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28题,共5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B A C C A B A A B C C C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D B A A D A D D B B D C C
29.(1)公元前3世纪20年代(2分)。
(2)【答案一】
判断:同意
理由: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他是“千古一帝”。
【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
理由: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他实行残暴的统治,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应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秦始皇。
【答案三】
判断:不同意
理由: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赋税、徭役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实行严酷的刑法,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不能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千古一帝”。
30.(1)原因:工商业的发展;士人创办的私学;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孔子办学的影响。(4分)
(2)核心观点:大一统思想。原因:大一统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地方与诸侯势力的膨胀成为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统一思想,保证皇帝权威,有利于政治统一。(6分)
(3)作用: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文化认同,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等。(2分)
31.(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历史影响: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2)制度:郡县制;历史意义: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分)
(3)社会问题:冯国人口比中央人口多,封国辖郡比中央辖郡多,封国势力过大。措施:政治上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营等。(4分)
32.(1)名称:文景之治
(2)示例:观点:国家统一是繁荣的前提(保障)或统一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发展。
论述: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加强了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西汉统一全国后,吸取了秦亡于暴政的历史教训,大力放宽财经政策,稳定民心,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世封建王朝树立了一个治国的范例。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总之,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 年 级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60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
第Ⅰ卷(选择题 56分)
本卷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 20 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史料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河姆渡遗址发现成堆炭化的稻谷、谷壳、稻叶、稻秆等,厚处达七八十厘米。”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河姆渡人
A.学会修建房屋 B.从事原始农耕 C.知道饲养动物 D.掌握雕刻技术
3.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琮,具有浙江省良渚文化玉琮的风格因素。据此推测这两个区域
A.经济发达贸易频繁 B.存在文化交流
C.手工业的技术精良 D.农耕技术先进
4.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年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这种推举首领的办法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A.黄帝 B.舜 C.禹 D.启
6.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
右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7.二里头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第一个节点,从满天星斗的没有概念的状态走向王权国家形态,最早的“中国”在这里出现。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A.加速了国家统一 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9.它体型巨大、雄伟庄严,它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塑造泥模、翻利陶范以及合范灌注等先进而复杂的工艺,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准。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中重量最重的一件,是一件名副其实的“重器”,“它”是
A. B. C. D.
10.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11.“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小国都被吞并,或听命于大国,大国则争为霸主,春秋时代便是如此……战国时则次国亦无以自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这表明
A.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繁荣 B.统一是发展的趋势
C.各国变法促进社会发展 D.封建王朝更替频繁
12.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A.经济富足,娱乐多样 B.体育发达,人才辈出
C.战争影响,强兵治国 D.严格训练,竞赛频繁
1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D.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
14.“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材料意在强调该工程
A.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
C.充分发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了起来
15.秦在战国初年,旧贵族势力较强,阻碍了历史的前进。到孝公时,秦还是“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受到魏、楚两国的侵迫。秦在各国中地位不高,不能参与中原各国的盟会,各国常以“夷狄遇之”。材料展示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16.商鞅的改革措施让秦国上下蔓延着极端的进取氛围,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对外征伐,所向披靡,其军队也被形容为“虎狼之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严刑峻法品 B.鼓励耕织 C.承认土地私有 D.奖励军功
17.秦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这反映了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条件是
A.秦实现国家统一 B.百家争鸣提供了多种治国学说
C.商鞅变法的影响 D.原有政治形式不适应社会发展
18.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他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这体现了他主张的
A.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B.只要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万物皆有法则,应该顺应自然
D.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1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口剧增,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均提出“重农”“保农”“稳农”“不误农时”等主张。这反映了他们
A.关注民生 B.思想统一 C.崇尚自然 D.反对苛政
20.“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百度百科《赵佗》),材料反映出秦朝治理地方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活动的增加促进了货币的使用,但是,币制混乱,而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废止六国货币基础上发行了通行全国的货币——半两钱。秦朝此举
A.有利于国内各地区经济联系 B.旨在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C.展示了青铜制造的最高水平 D.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22.周恩来《陈涉亡秦论》:“夫陈涉以迁徙之徒,无才无德,渔阳一呼,卒移秦祚”。“渔阳一呼,卒移秦祚”的根本原因是
A.秦朝繁重的徭役 B.秦朝残酷的刑罚
C.秦朝沉重的赋税 D.秦朝的残暴统治
2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下列能体现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是
A.奖励军功 B.焚书坑儒 C.尊崇儒术 D.休养生息
24.汉武帝时期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将不治儒学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等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材料表明西汉
A.推行“无为而治”政策 B.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C.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D.禁绝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
