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1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含解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重难提升【新高考版】

(1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易混易错】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
文艺复兴 信仰宗教,反对宗教神学的世界观
宗教改革 以一个新的宗教权威代替天主教会与罗马教皇的权威
启蒙运动 反对教会的教权主义,对宗教持理性态度,主张信仰自由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议会是权力中心,拥有立法权;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习题跟踪】
1.据史料记载,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为了创作《蒙娜丽莎》,达·芬奇首先研究佐贡多夫人的心理,其次是勾勒素描,并进行数学计算,最后才动笔。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情感,达·芬奇曾经请到了钢琴师为她演奏,丑角为她表演。《蒙娜丽莎》的创作反映了作者( )
A.探索自然客观规律
B.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C.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D.反对蒙昧迷信与专制统治
2.14至16世纪,欧洲市场上择优选购和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自身的价值和力量,高雅博学之士希望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重商主义政策的普遍推行 B.经济发展提升了人的主体意识
C.开启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D.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3.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
A.破坏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C.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4.16世纪初,德意志威登堡大学的教授虽然主要由奥古斯丁修会提供,但学校的管理权却在世俗贵族腓特烈的手中。马丁 路德在其保护下获得教皇治权所不能及的学术空间,研究《圣经》及奥古斯丁的著作。这一状况( )
A.保障了德意志教育的自由化 B.彰显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优越性
C.利于推动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D.削弱基督教在欧洲社会的影响
5.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后,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激烈地表示:“人们正在注视着一个突然走红的天文学家,他力图证明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和诸星绕着地球转,这个蠢材竟然想把天文学翻个底朝天。”这表明,哥白尼的“日心说”( )
A.培养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B.冲淡了宗教改革的社会影响
C.颠覆了教会主张的宇宙观 D.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
6.18世纪后期,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在序言中说:“以下说法可能是不错的,即:几乎没有一种科学或技术,是不能以严密而合乎逻辑的方式来教给智力最不发达的人,因为绝大多数领域中的命题和规则都可以被分解成简单的概念,并按照紧密连接的次序来安排,其间维系的链条是决不会被打破的。”这体现出( )
A.文艺复兴推动科学文化进步 B.科学革命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
C.科学促使教育普及成为可能 D.逻辑学成功地改造了古典科技
7.1767年,德意志文学家莱辛创作了《汉堡剧评》,批判了王公贵族以及教会的腐败。他反对机械地模仿法国的戏剧,主张在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基础上,重建德意志民族戏剧。莱辛的主张( )
A.否定了法国启蒙运动的理念 B.折射出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现实
C.弘扬与丰富了西方人文精神 D.反映出德意志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
8.18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巴黎和外省出现了许多学院,这些学院组织聚会、倡导讨论、颁发各种学院奖,以表彰有建树的新思想。贵族夫人和有钱的资产阶级妇女也主持各种“沙龙”,对“旧制度”的抨击成为风气,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之间。这表明( )
A.新思想的社会基础广泛 B.社会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封建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D.启蒙思想逐渐得到传播
9.屈勒味林在《英国史》中提到,“英人之须借助于外国(荷兰)的海陆军以恢复昔日消磨于剧烈党争中的自由……尚是一件可耻之事,然……有它而后,多时未能解决的宗教及政治纠纷竟得基于大众的同意而得到圆满的解决”。材料中的“它”( )
A.出卖了部分国家主权 B.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D.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10.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成为美国的标志,在美国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美利坚文化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英国文化占主导,特别是语言与英国几乎一样
B.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C.独立战争过程中,“美利坚人”成为共同名称
D.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促进了美国文化形成
11.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维也纳会议后,德、意虽然又回到政治分裂局面,但两地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动统一的精英运动。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侵犯了德意两国的主权 B.使现代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C.传播了欧洲一体化的思想 D.激发了德、意的民族意识
12.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如普鲁士出版了《民族历史评论》。影响欧洲“历史学研究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开展 B.18世纪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
C.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关注 D.德意志统一引起欧洲史学界关注
13.1781年秋,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战败,消息传至英国国内,下议院强烈指责时任首相诺斯领导无方,并在随后通过了对诺斯的不信任案。结果诺斯在1782年3月27日辞职,成为史上第一位因不信任议案而辞职的首相。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
A.议会改革必要性的加强 B.破坏了英国的民主化的进程
C.三权分立的原则被破坏 D.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14.自部落时代以来,俄国农民就习惯了村社共耕共责的生产生活,“对村社精神的体认与吸收逐渐内化成自身独特气质”,因而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仍缺乏自我意识的觉醒。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
A.背离广大农民的利益 B.没有触及封建制度
C.对农民思想影响有限 D.加深了对农民剥削
15.美国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这表明( )
A.联邦政府的权力呈扩大趋势
B.三权分立原则仅体现在中央机构之间
C.美国总统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D.联邦制取代邦联制经历长期曲折过程
