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拔高练习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三晋、西秦 ( http: / / )文化和东方的邹鲁文化、田齐文化,皆属于黄河流域的文化;以老子为代表的南方道家文化,属于淮河流域的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巴蜀文化则属长江流域的文化。这表明这一时期( )【来源:21cnj*y.co*m】
A.文化多元并带有地域性特征 B.华夏认同已经开始出现
C.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D.中原文化具有核心地位
2.清初大儒颜元主持漳南书院时,在“习讲 ( http: / / )堂”所题楹联“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这反映出其( )
A.致力儒学复兴 B.适应经济需要 C.追求崇实黜虚 D.摆脱传统儒学
3.明末清初,一批学者猛烈抨击心学 ( http: / / ),如王夫之指出心学是佛教禅宗的虚无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是“以知为行”,实际上就是禅宗的“悟”。这反映了
A.佛学与心学已融为一体
B.心学已经不适应统治需要
C.士人对理学学术的反思
D.实学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思想界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然而最后传承下来的流派却只有儒、道、法三家,这说明儒、道、法思想( )
A.都符合统治者治国需要 B.具有大致相同哲学思想
C.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D.逐步融合形成新的义理
5.据统计,《诗经》中共有27篇反 ( http: / / )映孝道思想的篇章,有对先祖的祭祀,亦有在外征战之人对父母生活的担忧,也有子女对已逝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切怀念与悔恨。这种尚孝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儒家思想影响巨大 B.社会结构“家国同构”
C.纲常伦理秩序确立 D.重视道德与宗法血缘
6.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 ( http: / / ),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从鼎的演变折射出
A.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B.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C.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 D.分封制度的不断完善
7.1984年,新加坡成立二十五周年 ( http: / / )时,新加坡国立大学筹办了一项题为“儒学在新加坡”的展览,把儒学在新加坡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儒学在民间振兴的时期(19世纪至1982年);二是朝野同倡的儒学发展时期(从1982年开始)。该展览反映了( )
A.儒学是新加坡的治国思想 B.儒学增进新加坡文化认同
C.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 D.新加坡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中风骚指的是
A.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风流
B.李白与王维的才气
C.诗经与楚辞
D.柳永与李清照
9.唐朝时,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 ( http: / / )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日本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国的文化、制度和技术;朝鲜半岛的新罗在唐朝时期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新罗仿唐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广泛研究中国的天文、历法、医学、文史典籍。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版权所有
A.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B.唐朝经济文化的领先
C.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 D.遣唐使推动中外交流
10.三星堆出土的小平底 ( http: / / )罐、鸟头把勺、尊形壶等陶器以及铜立人像、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西南地方文化特色;而青铜尊、囊以及玉璋、玉琼、玉璧、玉戈等物品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的一致。据此可知
A.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中华文明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11.如图为甘肃临夏州炳灵寺第169窟的壁画(十六国北朝时期彩绘)。该壁画反映了当时( )
( http: / / / )
A.艺术发展达到高峰 B.佛教开始中国化
C.市民文化趋于繁荣 D.中外文化的交流
12.“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民间故 ( http: / / )事,至宋话本基本成熟定型,明清迎来繁荣时代。下表所示为对“小说”词源的考证。据此可推知,中国古代“小说”( )
早期说法 出处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庄子》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汉书》
A.得到官方的推崇 B.题材渐趋多元化
C.起源于先秦时期 D.世俗化气息强烈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材料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材料三 “三言”内容复杂,从各 ( http: / / )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生活,亦反映了专制势力、传统礼教对人民的迫害与人们的抗争。著名的篇目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2-1-c-n-j-y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是什么?二者在时代背景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的“三言”指的是什么?“三言”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
14.【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唐·刘禹锡《名子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清·张英《恒产琐言》
材料二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 ( http: / /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 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 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 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 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系统地研究和论 ( http: / / )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他认为:“能促进民族发展的那许多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得到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够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奋发有为、图强不止的精神:另一方面,对待朋友、对待外界要有宽容、爱物的精神。21·cn·jy·com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C D A D C B C
题号 11 12
答案 D D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 ( http: / / )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呈多元分布,并带有地区的特点,A项正确;华夏认同是在春秋时期出现,但材料未讲述这一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未讲述中原文化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21cnjy.com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 http: / /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可知,颜元认为要继承孔子的事业,必须去掉诸多的弊端,靠习行教育加以纠正,告诫学子要认真学习经世济民的本领,把握人才、政事、道统和命运的关键,做一个“格致诚正之功,修齐治平之务”的有用人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复兴儒学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经济思想无关,排除B项;清初大儒颜元并未摆脱传统儒学,排除D项。故选C项。www.21-cn-jy.com
3.C
【详解】据材料“明末清初,一批学者 ( http: / / )猛烈抨击心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属于理学,这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理学学术的反思,故C正确;佛学与心学是不同的思想,并没有融为一体,故A排除;当时理学与心学仍然是官方哲学,适应统治需要,故B排除;实学思潮是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学,故D排除。2·1·c·n·j·y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 ( http: / / )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最后传承下来的流派却只有儒、道、法三家”可知是考查儒、道、法三家传承下来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儒、道、法三家思想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因此这三家得到了传承,C项正确;道家不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排除A项;三家哲学思想也完全不同,排除B项;法家、道家并未形成新的义理,排除D项。故选C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 ( http: / / )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孝道思想的篇章,有对先祖的祭祀,亦有在外征战之人对父母生活的担忧,也有子女对已逝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切怀念与悔恨,说明当时人们重视道德建设,注重孝道,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影响是否巨大,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反映了“家国同构”,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重视道德与血缘,而非纲常伦理秩序,而且纲常伦理秩序确立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1·世纪*教育网
