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十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百师联盟高三联考)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贫困儿童和孤儿由教会及慈善人士建立的孤儿院、儿童救助站以及农村家庭等进行救助。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国家职能的扩展
B.得益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C.促成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D.反映了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
2.(2023·抚顺一模)1947—1962年是好莱坞电影创作的高潮时期,大量带有浓厚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电影出现在了银幕上。其中107部电影明确攻击了共产主义和苏联,同时还有几十部关注共产主义威胁的影片。同时期苏联的电影围绕“打击美国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揭露社会问题”和“对比苏联的善与美国的恶”进行创作。这表明( )
A.电影竞争决定美苏冷战的胜负
B.电影创作充斥强烈的冷战思维
C.电影事业深刻影响冷战的走势
D.电影宣传成为冷战的核心手段
3.(2023·安庆二模)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1952年,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这主要得益于( )
A.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B.冷战形势暂时缓和
C.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D.政府开始干预经济
4.(2023·楚雄高三期末)1954年,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国家所有制和由国家机关组织实施的计划经济列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这一做法( )
A.为经济改革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苏联实现工业化
C.加剧了苏联体制的僵化
D.体现了理论方面的创新
5.(2023·恩施高三期末)1956年,日本绕开美国与苏联签署联合宣言,规定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并恢复外交关系。次年,双方互派大使。1960年,日本同美国签署《日美共同合作安全条约》,有条件地允许美国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这一时期,日美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
A.经济“滞胀”促进美国调整亚太战略
B.资本主义阵营逐步出现分化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两极格局
D.冷战思维在亚太地区的渗透
6.(2024·张家口调研)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定期进行常规性和高强度性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约有二十种,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
C.种族歧视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7.20世纪70年代,苏共中央制定并实行《集体农庄示范章程》。其主要措施有:改进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支持发展个人副业;推行农业集约化方针;进行农工综合体实验。这些措施( )
A.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B.埋下了苏联解体的某些隐患
C.加速了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
D.发挥了市场调节的主导作用
8.(2023·安徽皖江名校最后一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有拉丁美洲的“中间道路”、印度的“混合经济”、石油输出国和农矿产资源国的发展模式及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出口加工模式等。这些模式使一些国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材料所述的这些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
A.以各自国情状况为依托
B.以参与经济全球化为根本宗旨
C.以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
D.以对外贸易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9.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企图阻止一些西欧国家的公司向苏联提供天然气管道设备和资金,却遭到英国的反对和拒绝。之后,美国政府声明,一些西欧国家相关公司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据此可知当时( )
A.苏联遭到西方国家技术封锁
B.北约阵营已经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D.欧盟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10.(2023·北京房山区一模)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1979年到1997年间,(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上述现象表明西方发达国家( )
A.经济在“滞胀”中倒退
B.中间阶层成为国家主导
C.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D.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11.(2023·石家庄高三测试)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在水果、激素牛肉等农产品以及钢铁、飞机制造等工业品上的贸易摩擦频频。1980年至1985年之间,关贸总协定所有诉讼数目中有三分之一是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诉讼。这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无法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
C.西欧国家联合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D.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
12.(2023·南通高三期末)1990年,法德两国联合提议,就有关“政治联盟”问题举行一个会议。这一倡议,遭到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抨击。同年,欧洲理事会决定于1994年开始经济与货币联盟第二阶段。英国拒绝“单一货币”计划,主张“共同货币”与各国货币一起使用。这些事例表明( )
A.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B.英国反对欧洲联盟发行欧元
C.英国正在酝酿脱欧公投
D.欧洲经济开始了多领域合作
13.(2023·邵阳一模)下面漫画反映出( )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反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主流民意
C.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14.(2024·洛平模拟)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于1964年,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2004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举行了首届“南方首脑会议”。中心议题是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加速全球化给众多南方国家带来的严峻挑战和重大风险,积极有效地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等问题,并发表了《哈瓦那行动纲领》。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
A.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联合发展应对美国霸权政策
C.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形势
D.加强南北对话缩小经济差距
15.(2023·广州高三联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相反,全球的跨国性使得应对问题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由此可知,“新模式”的产生( )
A.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兴起
B.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C.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
16.据统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实业资本流动从1980年的543.96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43万亿美元。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拉大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
B.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C.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
D.源于跨国资本的持续扩张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菏泽二模)(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的方针。他说:“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
