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6)医疗与公共卫生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单元检测卷(B卷)(答案)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下表是有关商代“巫医”的记载和考古发现。这表明当时中国( )
基本内容 出处
殷政,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百草,以备五味 《逸周书》
疫疡之时,医巫为贵,异口同辞,唯论药石 《抱朴子外篇》
墓葬出土卜骨3块及针灸医疗用具,墓主生前是位巫医 河北台西商代遗址墓葬
A.医疗卫生水平较高 B.防疫祛病有一定经验
C.中医药是文化瑰宝 D.神权与政权实现结合
2.甲骨文中记载:“己巳卜,兄(同‘兕’),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叀小羊(向鬼神祭祀)。”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 )
A.防控疫情的应对措施科学理性 B.占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
C.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 D.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
3.“筵”和“席”都是西周时期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再将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这一举措有助于( )
A.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 B.规范民众日常行为
C.扩大儒学的社会影响 D.缓解贵族内部矛盾
4.伏翼(蝙蝠),“齐人呼为仙鼠,仙经列为肉芝”,古人称之为长寿之药。《本草纲目》指出,食用伏翼长寿的说法“乃方士班言也”,南朝陶弘景等人迷信前人讹说实乃迂腐。由此可见,李时珍( )
A.在探求中药方面师古而不露古 B.对传统中医药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创新
C.注重将实地考察和理论相结合 D.“博采众家之言”才成就了一家之说
5.史书记载,雍熙元年(984年)九月,宋太宗对宰相宋琪说:“今岁西成,四方大稔,人民亦无疾疫,皆上天垂佑所致,当与卿等力行好事,以答天意。”这说明宋初统治者对瘟疫的认识
A.缘于防疫救治体系的完善 B.体现了道德教化的初衷( )
C.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D.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
6.乾隆时官修《医宗金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进行考订,还征集了许多新内容,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著作。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质疑流传数千年的脏腑学说,将人体内脏解剖研究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25种,极大促进中国解剖学的发展。据此可知,清代医学( )
A.呈现出复古与开新的特点 B.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
C.著作凸显中西医融会贯通 D.种类繁多且医著普及
7.清朝首任驻外大使郭嵩焘在其《使西纪程》中记载了人体解剖、外科消毒等情景。出使西欧的洋务官员薛福成认识到中西医理不同,各有所长。李鸿章聘请西医治好夫人痼疾,更信奉西医,公开支持西医。上述情况( )
A.说明西医比中医更先进 B.促进了西医在中国传播
C.挑起近代中西医的论争 D.改变民众对西医的认识
8.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旨在强调( )
A.中医可借鉴西医培养模式 B.中医治疗效果远远低于西医
C.中医传承方式远胜于西医 D.中西医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
9.北半球的气候自14世纪开始变冷,在1470—1520年形成一个“冰河期”……然后就是黑死病(鼠疫)……人们曾举办过无数的宗教活动,希望通过忏悔和祈祷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但这都无济于事。这可以用来佐证( )
A.西欧国家民众的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B.文艺复兴的兴起得益于天主教会衰落
C.宗教改革是欧洲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D.启蒙运动发生的催化剂是瘟疫的传播
10.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
A.降低了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推动了公共卫生的建设
11.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广州市公、私立医院赠医时间表。由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医院名称 赠医时间(周日及例假除外)
中山大学第二医院 每日上午 11 点-12 点(药费从廉)
光华医院 每日上午 11 点一下午1点(药费从廉)
妇孺医院 每周一、四上午 10 点(筹金半角,药费薄收)
博济医院 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每日上午 10 点一12 点妇科、产科每周一、一、五下午2 点-4 点;牙科每周二、四下午3 点-5 点(诊金免收药费从廉)
A.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B.医疗慈善救助成为政府应尽的责任
C.社会力量是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 D.医院服务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13.青霉素诞生于二战期间,堪称抗感染类“神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产青霉素产能有限且质量不佳,而进口价格却贵如黄金。在苏联的帮助、政府的重视与爱国专家的努力下,1958年6月,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局面被打破。据此推知( )
A.苏联为中国培养大量科技人才 B.新中国医疗事业得到发展
C.中苏合力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 D.新中国外汇收入大幅提升
14.“9·11事件”后,美国专家认为:公共卫生安全是和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一样重要的国家安全。即使生物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暂时没有出现,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也可防治疾病,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主要说明( )
A.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国家安全需要 B.建立公共安全卫生体系可预防疾病
C.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 D.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领先世界
15.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
A.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
