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 旧民主主义革命: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答案)

单元检测七 旧民主主义革命: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也同样不可避免。此观点(  )
A.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反映了战争发生的真实目的
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D.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
2.(2023·济南一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宰割,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却痛心疾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未认清民族危亡的现实
B.固守传统治学追求
C.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
D.坚定维护专制统治
3.有学者认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被迫开埠通商、废除行商制度、与英国协定关税、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英国因此实现了19世纪前期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列强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
B.鸦片战争是中外因素共振的结果
C.清王朝腐败导致中国战败
D.输出资本是英国侵华的根本动力
4.(2023·长沙高三模拟)奕?建议清政府称:现在军报既多,外务事繁,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若仍由军机处管,“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以王大臣领之……待“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时,“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一建议的背景是(  )
A.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
B.维新变法改革运动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5.下图为《高中本国史》的描述。下列属于所述“权利”的是(  )
“……列强方面已经窥破中国武力的薄弱,与内政的腐败,乘太平天国捻回诸乱事继续抗清之际,以武力肆行侵略,而掠取多量的权利。”
A.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通商口岸租赁土地 D.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6.(2023·重庆模拟调研)因地主逃亡、佃农抗租,1861年,江苏常熟“着佃启征田赋”,改地主交粮为佃户交粮,佃农在交粮之后,仍有交租义务。苏州长洲县发布告示招徕流亡地主回乡收租,并“令各乡官设局照料”。上述史事,可用于研究太平天国(  )
A.推行平分土地政策 B.得到农民广泛支持
C.革命纲领的空想性 D.领导集团发生分裂
7.(2023·潍坊一模)下面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该事件是(  )
·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逐渐落入汉人之手 ·中央政府认识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事 ·私家军队的力量不断扩展 ·激励了后世的革命者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
8.(2023·浙江A9协作体高三联考)1870年,李鸿章任命沈保靖主持天津机器局,而沈“再三固辞”,不敢到津任职,李鸿章感慨“大抵关涉洋务,自好者已不愿为,洋务而又兼出纳银钱,更多望而却步,随俗则恐无实济,认真则必丛怨尤”。这反映出(  )
A.社会环境影响了近代化
B.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
C.顽固势力操控洋务企业
D.洋务派开始采用官督商办方式
9.(2023·湛江二模)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A.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10.《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文中所说的“进步”是指(  )
A.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工业
B.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C.近代化的路径由实现国家富强到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变革方式由中体西用到维新改良再到革命
11.洋行是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以从事贸易为主的商业企业的统称。中国近代洋行的开设从1865年起不断增加。观察下图分析可得该时期(  )
A.列强对华侵略格局相对稳定
B.中国传统商号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C.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英国为列强在华商品输出的主体
12.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如麦孟华著文称“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谭易鼎号召“尊君权与民权两重”;谭嗣同把西方议员等同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代议士”,主张用学会来执行地方议院职能。这反映出(  )
A.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维新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维新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D.维新派对民主思想理解有限
13.同治八年(1869),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材料说明(  )
A.西方教会势力扩张激发了义和团运动
B.中外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地方官员偏袒传教士体现清政府腐败
D.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传教活动性质变化
14.下表是某小组进行主题探究时搜集的部分史料。据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内容 出处
南市各商号沙船专走山东各口运载北货为主……此等沙船,往年至少亦有30余号俱在秋前驶出,中秋前后南旋,今届竟无一只北放,盖无口可向 《江南商务报》,1900年8月
(一九〇〇年五月)无西北不足以存东南,为其名不足以存也。无东南不足以存西北,为其实不足以存也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1925年12月
北事鱼烂是穿心大瘫,至今日而溃……现在惟有自保东南,联络与国,安集反侧,清查土匪,禁市商之把持 费念慈(原翰林院编修)《费念慈致盛宣怀函》,1900年6月
A.晚清的南北经济差异
B.东南互保的社会基础
C.义和团运动爆发原因
D.士绅阶层的家国情怀
15.(2023·益阳高三期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等趋新知识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社会、文明等新内涵。梁启超等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促进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B.通过传播新思想“救亡图存”
C.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D.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论战
16.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与列强合作。后来,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形成“东南互保”协议,虽未签字,但是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进一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C.激发义和团反抗西方列强的爱国热情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6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摘编自《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三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使者,未之前闻。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摘编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所学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序幕。(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作家们已对道光皇帝和他的臣僚作口诛笔伐之能事。无数谴责字眼,如自大、不负责、贪污腐化等都堆在他们头上。可是今日事后看来,既有组织上的重荷和文化上的传统压在他们头上,其他任何人处在他们的地位也不见得能够做的特别不同。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并未组织调查委员会事后决定事情发生的情形与个人的责任。没有派官员出国考察,也没有在组织上做任何更改。美国官员愿意供给制船造炮之蓝图,被婉言拒绝。《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清朝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容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二所列史料对于研究的问题各有何价值?(4分)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19.(2023·南京一模)(12分)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某同学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该结论进行历史解释。