16.1868年10月,明治政府以京都府为试点制定了《京都府户籍仕法》,将城市町民(市民)和乡郡百姓分别编入“市中”和“郡中”户籍,并记载姓名和年龄、家族情况、户主与继承人、职业和财产等信息。随后京都府又制定了“士籍法”、“卒籍法”和“社寺籍法”。这些法律文件的制定(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保证了维新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C.利于稳定新政权恢复社会秩序 D.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时候,几乎任何一个新教教派的出现,都要依靠刀剑来求生存,都要通过一番血与火的洗礼。不同的教派之间经常出现兵戎相见的情况,互相之间视同仇敌,不共戴天。这种不宽容的现象尤其存在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在各类新教派之间,同样也是相互指责,甚至诉诸武力。因此,宗教改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各教派之间的偏见和仇恨,彼此都缺乏宽容精神,从而导致了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到了16世纪的后半叶,欧洲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德意志北部的诸侯和北欧诸国基本上都改信了路德教,英国确立了安立甘宗的国教地位,瑞士、荷兰等地成为加尔文教的天下,法国西南部地区的封建贵族们也信奉了加尔文教。
——摘编自赵林《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材料二:
1648年战争的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和约对宗教问题的规定是,以1555年的协定为基础确定教派的法定状况和占有条件;皇帝和帝国被取消充当宗教事务的仲裁当局;重申了“教随国定”的原则;等等。和约的规定把教派运动固定在已经达到的状况,反映了缔约者尽可能把宗教争执从政治事务中排除出去的努力。17世纪40年代后,宗教宽容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大多数人已经厌倦了宗教之间无休止的辩论和战争,科技发展和经济利益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宗教观念淡化;更多的宗教派别由宗教迫害转向宗教宽容,如英国清教和安立甘宗的和解。
——摘编自刘晓飞《浅析16—17世纪宗教宽容在西欧的发展》
材料三: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将理性宗教的思想进一步推向深入。他们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人类生活幸福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目标,而宗教理性即是推动信徒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上述目标,自觉摒除宗教蒙昧、狂热、专制等阻碍人类进步的因素。
——摘编自孙浩然《近代欧洲宗教宽容的起源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西欧宗教战争频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推动17世纪西欧宗教理性思想兴起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理性思想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璋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霍布斯阐述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之时,英国已经处在对君主制的持续不断的反抗中,似乎没有哪一个君主能满足包括罗马天主教徒、苏格兰长老会教友、清教徒和教友会教徒在内的不信奉国教者与英国国教教徒之间相互冲突的意愿。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和他的儿子查理一世(1625—1649年在位)控制的政府把海军和军事部门的钱都用完了,被迫召开议会要求得到更多的资金。议会的很多成员——地主、日益变富的城市商人、律师、清教徒和其他不信奉国教的教会成员,也包括国教的神职人员——都不愿意上缴国王强征的钱。当查理一世欲在未经议会同意的情况下征收赋税时,1640年议会势力向他发起了战争。最终,他被克伦威尔(护国公)领导的议会势力所处死。
——摘编自[美]霍华德·斯波德克《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典范,它们对世界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英国“光荣革命”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结束王权专制并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在随后的工业大革命中提供了政治保障;法国大革命虽然吹响了世界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主的号角,赢得了现实,却输掉了历史。人们自以为打破了旧制度,但在虚幻的新制度中过着旧制度的生活却不自知。
——摘编自蒋娅芳《英国“光荣革命”的渐进性与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比较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的社会政治及思想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与妥协”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1871年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
——节选自《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
材料二: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1871年统一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创作《蒙娜丽莎》,达·芬奇首先研究佐贡多夫人的心理,其次是勾勒素描,并进行数学计算,最后才动笔。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情感,达·芬奇曾经请到了钢琴师为她演奏,丑角为她表演。”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油画,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他注重通过画作传达人的情感,从提高人的地位的观点出发,摆脱了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旧传统,直接表现世俗的人物,从而为艺术创作打开了广阔的世俗生活领域。这反映出达·芬奇强调人文主义,肯定人们追求现实幸福生活,C项正确;材料中达·芬奇更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并非探索自然客观规律,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是理性的体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核心思想,排除B项;启蒙运动中反对宗教神权、等级特权,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理性万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14~16世纪,人们在市场上的自愿行为和相信自身的价值力量,希望得到普遍尊重。设问词为反映,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源自社会经济的发展,14~16世纪的欧洲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发展的时代,题干是人们的意识,而物质决定意识。故正确选项为B,重商主义政策主要是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排除A选项,欧洲政治近代化历程开始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于16世纪初,排除C选项。与题干14~16世纪的时间不吻合。故排除D选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主教在宗教改革前后权力的演变。宗教改革前,英国主教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弱化了王权;而宗教改革后,英国主教的权力受限,王权得到强化。这有利于英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是英国主教权力的变化,并未涉及民众的信仰问题,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时间不相符,并且材料所涉及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教改革前,英国就已经完成了封建化,由此可知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并不是由宗教改革催生的,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从材料“16世纪初,德意志威登堡大学的教授虽然主要由奥古斯丁修会提供,但学校的管理权却在世俗贵族腓特烈的手中。