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美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面奉行中立政策,实际却站在日本那一边。战前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这一行径旨在( )
A.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B.借日本之手扩大侵华权益
C.巩固美日的同盟关系 D.维护其在华的“势力范围”
3.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 )
A.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C.中国完全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4.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
A.外来侵略促进国家意识觉醒
B.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5.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 “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 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 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 ”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 )
A.清军的战斗力不强 B.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C.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6.下表中的史事可以说明( )
时间 事件
1874年 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
1879年 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
1885年 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
1894年 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A.日本已经侵占中国腹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日本提出“门户开放”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7.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B.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
C.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8.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
D.仅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9.徐中约认为“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化政权……”,其中的“这场败仗”和“自强运动”分别是指( )
A.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C.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戊戌变法
10.仔细分析下表,出现甲午战争前后外资在华设厂和投资数据变化的是( )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1895—1913年间)
外资在华设厂数量 192家 1366家
外资投资总额 2000万元 10215.3万元
A.增开重庆、苏州等为通商口岸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列强掀起划分“势力范围”狂潮
11.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英国和美国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2.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脆弱,并打破了一段时期以来列强在东方所取得的暂时均势。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的对象,争先恐后地输出资本,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后( )
A.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B.侵华国家由一国变成了多国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二、材料题
1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战争开始】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侵略加剧】
材料二: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忙于庆典。与此同时,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政府遭到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西直门墙上写下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指出材料二英法两个强盗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及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材料三中的“割地”具体指什么?这一行为的危害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简示图(部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中的通商口岸是在签订什么不平等条约后被迫开放的,对比两图,分析指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简表
项目 1894年前 1895—1900年
外国在华开设工厂 80家 933家
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 2800万元 5.2亿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趋势,并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这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巨额赔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空前大规模的勒索。……使馆界的设立,成为中国的“国中之国”,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大沽等地炮台的拆除,京榆铁路驻扎外国军队,清政府亦完全处于帝国主义军事控制之下了。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列强对华侵略给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A D D D B C C
题号 11 12
答案 D C
1.D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绘制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D项正确;日本没有占领中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日本制图技术高超,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美国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可得了美国是从自身的利益考虑,想要借日本之手扩大侵华权益,B项正确;“门户开放”在甲午之后,也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美日并不是同盟,排除C项;D项不是美国的目的所在,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依据题干“1895年”可知,这一年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D项正确;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是在1900年,排除B项;中国完全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以往人们不知道国家,随着外国的侵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国家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说明随着外国的侵略,人们的国家意识逐步觉醒加强,A项正确;材料表明外来侵略唤醒了中国人的国家意识,与闭关锁国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外来侵略唤醒了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没有提及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排除C项;材料表明外来侵略唤醒了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没有涉及国人学习日本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恭亲王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再结合所学可知,恭亲王是清朝的重臣,没有认识到日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还寄希望于其他民族、国家对清政府的帮扶,阻止日本的侵略,可见,这则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D项正确;中国正在推行洋务运动,战斗力有所增强,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清军战斗力的描述,排除A项;此时,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军事战斗力强大,但日本军事力量在材料中未进行描述,无法得知其是否强大,排除B项;清政府内部不团结,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结合所学可知,从1874年开始,日本策划侵略中国台湾、中国藩属国琉球、制定扩军计划、出兵藩属国朝鲜,进而发动甲午战争,侵略中国。因此这些史事表明日本早就蓄意谋划侵略中国,D项正确;1894-1895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材料论述的是该事件的背景,排除A项;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筹建近代海军,但材料反映的是日本蓄谋侵略中国,排除B项;美国提出门户开放,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D项正确;“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陈述的是客观历史,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陈述的是客观历史,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陈述的是客观历史,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主要在东南沿海,到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B项正确;近代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扩大到内地,并非“由内地扩大到了沿海地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但此后逐渐深入内地,并非“沿海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排除C项;近代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先沿海后内地,并非“仅限东部沿海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据材料“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化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六十年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而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于1898年以失败告终,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前后外资在华设厂和投资数据变化”可知,外资在华设厂数量从甲午战争前的192家激增到战后的1366家,这一数据的显著增长表明,外资在华的工业投资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外资投资总额从战前的2000万元增长到战后的10215.3万元,这一巨额的增长也反映了外资在华投资的显著增加。《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首次明确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直接投资设厂,这极大地推动了外资在华的工业投资,C项正确;“增开重庆、苏州等为通商口岸”虽然为外资进入更多地区提供了便利,但它更多地是扩大了外资的贸易范围,而非直接促进工业投资,排除A项;“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是战败后的经济赔偿,与外资在华设厂和投资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列强掀起划分‘势力范围’狂潮”加剧了列强在中国的竞争和扩张,但它更多地是体现在政治和地缘战略层面,而非直接促进外资在华的工业投资,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可知甲午战后各国在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在华建厂合法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这就导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D项正确;题干主要说明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没有涉及“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没有涉及侵华的具体国家,排除B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的对象,争先恐后地输出资本,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华国家由一国变成了多国”,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开辟的通商口岸,标志着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3.(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火烧圆明园。
(3)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潮列岛给日本;
危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详解】(1)战争:根据材料一“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意义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二“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罪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3)割地:根据材料三“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政府遭到惨败”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1)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变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2)趋势: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原因: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3)影响: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详解】(1)条约:根据材料一图一开放的是广州、厦门、福州等地可知,条约是《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根据材料一图二开放的重庆、沙市等地可知,条约是《马关条约》。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变化:根据材料一图一与图二通商口岸的变化可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2)趋势:根据材料二,1894—1900年外国在华开设工厂和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可知,1894—1900年外国在华开设工厂大幅增加,说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3)影响:根据近代中国列强对中国发动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性质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三“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可知,政治上: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完整,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根据材料三“巨额赔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赔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空前大规模的勒索”可知,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