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导学提纲( 高一 历史)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主编: 编号:LSTG -中外历史纲要(上)-1
课题: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班级______ 姓名 ______ 小组号______
【学习目标】
1.全体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阅读教材,能够概括出秦朝统一的条件。
2.通过材料分析结合课本,学生能够流畅回忆并说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3.通过材料分析和小组讨论,全体学生能够说出当时的社会矛盾,能够说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导学流程】
知识链接
1.大一统:“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
2.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相对于民主而言,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
3.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 ( http: / / www. / s q=%E5%9C%B0%E6%96%B9%E6%94%BF%E5%BA%9C&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二、基础感知
1.阅读教材P15和学思之窗,概括秦统一的条件(原因)。(提示:从主客观两方面)
(1)客观条件:
①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主观条件:
①励精图治:秦王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②商鞅变法: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③策略得当: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
2.阅读教材P16,在教材中勾画秦统一的过程及策略。
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3.阅读教材P16,从以下几方面概括秦巩固统治的措施。
政治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军事 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征服南方越族、控制西南夷
文化 统一文字、法律
交通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
其他 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4.阅读P17-18,概括秦暴政的表现并举一例秦末农民起义?
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文化;严刑峻法,人人自危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大泽乡农民起义)
5.楚汉之争:阅读教材P19,回答“思考点”中的问题,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1)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顺应了当时的统一形势,运用正确的策略,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最 后打败项羽,取得了全国的统治权。
(2)项羽失败的原因: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起初居于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之他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残忍暴虐,最后兵败自杀。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为争夺全国政权而发动的战争
三、基础拔高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是守、令。同时,郡县都设有尉,把军权分离出去;郡还设有监御史,主管监察。这样郡县的力量被限制在一个范围内。秦朝这一做法旨在 (A)
A.加强中央集权 B.控制地方的官员C.提高行政效率 D.协调官员间矛盾
2.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D)
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
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
3.现代学者对秦朝骤亡的原因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如“制度性腐败说”“六国余孽说”“强置郡县说”“‘故地’‘新地’不同政策说”等。关于秦朝骤亡原因的认识 (C)
A.偏离了秦朝社会的基本史实B.由于年代久远学者见解不同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趋于全面 D.现代观点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二、材料题
1.材料一 琅邪刻石记载: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材料二 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突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主要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根据材料概括秦统一的意义。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长期沿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发展。
材料 统一后的秦朝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秦二世继位后密织刑网,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摘编自陈鸞《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灭亡的原因。
原因:单纯实行严刑峻法;没有构建有效的意识形态;秦二世昏庸残暴,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的冲击。
3.材料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①汉代贾谊评价:“秦王……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②李贽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③唐太宗则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根据材料中的三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始皇作出合理评价。
论据功绩:他重用人才,统一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结束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过失:他刚愎自用,修建豪华的宫殿(阿房宫等)、陵墓(秦始皇陵),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他以刑杀为威(如推行“焚书坑儒”),极其残暴。因此,他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综上,秦始皇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同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秦始皇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缺陷,故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其功与过。
拓展题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1)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2)区别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以血缘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官员产生 世袭 由皇帝任免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激励语历史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导学提纲( 高一 历史)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主编: 编号:LSTG -中外历史纲要(上)-1
课题: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班级______ 姓名 ______ 小组号______
【学习目标】
1.全体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阅读教材,能够概括出秦朝统一的条件。
2.通过材料分析结合课本,学生能够流畅回忆并说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3.通过材料分析和小组讨论,全体学生能够说出当时的社会矛盾,能够说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导学流程】
知识链接
1.大一统:“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
2.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相对于民主而言,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
3.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 ( http: / / www. / s q=%E5%9C%B0%E6%96%B9%E6%94%BF%E5%BA%9C&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二、基础感知
1.阅读教材P15和学思之窗,概括秦统一的条件(原因)。(提示:从主客观两方面)
2.阅读教材P16,在教材中勾画秦统一的过程及策略。
3.阅读教材P16,从以下几方面概括秦巩固统治的措施。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交通
其他
4.阅读P17-18,概括秦暴政的表现并举一例秦末农民起义?