6.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鼎 ( http: / / )由烹饪器具演变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再演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说明随着时代发展,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不是强调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 http: / /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在新加坡受到大力推崇,这说明新加坡文化具有包容性,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儒学是新加坡的治国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新加坡文化认同的增进作用,排除B项;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具有多元性,但未成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骚”是指《诗经》和楚辞,不是指唐明皇和杨贵妃,李白和杜甫,故C项正确,AB项排除;D项是婉约派词人,排除。www-2-1-cnjy-com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 http: / /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繁荣。这种经济文化的领先,吸引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前来学习和交流。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新罗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被唐朝的先进文化所吸引,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国的文化、制度和技术,以此来推动自身的发展,B项正确;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且其也不是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遣唐使推动中外交流虽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是在唐朝经济文化领先的基础上进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 ( http: / / )与黄河流域中原文明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又有诸多不同,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供世界其他地区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无法判断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是否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中华文明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内容,排除AD项。故选C项。21*cnjy*com
11.D
【详解】壁画中的佛教人物形象带有明显 ( http: / / )的印度风格,体现了早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形象,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通过壁画内容无法看出当时艺术发展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宗教,与市民文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出处:21教育名师】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 ( http: / / )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庄子》认为“小说”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了,《汉书》认为小说家学派,应当出于收集民间传说的小官,是由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人所制造的,反映出世俗化气息强烈,D项正确;《汉书》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人所制造,没有“得到官方的推崇”,排除A项;“题材多元化”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项;据材料“起源于民间故事”,但未说起源的时间,不能得出“起源于先秦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3.(1)都表达了作者对 ( http: / / )人民生活疾苦的关切之情。不同:材料一:战国时期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屈原的改革遭到旧贵族的排挤,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材料二:安史之乱前夜,唐朝危机四伏,诗人在经历了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后,满怀忧国忧民之情。【版权所有:21教育】
(2)“三言”:《警世通言》《喻 ( http: / / )世明言》《醒世恒言》。趋势:文学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为主题,具有现实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详解】(1)根据“哀民生之多 ( http: / / )艰”、“路有冻死骨”可知材料一、二都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切。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离骚》的作者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本人遭到旧贵族的排挤和楚王的不信任,且目睹祖国被秦国灭国,因此将满腔悲愤化为诗歌,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满怀忧国忧民之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 ( http: / / )“三言”指的是明朝冯梦龙编辑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是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为主题,具有现实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产生了冲击,是市民文化的杰出代表。21*cnjy*com
14.(1)思想:强调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重视耕读传家。
主要因素:专制统治的建立;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宗族观念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影响。(任答三点)
(2)原因: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众多的人口或人力资源;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统一的文字。
(任答三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 ( http: / / )分析题。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一“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可知,强调忠孝观念;据材料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知,提倡节俭治家;据材料一“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可知,重视耕读传家。第二小问主要因素,综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角度思考作答。首先,明确政治上,专制统治的建立;其次,说明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还要指出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宗族观念和科举制度的影响等。21教育网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二“( ( http: / / )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可知,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据材料二“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可知,众多的人口或人力资源;据材料二“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可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据材料二“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可知,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还包括,统一的文字。
15.示例1: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生多次历史性融合 ( http: / / )。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兼取百家之长,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汉唐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总之,中华文化在兼容并包中不断得到发展。
示例2: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
中华文明起源是多源的,以华夏族为 ( http: / / )核心,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秦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两汉至魏晋,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隋唐三教并行:宋代理学实现儒佛道融合;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总之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因时而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 ( http: / / )古代至近代中国。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材料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可以就传统文化的整体,也可以就其中特点之一展开论述,这里就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展开论述,下面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拟定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其次,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角度 ( http: / / )结合史实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阐述如下: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生多次历史性融合。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兼取百家之长,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汉唐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最后,强调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才能海纳百川,在兼容并包中不断得到发展。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拔高练习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