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D4.A5.C6.B7.D8.D9.A10.B11.D12.B13.A
14.B15.C
二、非选择题
6.汉唐监察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趋势:监察制度从地方向中央集中,监察职能从单一向多元发展,监察权逐渐强化。
原因:
吏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强监督。
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重视监察制度的建设。
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7.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与阅报社
()结论:阅报社在清未数量迅速增长,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理由:甲图显示阅报社数量增长迅速,乙表显示阅报社名字中高频词汇体现启蒙、
救亡、图强等时代特征。
其他结论:阅报社推动了近代民众的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②)材料丙论证结论的合理性:
支持:王子贞的演说体现了阅报社启蒙民众、救亡图强的功能。
不足:材料丙仅反映个别阅报社的情况,不足以全面论证结论。
18.《中国建设》与国家形象
短文示例:
《中国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对外宣传刊物,它以真实、客观的报道,向世界展
示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人民生活面貌,塑造了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刊物内容涵盖基
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土地改革、教育普及等方面,展现了新中国在经济、政治、文
化等领域的进步。同时,《中国建设》积极回应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澄清事实,
消除了国际社会的误解,为中国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9.一战后的“短暂的二十年”
(1)希利尔的讲述会让孩子们认识到“短暂的二十年”是一个充满希望又充满危机的时代。
人们对和平充满期待,建立国际联盟、削减海军、签署反战条约等举措体现了这种
希望。
但战争阴影始终存在,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2)如何书写“短暂的二十年”:
强调和平与战净的主题:分析一战的影响,探讨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以及战争再次爆
发的根源。
关注国际关系的变化:分析国际联盟的运作及其局限性,探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
突。
关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分析科技进步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探讨经济危机对世界的
影响。
关注社会思潮的变化:分析一战后的思想文化潮流,探讨其对世界的影响。2024 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 历史试题 2024.09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春秋以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多见奴隶、珠玉、珍宝。战国时期,粮食、家禽、家畜等类商品增多。这主要 是因为
A. 剩余产品增多 B. 贵族阶层衰落
C. 水陆交通完善 D. 奴隶制度瓦解
2. 东汉晚期,河南新息、邵陵多出现民不养子、杀子的现象。新息令贾彪上任遇到城南盗贼害人与城北妇人杀子 同时案发,掾吏欲引城南,贾彪怒斥:贼寇害人,此则常理,母子相残,逆天违道。遂驱车北行,案验其罪。 这反映了当时
A. 民生困顿的社会现状 B. 政府干预民间的抚育 C. 贾彪个人高风亮节
D. 儒家伦理尚需强化
3. 下图为《宋史 ·许骧传》中的相关记载。许氏家族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A.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 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C.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 选官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
4. 明初,朱元璋指出:“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夫制中莫如礼,修 政莫如礼。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 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其目的是
A. 重构国家统治秩序 B. 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C. 维护宗族内部和谐 D. 构建礼乐宗法制度
5. 下列四幅折线图分别反映了近代青岛在 1903-1926 年不同阶段棉纱输入(单位:担) 的情况。其中,反映 1915-1920 年变化状况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至 30 年代初,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称“ 国民大革命 ”为“1925-1927 年的革命 ”,30 年代中期起, 党内一些领导人开始使用“1924-1927 年革命 ”的说法。这一变化是基于
A. 国民大革命蓬勃发展 B. 国内对大革命研究的不断深入
C. 国共再次合作的需要 D. 中共中央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
7.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名称蕴涵了党的新闻理念和革命斗争的历史。据此推知,创刊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 《向导》《妇女日报》《中国青年》 B. 《斗争》《列宁青年》《红旗》
C. 《全民抗战》《共产党人》《新中华报》D. 《石家庄日报》《人民日报》《解放报》
8. 1969 年 12 月,在波兰时装博览会上美国驻波兰大使主动接触中方人员,请求会晤我国驻波兰大使; 消息传回国内,
周恩来对毛泽东主席说:“有门道了,可以敲门了。”这表明
A. 美国对华战略由遏制转为缓和 B. 中方积极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
C. 中美主动打破国际格局的制约 D. 中美彼此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
9. 1981 年 5 月至 8 月, 《人民日报》就“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 ”发起了长达三个月的大讨论。讨论的话 题如下,其实质是
A. 破除旧思想旧观念 B. 尊重民众首创精神
C. 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D. 改革旧的生产关系
1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记述:波吕斯认为正义是对朋友和敌人的善意和公平; 修兰特斯主张正义是统 治者所制定的法律和规则;苏格拉底认为正义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而是个体灵魂内部的和谐统 一。上述关于正义的理解有利于
A. 培养合格的士兵
B. 实现城邦的和平
C. 引导人追求个体的发展
D. 反思雅典民主制的缺陷
11. 15 世纪,意大利神学家米兰多拉提出:人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人的形象和上帝依自己模样创造出的犯罪 之前的亚当很相似,和复活之后的基督很相似。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可以超越万物,而且可以进入神的 境界,与上帝融为一体。米兰多拉的主张基于
A. 人文主义主张理性的追求
B. 基督教会孕育了人文主义
C. 文艺复兴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D. 时代赋予人独特的精神内涵
12.《全球通史》中有一段描述: “一方面,伊斯兰教帝国和儒家帝国闭关自守,愈来愈僵化;另一方面, 欧亚大陆西端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西欧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远的变化,向海外的 大规模扩张就是西欧所具有的新动力的一个表现。”该时段始于
