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每年的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解析】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帝的所用均为专用,别人不得擅用。根据材料“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项正确。
2.某著作记载:“这一制度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C项正确。
3.秦朝文献规定:一旦收到官方加急的文书或命令,就立即执行;即便是非加急的,也要在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一规定说明当时(  )。
A.国家法律严苛 B.重视提高行政效率
C.官僚政治腐败 D.人命案件优先处理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文献规定官方的文书或命令不加急的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加急的立即执行,说明当时重视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题干并未具体提到违反规定的处罚手段和力度,不能说明国家法律严苛,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注重行政效率,并非官僚政治腐败,排除C项;题干并未涉及人命案件优先处理,排除D项。
4.秦朝统一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修建长城和大型的水利工程,动辄调动上百万人口,这主要得益于(  )。
A.铁制农具的普及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组织能力,从而使国家可以调动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兴建大型土木工程,D项正确;铁制农具的普及只是统一王朝建立和提高国家组织能力的客观条件之一,排除A项;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建立在国家强大组织能力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秦朝修建的大型工程大多是官方工程,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5.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人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
A.统治者不行仁政 B.农民起义频发
C.为政者的昏庸 D.社会矛盾激化
【解析】材料中的“仁义不施”“暴众”“用刑太极”“在政不在制”等观点,共同体现了秦推行暴政,没有实行仁政,A项正确;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秦朝统治者中秦始皇并不昏庸,排除C项。
【拓展提升】
6.秦朝设置的县规模一般都不大,遵循“小县制”原则。秦朝人口约两千万,全国设有一千余个县,平均每个县所辖人口大约两万人。秦朝这一措施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打击割据势力
C.推动经济发展 D.拓展疆域范围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实行小县制,县的规模不大,数量众多,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秦朝已经统一,这一措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排除B项;秦朝实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发展经济,排除C项;秦朝的这一措施是在疆域内进行的,而不是为了拓展疆域范围,排除D项。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秦始皇曾强行迁徙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以削弱关东地区的经济力量,又曾经往琅琊(今临沂)移民三万户。又在北方经营“新秦”,迁徙罪人充实。还曾向丽邑(今临潼东北7千米)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榆中(今榆林)移民三万户。秦朝这些移民措施旨在(  )。
A.促进经济发展 B.削弱关东地区经济实力
C.激化社会矛盾 D.巩固国家政权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采取迁徙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向“新秦”地区移民等一系列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削弱了关东地区经济实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但是从本质上说,秦朝这些移民措施旨在巩固国家政权,故D项正确。
8.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经济交流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边疆开发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通过修筑驰道、直道等道路,建立起连接全国的交通网,其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排除。
9.有学者研究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制的七块碑石发现,从叙述顺序上看碑文都有如下基本形式:一、叙述时间地点,并说明刻石缘由;二、追述秦统一的历史;三、宣扬治世盛况;四、以群臣的名义歌颂秦德,回扣开头。这一发现说明始皇石刻主要作用为(  )。
A.歌功颂德,满足秦始皇的虚荣之心
B.树立权威,严镇各地叛乱之心
C.以功证德,宣传秦统治的合法性
D.宣扬法治,传播秦朝治国理念
【解析】始皇石刻的基本形式中强调对秦统一历史和治世盛况的宣扬,说明石刻的主要作用为论证秦统一的合法性,C项正确;“歌功颂德,满足秦始皇的虚荣之心”是始皇石刻的作用之一,但不是始皇石刻的主要作用,排除A项;“树立权威,严镇各地叛乱之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宣扬法治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10.“(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
A.对外战争较为频繁
B.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稳定
C.重视基层官员选拔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解析】秦统一六国以后,又征服了南越地区,并在这些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委派官员进行统治和管理,这说明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秦朝对外战争较为频繁,排除A项;“实现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朝基层官员选拔的信息,排除C项。
11.有学者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结果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造成“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带头造反”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B.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
C.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 D.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解析】根据材料“以为杀了儒生……就太平”“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主要是因为其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均是秦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三项。
