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南宋绍兴和议后,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物,被称为( )
A.岁币 B.岁赐 C.岁贡 D.岁纳
2.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 )
A.七国之乱 B.绍兴和议 C.靖康之变 D.安史之乱
3.下列哪一官职是宋朝削弱相权而设立的( )
A.军机大臣 B.知州 C.节度使 D.参知政事
4.“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5.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 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 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
6.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这一做法( )
A.造成了藩镇割据 B.抬高了文官地位 C.增强了禁军实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7.宋代,官员多数官与职分离,官员的本来职务,由另外被“差遣”的官员担任。同时,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宋统治者这样做的初衷是( )
A.分散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地方政府职能
8.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了北宋政治( )
A.因循守旧 B.崇文抑武 C.削弱相权 D.机构分散
9.被邓小南称为揭开宋代政治史奥秘和把握宋代政治制度史精髓关键的祖宗之法,宋太宗将其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对事情长远考虑,提前安排,建立制度,防止隐患)由此可见,祖宗之法的形成是( )
A.国防建设的需要 B.国家现实的需求 C.统治危机的表现 D.政治成熟的标志
10.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北宋每年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但通过榷场贸易,北宋每年人辽获取大约有150万贯的专卖税,得益甚大。从中可以看出( )
A.北宋的边防力量得到加强 B.宋辽双方的贸易活跃
C.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的统一 D.榷场受官府严格控制
11.《全宋文》记载:“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体制调整 B.科举制度完善 C.重文轻武国策 D.守内虚外策略
12.宋太祖曾留下“勒石三诫”(其中第二条为“不杀士大夫”),新皇登基前须在碑前立誓。宋室南渡后,太学生陈东屡屡上书主战,并力劝宋高宗恢复自发组织力量抗金的原宰相官职,被下令处死,成为正史记载中宋代因言获罪致死的第一个文人。最有助于解释宋高宗不遵祖训的因素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君权相权的失衡
C.稳固君位的考量 D.太学清议的悲剧
13.在宋代相可出将,但将不可入相。朝廷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绝大部分是文官,地方也是以文官统兵,边防驻军以文官为帅,武将仅为总管。这表明当时( )
A.行政效率低下 B.文化繁荣 C.文官素养较高 D.崇文抑武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祖制”特指“先皇制度”。具体而言,“祖制”是本朝开国皇帝以及先代皇帝构建的关于国家治理根本制度的规范体系,其内容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以及对于特定群体的规制、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等等。祖制的名称,各朝不一,有称“祖制”“祖训”“圣政”“圣训”也有称“本朝家法”“祖宗故事”“祖宗之法”等。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祖制,将祖制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政治惯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用“祖制”治理国家的原因。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政治地理结构
如图所示,北宋的政治地理结构,是由首都(点A)向外辐射的模式,由京畿核心区(内圆1)至东南供馈区(半圆环2)和北方防御区(半圆环3),再到南方边远区(半圆环4)如果在3之外补上半圆环5,这个模式,就比较符合上古以来理想中“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荒服”的均匀辐射的圈层式的政治地理结构。但是北宋的这一模式的重心偏向北方,实际上并不存在半圆环5,区域3也不能与区域2直接联系。
——据余蔚《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
(1)概括指出图1中各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说明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宋绍兴和议后,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物,被称为岁贡。C项正确;岁币、岁赐、岁纳,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导致了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排除A项;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订立的和约,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军机大臣是清朝负责辅佐皇帝办理军事政治机要事宜的官员,与宋朝无关;B选项错误,知州是地方行政机构州的长官,并非为削弱相权而设立。C选项错误,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并非宋代为削弱相权而设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作者主要肯定了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B项正确。“澶渊之盟”不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说明“澶渊之盟”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不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排除C项;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因此D项正确;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消除国家边防压力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排除BC项。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选择精兵”,“皆收补禁军”,这一做法增强了禁军的实力,与造成藩镇割据无关,故A错误;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选择精兵”,“皆收补禁军”,这一做法增强了禁军的实力,与抬高文官地位无关,故B错误;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选择精兵”,“皆收补禁军”,这一做法增强了禁军的实力,故C正确;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选择精兵”,“皆收补禁军”,这一做法增强了禁军的实力,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D错误。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代,官员多数官与职分离”“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过官职分离和分割权力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分散地方权力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方式,A项并非目的,排除A项;分散权力的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官职分离和分散地方权力并非为了完善地方职能,而是通过分散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直接得出北宋崇文抑武,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崇文抑武,不是因循守旧、削弱相权、机构分散,排除ACD项。故选:B。
9.答案:B
解析:宋朝的措施是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弊端,而非国防问题,排除A项;宋朝的祖宗之法包括限制宗室外戚和宦官的权力,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言事臣僚,提倡忠义气节,还有“守内虚外,将从中御”,收缩州郡长官权力,不任官而任吏等。既是吸取前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又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北宋统治者主动选择的结果,总的精神是“防弊”,是前期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是国家现实的需要,B项正确;宋初尚未出现统治危机,排除C项;题干所列祖宗之法并不能证明当时政治成熟,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政治制度。选择A:据“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和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来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关,属于政治体制的调整。排除B:材料主要涉及宋朝的冗官现象,科举制度完善与冗官现象的出现无直接联系。排除C:重文轻武不一定会造成冗官现象。排除D:守内虚外和冗官无关,宋朝冗官主要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的。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材料“宋室南渡后,太学生陈东屡屡上书主战,并力劝宋高宗恢复自发组织力量抗金的原宰相官职,被下令处死,成为正史记载中宋代因言获罪致死的第一个文人。”可知,宋高宗可能认为陈东的言行威胁到了他君位的稳固,陈东力劝恢复抗金的宰相官职,使高宗感到权力受到挑战,为此他选择违反祖训,下令处死陈东,C项正确;民族政权并立是宋代的政治环境,并非是宋高宗不遵祖训的原因,排除A项;宋朝相权受到削弱,君权相权的失衡并非是宋高宗不遵祖训的原因,排除B项;太学清议是东汉时期太学生们通过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的一种社会活动,并非是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文官在地位上明显高于武将,这表明当时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宋代文化繁荣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宋代重文轻武并非因为文官素养高,而是吸取五代十国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教训,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1)表现:收精兵、制钱谷、削实权。历史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旦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造成“三冗”局面。
(2)原因:维护统治的需要;朝代初期既定法令的合理性;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农耕社会的稳定。
解析:
15.答案:(1)因素:历史传统;军事战略;经济发展。
(2)特点: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模式;重心偏向北方,由于军事战略的需要,北方防御区得到了特别加强;东南供馈区和南方边远区的发展相对独立,体现了经济发展对政治地理结构的影响;政治地理结构受到历史、军事、经济和民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由京畿核心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继承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是历史传统:根据材料东南供馈区”可知,宋朝南方的经济发展加快,这是经济发展因素;根据材料“北方防御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军事战路因素。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图2: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布简化图与“图1: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图可知,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模式:根据材料“北宋的政治地理结构,是由首都(点A)向外辐射的模式,由京畿核心区(内圆1)至东南供馈区(半圆环2)和北方防御区(半圆环3)”与“图1: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心偏向北方,由于军事战略的需要,北方防御区得到了特别加强:根据材料“再到南方边远区(半圆环4)”与“图1: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供馈区和南方边远区的发展相对独立,体现了经济发展对政治地理结构的影响;根据材料“但是北宋的这一模式的重心偏向北方,实际上并不存在半圆5,区域3也不能与区域2直接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地理结构受到历史、军事、经济和民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