5.楚汉之争:阅读教材P19,回答“思考点”中的问题,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三、基础拔高
1.材料一 琅邪刻石记载: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材料二 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突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主要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根据材料二,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秦统一的意义。
材料 统一后的秦朝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秦二世继位后密织刑网,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摘编自陈鸞《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灭亡的原因。
3.材料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①汉代贾谊评价:“秦王……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②李贽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③唐太宗则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根据材料中的三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始皇作出合理评价。
四、探究未知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激励语历史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限时练 (高一·历史) 编号:LSTG -中外历史纲要(上)-1
使用时间:2024 编制人: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限时训练(总分60分)
班级 姓名 小组 得分
基础练习(每道4分,共40分)
1.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是守、令。同时,郡县都设有尉,把军权分离出去;郡还设有监御史,主管监察。这样郡县的力量被限制在一个范围内。秦朝这一做法旨在 (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控制地方的官员 C.提高行政效率 D.协调官员间矛盾
2.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 ( )
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
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
3.现代学者对秦朝骤亡的原因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如“制度性腐败说”“六国余孽说”“强置郡县说”“‘故地’‘新地’不同政策说”等。关于秦朝骤亡原因的认识 ( )
A.偏离了秦朝社会的基本史实 B.由于年代久远学者见解不同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趋于全面 D.现代观点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4.“始皇帝吞并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国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该学者认为导致“王国和封建贵族”“难以忍受”的是( )
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
5.秦朝灭亡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且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其中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秦的三个降将为王。而汉王刘邦打下关中地区后,则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关外置河南郡。相对于项羽,刘邦( )
A.注重积累“削藩”的力量 B.着力提升关中的战略地位
B.有着明确的中央集权意识 D.把恢复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汉初贾谊评价秦朝反击匈奴时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认为,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由此可知,秦朝反击匈奴( )
推动了中原文化向边疆扩展 B.成为巩固大一统的最后一步
彰显了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 D.有利于保障农耕文明的发展
据考证,秦朝设置的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征服六国国都后改置的郡,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附近新置的郡。据此可知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B.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C.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D.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8.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车轮间距遵循同一个标准,其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当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形成一条条轨道,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这反映了秦朝( )
A.修筑驰道的必要性 B.统一车轨的合理性 C.大兴土木的破坏性 D.中央集权的艰巨性
9.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
A.地域差异影响对秦统治的认同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10.秦灭六国后,秦朝贵族势力不断地被削弱,而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不希望贵族势力坐大,理所当然地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这说明郡县制的实行( )
A.充分发挥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取代了贵族政治成为选官依据
C.适应了秦朝国家治理的需要 D.成为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方法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嬴嘉丽《二千二百年前的风筝》
材料二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 郡县制度的推行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由于郡县官吏的任免权操于皇帝之手,中央通过郡县控制地方,集中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受中央管辖,易避免对立和叛乱,故柳宗元说:“有叛国而无叛郡”,它的实施可以有效镇压奴隶主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分裂活动,稳定了政局……秦灭六国之后,在北方驱逐了匈奴,在榆中以东、黄河以北直到阴山广大地区,设置三十四县,重置九京郡。在新置郡县的同时,又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前往充实,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秦以后,郡县制度一直承袭下来,如隋以前的州—郡—县三级制,唐的道一府——州—县四级制,明的省—-府—州—县四级制,基本上都是沿袭秦的郡县制度,确立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论郡县制度》冉光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到秦朝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郡县制度的作用。(6分)
【答案】(1)秦始皇(嬴政);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2)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
战国时期:产生郡县两级制;
秦统一后:郡县制推向全国;
(3)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避免叛乱/分裂);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确立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统一中国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等。
(2)演变: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到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可知,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可知,战国时期:产生郡县两级制;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可知,秦统一后:郡县制推向全国;
(3)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郡县制度的推行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由于郡县官吏的任免权操于皇帝之手,中央通过郡县控制地方,集中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郡县受中央管辖,易避免对立和叛乱,故柳宗元说:‘有叛国而无叛郡’,它的实施可以有效镇压奴隶主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分裂活动”可知,有利于政局稳定;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避免叛乱/分裂);根据材料“秦灭六国之后,公元前214年在东南沿海及两广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在北方驱逐了匈奴,在榆中以东、黄河以北直到阴山广大地区,设置三十四县,重置九京郡。在新置郡县的同时,又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前往充实,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可知,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根据材料“秦以后,郡县制度一直承袭下来,如隋以前的州—郡—县三级制,唐的道一府——州—县四级制,明的省—-府—州—县四级制,基本上都是沿袭秦的郡县制度”可知,确立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社会生活治理上,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礼对社会成员言行规范的作用。除了礼治外,西周统治者也注意用刑,并且在用刑上坚持“慎罚”原则,只不过刑所调整的行为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平民和佃农。西周统治者的社会治理思想表明,他们在谋求政权的稳固,为此,需要把“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而不能过分地搜刮和压榨,更不能凭借武力肆意地屠戮和镇压”。