C.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
16.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5年的76.34岁,其中促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因素有( )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健康状况改善②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已经消失
③公民的卫生与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多次严重的鼠疫,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因此.16世纪以来,英国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逐渐由消极转向积极。1518年,政府通过了防疫法令,要求患者必须在家里的窗户上放置几束麦秆作为隔离40天的标志。其家人上街时也必须手持白色木棒来标明身份。同时.政府专门设立公共卫生事务中心来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咨询服务,新建或重建了5家医院来收治患者、救助穷人。
1603年,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要求被感染人群隔离在自己住所里;任何患有瘟疫的人在街上游荡将被重罪处罚,严重者处以鞭刑。这使得61%的死亡者都发生在家庭成员内部。此外,英国逐步建立起郡.教区两级防疫机构,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疫情监控体系。英国政府在防疫的同时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使得防疫体制相对完备。在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王俊周《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概括16世纪以来都铎王朝防治疫情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都铎王朝的防疫措施。(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现代殖民主义开始寻求香料贸易,异国热带植物同样是欧洲人追逐的热点。1563年葡萄牙人创作的《药材和药品的对话》是欧洲第一本讲解印度疾病和药物知识的著作。欧洲医学者整合来自美洲、非洲原住民的传统医学,将其纳入自己的医疗体系。17、18世纪欧洲战争频发,这些战争中大多数人死于疾病而不是作战。预防性卫生事业的推广,有利于降低欧洲军队的死亡率。
蒸汽轮船和火车的出现为疾病全球化创造了条件。19世纪的几次霍乱大流行使欧洲开始推动建立国际卫生标准和组织。这一时期,欧洲医学认为炎热气候是不利于健康的,产生了热带种族的懒惰散漫。疾病全球化以及惊人的死亡率,既催生了细菌学和疫苗学,又让种族歧视以一种貌似科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19世纪晚期,殖民主义扩张的动机发生重大变化,不再只关切热带地区欧洲军队和移民的健康,帝国力量开始使用药物,将其作为从新臣民中赢得支持的一种方式,以平衡殖民统治的强制性特征,并建立一种比单靠政府更广泛的帝国霸权。现代工业制造的药品和疫苗之推广成为殖民扩张的重要部分。
——据[英]普拉提克 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整理
以“现代西方医学与殖民主义的关系”为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伴随着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洲的脚步,欧洲流行病也悄悄地潜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它造成了北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锐减,便利了欧洲人的侵占。面对这些完全陌生的疾病,印第安人失去了抵抗力和主动权。现实使印第安人在心理上受挫,他们丧失了对传统信仰的信心,陷入了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开始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并在“身后留下了社会和经济上的混乱”,撕裂了由紧密的亲戚关系网络联结和相互作用而成的印第安社会组织。疫病肆虐后的部落村庄重新组合成混合不同部落、语言、文化的新群体,这对于塑造后来的印第安人社会及北美大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洪玲艳《欧洲流行病入侵与北美印第安人社会变迁》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鼠疫、天花等传染病流行,东北地区大量群众感染。东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多样。医疗机构匮乏、缺医少药的状况使不少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控制。东北地区的卫生环境较差,易引起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据调查,东北地区的乡村没有井盖的水井占80%,在抽查的33个井中,多数因井水中含有大量硝酸、氨等而不能使用。当时,人们还认为鼠疫是瘟神下界,可使用水银、红矾等方式治疗,结果不仅延误了对病人的治疗,更使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之,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在东北等地投掷带有鼠疫、霍乱等多种病原体的物体,加剧了当地疫情。面对疫情,东北地区党和政府发布一系列重要指示,召开相关卫生防疫会议,全力动员群众参加疫病防治工作。在加强医疗基础建设的同时,逐步构建起有效的三步联动机制(接种预防—疫情报告—病人隔离),从而使东北地区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
——摘编自陈松友、巩瑞波《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疫病防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流行病入侵对北美印第安人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及疫病防治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农村缺医少药,传染病、地方病肆虐,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十分低下。1965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病床的分布,1965年农村只占总数的40%,1975年提高到60%。同时大批城市医疗专业人员组成巡回医疗队奔赴农村,为提高农村基层卫生组织防治疾病水平、培训赤脚医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68年底,毛主席又批示推广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合作医疗经验,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生产大队(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中国农村这次卫生革命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摘编自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材料二:“美国医疗体系一直在向医学专业和医疗机构的利益妥协,国家未能对公共项目进行控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零敲碎打的监管手段来控制随之而来的价格飞涨,然后,作为最终手段,政府削减了公共项目并让医疗回到私营部门。取代公共监管的是私人监管,取代公共规划的是公司规划。这就是美国医疗现在看上去正走向的未来。”这是《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的作者美国保罗·斯塔尔在1982年出版时留下的预言。
