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永春一中九年级(上)期初质量检测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学生在进行主题展览准备时,收集到开国大典图片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音像资料,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
A. 当家作主 B. 历史决策 C. 民族团结 D. 祖国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新中国成立,这不是历史决策,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团结无关,排除C项;祖国还没有统一,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 实物史料主要是通过实物本身的形态、结构、质地、原料和工艺等提供历史信息,体现史料价值。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A. 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的美军枪支
B. 《抗美援朝战争史》著作
C. 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音
D. 《开国大典》油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主要是通过实物本身的形态、结构、质地、原料、工艺等提供历史信息,体现史料价值。可知属于实物史料的是抗美援朝缴获美军的枪支,A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史》著作属于文献史料,排除B项;抗美援朝亲历者的回忆录音属于音频资料,排除C项;《开国大典》 油画是画家创作的油画作品,带有画家的感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图是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战争关系图,其中交集部分反映的是( )
A.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D.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与土地改革的开展都有利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D项正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是抗美援朝,排除A项;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有关,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C项。故选D项。
4. 1952年的一天,农民王大爷看着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法律文件直接有关(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52年的一天,农民王大爷看着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我国从1950年到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废除了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但是土地归农民所有,所以才有题干中张大爷如此高兴的场面,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直接有关,D项正确;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与材料中时间上不符合,排除A项;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与材料中时间上不符合,排除B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 )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
项目 比重 项目 比重
重工业 65% 城市公用 5%
轻工业 8% 文教卫生 9%
农林水利 10% 其他 3%
A. 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其中重工业比重最大,这说明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C项正确;题干中涉及的增长行业并不能代表各行业,表述有误,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排除B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充分说明宪法( )
A.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 B.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C. 推进了西部大开发 D.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A项正确;1956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开始于2000年,排除C项;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图是1955年的一幅宣传画,画中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工人师傅,正在看着工厂光荣榜上的劳模介绍。该画旨在宣传( )
A. 工人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就
C.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55年”“工人师傅”“工厂光荣榜上的劳模介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我国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提高了当时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图片中工人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可见一斑,A项正确;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B项;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的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1978年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
8. 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 手工业走集体化道路
C. 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基本建立 D. 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从1954年起,国家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的方式,1956年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因此私营企业“集体消亡”,A项正确;手工业走集体化道路、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D项;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基本建立与一五计划有关,排除C项。故选A项。
9. 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材料表述的是中共八大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描述的是中共八大召开的意义,D项正确;背景、目的、内容,题干均未反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 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26日 上午 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
下午 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
27日 晚上 参加外事活动
下午 报社来人约稿
晚上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
A. 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 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C. 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 科学精神得以弘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5年华罗庚作为科技人才“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参加“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还参加外事活动,科学家才能够较多的参加科技相关的活动及外事活动,可知其参加的活动和规格较高,受到了国家的宣传,反映了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华罗庚的活动,不能整体反映中国的科教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涉及国际学术交流,只能反映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某些情况,仅凭此不能得出国际学术交流密切,排除B项;科学精神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材料并未论述华罗庚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精神和态度,无法得出弘扬科学精神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谈到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的状况,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材料突出反映了( )
A.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B. 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C.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所在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 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这段话反映了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缺乏积极性,分配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材料突出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轻重工业比例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城市国有企业问题,未涉及农村问题,排除B项;材料叙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从而说明的是改革的必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图。图中国民经济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一五计划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八字方针和国民经济调整 D. “文化大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随后,我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C项正确;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A项;1958年开始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持续下降,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1966年到197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社论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
A.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深圳特区开始设立 D.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78年12月25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B项正确;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是1976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深圳特区开始设立是1980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是199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对联“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层浪”的横批应为( )
A. 当家做主 B. 公私合营 C. 联产承包 D. 对外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层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农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提高很快,联产承包符合题意,C项正确;当家做主与包干到户不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排除A项;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对内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对比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南方谈话作为我国20世纪中后期的两件大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 否定“两个凡是”方针 B. 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C. 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D. 推动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通过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南方谈话则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两个事件都促进了思想解放,B项正确;‘两个凡是’方针”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初期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然而,这一方针在随后遭到了质疑和挑战。虽然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确实对“两个凡是”方针产生了冲击,但南方谈话并未直接针对“两个凡是”方针进行否定,排除A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而非直接由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或南方谈话单独完成,排除C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更多是在思想层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基础,而南方谈话则是在改革开放已经启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深入,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如图统计信息变化反映了我国( )