马丁 路德在其保护下获得教皇治权所不能及的学术空间,研究《圣经》及奥古斯丁的著作”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的德意志威登堡大学教育管理权受到封建管理者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削弱教会的控制,推动宗教改革起到促进作用,C正确;A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地理解,排除。故选:C。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后,就连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也对其进行指责,原因在于“日心说”颠覆了教会主张的宇宙观,也超越了宗教改革所允许的范畴,故选C项,排除B项。科学革命培养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排除A项;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的是牛顿经典力学,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据材料中的“严密而合乎逻辑”“紧密连接的次序”可知,狄德罗强调理性和秩序,体现了近代科学革命对世界观的影响,故选C;材料并非体现文艺复兴对科学的影响,排除A;材料未体现科学对教育普及的作用,排除C;材料与逻辑学和古典科技无关,排除D。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67年,处于启蒙运动高涨时期,启蒙运动反对教权主义和封建主义,而当时德意志处于分裂状况,德意志的所谓封建主义和教权主义,指的就是各地的王公贵族和教会势力,而莱辛重视戏剧的情感及民族性,有助于丰富人文精神,体现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C项正确。莱辛反对的是机械地模仿法国戏剧,并非反对理性,并没有否定法国启蒙运动的理念,排除A项;当时德国尚未统一,更谈不上民族国家形成,排除B项;由于德意志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能直接反击,所以借助文学的形式,提出启蒙主张,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这些学院组织聚会、倡导讨论、颁发各种学院奖,以表彰有建树的新思想”、“对旧制度的抨击成为风尚,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可知反对旧制度的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的发展情况,并未提及启蒙运动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深入人心”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的传播发展,不能得出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衰落的结论,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它而后,多时未能解决的宗教及政治纠纷竟得基于大众的同意而得到圆满的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称之为“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解决了英国的政治及宗教纠纷,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C项正确;“光荣革命”没有出卖部分国家主权,排除A项;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光荣革命”并未引发宗教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1787年联邦宪法促使北美大陆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D正确;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所以A错误;“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属于独立前的拉丁美洲状况,所以B错误;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一词就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所以C错误。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拿破仑战争不仅将具有数百年中央集权制传统的法国统治模式带到了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区,还激发了德、意两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意识,这使得两地人民,尤其是政治精英对维也纳会议后重回封建割据局面严重不满,迫切希望实现国家统一,故选D项;德、意当时都处于分裂状态,无法被视为两个主权国家,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现代法治意识,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统一”并不是指实现欧洲一体化,故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开始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故C正确,排除D。AB是人类走向科学的事件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781年秋,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战败,消息传至英国国内,下议院强烈指责时任首相诺斯领导无方,并在随后通过了对诺斯的不信任案。结果诺斯在1782年3月27日辞职,成为史上第一位因不信任议案而辞职的首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诺斯辞职是正当行为,D项正确;材料与议会改革没有关系,排除A项;根据英国内阁与议会的关系,首相可以辞职,排除B项;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排除C项。故选:D。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仍缺乏自我意识的觉醒,这说明农奴制改革对农民思想影响有限,C项正确;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这符合农民的利益,排除A项;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封建制度有所触动,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农奴制改革对农民思想影响有限,不能体现对农民剥削的程度,并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广大农奴,使得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农民的剥削,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再到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等,充分说明了联邦政府权力扩大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联邦政府和国会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原则,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总统仍有很大权力,排除C项:美国的联邦制取代邦联制,并未经历长期曲折历程,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改革了日本的户籍制度,加强政府对民众的管理,目的是稳定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故C选项正确。明治维新措施中实现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的措施是废藩置县,故排除A选项,明治维新政策的全面落实保障因素是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户籍制度改革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明治维新的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排除B选项,明治维新过程中推行的四民平等,主要目的是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D选项。
17.答案:(1)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宗教改革期间不同教派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在基层传播不平衡;民族国家的兴起;资产阶级同封建阶层之间,专制主权同教廷特权之间矛盾的加剧。
(2)因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教随国定”原则的重申;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宗教观念的淡化。
