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单元质检卷(A卷)(答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华文明早期,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现象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河南洛阳发掘的二里头遗址,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区、平民生活区。有的墓葬随葬品很多,有的墓葬一无所有。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夏朝( )
A.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进行分封 D.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良渚遗址发现稻谷、绢片残存 中国农业、手工业领先世界
B 启承父位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C 汤建立商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D 武王伐纣 使西周走向灭亡
A.A B.B C.C D.D
4.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5.《左传》中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记载,这一史料反映西周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县制
6.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7.东周时期,周桓王因不满郑国不来朝觐,率军征讨,结果战败而归。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周王室权力衰微 B.郑国国君成为霸主
C.周桓王霸道好战 D.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8.“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下列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巩固了周王室 B.给社会带来了灾难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称:“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凭此“义”率先称霸的是( )
A.宋襄公 B.齐桓公 C.越王勾践 D.楚庄王
10.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11.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诸侯国数以百计,到春秋末期就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
12.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涌现。众多出土的战国铁农具(见下图),展示出当时已经发明的层叠铸造技术。上述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
A.冶铁业 B.青铜业 C.纺织业 D.煮盐业
13.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14.察历史变化,思发展根源。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器牛耕应用、推广 B.公田变为私田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确立
15.《商君书·赏刑》载,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以至于秦国人听到战争“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以上现象的出现源于商鞅变法( )
A.国力尚弱,粮草不足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激发斗志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6.春秋时期,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 D.李斯
17.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 D.统一思想
18.战争是血腥的,但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它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若给下列人物颁发诺贝尔和平奖,谁最适合( )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19.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适逢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便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其意在( )
A.强调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同祖同宗 B.表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领先世界
C.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令人震撼之美 D.展示“一起向未来”的价值认同体系
20.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下图文物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的变革时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8分)
【阅读表格】
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治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制作等部门发展起来。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商业
(1)根据表格信息,分析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进步的主要表现。(4分)
(2)表格中三项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4分)
【解读成语】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时,晋文公以报答楚王当年的接待为由,命令晋军后退“三舍”(九十里),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被迫向吴王称臣,忍受三年屈辱后才被遣送回国。回国后,勾践立志雪耻,睡在铺满柴草的床上,坐卧都要舔尝苦胆以告诫自己不要忘了亡国之耻。经过长期准备,勾践终于灭掉吴国。
问鼎中原:楚庄王为讨伐外族来到洛邑,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由于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所以楚庄王的做法遭到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3)概括上述成语共同反映的主题。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与上述主题有何关系?(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主题。(4分)
【升华情感】
(5)从“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复国”中,你有何感悟?(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孔子大事记
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公元前522年,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公元前500年,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大司寇。
公元前497年—前484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前479年,归鲁以后,孔子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3岁。他的言论由其弟子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构建孔子生平的知识结构。(5分)
(2)后人评价孔子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请你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50字左右)(7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尊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编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二: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摘编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材料三: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视为国家的权力,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字的价值。(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作为一个中学生,请你为保护中国传统汉字文化提出建议。(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高超工艺的精品】
材料一
(1)说出这两件青铜精品铸造的时期并指出图2所示青铜器的地位。(4分)
【中华文明的载体】
材料二 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收以及病疫等都会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
(2)上图甲骨上所刻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请说出这种文字的特点和地位。(5分)
【巧夺天工的工程】
材料三 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部位主要作用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3)指出材料三中描述的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这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据材料三的相关说明,说说这项水利工程具有什么功能?(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禹传子,家天下,夏朝的第二位国君启继承了父亲大禹的位置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由此可知,这一现象开始于夏朝,A项正确;商朝、周朝和秦朝都在夏朝之后,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可知其意为分封亲戚到(边疆)来保卫周国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选项C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A排除;王位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B排除;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D排除。故选C。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平民、奴隶和土地分封给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因此商周末年的平民既不是王室,也不是功臣,同时又是先代的遗民,因此按照宗法与分封的原则,是最不可能被封为诸侯的,B项正确;ACD甲丙丁均可能被封为诸侯王,排除AC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东周时期,周桓王因不满郑国不来朝觐,率军征讨,结果战败而归”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周桓王作为周王室的代表,率军征讨郑国却战败而归,这一事件直接反映出周王室在当时的权威和实力已经大幅下降,即周王室权力衰微,A项正确;郑国在当时并没有成为霸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实力,东周时期的霸主多为齐、晋等国,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周桓王有霸道好战的性格或行为,他的出征主要是基于郑国不来朝觐的不满,排除C项;东周时期,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尚未形成完善的君主专制制度,题干中的事件与君主专制制度是否受到冲击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春秋时期战火不断是周王室衰微的体现,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9.答案:B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加速了社会进步。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社会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非常激烈,许多中小诸侯国被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所以材料反映了历史朝着统一方向发展的趋势。故选C。
1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涌现,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得出当时冶铁业十分发达,A项正确;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涌现不能反映出青铜业或纺织业或煮盐业的发达,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也意味着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贵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庙,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视,这与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BD排除。故选C。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农业比西周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应用、推广。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得到广泛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以至于秦国人听到战争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可知秦国士兵可以通过战争提高等级,反映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激发斗志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秦国粮草不足的情况,排除A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调对农业的重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属于商鞅变法严刑峻法的内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A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李斯是秦朝时期的丞相,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由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进行交流和论辩,折射出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都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故选C。
1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这是最适合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思想主张,C项正确;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明显不如墨子适合得诺贝尔和平奖,排除A项;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都不适合得诺贝尔和平奖,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9.答案:C
解析:据“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适逢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便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可知,其意在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令人震撼之美,C项符合题意,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同祖同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领先世界、“一起向未来”的价值认同体系均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
20.答案:B
解析:图片显示的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故选B。
21.答案:(1)手工业的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商业活动的活跃:商业活动逐渐活跃,促进了金属货币的出现。
(3)主题:春秋争霸。
问题:王室衰微。
关系:王室衰微导致诸侯争霸.
(4)周王室地位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
(5)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做到革新、勤业,要有毅力。
22.答案:(1)①出生: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②事业:公元前522年,孔子授徒设教,创办私学。③仕途高峰:公元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大司寇。④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一前484年,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始终不得重用:⑤逝世: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3岁。
(2)观点: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论述: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关爱他人,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他还提出了“礼”的思想,强调遵守社会规范和秩序。这些思想对中国的道德、文化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他还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强调适度、平衡,这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深远的影响。总之,孔子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23.答案:(1)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①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②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③甲骨文的构形和体式,与今天的汉字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3)①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②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③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要加大力度宣传保护中国传统汉字文化,增强人们使用规范汉字的意识,抵制不规范使用汉字的做法。
【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可知,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根据材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概括即可。
(3)根据材料“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视为国家的权力,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概括可知,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为保护中国传统汉字文化,要加大力度宣传保护中国传统汉字文化,增强人们使用规范汉字的意识,抵制不规范使用汉字的做法。
24.答案:(1)时期:商朝。
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等。
地位: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3)工程名称:都江堰。
主持修建:李冰。
功能:灌溉、防洪等。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图1是四羊方尊,图2是司母戊鼎,它们都是商朝的青铜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表格内容可知,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等功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单元质检卷(A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