A. 1300 年前后 B. 1500 年前后 C. 1800 年前后 D. 1900 年前后
13. 18 世纪,欧洲的君主们模仿了中国由皇帝犁出当年第一条田垄的仪式,但却没有模仿由皇后当众采集桑 叶并亲祭蚕神娘娘的仪式。这反映了
A. 中国和欧洲生产方式的差异
B. 欧洲学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C. 欧洲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 D. 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妇女解放
14. 下表是英国和美国在 1850 年和 1870 年每项专利申请平均成本 (英镑) 的比较。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年份 国家 1850 年 1870 年
英国 375 175
美国 13 6
A. 英国更注重保证科技发明数量
B. 美国更注重激发科技发明动力
C. 英国工业发展已远远落后于美国 D. 专利成本与两国的创造力呈正比
15.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呈现出正增长状态,但探讨英国衰退的 话题不断涌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
A. 全球经济危机
B. 国家资本主义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 英属殖民地自治领的独立浪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 (12 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 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员十三人……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 即不省。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奉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 崩石裂,袄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苛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持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神龙二年 (公元 706 年) ,分天下为十道,置巡察使二十人……凡十道巡按,以判官二人为佐,务繁 则有支使。
其一,察官人善恶。
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 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
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
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 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伸者。
——摘编自杜佑《通典》、欧阳修《新唐书》 概括说明汉唐监察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12 分)
17. (13 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与阅报社 ”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 材料。
甲:清末阅报社创办情况图
注:该图表中共有 571 处阅报社,因有 21 处成立时间不明,故未列入。数据库检索时间为 2022 年 7 月 31 日。
——摘编自徐明涛《清末阅报社考察 (1898-1911) 》
乙:据统计,阅报社有正式社名的共有 78 处,出现频率最高的八个字如表所示。
清末阅报社名字频次表
字 益 智 新 爱 群 开 明 闻
频次 12 11 9 8 6 6 6 5
——徐明涛《清末阅报社考察(1898-1911) 》
丙:王子贞原本在西单牌楼甘石桥附近经营尚友照相馆,因感念国力维艰、民智不开,创办尚友阅报处。他在一次社 内的演说中指出,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需要赔偿列强之款甚巨……不如“每人每均摊,几天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称 请民众“ 自己问自己,是中国人不是 ”, “ 同国人叫作同胞,都是黄帝的子孙,满蒙汉……是同气连枝 ”。王子贞的演说 得到了北京骡马市讲报说书处、西城阅报处等阅报处、讲报所的响应,他们都参与到了对“ 国民捐 ”运动的宣传中。随后, 运动得到全国各地民众的支持。
——摘编自彭冉《从启蒙到规训:中国近代阅报社研究 (1898-1937)》
(1) 根据材料甲、乙,围绕研究课题,兴趣小组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8 分)
(2) 你认为材料丙能否论证问题 (1) 的结论,请说明理由。 (5 分)
18. (14 分)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西方媒体不断就“征粮 ” “征兵 ” “公债 ” “饥荒 ” “文化破坏 ” 等议题大做文 章,试图挑拨中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1952 年,宋庆龄以中国福利会名义创办对外刊物《中国建设》,开展 正面宣传新中国形象。主要作品有:《结束洪水的威胁》 《新兵日记》《数百万工人涨工资》《北京的女电车 司机》《一位乡村教师的扫盲行动》《旧博物馆的新生》《土地改革根除了封建主义》《工业化开始》《人民治理 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含义》《新成立的 100 万个农业合作社》等。到 1952 年底, 《中国建设》发行范 围达到 118 个国家。据驻外使馆反映,《中国建设》在国外博得好评,苏联的《新时代》转载其图片,英国权 威报纸《曼彻斯特卫报》称之为“绝好的宣传杂志 ”,日本和平促进会来信要求发行日文版,法国共产党机关 报《人道报》国际栏目主笔曾建议出法文版,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拉丁美洲代表希望能看到西 班牙文版。马尔加什的一位读者说: “《中国建设》为发展中国家努力从不发达状态中解放出来树立了良好 的榜样。”
——摘编自贾一航《〈中国建设〉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1952—1956)》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中国 建设》· 国家形象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4 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立论正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16 分) 《希利尔讲世界史》是一部“让孩子们了解一些他 (她) 来到世界之前就已存在的事物 ”的启 蒙读物,作者用“短暂的二十年 ”讲述一战后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短暂的二十年 ”
为维护和平,许多国家还聚集在一起成立了“ 国际联盟 ”,并把总部设在了瑞典。国际联盟做出了努力, 但并没有成功。这有几方面原因,原因之一是美国决定不加入联盟。因为一旦其他国家不顾国际法庭的判决, 战争依旧爆发,美国必定就要派出军队帮助别国阻止战争发生,这个时候美国不想让国际联盟对自己指手画 脚。原因之二是它没有办法让这些国家按照自己要求的去做。它只能告知这些国家自己的希望,却不能让它 们照此执行。
除了国际联盟外人们还尝试了其他一些方法来阻止战争,几个海军强国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议,同意削减 海军。人们还想到,如果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能庄严承诺不发动战争,可能会有用于是,人们制定了一个反 战条约,超过 50 个国家在这份条约上签了字,承诺放弃战争。
然而,尽管有国际联盟的约束,还采取了削减海军的行动,甚至签署了反战条约,战争仍然再次爆发了。 因为没有一支国际武装队伍,所以当战争爆发时,没有人能来阻止。
——摘编自[美] 希利尔《希利尔讲世界史》
(1) 希利尔的讲述,会让孩子们对“短暂的二十年 ”形成怎样的认识 (10 分)
(2) 你认为应如何书写“短暂的二十年” 说明理由。 (6 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高三年级9月期初调研检测 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