(3)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欧洲不同文明和宗教间的和平共处;推动了欧洲的和平发展;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解析:(1)关于16世纪西欧宗教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这种不宽容的现象尤其存在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在各类新教派之间……从而导致了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等可得出宗教改革期间不同教派的兴起。根据材料“德国北部的诸侯和北欧诸国基本上都改信了路德教,英国确立了安立甘宗的国教地位,瑞士、荷兰等地成为加尔文教的天下,法国西南部地区的封建贵族们也信奉了加尔文教”可得出民族国家的兴起。结合当时新教与旧教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可得出资产阶级同封建阶层之间的矛盾加剧。
(2)关于17世纪西欧宗教理性思想兴起的因素,可从材料二信息中得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后“教随国定”原则的确立,经济的快速发展,宗教观念的淡化。
(3)关于宗教理性思想对西欧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可从文明相处、人类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角度归纳。
18.答案:(1)构想:强调由民主国家主导公民教育;主张扩大受教育对象;以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意义:推动了近代法国教育的转型;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腐朽的教权;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舆论准备;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2)特点:将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与中国式公民教育紧密结合;由政府倡导,民间力量参与;具有明显的民主共和主义色彩。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西学东渐”的影响。
解析:(1)构想:据材料“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可知,强调由民主国家主导公民教育,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据材料“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可知,狄德罗主张扩大受教育对象;据材料“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可知,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据材料“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可知,强调对儿童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方能成为合格公民。意义:据材料“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并结合所学可知,强调由民主国家主导公民教育,推动了近代法国教育的转型;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腐朽的教权;据材料“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并结合所学可知,扩大受教育的范围,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据材料“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舆论准备;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2)特点:据材料“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可知,将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与中国式公民教育紧密结合;据材料“《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可知,由政府倡导,民间力量参与;据材料“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可知,具有明显的民主共和主义色彩。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西学东渐”的影响。
19.答案:(1)原因:英国封建专制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天主教、清教与英国国教的冲突;社会契约论等启蒙思想的传播发展。
(2)示例认识:革命与妥协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英国在资产阶级暴力革命后,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政权和平过渡,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实现英国政治、经济迅速近代化;法国通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方式,虽然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始终未能进入最发达国家行列。所以,把握好革命与妥协的关系,更能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已经处在对君主制的持续不断的反抗中”可知,英国封建专制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一“被迫召开议会要求得到更多的资金”可知,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似乎没有哪一个君主能满足包括罗马天主教徒、苏格兰长老会教友、清教徒和教友会教徒在内的不信奉国教者与英国国教教徒之间相互冲突的意愿”可知,天主教、清教与英国国教的冲突;根据材料一“在霍布斯阐述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之时”可知,社会契约论等启蒙思想的传播发展。
(2)首先,提出观点,结合所学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可知,革命与妥协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其次,进行阐述,从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展开,如英国方面,根据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结束王权专制并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可知,英国在资产阶级暴力革命后,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政权和平过渡,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实现英国政治、经济迅速近代化;法国方面,根据材料二“法国大革命虽然吹响了世界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主的号角……在虚幻的新制度中过着旧制度的生活却不自知”可知,法国通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方式,虽然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始终未能进入最发达国家行列。最后总结,如把握好革命与妥协的关系,更能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确立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政治体制;工业革命的发展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统治集团和资本家希望通过战争扩大生存空间;德国各阶层对种族优越论的认同;政府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宣传推动。
(2)体现了人们反思战争的灾难和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呼吁远离战争;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据材料中“1871年”“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的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及“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体现了人们反思战争的灾难和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呼吁远离战争;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1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含解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重难提升【新高考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