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 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毛泽东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 B.中共七大召开
C.日本投降 D.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打回东北老家
B.为了引起全国轰动
C.为了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D.为了逼蒋联共抗日
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七七事变
4.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哪次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鸦片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5.1945年,有一个遭受了日本近半个世纪殖民统治的地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它是( )
A.东北三省 B.香港 C.台湾 D.澳门
6.从1927年起的十年,中国革命道路极为艰难曲折。下列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昌起义
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③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④遵义会议。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7.到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途径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8.南通是我省外商投资企业比较多的城市,这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地区( )
A.是我国国际化的金融中心 B.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C.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 D.在全国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9.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保持了持续的稳定和繁荣。这主要说明
A.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实践
C.坚持“九二共识”不可动摇
D.经济特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0.示意图有助于直观理解历史和历史现象。通过图中箭头指向可看出下图反映的是( )
A.希波战争 B.罗马帝国扩张
C.佛教的传播 D.马可·波罗来华
11.下图是1949—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1978年后,我国粮食产量迅速提高的科技因素是( )
A.国家实施“863计划” B.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推广
12.1996年作为第八个领域列入《 863计划纲要》并作为高技术发展重点的是
A.信息技术 B.生物技术 C.能源技术 D.海洋高技术
13.九年义务教育是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九年义务教育属( )
A.学前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基础教育
14.从昔日的“东亚病夫”到今日的世界体育强国,中国实现奥运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的体育项目是( )
A.乒乓球 B.女子排球 C.自由体操 D.男子射击
15.“打破铁饭碗”,是对改革开放中某项制度的形象比喻。那就是
A.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B.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C.住房制度改革 D.就业制度改革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
16.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回顾历史,发人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有预谋地炸毁南满铁路一小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沈阳城。
——摘编自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日军大屠杀的暴行,绝非少数士兵违犯军纪而产生的偶然事件。”驻留在南京的德国外交官向德国政府报告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这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陆军,即日本本身的残暴和犯罪行为”。
——王建明、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材料一叙述的是中国抗战史上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七七事变在中国抗战进程中分别占有怎样的地位?
(2)说出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人数和被害者身份。依据材料二,揭示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实质。
(3)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振兴有什么重大意义?
17.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美国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禁运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
材料二 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两国总理……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材料三 1956年—197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56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建交国家数 25 49 54 69 87 88 95
材料四
身着中国民族服装的各经济体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美国对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 它有什么深远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4)材料三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哪一年?说出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外交史上的地位。这一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A
【详解】考察将人物语言和历史事件相联系的能力。句子中提到“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可以和“假和平的阴谋”联系起来,即重庆谈判的背景,故选择A
2.【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D。
3.【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开始,D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局部抗战开始,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七七事变之后,排除ABC。故选D。
4.【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选项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解放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所以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1945年,有一个遭受了日本近半个世纪殖民统治的地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中国的台湾,从此日本对台湾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C项正确;东北三省与“遭受了日本近半个世纪殖民统治的地区”在时间上不符合,排除A项;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排除B项;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是1927年4月; ③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1936年10月;④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所以只有选项②①④③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A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8.【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南通、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因此南通是我省外商投资企业比较多的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地区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B项符合题意;A项我国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是上海浦东开发区,排除;C项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是东北地区,排除;D项在全国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排除。故选B。
9.【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保持了稳定和繁荣,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这证明“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政治制度,与香港、澳门无关,A不符合题意; “九二共识”是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与香港、澳门回归无关,C不符合题意;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与香港、澳门无关,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解析该题需要区分“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
10.【答案】C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地图所显示的事件发生在亚洲的印度,希波战争是波斯帝国向西侵入欧洲的希腊的战争,罗马帝国扩张应是从罗马开始,且没有到达中国和南亚国家和地区,该图显示的是从印度向外传播的文化,即佛教,C项符合题意;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他的来华应是从欧洲到亚洲。ABD三项事件中的路线均与题干无关,故选C。
11.【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要求选出科技因素,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培育水稻良种,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考虑其推广种植时间,1978年粮食产量才会大幅增长,D项正确;国家实施“863计划”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与粮食产量提高无关,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含义是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政策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详解】第八个领域列入《 863计划纲要》并作为高技术发展重点的是海洋高技术,答案选D。
13.【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九年义务教育又称免费教育,是指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教育阶段,涵盖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即基础教育,D项正确;学前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徐海峰获得了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冠军,这是中国首次获得的奥运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故选D。
15.【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流行语的出现说明“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也可以自主创业。这反映了我国就业制度的变化。故选D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就业制度。
点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实行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
16.【答案】(1)事件:九一八事变。
地位: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也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2)遇难者人数:30万人以上;
被害者身份:普通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
实质: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医主义凶恶残暴的本质。
(3)意义: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详解】(1)事件:材料一反应的是“柳条湖事件”,日本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地位: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下令东北军退回关内,导致日本在三个月之内占领了整个东北,其后在东北抗联的组织之下东北人民展开了局部的抗战。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升级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的全面侵华开始。与此同时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拉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大幕。所以,它与七七事变在中国抗战进程中占有的地位为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也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2)遇难者人数和身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中失利、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实质:根据材料“日军大屠杀的暴行,绝非少数士兵违犯军纪而产生的偶然事件。”“这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陆军,即日本本身的残暴和犯罪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医主义凶恶残暴的本质。
(3)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7.【答案】(1)政策:封锁、禁运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逐渐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3)重要因素: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增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外交官和领导人的智慧等。
(4)时间:2001年
地位: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1950年,美国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禁运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新中国实行了敌视,封锁或禁运的政策。
(2)原则:根据材料“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两国总理……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政府同印度代表团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逐渐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3)重要因素:根据1956年—197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故哦出现了建交高峰,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综合势力的提升,具体有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增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外交官和领导人的智慧等因素。
(4)时间和地位:根据材料四“身着中国民族服装的各经济体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可知,此次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行,此次会议事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说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行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