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训练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A.历史学者的推断 B.元谋人的牙齿化石
C.女娲造人的传说 D.纪录片《人类起源》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实证我国六七千年前( )。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3.某班同学对史前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题目,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B.《河姆渡遗址:杂交水稻的源远流长》
C.《半坡遗址:领略半地穴式建筑的智慧》
D.《神话与传说:历史研究的可靠依据》
4.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文化,考古学家证明,龙山文化时代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的“邦国时代”。龙山时代的都城遗址中,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被学术界认为很有可能是尧的都城。下列可能发生在该时代的是( )。
A.国人暴动 B.西周王朝被灭
C.商汤灭夏 D.尧传位给舜
5.制作历史知识示意图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知识。下列示意图中能表示“阪泉之战”对战双方的是( )。
6.相传神农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曾经经历母系社会;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记载了人类学会利用火的重大进步。材料表明( )。
A.关于上古的传说都是真实可信的
B.神话传说是研究远古社会的第一手史料
C.神话传说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神话传说的创作源于人民群众的艺术想象
7.观察下图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是( )。
A.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分封制代替了世袭制
C.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禅让制代替了世袭制
8.关于西周分封制,下列解释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分封的诸侯都是同一姓氏的族人
B.分封的领土面积都是完全相等的
C.受封的诸侯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D.各诸侯国平等相处,关系一直和谐
9.司母戊鼎(见下图)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边各有凸起的短棱脊,腹部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底。材料体现了商朝时期的青铜器( )。
A.体量非常巨大 B.种类十分丰富
C.铸造工艺高超 D.造型比较稳定
10.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建在首次发现甲骨文的地方,博物馆从甲骨卜辞到青铜铭文再到简帛,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文字统一再到雕版印刷,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历史源流。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 )。
A.河南安阳 B.陕西西安
C.湖南宁乡 D.四川广汉
11.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夏→商→□→□→秦→汉
A.西周 春秋 B.春秋 战国
C.东周 战国 D.西周 东周
12.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也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出( )。
A.诸侯争霸强化了分封制 B.诸侯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C.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衰落 D.诸侯国势力崛起,王室衰微
13.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宋国、陈国、郑国、蔡国等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的诸侯国。这种情况在当时十分普遍。这表明( )。
A.统一的趋势逐渐显现
B.西周的分封制彻底废除
C.诸侯国实力异常悬殊
D.各国变法有了生存土壤
14.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这反映出秦国( )。
A.人心思定 B.骁勇善战
C.广纳贤才 D.墨守成规
15.“一江分二水,古堰泽荫西蜀地;四象生八卦,青城道化天下人。”这副对联中描写的伟大工程是( )。
A.灵渠 B.长城
C.都江堰 D.秦始皇陵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这种思想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道德经》中( )。
A.辩证法的思想 B.“仁”的思想
C.“兼爱”“非攻”的思想 D.以法治国的思想
18.(2023·四川宜宾中考)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列能直接佐证这一史实的是( )。
A.四羊方尊 B.司马迁的《史记》
C.许慎的《说文解字》 D.出土的里耶秦简
1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下面能从材料中解读出来的是( )。
A.长城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
B.秦长城连接了长江和珠江
C.长城是秦朝时开始修建的
D.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0.《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秦朝内部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B.遇雨失期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C.秦律严苛是起义的重要原因
D.陈胜、吴广想成为王侯将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的复原想象图。
图1 图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种不同样式的建筑分别是什么 形成这两种不同建筑样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材料二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是世界闻名的古老而宏伟的灌溉工程。它是公元前256年秦国蜀守李冰领导修筑的。整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这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摘编自杨金长主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水利工程的功能。(6分)
(3)结合以上材料,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3分)
2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法治思想的突破,针对的是夏、商、西周的“礼乐传统”,由“礼乐传统”的德治、仁治、礼治变为“法治”。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程燎原《中国法治政体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孔子的治国思想。(5分)
材料二 到战国末期,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贾权忠主编《中国通史 第一卷 图文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三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商鞅变法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这得益于材料三中的哪项措施 (2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第六》
材料二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首先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其次,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分不开,各国诸侯没以行政命令形式推行或压制某种学说,各家各派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最后,由于周王室的衰微,一批为王室服务的学者失去了官方的身份,变成了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智者。这样一个智者阶层的形成,也是造就黄金时代的条件之一。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