——摘编自姚泽麟《美国医疗:如何同时成为这个国家成就和挫败的象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什么盛赞“中国模式”。概括“中国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你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巫医”的医疗防疫方法及针灸医疗用具,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在防疫祛病方面已有一定经验,B项正确。从“巫医”之名可知此时期的医疗卫生水平较低,排除A项。中医药学的形成是在两汉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神权与政权实现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甲骨文中记载“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可知,殷商时期已经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故选C项;“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这一层面只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防疫的意识,未能体现出整体的科学与理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占卜中的甲骨文反映出殷商时期的部分史实,而非强调占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排除B项;标志着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的医学书籍是《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创作年代是先秦至汉,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人一案”“分开进食”等信息可知,西周时期,贵族宴饮时实行分餐制,这有利于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故A项正确;B项中“民众”的说法与题干中的关键词“贵族们”不符,排除;儒学形成于春秋晚期,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食用伏翼长寿的说法乃方士所言也”,南朝陶弘景等人迷信前人讹说实乃迂腐”可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蝙蝠是长寿之药的说法是错误的,而且认为陶弘景等人迷信前人说法都属于迂腐,说明他不盲从古人,A项正确;李时珍是对前人的说法中的谬误进行纠正,没有涉及对中医药技术的总结和创新,也没有涉及实地考察的内容,排除BC项;李时珍是在驳斥前人说法中的谬误,不能体现“博采众家之言”,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统治者对瘟疫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皆上天垂佑所致”“以答天意”可知,宋太宗对瘟疫的认识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宋初防疫救治体系还谈不上完善,故排除A项,宋太宗对瘟疫认识的初衷是维护统治秩序,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本主义,故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对历代医书进行汇总修订并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促进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反映了清代医学呈现出复古与开新的特点,A项正确;《医宗金鉴》的修订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但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医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医著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名流对西医的介绍、看法及态度,这会促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中西医各有所长,并不能说哪个更先进,排除A项;材料所述情况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而非挑起近代中西医之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在此之前民众对西医的认识,“改变”无从体现,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薛福成通过中西医发展的对比,进而得出西医的培养、传承优于中医的结论,主要是强调中医可借鉴西医培养模式,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西医的治疗效果,排除B项;材料与中西医结合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欧洲气候变冷和黑死病促使人们的信仰产生动摇,这种对信仰的质疑推动了宗教怀疑,C项正确。“开始出现”不能得出,排除A项;题干与文艺复兴无关,B项排除;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A.材料只是反映了英国大城市,死亡率超出了出生率,并没有涉及人口的平均寿命。B.从材料中的及供水系统的改进说明以前有供水系统。C.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城市化进程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而不是破坏的结果。D.从材料可以看出,因为工业革命是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较快,公共卫生建设没有跟上,所以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卫生建设,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医院赠医时间表可知,医院在固定时间开展赠医活动,兼顾了社会效益,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赠医活动的安排,无法得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政府的责任,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或体现社会力量的地位,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由“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可知,新中国的种痘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可知,新中国得到了民众的认同,B项正确。由“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可知,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A项错误。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题干材料与此无关,C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主生产青霉素有利于降低用药成本,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患者受益,体现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援助的具体措施,A项排除;材料只体现进口青霉素价格较贵,未涉及西方的技术垄断,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我国外汇收入情况,无法推出D项结论。