首先,该同学选择了一则材料,作为研究起点: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接下来,该同学搜集了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材料:
材料二 1894年7月1日,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直接用“与清朝伟大政治家的对话”为题,称赞李鸿章为“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
——摘编自汤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鸿章》
材料三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四 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他所主持兴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形的开端。——摘自董蔡时《左宗棠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3分)
(2)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学者对李鸿章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7分)
(3)通过上述研究,该同学初步学会了通过史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2分)
20.(2023·汕头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全集》1-17卷目录 第一卷 变法通议(1892-1898) 第二卷 瓜分危言(1899-1901) 第三卷 新民说(1902) 第四卷 新大陆游记(1902-1903) 第五卷 开明专制论(1904-1905) 第六卷 王荆公(1905-1910) 第七卷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1911) 第八卷 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 ——据《梁启超全集》 (注:“王荆公”即王安石。)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并拟定一个论题,撰写一篇关于梁启超思想述评的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单元检测七 旧民主主义革命: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也同样不可避免。此观点(  )
A.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反映了战争发生的真实目的
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D.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其爆发和中国的失败都具有必然性,从而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故选A项;材料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排除B项;由材料“冲突不可避免”可知战争具有必然性,这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中国战败不可避免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命题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知识综合
2.(2023·济南一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宰割,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却痛心疾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未认清民族危亡的现实
B.固守传统治学追求
C.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
D.坚定维护专制统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却痛心疾首”可知,这些知识分子固守传统的天下观,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蛮夷,所以不能接受列强与大清皇帝平起平坐,故选C项。
【命题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知识综合
3.有学者认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被迫开埠通商、废除行商制度、与英国协定关税、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英国因此实现了19世纪前期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列强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
B.鸦片战争是中外因素共振的结果
C.清王朝腐败导致中国战败
D.输出资本是英国侵华的根本动力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不过是实现了之前西方人打开中国市场的目标,说明列强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方面的因素,排除B项;材料并未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排除C项;资本输出是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才开始的,排除D项。
【命题点】《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4.(2023·长沙高三模拟)奕?建议清政府称:现在军报既多,外务事繁,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若仍由军机处管,“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以王大臣领之……待“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时,“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一建议的背景是(  )
A.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
B.维新变法改革运动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故选A项。
【命题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5.下图为《高中本国史》的描述。下列属于所述“权利”的是(  )
“……列强方面已经窥破中国武力的薄弱,与内政的腐败,乘太平天国捻回诸乱事继续抗清之际,以武力肆行侵略,而掠取多量的权利。”
A.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通商口岸租赁土地 D.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故选B项;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权利,排除A项;中英《虎门条约》,列强从中攫取了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排除D项。
【命题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6.(2023·重庆模拟调研)因地主逃亡、佃农抗租,1861年,江苏常熟“着佃启征田赋”,改地主交粮为佃户交粮,佃农在交粮之后,仍有交租义务。苏州长洲县发布告示招徕流亡地主回乡收租,并“令各乡官设局照料”。上述史事,可用于研究太平天国(  )
A.推行平分土地政策 B.得到农民广泛支持
C.革命纲领的空想性 D.领导集团发生分裂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地主逃亡、佃农抗租”及太平天国无法正常收取田赋的情况下“着佃启征田赋”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带有空想性,无法切实执行,农民只得照旧交粮纳税,故选C项。
【命题点】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7.(2023·潍坊一模)下面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该事件是(  )
·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逐渐落入汉人之手 ·中央政府认识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事 ·私家军队的力量不断扩展 ·激励了后世的革命者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与材料内容一致,故选B项。
