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1949年9月,《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保护工人、农民、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和私有财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强调“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方针,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利用”与“限制”。新中国此举( )
A.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B.凸显社会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C.得益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D.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2.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被毛泽东称为“天书”的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这本签名册纵43厘米、横32.5厘米,共82页,留下了644位代表的珍贵签名。这份“天书”( )
A. 体现了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 B. 反映出群众参政热情高涨
C. 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D. 是筹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
3.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国名、国旗、国徽和代国歌,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将其作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由此可知,政协会议的主要功能是( )
A.实现政治重建 B.建设社会主义 C.确立工农联盟 D.巩固新生政权
4.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我国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各条战线都兴起了生产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抗美援朝爱国运动( )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推动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5.下表为1951年10月全国火柴工厂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火柴厂类型 数量/家
公营 30
公私合营 9
私营 174
A.需要加大公私合营力度 B.火柴行业生产过剩
C.社会主义改造卓有成效 D.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6.1964年10月举行的不结盟运动第二次会议通过的纲领,要求联合国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典化。次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宣言称:没有一个国家有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其他任何国家的内部或外部事务。这说明( )
A.世界和平得到了充分保证 B.中国开始主导国际外交规则制定
C.中国外交政策走向了成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广泛认同
7.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有意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有效的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这次会议( )
A.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D.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8.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9.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 )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宪法规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954年宪法体现哪两大原则?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专政同过渡时期的情况和任务相适应,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期“人民”主要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材料中“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举措,这有利于团结民族资本主义和工商业者,发展生产,推动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因此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故D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故A项排除;材料并未强调要改造或消灭私有制,不能“凸显社会主义革命的紧迫性”,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C项因果颠倒,排除。故选:D。
2.答案:D
解析: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任务是筹备建设新中国,因此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的“天书”是筹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D项正确;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无法体现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排除A项;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的签名无法体现群众参政热情高涨,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标志是1949年9月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及所学可知,1949年9月的新政协,选举了新政府并确立了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这有助于重新建立政治秩序,故选A项;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B项;当时工农联盟已经存在,不需要政协会议的确立,排除C项;政协会议的主要功能是建立新政权,而非巩固新政权,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我国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各条战线都兴起了生产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A项正确;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B项;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是外交层面,材料反映的抗美援朝运动是国内的一场爱国运动,排除C项;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是在1957年,与朝鲜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1949—195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私营火柴厂是当时中国火柴行业的主体,不符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现实要求,因此需要加大公私合营力度,故选A项;材料仅提及火柴厂的总数和不同类型火柴厂的数量,无法体现火柴行业的生产状况,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故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故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结论,1964年的不结盟运动第二次会议,要求联合国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典化。次年12月大会通过的宣言就涉及该原则的表述。从而可以看出,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影响,得到广泛认同,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进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宣言,不能就此说明世界和平得到了充分保证,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国主导外交规则内容,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影响,但与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材料“还有效地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表明这次会议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得出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故选D项:促成印度支那问题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排除A项;推动朝鲜问题和平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排除B项;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合作的是“一边倒”政策,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注意其时间背景,1953年为1954年的前一年。我们知道1954年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对人口普查的选举人民代表做了准备。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陷入政党斗争”和“一党体制”可见其所指应为中国的政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政党制度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A选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故B选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故CD选项错误。
10.答案:(1)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或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1)第一小问的性质:可从材料一中的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可知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或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第二小问意义: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宪法规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小问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随堂小练(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