。
综合模拟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  )
A.贫富悬殊的现象
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C.阶级压迫的现实
D.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 题干内容将大汶口文化时期所出土的一些墓葬进行了对比,即一些大墓中既有棺椁,甚至还有“大批的随葬品”,且数量较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在该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故选A项。
2.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时间 比例 出身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他及不可考者
高祖至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至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A.政治统一日益加强 B.官僚体制发生异化
C.诸子百家文化没落 D.官员群体出身多元
答案 A
解析 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汉武帝初年到宣帝末年出身儒家官员比例明显上升,因为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加强政治的统一,故选A项。
3.“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材料旨在揭示(  )
A.门阀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
B.士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
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合理性
D.门阀政治阻碍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门阀士族出现的原因,而B项是士族政治的影响,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门阀政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材料强调门阀政治产生的基础,并未阐释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合理性,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阀士族未阻碍民族交融的进程,排除D项。
4.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下,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
D.皇帝权力日趋走向衰落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可知,宋代士大夫用“祖宗之法”约束皇权,说明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增强,故选C项。
5.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  )
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优待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
C.改变了夷夏观念实现了民族平等
D.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故选D项。
6.1860年8月17日,一位在上海的英国读者致函《北华捷报》,他指责英法军队,并引用了《资政新篇》中的原话:“外国将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绝不再用任何侮辱的名字来称呼外国人。外国人可以到每一个地方去传扬福音”。这位英国读者据此质问:“这些人有什么使我们害怕的呢?”这则报道用来说明当时(  )
A.西方列强还没有获得在华传教权
B.太平天国与列强的关系尚未破裂
C.清廷被迫放弃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清廷决定联合列强镇压太平天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对待列强态度比较友好,表达了太平天国希望与列强平等交好的愿望,列强也表现出偏向中立的态度,故选B项。
7.1940年7月,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在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成立;1941年6月,一批日本反战人员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建立了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这反映了(  )
A.宣传战成为敌后战场主体战法
B.根据地政权建设卓有成效
C.中国共产党支持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D.全民族抗战局面不断扩大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根据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十分关注组织、指导、发展在华日本人的反战运动,使其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一支重要的反日力量,故选C项;游击战成为敌后战场主体战法,排除A项;材料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而不是根据地政权建设,排除B项;日本反战人员不属于“全民族(中华民族)抗战”,排除D项。
8.下图是湘鄂西苏区鄂西农民银行于1931年发行的壹元纸币背面图,左右两旁写有“武装保护苏联,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混战,扫除封建势力”等内容,中间写有关于鄂西农民银行信用券条例等内容,这可以用于研究(  )
A.工农武装割据 B.国民大革命
C.局部抗日战争 D.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困局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31年”“武装保护苏联,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混战,扫除封建势力”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农民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实践,故选A项。
9.1953年,中央规定,各单位招聘的工人、职员数量较大时,应向劳动部门申请,并由劳动部门负责介绍、选择和录用;招工数量较少时,可自行在当地失业人员中选用或另行招聘。1955年,政府还颁布了禁止辞退职工的规定。这些规定意在(  )
A.保障工业化建设的展开
B.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C.放缓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合理限制私营企业发展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招工数量较少时,可自行在当地失业人员中选用或另行招聘”“政府还颁布了禁止辞退职工的规定”可知,“一五”计划时期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对工人的招录需要,以确保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故选A项;“政府还颁布了禁止辞退职工的规定”说明这一时期政府高度强调劳动力生产的稳定性,排除B项;1953—1955年正好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人民建设工业化的热情高涨,排除C项;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在1949—1952年,排除D项。
10.下表反映了我国1979-1981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表中数据反映了(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发展
B.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优化产业结构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1979—1981年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比重不断下降,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故选B项。
11.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据统计,1580—1590年,每年运至果阿的生丝为3 000余担,价值白银24万两;1635年为6 000担,价值白银48万两。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商品世界性流动
B.导致葡萄牙人垄断世界贸易
C.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
D.推动了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生丝、瓷器等商品在亚洲、欧洲间流动,亚欧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即新航路开辟促进商品世界性流动,故选A项。
12.西欧的众多城市,大都是在某一个封建主的庄园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封建主对城市并不感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经济利益。当时城市对于封建主们最显而易见的有两大利益:一是“你们在我的庄园里交易,那就要向我交税”;二是赚市民们的钱。例如,本来放在城堡内部的公用磨坊被搬到了城市中间并开始收费。这意味着(  )
A.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将荡然无存
B.市民将以各种方式反对封建主的剥削
C.西欧城市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
D.封建城市的布局规划将更加规范合理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封建主对经济利益的关注使市民受到剥削。为了摆脱这种剥削,市民将采取各种方式与封建主展开斗争,争取城市的自治权,故B项与题意吻合。
13.19世纪初,英国工人酗酒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泰晤士报》称“对一个不能吃价值超过一镑面包的男人来说,用烈性酒使他的胃膨胀起来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恩格斯指出“烧酒几乎是他们唯一快乐的源泉,而且一切都似乎在促使工人去接近它”。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缓慢
B.工业化的速度过于迅猛
C.工业化推动酿酒业发展
D.工人阶级生活境况恶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不能吃价值超过一镑面包”“烧酒几乎是他们唯一快乐的源泉”可知,工人的生活境况十分恶劣,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工业化迅猛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与酿酒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
14.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物种交流对人类物质生活的影响,B正确。
