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
1-10:DCDBBDCCBA;11--20:BAACABABCB;21-25:DCBDB
26.(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
特点:内容上中西结合,以西学为主导方向;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教育管理开始制度化;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出现;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2)差异:何炳松:将晚清教育改革与民国相比,批评晚清教育改革被动保守的态度。
郭廷以:将晚清教育改革与古代私家教育和科举制相比,肯定其在近代解放国人思想上的进步作用。
杨天平:从社会性质和社会组织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看待晚清教育改革,肯定其作为晚清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科学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认知,这也会影响到对晚清教育改革的评价。
27.(1)史学价值:南宋学者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为研究王安石变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但这些言论可能受到当时政治、社会背景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2)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理由: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均输法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抵制。这些人在政治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的反对使得变法难以顺利推行。
(3)因素: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史料占有、研究方法等。
28.(1)原因: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荀子的儒家立场。
(2)评价:
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尚功利、轻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
29.【参考示例】
示例一 选取文物一: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金杖
史料价值一:作为实物史料,生动展现了古蜀国精湛的金属加工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说明一: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将金块捶拓成人头像造型的金皮,工艺精湛、栩栩如生。金杖在狭小的表面刻绘人、鸟、鱼等图案。通过这两件文物,说明商周时期,西南地区古蜀国先民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并掌握了高超的金属制造技术。金面罩、金杖等出土文物的器型与纹饰风格与中原地区有较明显的区别,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古蜀国先民独特的审美情趣,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先民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国古代西南地区民众在科技、艺术等方面的辉煌历史。
示例二 选取文物二:金杖、玉璋
史料价值二:作为实物史料,是古蜀国政治制度的真实反映,揭示了古蜀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印证。
说明二:金杖是象征王权的用具,玉璋是用于祭祀的器具,这表明古蜀国已经建立了王权制国家,并进行特定的祭祀活动,说明古蜀国国家形态已经较为完备。金杖和玉璋都有鱼和鸟的形状,说明古蜀国很可能以鱼和鸟作为图腾,体现了渔猎在古蜀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玉璋不仅在古蜀国出土,在中原地区也被广泛发现,作为重要的礼制性玉器,三星堆遗址中玉璋的出土,表明古蜀国与中原商周王朝,特别是统治阶级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与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鹤岗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
历史试题
分值:100 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2分,50分)
1.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 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 )
A.放眼全球的世界视野 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
C.追根究底的史家风采 D.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编造胜利的“捷报”,有关敌军伤亡的数字完全是闭门造车;德国则在纽约出版《祖国》周刊,动员德裔知识分子等发表著述、演讲等,进行宣传; 英国政府派遣国会议员、小说家吉尔伯特·帕克爵士赴美组织宣传机构。据此可知( )
A.美国成为英法争取的重要对象 B.舆论宣传决定战争的发展走向
C.宣传战成为参战国的重要战略 D.夸大胜利成果是各国惯用伎俩
3.1932-1934年,湘赣苏区通过立法建立土地税制,在规范税务管理基础上依法征收谷税。此外,还通过发行革命公债进行公债借谷、行销谷子期票收买谷子等。这些举措的实施( )
A.冲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确保了抗日根据地的收入
C.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D.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建设
4.熙宁年间,河北屯田都监程昉在黄河下游引水淤田,淹没了部分县区的农田、房舍和坟墓民众上访的信件不仅遭到拦截,还被修改为对淤田的赞扬。真相查明后,神宗和王安石认为程昉为朝廷增加数千顷良田有功,当赏而不当罚。这说明( )
A.宋朝以儒家标准评价官员政绩 B.王安石变法注重实利与功状
C.农田水利法有效增加政府财税 D.宋朝政令不通中央集权削弱
5.璎珞为传统佛教造像装饰品。不同于古印度的斜披、腰带式,唐代出现胸式、周身式,且搭配宝冠、颈饰、胸饰、臂钏、腕钏等配饰,整套造型和谐统一。唐代妇女也以佩戴璎珞为风尚。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手工技艺水平高超 B.佛教本土化的深入
C.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6.1840年8月,英人到达天津白河准备赴北京谈判,道光帝指示直隶总督琦善,要英人南返,在谈判中,琦善视此为最重要的使命,最终英人也表示可以赴广州商谈,这被清朝君臣认为是天津交涉的最大收获。这反映了( )
A.清廷维护主权意识强烈 B.英国积极配合外交谈判
C.督抚官员干预对外决策 D.天朝观念影响外交活动
7.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 )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8.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下列图片所反映文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秦王朝官方文字小篆的实物见证 B.②中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特例商高定理
C.③见证了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度 D.④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实物证据
9.下图选自2023年11月20日美国出版的某杂志的封面。对其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
A.白领阶层深陷社会焦虑 B.人工智能仍然存在局限
C.技术革命改变生产流程 D.传统就业岗位受到威胁
10.下表所示为对斯巴达城邦的监察官和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若干特征所作的比较。据表可知,斯巴达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斯巴达城邦的监察官 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
历史渊源 部落时代负责监督公共事务的长老 “王政”被推翻后,履行最高军政首脑职责
产生方式 公民大会从长老院提名的贵族中选出五人,一年一任,地位平等;古典时代,平民也可被选为监察官 一年一选,由公民大会每次选举两人,再经元老院批准确认;任期一年,起初仅限贵族参选,后扩大到所有自由民
权力行使 代表公民监督国王,审理国王越权等非法行为;同时负责监督公民生活中的行为 主持元老院会议,负责执行元老院的决策。领导军队
对军事的影响 战时随同国王出征,监督其指挥,出现意见分歧时有最终决定权 直接领导军队,负责军事决策
A.均有民主制传统 B.行政与司法合一
C.政权日趋平民化 D.公民的地位平等
11.如图所示为1900—1917年工程类专业留美学生归国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这可用来说明,清末民初( )