1978年和2002年我国城市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
A. 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 B. 提升国有企业的实力
C. 致力缩小城乡企业差距 D. 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78年和2002年我国城市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可知,与1978年比,2002年,我国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占比增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出现图表现象,D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且图表信息没有体现“工业化”,排除A项;根据图表可知,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占比呈下降趋势,“提升国有企业的实力”说法与图表不符,排除B项;图表反映的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占比变化,未体现城市和乡村的占比情况,无法得出“缩小城乡差距”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7.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了整个海岸,意味着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胆大的行动。”这个“胆大的行动”指的是( )
A. 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 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C. 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中“1984年”和“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最大胆行动”指是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C项正确;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是1985年,排除A项;将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的时间是1988年,排除B项;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是199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人民日报》新华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A. 合作改造农业生产
B.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
C. 稳定企业国企改革
D.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B项正确;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最终建立公有制,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实行责任制,稳定企业的发展,排除C项;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均是在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9.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里的“旗帜”是指
A. 科学发展观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里的“旗帜”是指邓小平理论。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决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符合题意。ACD项与“旗帜”不符,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0. 近年来,我国提出“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目标。各行各业也是积极响应,“新能源”“低碳生活”成为了新的时尚。请问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哪一理念( )
A. 协调 B. 创新 C. 绿色 D. 共享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题干中“新能源”“低碳生活”反映的就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C项正确;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排除A项;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排除B项;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歌曲《天路》中唱道,“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歌词强调了青藏铁路( )
A. 推动了西藏的民主改革 B. 消除了东西部经济差异
C.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D. 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可知,歌词强调青藏铁路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D项正确;1959年,西藏开始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而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才通车,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青藏铁路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 澳门居民出境使用证件由图1转变为图2,这一变化印证了( )
A.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B. 和平五项原则的提出
C.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D. 九二共识的一致达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1999年澳门顺利回归,澳门居民出境使用证件由图1转变为图2。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和成功,C项正确;澳门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方针,与澳门无关,排除B项;“九二共识”是大陆与台湾的共识,与澳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3. 1992年,两岸中国人选择以对话代替对抗,由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由此奠定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 “一国两制” B. “九二共识” C. 改革开放 D. 八项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可知,这就是“九二共识”,奠定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B项正确;一国两制思想首次提出时间是在1978年12月18日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95年江泽民主席提出八项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2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 )
A. 军事实力遥遥领先世界 B. 军事人才储备充足
C. 科技强军铸造钢铁长城 D. 国防装备完全自研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一 ‘辽宁舰’ ;图二 歼—20 战机;图三核导弹方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强军铸造钢铁长城,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但军事实力还未达到领先世界水平,排除A项;材料“辽宁舰”等军事装备没有体现军事人才储备充足,排除B项;“辽宁舰”是在购买基础上研发的,无法体现国防装备完全自研,排除D项。故选C项。
25.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与该思想最吻合的新中国外交智慧是( )
A. 反对霸权主义 B. 不结盟政策 C. “一国两制”方针 D. “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和而不同”可知,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它推动了这次国际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运用这一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关系的范例,D项正确;反对霸权主义体现的是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排除A项;不结盟政策体现的反对建立联盟进行集团对抗,排除B项; “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26. 以下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
A. 海峡两岸的交往 B. 航天事业的发展
C. 新时代强军之路 D. 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题干演讲稿提纲可知,该演讲稿反映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该演讲稿的标题应是:社会生活的变迁,D项正确;海峡两岸的交往,指的是祖国和台湾的交往,这与提纲中的“从小瓦房到大楼房”、“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等均无联系,排除A项;“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新时代强军之路”的说法,均与提纲中的“从‘吃饱’到‘吃好’”、“从小瓦房到大楼房”、“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等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27.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北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
A.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 B. 适应了土地改革的需要
C. 加快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D.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52-1957年城市职工人数增加,东三省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当时的重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因此,大量人口流入东三省,为工业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条件,A项正确;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进行,排除B项;加快了农业集体化与“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不符,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8. 1976年《人民日报》标题中“阶级斗争”一词出现205次,但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中仅出现4次,且新增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这体现了( )
A. 对外开放地区范围逐步扩大 B. 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C.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发生转移 D.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6年《人民日报》标题中‘阶级斗争’一词出现205次,但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中仅出现4次,且新增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C项正确;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我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但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地区范围逐步扩大,排除A项;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但材料并未体现这一内容,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使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但材料未涉及这一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B。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服选择了其余选项的同学。
【答案】【示例】
图中货币上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字样,由“苏维埃政府”可推知该货币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所发行;图注中有“长征前”,则说明该货币应发行于1935年前,与“苏维埃政府”互相印证,故选择B选项。
【解析】
【详解】史实: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可知,图中货币上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字样,根据图片“苏维埃政府”可知该货币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所发行;图注中有“长征前”,则说明该货币应发行于1934年10月前,与“苏维埃政府”互相印证,故选B项。
30. 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7年 可口可乐总裁马丁访问北京,提出希望重返中国并在中国设厂。
1978年12月13日 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
1979年1月24日 3万箱可口可乐被运到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大商场和宾馆寄卖,标志着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摘自马立诚《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
材料二 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与原轻工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至此,可口可乐公司在华投资已经实现了从广州、北京等“点”,发展到东部沿海一线,最后到覆盖全国一片的发展历程。可口可乐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可口可乐投产的企业经营状况多数良好。
——摘自王志乐《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