——摘编自[美]W.F.汉里德、G.P.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曾试图邀请英国参加进来,同时美国也希望英国加入欧洲联合运动并起领导作用,但都遭到了英国拒绝。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英国甚至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之抗衡。然而从1961年开始申请加入欧共体,历经十多年,直至第三次申请成功后,英国方于1973年1月1日成为欧共体正式成员。——摘编自刘亚轩《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等
材料三 下表为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时间 法国 联邦
德国 意大利 英国 日本 美国
1950—
1960 4.8 7.8 5.5 2.7 10.8 3.2
1960—
1969 5.9 4.9 5.9 2.6 11.1 4.5
上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英联邦成员国出口占英国出口总额比重变化(%)
——据姜洪明、郭月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原因考》
(1)根据材料一绘制英国“三环外交”示意图。(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期英国对加入欧洲共同体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7分)
18.(2023·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押题)(15分)有学者认为西方的近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阶段名称 特征
15—16世纪 准备阶段 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发生,农业文明逐渐瓦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产生现代化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
17—19世纪初 启动阶段 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领域迈出的;18—19世纪初西欧创造出一个新的生产力,引导出一种新的文明
19—20世纪 成熟与全球扩张 西方显然已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现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与殖民侵略同时扩张,起到了为现代化做铺垫的作用,“殖民主义”承担了马克思所说的“双重的使命”
二战 以后 新的转型迹象 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现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以往现代化模式的新动向,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方面都已经出现了新的特点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整理
(1)任选两个阶段,概述英国近代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每个阶段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即可)(6分)
(2)参照上述模式,尝试为苏俄(联)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每个阶段需包含时间、名称、史实与特征等三个基本要素)(9分)
19.(2023·百师联盟高三下联考)(14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与教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基于当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状况,肯定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斯大林在谈到这时候的商业特征时说:“苏维埃商业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这是特种商业,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只有我们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制度发展条件下才实行的商业。”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谈不上对外开放。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前几年,它的一些重工业部门产量仍居世界首位,但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由于其传统的产业部门得不到高技术的支持,1976年苏联每亿度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摘编自伏广存《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
材料三 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要求以新技术装备的机械设备全面更新生产性能低下的老朽设备,然后用这些新的机械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为此,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生产资料的机械制造部门,而把消费资料的生产放在一边。这实际上仍在苏联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
——摘编自赵文飞等《大国角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联商业模式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商业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20世纪70—80年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的经济政策”仍在苏联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2分)
2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目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摘编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
材料二 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要求打造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它的整体思维,不仅超越了西方选举驱动的政党政治的局部和短期利益观,而且还具有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体合力。而中国将现阶段世界发展大势和自身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交织一处,更是扩大本国与世界各国利益汇合的全方位的战略发展愿景。它旨在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来享受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展现出中国向人类文明提出的一个永久性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
——摘编自蔡亮《试分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世界的发展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的全球治理观进行简要评析。(要求:表述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摘抄原文。)(8分)
单元检测十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百师联盟高三联考)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贫困儿童和孤儿由教会及慈善人士建立的孤儿院、儿童救助站以及农村家庭等进行救助。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国家职能的扩展
B.得益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C.促成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D.反映了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表明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关于儿童的慈善事业主要由民间力量实施,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政府承担起这一职责,这体现了国家主动承担其社会保障的职能,故选A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排除B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中央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仅材料所述对儿童救助的增加无法说明美国整体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排除D项。
【命题点】国家的宏观调控
2.(2023·抚顺一模)1947—1962年是好莱坞电影创作的高潮时期,大量带有浓厚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电影出现在了银幕上。其中107部电影明确攻击了共产主义和苏联,同时还有几十部关注共产主义威胁的影片。同时期苏联的电影围绕“打击美国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揭露社会问题”和“对比苏联的善与美国的恶”进行创作。这表明( )
A.电影竞争决定美苏冷战的胜负
B.电影创作充斥强烈的冷战思维
C.电影事业深刻影响冷战的走势
D.电影宣传成为冷战的核心手段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苏双方在电影文化事业上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故选B项;电影竞争决定美苏冷战的胜负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冷战深刻影响了电影事业,排除C项;冷战是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全面对抗,电影可以宣传冷战,但电影宣传成为冷战的核心手段夸大了电影对冷战的影响,排除D项。
【命题点】冷战与两极格局