A.留学教育使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B.留美学生助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C.留美教育使中国工业结构得到重组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12.与儒、墨、道诸家不同,法家诸子不将人性追逐利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法家思想家们要求因循人性,以奖赏诱导人们守法,以刑罚威慑民众不违法,刑无贵贱,一视同仁,功不抵罪。这说明,法家诸子主张( )
A.构建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加强君主集权
C.社会治理兼用德治和法治 D.重视以人为本
13.1976年,墨西哥总统提出“播种石油”战略,进而推动石油重工业发展。尽管石油收入大幅度增长,但重工业需要昂贵的机器设备和技术进口。1981年,墨西哥外债总额达到570亿美元,随后,墨西哥宣布破产并由此引发整个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这主要说明墨西哥( )
A.国家经济发展探索任重道远 B.单一原料经济结构的失衡
C.依赖国际金融加剧经济风险 D.政府经济调节功能的丧失
14.英国议会于1829年通过《都市警察法》,建立了第一支领薪金、穿制服的警察部队。1839年通过《郡警察法》,允许在各郡的各个地区和自治市建立付薪的地方警察部队。1856年通过《郡和自治市警察法》,责成全国所有郡和自治市建立警察部队。英国议会的上述立法( )
A.破坏了地方自治传统 B.意在应对国际工人运动挑战
C.源于城市化进程加快 D.得益于文官制度的逐渐完善
15.如表为1518到1544年,路德与罗马教廷论战期间双方出版的作品的统计。这一统计可以用来说明( )
德语作品 拉丁语作品
路德出版的作品 2551 503
罗马教廷出版的作品 668 1021
A.新教思想走向民众 B.民众渴望德国实现统一
C.宗教仪式有所简化 D.天主教会权威得到重塑
16.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客观上( )
A.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 B.引发了人口迁徙浪潮
C.削弱了汉文化的影响 D.减少了宋廷岁币支出
17.金熙宗曾明确提出“本国及诸色人,量才通用之”;海陵王上台后,将大批契丹族、奚族、汉族、渤海族(粟末靺鞨)等非女真族官员纳入统治阶层,严厉镇压对其政变上台行为不满的女真贵族。这些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
A.强化专制统治 B.促进民族交融 C.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D.学习中原选官制度
18.1948年《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指出,现在教育对象渐次转移到以城市工人与市民为主,职工教育与市民教育通过开办夜校、职工学校、训练班等方式予以落实。据此可推知,中共( )
A.加快组织战略决战 B.逐步调整工作重心
C.推进土地改革进程 D.不断扩大阶级基础
19.“揭帖”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密揭”制度反映出明朝( )
A.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权势逐渐膨胀 D.内阁掌握了决策权
20.1602年欧洲人在中国绘制并刊印了一幅世界地图,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有限,图中误将大作为和南极同两片大动经为一体。创此图在中国刊印后,一些士大史斥其为“罚说感众”,并且攻击说:“震厥以其日之所不能见,足之用不能至,无可寝听耳、真所谓田工之画鬼黠也!”材料表明( )
A.欧洲地图绘制技术落后 B.士大夫的思想保守催化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西学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21.如表所示为1959年和1962年我国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统计(单位:亿元)。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时间 基本建设支出 增拨企业 流动资金 农业支出 科学研究支出 教育支出 财政总支出
1959年 302.34 54.28 58.23 19.15 32.48 543.17
1962年 55.65 47.78 38.23 13.73 28.01 294.88
A.优先发展国防工业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D.经济困难局面日益严重
22.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
A.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
B.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
D.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23.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
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
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
24.如图所示为某学者用现代统计手段对两宋土地价格进行测算的结果。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宋代( )
注:图中的黑色圆点表示折算后的“实际价格”,曲线则表示价格变动的总体趋势。
A.不同区域地价相差巨大 B.高昂地价抑制土地兼并
C.农村地区流行实物货币 D.政局变化影响地价涨落
25.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治河北岸的台地上,C14测定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间。在遗址中发现的80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 )
A.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B.生产方式多元并存
C.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 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校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①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变患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1931年 ②教育的改革……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974年 ③(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杨天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2001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归纳材料二的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27.(13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神宗实录》修撰官范冲 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于安石之意, 此所谓害天下人心术
进士罗大经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学者陈亮 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也。罪无大小,动辄兴狱,而上大夫缄口畏事矣;……而卒为夷狄侵侮之资
宋熹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均为宋徽宗年号) 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张义德《南宋学者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等
(1)指出上述材料中南宋学者言论的史学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条南宋学者忽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28.(12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三、论述题(15分)
29.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金杖 玉璋
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合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 金杖上有三组图案: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玉璋于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器身呈鱼形,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玉璋是出土最广泛的礼制性玉器,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东起山东,北至陕北,西南达四川,南及香港等地均有出土
任意选取材料中的一件或多件文物,并结合所学,提炼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并进行说明。(要求:紧密联系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