材料三 1995年可口可乐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在中国举办“可口可乐”奥运民俗雕塑大赛。如图所示为中国提交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脸谱。后来,希望工程的孩子们将此雕塑的微型版赠送给了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希拉里说:这是她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可口可乐瓶子。
——摘编自陈楠《可口可乐瓶与奥运的故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口可乐20世纪70年代重返中国的国内和国际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0年代可口可乐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学生向希拉里赠送可口可乐艺术瓶(雕塑的微型版)的寓意。
【答案】(1)原因: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际:中美关系改善,中美建交。
(2)历程:从广州、北京等“点”,发展到东部沿海一线,最后到覆盖全国。
原因:十四大召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加速。
(3)解读:可口可乐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伟大成就;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证明了中美合作共赢;加强中美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国内:根据材料一“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急需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国际:1972年以后,中美关系改善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
【小问2详解】
历程:根据材料二“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与原轻工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至此,可口可乐公司在华投资已经实现了从广州、北京等‘点’,发展到东部沿海一线,最后到覆盖全国一片的发展历程”可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为:从广州、北京等“点”,发展到东部沿海一线,最后到覆盖全国一片。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加速了经济全球的进程,这些都有利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
【小问3详解】
解度:根据材料三“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脸谱……将此雕塑的微型版赠送给了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口可乐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和伟大的成就,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证明了中美合作才能共赢,中国学生向希拉里赠送可口可乐艺术瓶,既展示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也展现了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的情况,这些都有利于加强中美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
31. 某校八年级的同学们开展了“大国自信”的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材料三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两大优势。
(2)请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任选其一,简要介绍人物相关的历史事迹及其体现的精神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自信的认识。
【答案】(1)这一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优势: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的重要保障。
(2)图一:王进喜: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的身上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图二: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身上体现了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
图三: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他的身上体现了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任选其一即可)
(3)认识: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我们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一“(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优势:根据材料一“(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的重要保障。
【小问2详解】
人物:根据材料二选择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是王进喜。简介及精神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的身上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人物:根据材料二选择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是焦裕禄。简介及精神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身上体现了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
人物:根据材料二选择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是袁隆平。简介及精神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他的身上体现了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小问3详解】
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综合国力的提升、道路的选择和坚持的角度进行论述,如: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我们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节选)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年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1966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008年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
——摘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至少一件大事,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
历史事件1: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历史事件2:中国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
观点: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论述: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近印度代表团是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
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万隆会议,针对会议上各国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团结与合作。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政府于 2008 年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中国一直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不断做出努力,对增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团结合作有重大意义。
【示例二】
历史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历史事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观点:法律制度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论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也是我国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 年国家制定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提供了法律保障,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有重要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法律能够给国家政策和制度提供保障,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示例三】
历史事件1: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历史事件2: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观点:我国的国防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论述:1950 年朝鲜内战爆发,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全面开展国防建设,军队组建走向现代化,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工业。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是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军队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我国的国防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示例四】
历史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史事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观点:国家独立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前提条件。
论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的统治,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站了起来。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港澳的回归,得益于祖国的日益强大,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愿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结合题干要求: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涉及以下历史事件: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新中国外交、新中国法治建设、新中国国防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以围绕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等角度提炼观点。论述时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参考示例:
示例一: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
选取事件:历史事件1: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史事件2:中国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
论述: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近印度代表团是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万隆会议,针对会议上各国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团结与合作。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政府于 2008 年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中国一直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不断做出努力,对增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团结合作有重大意义。
示例二:法律制度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选取事件:历史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历史事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论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也是我国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 年国家制定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提供了法律保障,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有重要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法律能够给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提供保障,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示例三:我国的国防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选取事件:历史事件1: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历史事件2: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论述:1950 年朝鲜内战爆发,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全面开展国防建设,军队组建走向现代化,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工业。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是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军队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我国的国防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示例四:国家独立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前提条件。