12.(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表所示为三位不同时代的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唐太宗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梁启超 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A.时代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B.历史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历史评价少数服从多数 D.个人喜好决定历史评价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主要有: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等。材料中三位不同时代的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相同,反映了他们都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即时代环境影响历史评价,A项正确。历史人物评价确实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永远难有定论”,历史真相依靠的是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评价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个人喜好也不能决定历史评价,故排除B、C、D三项。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南方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其维持旧有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随着岭南与中原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朝在三郡的郡县治所,由地区性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步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南海郡治番禺,由于扼三江而临南海,水陆交通便利,可与江南、中原、西南、东南甚至海外交往,因而贸易兴盛,成为岭南与内地商品交流的中心。《史记·货殖列传》中把番禺列为全国十九个经济都会之一,是岭南和海外所产珍奇物品的集散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管理岭南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 (1)统治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原住民聚居的地区设道,因俗而治;推行法制建设;移民充边;修建城郭。(6分)
(2)历史意义: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民族交融。(6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可知,秦朝在岭南推行郡县制和修建城郭;依据材料一“在原住民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且以其故俗治’”可知,原住民聚居的地区设道,因俗而治,推行法制建设;依据材料一“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可知,移民充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第(2)问,依据材料二“秦朝在三郡的郡县治所,由地区性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步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可知,提升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依据材料二“南海郡治番禺……可与江南、中原、西南、东南甚至海外交往”可知,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管理岭南推动了民族交融。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每年的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2.某著作记载:“这一制度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3.秦朝文献规定:一旦收到官方加急的文书或命令,就立即执行;即便是非加急的,也要在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一规定说明当时(  )。
A.国家法律严苛 B.重视提高行政效率
C.官僚政治腐败 D.人命案件优先处理
4.秦朝统一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修建长城和大型的水利工程,动辄调动上百万人口,这主要得益于(  )。
A.铁制农具的普及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5.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人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
A.统治者不行仁政 B.农民起义频发
C.为政者的昏庸 D.社会矛盾激化
【拓展提升】
6.秦朝设置的县规模一般都不大,遵循“小县制”原则。秦朝人口约两千万,全国设有一千余个县,平均每个县所辖人口大约两万人。秦朝这一措施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打击割据势力
C.推动经济发展 D.拓展疆域范围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秦始皇曾强行迁徙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以削弱关东地区的经济力量,又曾经往琅琊(今临沂)移民三万户。又在北方经营“新秦”,迁徙罪人充实。还曾向丽邑(今临潼东北7千米)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榆中(今榆林)移民三万户。秦朝这些移民措施旨在(  )。
A.促进经济发展 B.削弱关东地区经济实力
C.激化社会矛盾 D.巩固国家政权
8.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经济交流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边疆开发
9.有学者研究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制的七块碑石发现,从叙述顺序上看碑文都有如下基本形式:一、叙述时间地点,并说明刻石缘由;二、追述秦统一的历史;三、宣扬治世盛况;四、以群臣的名义歌颂秦德,回扣开头。这一发现说明始皇石刻主要作用为(  )。
A.歌功颂德,满足秦始皇的虚荣之心
B.树立权威,严镇各地叛乱之心
C.以功证德,宣传秦统治的合法性
D.宣扬法治,传播秦朝治国理念
10.“(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
A.对外战争较为频繁
B.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稳定
C.重视基层官员选拔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11.有学者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结果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造成“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带头造反”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B.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
C.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 D.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12.(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表所示为三位不同时代的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唐太宗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梁启超 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A.时代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B.历史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历史评价少数服从多数 D.个人喜好决定历史评价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南方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其维持旧有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随着岭南与中原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朝在三郡的郡县治所,由地区性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步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南海郡治番禺,由于扼三江而临南海,水陆交通便利,可与江南、中原、西南、东南甚至海外交往,因而贸易兴盛,成为岭南与内地商品交流的中心。《史记·货殖列传》中把番禺列为全国十九个经济都会之一,是岭南和海外所产珍奇物品的集散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管理岭南的历史意义。(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