【命题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8.(2023·浙江A9协作体高三联考)1870年,李鸿章任命沈保靖主持天津机器局,而沈“再三固辞”,不敢到津任职,李鸿章感慨“大抵关涉洋务,自好者已不愿为,洋务而又兼出纳银钱,更多望而却步,随俗则恐无实济,认真则必丛怨尤”。这反映出(  )
A.社会环境影响了近代化
B.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
C.顽固势力操控洋务企业
D.洋务派开始采用官督商办方式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李鸿章感慨办洋务的艰难,内忧外患的环境下,一些人对办洋务望而却步,沈保靖“再三固辞”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了近代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工商业的发展受限于社会环境,而不单纯是政治因素,排除B项;洋务企业为洋务派操控,而不是顽固派,排除C项;官督商办即由商人出资,政府委派官员来管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命题点】洋务运动知识综合
9.(2023·湛江二模)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A.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答案 B
解析 该学者批评洋务运动提出的“中体西用”为“马体牛用”,且批评了其不知变革制度和文化、只引进技术的做法,这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故选B项;材料表明清政府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并非完全的封闭保守,排除A项;维新变法主张采用西方制度,与材料“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不符,排除C项;尊孔复古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命题点】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10.《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文中所说的“进步”是指(  )
A.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工业
B.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C.近代化的路径由实现国家富强到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变革方式由中体西用到维新改良再到革命
答案 A
解析 洋务运动期间,先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又派遣留学生出国、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发展交通事业,这与题干内涵相符,故选A项。
【命题点】洋务运动知识综合
11.洋行是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以从事贸易为主的商业企业的统称。中国近代洋行的开设从1865年起不断增加。观察下图分析可得该时期(  )
A.列强对华侵略格局相对稳定
B.中国传统商号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C.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英国为列强在华商品输出的主体
答案 A
解析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一直站在侵华的前列,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的洋行仍然占比最高,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华格局相对稳定,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洋行对传统商号的影响,排除B项;洋行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表现,排除C项;英国洋行所占的比例并不能直接对应英国在华商品输出的比例,排除D项。
【命题点】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12.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如麦孟华著文称“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谭易鼎号召“尊君权与民权两重”;谭嗣同把西方议员等同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代议士”,主张用学会来执行地方议院职能。这反映出(  )
A.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维新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维新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D.维新派对民主思想理解有限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维新派并没有真正认识代议制,而是用中国古代思想来解释代议制,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国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维新派对民主政治的保守理解,体现的是维新派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维新思想的看法,排除C项。
【命题点】戊戌维新运动知识综合
13.同治八年(1869),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材料说明(  )
A.西方教会势力扩张激发了义和团运动
B.中外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地方官员偏袒传教士体现清政府腐败
D.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传教活动性质变化
答案 A
解析 “梨园屯教案”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而教案发生的源头在于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因此西方教会扩张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存在因果关系,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就已经是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项;地方官员对传教士的偏袒并不一定是因为腐败,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
【命题点】义和团运动知识综合
14.下表是某小组进行主题探究时搜集的部分史料。据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内容 出处
南市各商号沙船专走山东各口运载北货为主……此等沙船,往年至少亦有30余号俱在秋前驶出,中秋前后南旋,今届竟无一只北放,盖无口可向 《江南商务报》,1900年8月
(一九〇〇年五月)无西北不足以存东南,为其名不足以存也。无东南不足以存西北,为其实不足以存也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1925年12月
北事鱼烂是穿心大瘫,至今日而溃……现在惟有自保东南,联络与国,安集反侧,清查土匪,禁市商之把持 费念慈(原翰林院编修)《费念慈致盛宣怀函》,1900年6月
A.晚清的南北经济差异
B.东南互保的社会基础
C.义和团运动爆发原因
D.士绅阶层的家国情怀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方的义和团战事严重阻碍了南北贸易交流,影响经济的发展并引发工商界的恐慌,实业家张謇的“无东南不足以存西北,为其实不足以存也”以及费念慈的“惟有自保东南”都说明东南的重要性超过北方,为东南互保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
【命题点】东南互保
15.(2023·益阳高三期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等趋新知识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社会、文明等新内涵。梁启超等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促进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B.通过传播新思想“救亡图存”
C.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D.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论战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等人解读“中国”一词时注入了国民、民族、国家、社会、文明等新内涵,借此期望中国成为现代民族民主国家,挽救国家危亡,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命题点】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