25.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这一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6.右图为汉代耧车(模型),汉武帝时期下令
全国推行。这反映出
A.铁犁牛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B.西汉时期手工业发达
C.汉武帝时期人口大幅度增长
D.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
27.汉初,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于是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为此,汉武帝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实行盐铁专卖 D.派张骞出使西域
28.用示意图辅助教学是老师常用的
教学方式。如图体现的是汉朝的
A.休养生息政策
B.盐铁专卖制度
C.“推恩令”的实施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 44分)
二、本卷共4题,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灭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朝建立后,他废分封,立郡县,创建了大一统的帝国,被称为“千古一帝”。
——摘编自《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以世纪和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秦灭六国的时间。(2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作者对秦始皇的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分化。有些低级贵族不得不以传授知识为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要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摘自《文物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末年私学兴起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纳其观点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的作用。(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法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概括该历史事件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这位“新皇帝”“将广阔国土划分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名称,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表格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统一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措施。(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论者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二千多年的封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封建社会曾经以它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摘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材料二 西汉统一全国后,吸取了秦亡于暴政的历史教训,大力放宽财经政策,稳定民心,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恢复工作能在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中进行,从而开创了汉初的治世局面,为后世封建王朝树立了一个治国的范例。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治世局面的名称。(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第I卷(选择题56分)
一、
本卷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
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史料
A.元谋人遗址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
2.“河姆渡遗址发现成堆炭化的稻谷、谷壳、稻叶、稻秆等,厚处达七八十厘米。”
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河姆渡人
A.学会修建房屋B.从事原始农耕
C.知道饲养动物D.掌握雕刻技术
3.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踪,具有浙江省良渚文化玉踪的风格因素。据此推测
这两个区域
粉
A.经济发达贸易频繁
B.存在文化交流
C.手工业的技术精良
D.农耕技术先进
4.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
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年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这种推举首领的办法
杯
: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
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
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阳
A.黄帝
B.舜
C.禹
D.启
6.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
右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1986年四川川三星堆出土的效目面具
7.二里头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第一个节点,从满天星斗的没有概念的状
态走向王权国家形态,最早的“中国”在这里出现。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
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8.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
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
分封制
A.加速了国家统一
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9.它体型巨大、雄伟庄严,它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塑造泥模、翻利陶范以及合范
灌注等先进而复杂的工艺,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准。它是我国迄
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中重量最重的一件,是一件名副其实的“重器”,“它”是
B
C
D
10.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
的
甲骨文
含
对应汉字
之
制
刷
注:制。删,均为古代残酷的利珂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11.“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小国都被吞并,
或听命于大国,大国则争为霸主,春秋时代便是如此…战国时则次国亦无以自
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这表明
A.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繁荣
B.统一是发展的趋势
C.各国变法促进社会发展
D.封建王朝更替频繁
12.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
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A.经济富足,娱乐多样
B.体育发达,人才辈出
C.战争影响,强兵治国
D.严格训练,竞赛频繁
1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
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D.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
14.“在缺乏现代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
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材料意在
强调该工程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答题卡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贴条形码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
条形码上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留痕迹。
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
无效。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时,必须用2B铅笔,并描浓。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单选题(每小题2分,28题共56分)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2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23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24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25 [A] [B] [C] [D]
26 [A] [B] [C] [D]
27 [A] [B] [C] [D]
28 [A] [B] [C] [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29. (1)(2分)
(2)(6分)判断: 理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30. (1)(4分)
(2)(6分)
(3)(2分)
{#{QQABKYoEogCgAIJAARgCEwF6CAAQkAGCAYgGREAMoAABgAFABAA=}#}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31. (1)(4分)
(2)(4分)
(3)(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32. (1)(2分)
(2)(10分)观点
论述
结论
{#{QQABKYoEogCgAIJAARgCEwF6CAAQkAGCAYgGREAMoAABg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