15.在一份国际文件中有如下表述:“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该文件的签署(  )
A.制约了苏联向西欧的扩张
B.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
C.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组织是联盟组织,而且不光有经济合作,还有军事和政治合作,只有欧盟符合这一条件,体现了欧洲由经济向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故B正确。欧盟建立时,苏联已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故A、D错误;欧洲共同体只是经济合作,故C与题意不符,排除。
16.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的颁布(  )
A.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B.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根本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
D.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部社会保险法属于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其颁布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家统一,排除B项;“根本改变”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这三部法案无法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可释为桑的字如”,从甲骨文中桑字诸形反映出,殷人对桑树的树形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丝,《说文》:“丝,蚕所吐也,从二,凡丝之属皆以丝。”……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练丝。甲骨文中有字,象原始织机之形。经过对殷代丝绸实物的研究,殷代确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从甲骨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丝织业的官吏。——罗存康《试论商代的蚕丝业》
材料二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
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蚕丝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述纺织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的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8分)
答案 (1)状况:商代蚕桑业已经比较发达;商代已经掌握了缫丝、织造等技术;可能出现了管理蚕丝业的专门官吏。地位: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2)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代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汉字的渊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价值;是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材料二 吾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者,则以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已中毒于人心而莫由拔,今一旦覆专制,立共和,毅然决然采用内阁制,盖所以防专制之复生,立法命意至为深远。……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内阁制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在孙中山看来,如果由他做总统最好实行总统制,因为他是革命领袖;如果由袁世凯做总统,最好采用内阁制度,因为袁是枭雄。不仅孙中山有此想法,宋教仁、王宠惠等同盟会高级干部也有这样的意图。——摘编自《民立报》(1913年1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的局限。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的原因。(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道路不能成功的原因。(4分)
答案 (1)局限:只是改朝换代,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原因:推翻专制帝制,创建宪政共和。
(2)中国君主专制历史悠久,帝制思想根深蒂固;为了防止帝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总统权力过大易形成专制;吸取与中国国情相似的法国的前车之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因人立法”“以法制袁”的幻想;多数同盟会高级干部的支持。
(3)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美国]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主张宋朝是“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两说在学术界各有拥趸,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造极之世说”飞速崛起,大有取代“积贫积弱说”的趋势,许多学者均对宋代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积贫积弱说”与“造极之世说”只是宋朝的正反两面,并无任何冲突。——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上述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宋朝进行了评论,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 角度一:宋朝经济的发展推动“商业革命”的发生。阐释: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手工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率的提高推动城市人口剧增 ,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城市商业经营突破时空界限,纸币“交子”出现。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已经应用于航海,海外贸易兴盛。由此可见,宋代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商业革命”。
角度二: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期。阐释: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导致了冗兵、冗官、 冗费,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形成积贫的局面;中央政府将地方精兵收归中央,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实行更戍法,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辽、西夏和金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的局面。
角度三: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阐述: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社会长期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兴起将儒学推向新高度;四大发明完成并产生了世界影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化兴起;科举制的完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门第观念的淡化,人身依附和社会控制松弛。
20.(2023·北京东城一模)(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07年日本学者林罗山从商埠长崎得到一套《本草纲目》,将其献给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备受重视,被奉为“神君御前本”。1637年京都出版了《本草纲目》的日本刻本,日本学界掀起“本草热”,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250年中,大批的药物学和本草学著作问世,其中多是在《本草纲目》基础上进行选辑、增补、释名、注疏的作品。
1732年在华传教士范德蒙德从《本草纲目》金石部中摘译相关资料带回法国,经过巴黎科学院院士儒瑟转交到巴黎自然史博物馆,后《本草纲目》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出版。《本草纲目》采取的将药物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式进行排列的分类法,对当时欧洲混乱的博物分类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19世纪的欧洲学者非常重视《本草纲目》的药物图卷,认为药图能够起到博物学图鉴目录的作用,利于博物学家到中国搜集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化学家对这些标本进行化验、鉴定与分析,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融入各种学科体系中。
——摘编自张晟星《〈本草纲目〉的翻译与传播》等
17—19世纪《本草纲目》在日本和欧洲都有所流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现象。
答案 示例:
《本草纲目》是明代中医药物学总结巨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作。
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日本,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中国是其少数交往对象之一,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本草纲目》传到日本后,受到上层和学界的重视,被奉为经典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了日本传统医学的发展。
18世纪前期到19世纪,来华传教士将《本草纲目》摘译并带回欧洲,此时欧洲正值启蒙运动和近代科技发展时期。虽然中西医学体系不同,但《本草纲目》的分类法和药物图卷,被西方学者应用于博物学、生物学、矿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体现了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影响下,欧洲对新知识的重视和探索。
《本草纲目》在推动日本、欧洲的科学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带来了不同的反响。日本只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没有突破性创新,而欧洲则是借鉴他国文化以推动近代科学体系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模拟二(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