3.(2023·安庆二模)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1952年,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这主要得益于( )
A.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B.冷战形势暂时缓和
C.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D.政府开始干预经济
答案 A
解析 战后西欧经济普遍衰落,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各国提供大量援助,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故选A项;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格局才形成,排除B项;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排除C项;欧洲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始于经济大危机期间,排除D项。
【命题点】马歇尔计划
4.(2023·楚雄高三期末)1954年,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国家所有制和由国家机关组织实施的计划经济列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这一做法( )
A.为经济改革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苏联实现工业化
C.加剧了苏联体制的僵化
D.体现了理论方面的创新
答案 C
解析 二战结束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突出,但1954年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仍将“计划经济列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说明二战后苏联固守苏联模式,故选C项;“创造了条件”不符合逻辑,应为“埋下了障碍”,排除A项;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排除B项;“创新”不符合史实,应为“僵化”或“保守”,排除D项。
【命题点】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5.(2023·恩施高三期末)1956年,日本绕开美国与苏联签署联合宣言,规定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并恢复外交关系。次年,双方互派大使。1960年,日本同美国签署《日美共同合作安全条约》,有条件地允许美国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这一时期,日美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
A.经济“滞胀”促进美国调整亚太战略
B.资本主义阵营逐步出现分化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两极格局
D.冷战思维在亚太地区的渗透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日本在外交上的自主性增强,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由此体现了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出现分化,故选B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日本开始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冲击了两极对峙格局,C项表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日本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恢复外交关系的行为,实际上是破除冷战思维的表现,排除D项。
【命题点】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6.(2024·张家口调研)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定期进行常规性和高强度性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约有二十种,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
C.种族歧视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答案 B
解析 结合当时两极对峙的局面可知,美国此举显然是因为在美苏争霸中,美国优势地位下降,想通过争夺非洲这一中间地带,增强与苏联竞争的实力,故选B项。
【命题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7.20世纪70年代,苏共中央制定并实行《集体农庄示范章程》。其主要措施有:改进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支持发展个人副业;推行农业集约化方针;进行农工综合体实验。这些措施( )
A.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B.埋下了苏联解体的某些隐患
C.加速了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
D.发挥了市场调节的主导作用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苏联通过政策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对农民的生活的保障,这些都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故选A项;材料中苏联改革的内容只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并没有彻底改变苏联模式,排除B项;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项;此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苏联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命题点】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8.(2023·安徽皖江名校最后一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有拉丁美洲的“中间道路”、印度的“混合经济”、石油输出国和农矿产资源国的发展模式及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出口加工模式等。这些模式使一些国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材料所述的这些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
A.以各自国情状况为依托
B.以参与经济全球化为根本宗旨
C.以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
D.以对外贸易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答案 A
解析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都体现了各自国情的状况,反映了不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模式,故选A项;这些发展模式根本宗旨是发展本国、本民族或本地区经济,而非参与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以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多样的,以对外贸易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9.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企图阻止一些西欧国家的公司向苏联提供天然气管道设备和资金,却遭到英国的反对和拒绝。之后,美国政府声明,一些西欧国家相关公司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据此可知当时( )
A.苏联遭到西方国家技术封锁
B.北约阵营已经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D.欧盟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美国与英国等西欧国家就是否向苏联提供天然气管道设备和资金问题产生矛盾,反映了西欧国家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等力量的发展壮大,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C项正确;材料中美国对苏联实行技术封锁,但遭到英国反对,排除A项;北约至今仍然存在,没有瓦解,排除B项;1993年欧盟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10.(2023·北京房山区一模)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1979年到1997年间,(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上述现象表明西方发达国家( )
A.经济在“滞胀”中倒退
B.中间阶层成为国家主导
C.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D.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最上层家庭收入与中等家庭收入的差距,由1979年的10倍扩大到1997年的23倍,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故选C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滞胀”,但后来经过调整,危机消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间阶层的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
【命题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1.(2023·石家庄高三测试)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在水果、激素牛肉等农产品以及钢铁、飞机制造等工业品上的贸易摩擦频频。1980年至1985年之间,关贸总协定所有诉讼数目中有三分之一是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诉讼。这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无法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
