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分值:57分)
1.(2023·西安高一上期中)《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
A.用于战略防御 B.发展对外贸易
C.掌控经济命脉 D.沟通南北经济
2.(2023·台州高一上期中)杜佑在《通典》中记载隋朝“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而唐太宗却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材料反映出( )
A.国富民穷是隋朝的弊端
B.隋朝短暂,却“盛极一时”
C.义仓遍置于隋朝乡间
D.生产破坏而民不聊生
3.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这一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康乾盛世”
4.(2023·辽宁名校联盟高一上联考)据《南宋临安两志》记载:自陈置钱塘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隋时苏州人户只有1.8万,唐天宝年间增至7.6万多户,元和年间又发展到10万多户。这主要缘于( )
A.政局颇为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大运河的开通 D.铁犁牛耕开始普及
5.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 )
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
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6.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7.(2023·温州高一上期中)交河位于吐鲁番西10余千米处,因河水分流绕城而得名,唐朝为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曾在此设立(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安北都护府 D.单于都护府
8.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后期的节度使经常是“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者是“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而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这表明唐朝后期( )
A.皇帝成为傀儡
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C.国家四分五裂
D.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9.(2023·孝义高一上期末)后周太祖郭威进行军事改革,限制地方武夫军事集团的权力,诛杀跋扈的将领,并重建文官系统和恢复律令。郭威的改革( )
A.避免了武将夺权现象发生
B.意图消除藩镇割据的威胁
C.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D.体现了重文轻武治国理念
10.(2023·保定高一上联考)据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
B.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
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D.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11.(2023·沧州高一上期中)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2.(2023·深圳高一下期末)唐朝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大小粮仓星罗棋布。含嘉仓东西长六百余米,南北长七百余米,密集排列着四百多粮窖。这说明了当时( )
A.社会经济繁荣 B.城市规划工整
C.奢靡之风盛行 D.土地兼并严重
13.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制的作品《步辇图》(如图),集中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和亲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管辖
B.政治婚姻需经册封制度认可
C.大唐先进文明的影响力与向心力
D.少数民族画风影响中原地区绘画
14.(2023·商丘名校高一上期中)下表所示为安史之乱主要原因的记载。据此可知( )
记载 出处
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 [唐]颜真卿《颜鲁公集》
(李林甫)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卒使禄山倾覆天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虽安史之变,不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怠,惟耽乐之从……酿成大祸而不知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安史之乱主要原因乃是府兵制的破坏与边兵力量的增强,亦即外重内轻之势愈来愈严重,给予手握重兵的边防武将以侥幸夺取皇位的机会 王寿南《隋唐史》
A.角度不同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
B.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C.史料互证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D.成书晚的著作可信度相对较低
15.(2024·张家口高一开学考试)陈寅恪先生在其所著的《金明馆丛稿初编》中指出,以“尊王攘夷”为中心思想的古文运动的出现,实则是由胡人以及胡化的汉人所引起的“安史之乱”,以及其后所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的结果。这一观点折射出( )
A.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地衰落
B.社会动荡推动了文学发展
C.唐代后期民族关系的恶化
D.安史之乱强化了华夷之别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图二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东晋唐朝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精析
1.D [据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贯通南北,对促进商品交易、推动南北经济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故选D项;“用于战略防御”只是功能之一,而非基本功能,排除A项;“发展对外贸易”不合史实,排除B项;“掌控经济命脉”不合史实,排除C项。]
2.A [据材料可知,隋朝时期,国家粮食充足,而民众却“多饥乏”,故选A项;“隋朝短暂,却‘盛极一时’”不合题意,排除B项;“义仓遍置于隋朝乡间”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而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生产破坏”与材料“天下义仓又皆充满”相悖,排除D项。]
3.B [唐太宗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这一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故选B项。]
4.A [据材料可知,自隋至元和年间,封建国家相对统一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故选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并不直接导致杭州和苏州人口的增长,排除C项;汉代铁犁牛耕开始普及,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唐代江南农民发明曲辕犁后,推广到了西北地区,故选A项;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并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排除C项;宋代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排除D项。]
6.A [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官府对市的监督相对宽松是在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
7.B
8.B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后期的节度使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由士卒自行选择,朝廷对此只能承认,说明唐朝地方藩镇势力强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B项正确。]
9.B [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后周郭威实行军事改革,目的就是消除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威胁,故选B项;“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北宋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排除C项;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篡弑频发,无论是子弑父还是臣弑君,都是对伦理道德的破坏,故选D项;材料阐释的是五代十国时期而不是唐代,排除A项;“皇帝地位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并未阐释“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
11.B
12.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的粮仓数量多、面积大,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故选A项;城市布局情况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代粮仓数量多、面积大,与奢靡之风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无有关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D项。]
13.C [《步辇图》中请求通婚的情景,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大唐先进文明的影响力与向心力,C项正确;唐朝时中央政权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还未建立,排除A项;B项与《步辇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无关,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少数民族画风影响中原地区绘画,排除D项。]
14.A
15.B [据材料可知,陈寅恪先生认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政治和社会动荡是古文运动出现的原因,社会动荡推动了文学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思想运动与社会动荡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藩镇割据情况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排除C、D项。]
16.信息一:政治局势由分裂割据到国家统一。(2分)
说明: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呈现南北对峙分裂割据局面。隋朝建立后,南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唐朝建立后,逐渐消灭隋末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4分)
信息二:民族关系由隔阂较大到逐渐交融。(2分)
说明: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孝文帝改革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不断加强,为隋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4分)
信息三:边疆治理方式由战争为主到灵活多样。(2分)
说明:东晋时期,力图使用军事手段解决边疆问题。唐朝时期,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开明,采用军事、设置机构直接管辖、册封、会盟等多种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推动了边疆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
(准确提取两项信息,并分别予以正确说明,即得满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训练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