——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1)材料一体现了韩非的哪一治国思想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1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1)历史人物影响历史的发展和走向。简述材料一中人物的共同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6分)
材料二 虽然秦朝“二世而亡”,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短的“大一统”王朝,但由秦朝开创的许多举措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框架和蓝图。中央集权制和制定统一标准,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
——王群力、刘强主编《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精神》
材料三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建立“大一统”的框架实行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5分)
(3)公元前209年哪一重大事件的发生预示着秦王朝“短命而亡”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4分)
答案:
1.B
2.B 根据题干材料“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在长江、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可实证我国六七千年前原始农业的兴起。故选B项。
3.C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故选C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故排除A项;河姆渡人生活时期没有杂交水稻,故排除B项;神话与传说不是历史研究的可靠依据,故排除D项。
4.D 根据题干材料“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是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推举首领,尧通过禅让制传位给舜,故选D项;国人暴动发生在公元前841年,西周王朝被灭发生在公元前771年,商汤灭夏发生在约公元前1600年,A、B、C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5.C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故选C项。
6.C 根据题干材料“相传神农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曾经经历母系社会”“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记载了人类学会利用火的重大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先民对自己历史的记述,有相当的依据,因为它产生于历史,是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它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反映了远古历史的某个侧面,故选C项。
7.A 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的产生是通过禅让制,而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所以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选A项。
8.C 西周建立后,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故选C项。
9.C 题干材料“司母戊鼎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边各有凸起的短棱脊,腹部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底”体现了商朝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故选C项。
10.A 根据题干材料“博物馆建在首次发现甲骨文的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博物馆位于河南安阳,故选A项。
11.D
12.D 根据题干材料“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也竞相效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只有周天子能享用九鼎,但春秋时期诸侯享用九鼎,说明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故选D项。
13.A 根据题干材料“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的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的诸侯国不断兼并小的诸侯国,表明统一的趋势逐渐显现,故选A项。
14.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国不分籍贯和出身,广纳贤才,故选C项。
15.C 根据题干材料“一江分二水,古堰泽荫西蜀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副对联描写的伟大工程是都江堰,故选C项。
16.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故选B项。
17.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反映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道德经》中辩证法的思想,故选A项。
18.D 秦统一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一史实需要秦朝当时的历史文物来直接佐证,里耶秦简是秦朝的历史文物,故选D项;四羊方尊是商朝时期的青铜礼器,排除A项;司马迁的《史记》是一本历史著作,成书于西汉时期,不是秦朝的历史文物,排除B项;《说文解字》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不是秦朝的历史文物,排除C项。
19.A 根据题干材料“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所以秦朝时的长城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故选A项;秦朝时,连接长江和珠江的人工运河为灵渠,而非长城,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长城是否是秦朝才开始修建的,排除C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符合史实,但题干材料未涉及这一信息,排除D项。
20.C 根据题干材料“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之一是遇雨失期,按秦律当斩,由此可以得出秦律严苛是起义的重要原因,故选C项。
21.参考答案 (1)图1为半地穴式房屋、图2为干栏式房屋。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
(2)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
(3)要注意保护环境,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言之有理即可)
22.参考答案 (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以法治国”。治国思想:以德治国。
(2)变化: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贫富分化加剧。原因: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时代特征:诸侯争霸(兼并)和社会变革。
23.参考答案 (1)治国思想:以法治国。
(2)原因:丰厚的文化积累;良好的文化生态;独立的智者阶层的形成。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4.参考答案 (1)共同点:都是亡国之君,都是昏庸的暴君。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实行仁政。(言之有理即可)
(2)措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郡县制);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统一文字(小篆)。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3)事件: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