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古代的商业贸易
1.两河流域的乌尔城遗址出土了一块某商人亲手记账的石板。上面记载他向另一名商人借了一百盎司白银,投资在一个为宫廷及神庙提供面包和谷物的烘焙店里。三年后不仅连本带利还清了债务,还拥有该烘焙店的股权,持续获利。这体现了古巴比伦时期( )
A.民间高利贷盛行 B.宫廷生活的奢靡
C.崇富思想的弥漫 D.商人的理财智慧
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3.公元前1000年的一份纸草文献上书写:男奴隶西姆,从善良的织布匠哈甫家逃走了……西姆身高5英尺2英寸,红脸,茶色眼珠……如果谁能把他带回哈甫的店铺来,赏一个金币。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哈甫总是应诸君的要求织出最好的布匹来。对此最为合理的推断是( )
A.古埃及具有商业契约精神 B.古巴比伦黄金流通范围广
C.古希腊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D.罗马帝国奴隶制走向崩溃
4.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苏轼提出“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其中所蕴含的外交思想和政策导向体现在( )
A.朝贡贸易 B.蒙古西征 C.西学东渐 D.闭关锁国
5.758年,唐肃宗任命第五琦推行盐政,他仿照汉朝桑弘羊的盐法,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榷盐法。762年,盐铁使刘晏改革盐法,创立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通商法。这一改革( )
A.废除了盐铁专卖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减少了财政收入 D.体现了官商分利
6.隋唐时期,家内仆役往往是世袭奴婢,宋朝时则更多来自雇佣。隋唐时期的无地农民须依附于地主进行生产和生活;宋代无地农民只需与地主签订契约,租地生活,很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材料反映了宋代( )
A.门第观念的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庄园经济已解体 D.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7.有学者称,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关注,改变了唐代“任依私契,官不为理”的传统……然而这项政策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发展,这正是直到明清时期也未能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学者意在强调( )
A.宋代契约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B.宋朝社会的契约精神比之前代有较大的进步
C.契约阻碍了经济向自由化发展
D.政府的契约政策适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
8.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
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初;上海港成为全国八大对外贸易口岸中地理位置最北的一个,是东北亚国际往来的必经港口,同时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出现了不少热衷于海上经商的权贵和大族。元朝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和商税收入,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设立市舶司,次年,在朝廷下诏书招徕番舶前来贸易的同时,也有垄断海运的权责大族通过派遣“家容叫干人”等出海贸易,有些甚至还委派船总管分赴各国。《松江府志》称元代“江南数郡顽民率皆私造大船出海,交通琉球、日本、满剩、交趾诸莓,往来贸易,悉由上海出入,艳方赖以富饶”。
——摘编自张晓东《古代上海的大族与海上航运一一以元代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元沿袭宋代,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市舶机构。1291年,元朝政府以“亡宋市舶則例”为基础,着手制定新的法則。1278年,元世祖通过泉州市舶司向海外宣布“诚能来朝,联將宠礼之其往來互市,各从所欲”,还废除了宋代以来的博买政策,降低了抽解比例,容许荟商越诉。1314年,修订颁布的《市舶则法》强化了市舶司职能,舶商欲出海贸易,除要申请公据外,还要“召保舶牙人保明”,“舶商下海开船之际,合令市舶司轮差正官一员,于舶船开岸之日,亲行检视各大小船内有无违柴之物”。元末设置“船户提举司十处,提领二十处”,以加强对船商的管理。
——摘编自程皓《论元代市舶制度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代上海地区外贸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市舶司的特征,并分析元代上海地区得以“富饶”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商人的该商业行为,是集借贷、投资、入股、还贷、盈利于一体的成功案例,体现了该商人高超的理财智慧,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借贷,并非“高利贷”,排除A项;为宫廷提供面包和谷物,不能体现宫廷生活的奢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乌尔城某商人的投资理财过程,并不代表当时崇富思想弥漫,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选择A:根据材料可知,在很早之前,巴比伦、罗马、伊斯兰、中国这些世界主要文明区域的商人都在使用信贷工具。排除B:材料是强调商人在使用信贷工具,没有涉及信贷工具是否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排除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纸草文献为一则广告,内容是寻找一个名叫西姆的奴隶,写明将奴隶带回的奖赏,体现了商业契约精神,A项正确;纸草文献写明将奴隶带回的奖赏是一个金币,但仅凭此不能说明黄金流通范围广,排除B项;材料所述发生在古代埃及,不能体现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情况,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正其谊不谋其利”“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可知,董仲舒主张正视外国友谊但是不以谋利为目的,苏轼对外国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等交往,不强求,这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征,体现了厚往薄来、倍尝其价的特征,故选A项;董仲舒和苏轼分别是汉代和宋代人物,与元代蒙古西征没有直接关系,且蒙古西征与材料“去着不追”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西学东渐发生于明清之际,其与“明其道不计其功”不符,且西学东渐多为学者或传教士,与外交关系不大,排除C项;闭关锁国发生于明清时期,其与材料“来者不拒”等信息无关,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刘晏改革盐法,将盐的产销权部分下放给了商人,由民制,官收、商运、商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商人的优势,提高盐的销售效率和范围,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也体现了官商分利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改革并没有废除盐铁专卖,只是在专卖制度下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刘晏改革盐法的措施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并没有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项;这一改革提高了盐的销售效率和范围,会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契约精神的相关知识。A材料中“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关注”,说明宋代契约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但不是学者强调的重点,故A错误;B材料中“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关注”,说明宋代契约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但不是学者强调的重点,故B错误;C.材料中“然而这项政策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发展”,说明契约阻碍了经济向自由化发展,但不是学者强调的重点,故C错误;D.材料中“然而这项政策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发展,这正是直到明清时期也未能促进经济结构大变动,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说明政府的契约政策适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故D正确。
8.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控西夷数万里”“尚忠信而笃敬”“固唐虞三代之邦”可知,茶马贸易起到的作用是通过茶叶使得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认同,故选C项;题干中的“茶叶疆域”与明朝的疆域范围不是一个范畴,是无形的,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中华民族范围内的“夷夏之交”,而不是与其他国家间的“宗藩”秩序,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中华民族范围内的“夷夏之交”,而不是与其他国家间文化交流,排除D项。
9.答案:(1)影响:改善了对外交往条件;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壮大了商业权贵和大族势力。
(2)特征:沿袭前代并有所突破;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重视法律保障;管理职能得到强化。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政府重视;海外交通网络完善;市舶司等外贸机构的设置。
解析:(1)影响:据材料“交通琉球、日本、满刺、交趾诸蕃”得出改善了对外交往条件;据材料“往来贸易悉由上海出入”得出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据材料“高度重视…商税收入”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有垄断海运的权贵大族通过派遣‘家客干人’等出海贸易”得出壮大了商业权贵和大族势力。
(2)特征:据材料“元沿袭宋代……着手制定新的法则”得出沿袭前代并有所突破;据材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市舶机构”得出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据材料“修订颁布《市舶则法》”得出重视法律保障;据材料“强化了市舶司职能,舶商欲出海贸易,除要申请公据外,还要·召保舶牙人保明”“市舶司轮差正官一员,于舶船开岸之日,亲行检视各大小船内有无违禁之物”得出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原因:据材料“上海港成为全国八大对外贸易口岸中地理位置最北的一个,是东北亚国际往来的必经港口,同时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得出地理位置优越;据材料“元朝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得出政府重视;据材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市舶机构”得出市舶司等外贸机构的设置;结合所学得出海外交通网络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