C.西欧国家联合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D.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的贸易摩擦频繁,这说明随着欧共体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关贸总协定是否能够适应新的国际形势,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排除B项;欧共体与美国存在贸易摩擦,并不能说明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排除D项。
【命题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2.(2023·南通高三期末)1990年,法德两国联合提议,就有关“政治联盟”问题举行一个会议。这一倡议,遭到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抨击。同年,欧洲理事会决定于1994年开始经济与货币联盟第二阶段。英国拒绝“单一货币”计划,主张“共同货币”与各国货币一起使用。这些事例表明( )
A.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B.英国反对欧洲联盟发行欧元
C.英国正在酝酿脱欧公投
D.欧洲经济开始了多领域合作
答案 A
解析 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元问世,欧洲合作进一步深入,故选A项;题干中“主张‘共同货币’与各国货币一起使用”可知,英国不反对欧元的发行,排除B项;英国脱欧公投是在2016年,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就开始了多领域合作,排除D项。
【命题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3.(2023·邵阳一模)下面漫画反映出( )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反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主流民意
C.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答案 A
解析 据“WTO,国际盘剥的烹调料酒”,而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可知全球化形势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盘剥,故选A项;“反全球化”不符合史实,应为“顺应全球化是当今主流民意”,排除B项;“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不符合题意,题干重在揭示全球化的弊端,排除C项;“必须抵制”不符合逻辑,维护国家主权既要顺应全球化,又要精通全球化规则来维护国家权益,排除D项。
【命题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14.(2024·洛平模拟)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于1964年,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2004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举行了首届“南方首脑会议”。中心议题是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加速全球化给众多南方国家带来的严峻挑战和重大风险,积极有效地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等问题,并发表了《哈瓦那行动纲领》。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
A.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联合发展应对美国霸权政策
C.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形势
D.加强南北对话缩小经济差距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发展中国家通过成立七十七国集团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并不是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霸权政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南南合作,并不是南北对话,排除D项。
【命题点】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5.(2023·广州高三联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相反,全球的跨国性使得应对问题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由此可知,“新模式”的产生( )
A.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兴起
B.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C.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新模式指的是通过国际各种力量共同应对跨国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故选B项;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新模式顺应了全球化发展,故排除C项;“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与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现状不符,故排除D项。
【命题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6.据统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实业资本流动从1980年的543.96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43万亿美元。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拉大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
B.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C.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
D.源于跨国资本的持续扩张
答案 C
解析 经济全球化下实业资本流动,体现了国际分工的扩大,这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配置,而全球实业资本流动量的大幅增长,说明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C项正确。全球实业资本流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能说拉大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排除A项;全球实业资本流动会带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冲击,排除B项;全球实业资本流动虽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但并非源于跨国资本的扩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菏泽二模)(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的方针。他说:“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
——摘编自[美]W.F.汉里德、G.P.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曾试图邀请英国参加进来,同时美国也希望英国加入欧洲联合运动并起领导作用,但都遭到了英国拒绝。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英国甚至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之抗衡。然而从1961年开始申请加入欧共体,历经十多年,直至第三次申请成功后,英国方于1973年1月1日成为欧共体正式成员。——摘编自刘亚轩《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等
材料三 下表为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时间 法国 联邦
德国 意大利 英国 日本 美国
1950—
1960 4.8 7.8 5.5 2.7 10.8 3.2
1960—
1969 5.9 4.9 5.9 2.6 11.1 4.5
上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英联邦成员国出口占英国出口总额比重变化(%)
——据姜洪明、郭月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原因考》
(1)根据材料一绘制英国“三环外交”示意图。(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期英国对加入欧洲共同体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7分)
答案 (1)(4分)
示例:
(2)变化:20世纪50年代英国拒绝加入欧洲共同体,20世纪60年代积极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并于1973年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2分)
原因: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坚持欧洲均势与孤立主义原则,认为通过维系与英联邦及美国等英语国家的关系,足以保障其国家利益及大国地位。(2分)
20世纪60年代后,联合后的欧洲各国经济快速发展,英国经济增速明显落后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与独立后的殖民地间的经济联系日渐疏离,英国的大国地位不复存在;美国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支持。(3分)
18.(2023·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押题)(15分)有学者认为西方的近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阶段名称 特征
15—16世纪 准备阶段 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发生,农业文明逐渐瓦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产生现代化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