16.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与列强合作。后来,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形成“东南互保”协议,虽未签字,但是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进一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C.激发义和团反抗西方列强的爱国热情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期间,列强与东南督抚之间达成的“东南互保”,地方督抚拒绝执行慈禧太后宣战诏书,这说明晚清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故选B项;东南互保是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发生动摇的体现,排除A项;东南互保是南方地区的地方督抚与列强之间达成的协议,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反侵略意识,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6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摘编自《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三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使者,未之前闻。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摘编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所学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序幕。(6分)
答案 (1)不同:英方要求建立两国邦交,发展两国的通商关系;“中国皇帝回信”:中国是天朝,肯定英方有“倾心效顺”和“向化”之心,拒绝英方要求。
原因:英国进入工业文明时期,急需把中国纳入它的市场体系,建立近代国与国之间的邦交和商业关系。清朝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以天朝自居,闭关自守。
(2)特点:中国的礼品以传统手工制品为主;英国的礼品以工业品为主。
不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英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3)问题:中国的技术(器物)落后。
阐述:林则徐收集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并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林则徐、魏源等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作家们已对道光皇帝和他的臣僚作口诛笔伐之能事。无数谴责字眼,如自大、不负责、贪污腐化等都堆在他们头上。可是今日事后看来,既有组织上的重荷和文化上的传统压在他们头上,其他任何人处在他们的地位也不见得能够做的特别不同。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并未组织调查委员会事后决定事情发生的情形与个人的责任。没有派官员出国考察,也没有在组织上做任何更改。美国官员愿意供给制船造炮之蓝图,被婉言拒绝。《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清朝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容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二所列史料对于研究的问题各有何价值?(4分)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材料一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著作,是第一批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对于研究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价值。
材料二是后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社会进步和时代局限的全新视角来分析历史,有助于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
(2)示例
观点:鸦片战争后,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但整个中国社会基本没有觉醒。
角度:(部分觉醒)从《海国图志》等新著作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作答;(基本没有觉醒)从中国传统不利于中国社会觉醒的角度作答。
从清政府的不作为证明中国社会没有觉醒的角度作答。
总结升华:鸦片战争后,由于受历史传统、社会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近代化尤其是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异常艰难。
19.(2023·南京一模)(12分)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某同学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该结论进行历史解释。
首先,该同学选择了一则材料,作为研究起点: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接下来,该同学搜集了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材料:
材料二 1894年7月1日,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直接用“与清朝伟大政治家的对话”为题,称赞李鸿章为“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
——摘编自汤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鸿章》
材料三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四 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他所主持兴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形的开端。——摘自董蔡时《左宗棠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3分)
(2)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学者对李鸿章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7分)
(3)通过上述研究,该同学初步学会了通过史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2分)
答案 (1)类型:材料一属于个人文书。价值: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办者,其言论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考证和辨别。
(2)倾向及依据:材料二,充分肯定。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理性中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根源在于制度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
材料四,基本否定。创办军工企业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发展壮大了淮军;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3)基本原则:孤证不立,史料相互印证。
【命题点】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综合
20.(2023·汕头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全集》1-17卷目录 第一卷 变法通议(1892-1898) 第二卷 瓜分危言(1899-1901) 第三卷 新民说(1902) 第四卷 新大陆游记(1902-1903) 第五卷 开明专制论(1904-1905) 第六卷 王荆公(1905-1910) 第七卷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1911) 第八卷 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 ——据《梁启超全集》 (注:“王荆公”即王安石。)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并拟定一个论题,撰写一篇关于梁启超思想述评的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变法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述评: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试图挽救民族危亡。维新变法运动的核心是进行制度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梁启超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变法通议》《开明专制论》等,主张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改革,梁启超撰写《王荆公》,其主要意图也是宣传变法。梁启超全集中涉及政治的著作大多以变法为核心,体现了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特点。
(说明:其他论题如“梁启超思想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梁启超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只要围绕材料、角度合理、言之有据,亦可酌情给分。)
【命题点】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综合;戊戌维新运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 旧民主主义革命: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