14.答案:C
解析:命题透析本题以美国专家有关公共卫生安全认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公共卫生安全是……重要的国家安全”“也可防治疾病,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信息可知,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C项是最佳选项,C项正确;A项中“国家安全需要”、B项中“可预防疾病”能部分反映了材料的观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可以看出医疗水平的高低跟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A项正确;医疗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状况,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推动了人民卫生意识的增强,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民生建设,努力构建医疗体系,这也有利于民众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故①③④正确;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仍然存在,②明显错误。故选:C。
17.答案:(1)措施: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咨询服务;设立医院收治病疫患者;通过立法标明病患家庭的身份;对被感染者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建立严密的疫情监控体系;注重解决与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
(2)评价:有效防止了疫情的蔓延,减少了疫情在英国的爆发;是在被动的条件下采取的(或立场由消极到积极);注意防疫措施的不断完善;较为完备的防疫体制为其他国家的防疫斗争提供了借鉴;但是,家庭隔离缺乏救济措施,死亡率较高(或缺乏人道)。
解析:(1)根据“政府专门设立公共卫生事务中心来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咨询服务”“新建或重建了5家医院来收治患者、救助穷人”“其家人上街时也必须手持白色木棒来标明身份”“要求被感染人群隔离在自己住所里”“英国政府在防疫的同时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使得防疫体制相对完备”可知,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咨询服务;设立医院收治疫病患者;通过立法标明病患家庭的身份;对被感染者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建立严密的疫情监控体系;注重解决与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有效防止了疫情的蔓延,减少了疫情在英国的爆发;是在被动的条件下采取的;注意防疫措施的不断完善;较为完备的防疫体制为其他国家的防疫斗争提供了借鉴;但是,家庭隔离缺乏救济措施,死亡率较高。
18.答案: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发展,带来全球物种交换和疾病传播,欧洲整合各地传统医学纳入西方医疗体系;17、18世纪欧洲战争频发,催生预防性卫生事业。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疾病的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医疗合作的开展;技术进步促进了细菌学、疫苗学和现代制药工业的兴起。工业革命增强了列强殖民扩张的实力,医学研究也为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药品、疫苗的推广有助于缓和列强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成为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维系殖民统治、建立殖民霸权的重要手段。
现代西方医学在殖民扩张、殖民战争以及殖民统治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种族歧视色彩,与医学精神背道而驰,但客观上现代西方医学也推动了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以“现代西方医学与殖民主义的关系”为视角,围绕殖民主义与现代西方医学发展的关系解读材料,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可以确定殖民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现代西方医学的进步这一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和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和阐释。
19.答案:(1)影响:造成北美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深刻影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心理状态;加速了印第安人内部的重组,冲击了传统的权力结构;对后来印第安人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2)原因:医疗设备匮乏;民众缺乏卫生意识,卫生环境较差;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朝鲜战争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特点:党和政府的重视;重视群众参与;措施较为全面且成效显著。
20.答案:(1)说明: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
原因:党和国家重视人民健康,并做出相关部署;各级地方认真贯彻实行各项医疗政策;采取恰当方式培训基层医疗人员;注重医疗体制的试验创新,并适时推广。
(2)问题:医疗由私营部门掌控;国家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医疗价格高。
根源: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代表有产者利益,而不是为人民服务,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是为人民谋幸福。
解析:(1)第一小问,本问要求回答“中国模式”的优点。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材料“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大批城市医疗专业人员组成巡回医疗队奔赴农村”“培训赤脚医生”“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分析总结。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价格飞涨”“取代公共监管的是私人监管”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源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6)医疗与公共卫生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单元检测卷(B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