---摘编自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统治者在社会生活治理上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上的本质区别。(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6分)
【答案】(1)注重礼治;礼刑并用;坚持谨慎处理刑罚的原则;刑罚对象具有指向性。
(2)分封制:根据出身高低,世代为官;郡县制:君主任免。
(3)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加强文化控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西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礼对社会成员言行规范的作用”可知,注重礼治;据材料一“除了礼治外,西周统治者也注意用刑”可知,礼刑并用;据材料一“并且在用刑上坚持“慎罚”原则”可知,坚持谨慎处理刑罚的原则;据材料一“只不过刑所调整的行为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平民和佃农”可知,刑罚对象具有指向性。
(2)本题是比较类分析题。时空:西周和秦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可知,根据出身高低,世代为官;据材料二“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理”可知,郡县制: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秦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三“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可知,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三“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据材料三“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可知,有利于加强文化控制。限时练 (高一·历史) 编号:LSTG -中外历史纲要(上)-1
使用时间:2024 编制人: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限时训练(总分60分)
班级 姓名 小组 得分
基础练习(每道4分,共40分)
1.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是守、令。同时,郡县都设有尉,把军权分离出去;郡还设有监御史,主管监察。这样郡县的力量被限制在一个范围内。秦朝这一做法旨在 (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控制地方的官员 C.提高行政效率 D.协调官员间矛盾
2.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 ( )
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
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
3.现代学者对秦朝骤亡的原因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如“制度性腐败说”“六国余孽说”“强置郡县说”“‘故地’‘新地’不同政策说”等。关于秦朝骤亡原因的认识 ( )
A.偏离了秦朝社会的基本史实 B.由于年代久远学者见解不同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趋于全面 D.现代观点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4.“始皇帝吞并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国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该学者认为导致“王国和封建贵族”“难以忍受”的是( )
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
5.秦朝灭亡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且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其中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秦的三个降将为王。而汉王刘邦打下关中地区后,则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关外置河南郡。相对于项羽,刘邦( )
A.注重积累“削藩”的力量 B.着力提升关中的战略地位
B.有着明确的中央集权意识 D.把恢复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汉初贾谊评价秦朝反击匈奴时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认为,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由此可知,秦朝反击匈奴( )
推动了中原文化向边疆扩展 B.成为巩固大一统的最后一步
彰显了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 D.有利于保障农耕文明的发展
据考证,秦朝设置的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征服六国国都后改置的郡,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附近新置的郡。据此可知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B.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C.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D.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8.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车轮间距遵循同一个标准,其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当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形成一条条轨道,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这反映了秦朝( )
A.修筑驰道的必要性 B.统一车轨的合理性 C.大兴土木的破坏性 D.中央集权的艰巨性
9.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
A.地域差异影响对秦统治的认同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10.秦灭六国后,秦朝贵族势力不断地被削弱,而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不希望贵族势力坐大,理所当然地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这说明郡县制的实行( )
A.充分发挥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取代了贵族政治成为选官依据
C.适应了秦朝国家治理的需要 D.成为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方法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嬴嘉丽《二千二百年前的风筝》
材料二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 郡县制度的推行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由于郡县官吏的任免权操于皇帝之手,中央通过郡县控制地方,集中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郡县受中央管辖,易避免对立和叛乱,故柳宗元说:“有叛国而无叛郡”,它的实施可以有效镇压奴隶主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分裂活动……秦灭六国之后,公元前214年在东南沿海及两广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在北方驱逐了匈奴,在榆中以东、黄河以北直到阴山广大地区,设置三十四县,重置九京郡。在新置郡县的同时,又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前往充实,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秦以后,郡县制度一直承袭下来,如隋以前的州—郡—县三级制,唐的道一府——州—县四级制,明的省—-府—州—县四级制,基本上都是沿袭秦的郡县制度。 ——摘编自《论郡县制度》冉光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到秦朝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郡县制度的作用。(6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社会生活治理上,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礼对社会成员言行规范的作用。除了礼治外,西周统治者也注意用刑,并且在用刑上坚持“慎罚”原则,只不过刑所调整的行为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平民和佃农。西周统治者的社会治理思想表明,他们在谋求政权的稳固,为此,需要把“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而不能过分地搜刮和压榨,更不能凭借武力肆意地屠戮和镇压”。
---摘编自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统治者在社会生活治理上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上的本质区别。(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导学案+限时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