选取事件:历史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事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论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的统治,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站了起来。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港澳的回归,得益于祖国的日益强大,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愿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永春一中九年级(上)期初质量检测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学生在进行主题展览准备时,收集到开国大典图片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音像资料,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
A. 当家作主 B. 历史决策 C. 民族团结 D. 祖国统一
2. 实物史料主要是通过实物本身的形态、结构、质地、原料和工艺等提供历史信息,体现史料价值。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A. 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的美军枪支
B. 《抗美援朝战争史》著作
C. 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音
D. 《开国大典》油画
3. 下图是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战争关系图,其中交集部分反映的是( )
A.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D.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4. 1952年的一天,农民王大爷看着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法律文件直接有关(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 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 )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
项目 比重 项目 比重
重工业 65% 城市公用 5%
轻工业 8% 文教卫生 9%
农林水利 10% 其他 3%
A. 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6.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充分说明宪法( )
A.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 B.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C. 推进了西部大开发 D.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7. 下图是1955年的一幅宣传画,画中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工人师傅,正在看着工厂光荣榜上的劳模介绍。该画旨在宣传( )
A. 工人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就
C.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
8. 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 手工业走集体化道路
C. 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基本建立 D. 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9. 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材料表述的是中共八大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意义
10. 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26日 上午 参观苏联展览馆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
下午 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
27日 晚上 参加外事活动
下午 报社来人约稿
晚上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
A. 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 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C. 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 科学精神得以弘扬
11. 谈到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的状况,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材料突出反映了( )
A.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B. 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C.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所在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12.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图。图中国民经济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一五计划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八字方针和国民经济调整 D. “文化大革命”
13.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社论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
A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深圳特区开始设立 D.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14. 对联“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层浪”的横批应为( )
A. 当家做主 B. 公私合营 C. 联产承包 D. 对外开放
15. 对比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南方谈话作为我国20世纪中后期的两件大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 否定“两个凡是”方针 B. 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C. 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D. 推动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16. 如图统计信息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
1978年和2002年我国城市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
A. 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 B. 提升国有企业的实力
C. 致力缩小城乡企业差距 D. 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7.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了整个海岸,意味着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胆大的行动。”这个“胆大的行动”指的是( )
A. 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 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C. 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8. 《人民日报》新华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A. 合作改造农业生产
B.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召开中共十四大
C. 稳定企业国企改革
D.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
19.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里的“旗帜”是指
A. 科学发展观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 近年来,我国提出“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目标。各行各业也是积极响应,“新能源”“低碳生活”成为了新的时尚。请问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哪一理念( )
A. 协调 B. 创新 C. 绿色 D. 共享
21. 歌曲《天路》中唱道,“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歌词强调了青藏铁路( )
A. 推动了西藏的民主改革 B. 消除了东西部经济差异
C.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D. 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22. 澳门居民出境使用证件由图1转变为图2,这一变化印证了( )
A.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B. 和平五项原则的提出
C.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D. 九二共识的一致达成
23. 1992年,两岸中国人选择以对话代替对抗,由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由此奠定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 “一国两制” B. “九二共识” C. 改革开放 D. 八项主张
2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 )
A. 军事实力遥遥领先世界 B. 军事人才储备充足
C. 科技强军铸造钢铁长城 D. 国防装备完全自研
25.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与该思想最吻合的新中国外交智慧是( )
A. 反对霸权主义 B. 不结盟政策 C. “一国两制”方针 D. “求同存异”方针
26. 以下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据此判断,该演讲稿标题是( )
A. 海峡两岸的交往 B. 航天事业的发展
C. 新时代强军之路 D. 社会生活的变迁
27.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北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
A.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 B. 适应了土地改革的需要
C. 加快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D.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8. 1976年《人民日报》标题中“阶级斗争”一词出现205次,但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中仅出现4次,且新增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这体现了( )
A. 对外开放地区范围逐步扩大 B. 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C.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发生转移 D.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B。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服选择了其余选项的同学。
30. 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7年 可口可乐总裁马丁访问北京,提出希望重返中国并在中国设厂。
1978年12月13日 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
1979年1月24日 3万箱可口可乐被运到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大商场和宾馆寄卖,标志着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摘自马立诚《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
材料二 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与原轻工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至此,可口可乐公司在华投资已经实现了从广州、北京等“点”,发展到东部沿海一线,最后到覆盖全国一片的发展历程。可口可乐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可口可乐投产的企业经营状况多数良好。
——摘自王志乐《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
材料三 1995年可口可乐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在中国举办“可口可乐”奥运民俗雕塑大赛。如图所示为中国提交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脸谱。后来,希望工程的孩子们将此雕塑的微型版赠送给了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希拉里说:这是她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可口可乐瓶子。
——摘编自陈楠《可口可乐瓶与奥运的故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口可乐20世纪70年代重返中国的国内和国际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0年代可口可乐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学生向希拉里赠送可口可乐艺术瓶(雕塑的微型版)的寓意。
31. 某校八年级的同学们开展了“大国自信”的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材料三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两大优势。
(2)请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任选其一,简要介绍人物相关的历史事迹及其体现的精神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自信的认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节选)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年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1966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008年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
——摘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至少一件大事,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