17—19世纪初 启动阶段 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领域迈出的;18—19世纪初西欧创造出一个新的生产力,引导出一种新的文明
19—20世纪 成熟与全球扩张 西方显然已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现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与殖民侵略同时扩张,起到了为现代化做铺垫的作用,“殖民主义”承担了马克思所说的“双重的使命”
二战 以后 新的转型迹象 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现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以往现代化模式的新动向,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方面都已经出现了新的特点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整理
(1)任选两个阶段,概述英国近代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每个阶段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即可)(6分)
(2)参照上述模式,尝试为苏俄(联)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每个阶段需包含时间、名称、史实与特征等三个基本要素)(9分)
答案 (1)第一阶段(3分):从圈地运动(1分)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劳动力、市场的角度作答。(2分)(或从新航路开辟英国成为欧洲商贸中心,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角度作答)
第二阶段(3分):从《权利法案》颁布(1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的角度作答。(2分)(或从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角度作答)
第三阶段(3分):从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1分),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为近代化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的角度作答。(2分)(或从英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客观上向全世界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角度作答)
第四阶段(3分):从战后英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1分),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角度作答。(2分)(或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保障中下层民众基本生活、引领西方福利制度发展的角度作答)(史实列举1分,分析说明2分;考生作答内容只要在该阶段的时间范围内,且能说明其所列史实与英国近代化的关系即可酌情得分)
(2)示例:
时间(3分) 阶段名称(3分) 史实与特征(3分)
1918—1927年(或十月革命后至20世纪20年代)(1分) 初步探索阶段(1分) 先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逐步稳定了政权并尝试向社会主义过渡(1分)
1928—1954年(或20世纪20至50年代)(1分) 苏联模式逐步确立与发展阶段(1分) 通过五年计划、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措施,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实现工业化但弊端日益显现(1分)
1954-1991年(20世纪50至90年代)(1分) 改革与调整阶段(1分) 陆续进行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模式积重难返,苏联最终解体(1分)
19.(2023·百师联盟高三下联考)(14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与教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基于当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状况,肯定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斯大林在谈到这时候的商业特征时说:“苏维埃商业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这是特种商业,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只有我们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制度发展条件下才实行的商业。”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谈不上对外开放。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前几年,它的一些重工业部门产量仍居世界首位,但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由于其传统的产业部门得不到高技术的支持,1976年苏联每亿度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摘编自伏广存《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
材料三 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要求以新技术装备的机械设备全面更新生产性能低下的老朽设备,然后用这些新的机械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为此,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生产资料的机械制造部门,而把消费资料的生产放在一边。这实际上仍在苏联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
——摘编自赵文飞等《大国角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联商业模式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商业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20世纪70—80年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的经济政策”仍在苏联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2分)
答案 (1)特点:排除私人经营。(2分)
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业的思考;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及苏维埃制度的确立。(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问题:高新技术产业落后;传统产业物耗高,浪费严重。(2分)
原因:冷战的影响;没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苏联改革问题重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他国先进成果。(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3)说明:苏联传统经济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即消费资料的生产,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投资重点是机械制造业,仍旧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2分)
2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目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摘编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
材料二 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要求打造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它的整体思维,不仅超越了西方选举驱动的政党政治的局部和短期利益观,而且还具有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体合力。而中国将现阶段世界发展大势和自身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交织一处,更是扩大本国与世界各国利益汇合的全方位的战略发展愿景。它旨在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来享受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展现出中国向人类文明提出的一个永久性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
——摘编自蔡亮《试分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世界的发展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的全球治理观进行简要评析。(要求:表述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摘抄原文。)(8分)
答案 (1)发展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一系列挑战。(4分)
(2)评析: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这一理念主要是基于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而旧的国际秩序和治理模式又存在弊端,难以适应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要求。此外,也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增强有关。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体现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对人类进步事业和人类文明奉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8分)
【命题点】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