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训练(答案)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训练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分值:60分)
1.(2023·山东名校联盟高一上期中)清朝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部臣的反对意见也基本无效。由此可见,奏折制度的运行(  )
A.制度异化,容易任用奸佞
B.加强君权,削弱部臣权力
C.制度规范,政务运行通畅
D.提高效率,中枢决策快捷
2.(2023·南通高一下期末)乾隆五十一年,军机处发现陕西按察使周樽奏报“清查保甲”一折的朱批中,没有涵盖奏折中涉及的全部内容,军机大臣提出讨论意见,并把研究结果拟写谕旨,连同原折一并呈报乾隆帝。这表明清朝(  )
A.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B.军机处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
C.康乾盛世走向衰落
D.中枢秘书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
3.(2024·湛江高一月考)《清稗类钞·狱讼类八》记载世宗(雍正帝)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文字狱的常态化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文化市场的混乱 D.社会风气的破坏
4.(2024·邯郸高一阶段练习)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
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5.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其意义在于(  )
A.至此中国边疆得以稳固
B.刺激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C.划定中俄两国西部边界
D.进一步奠定了清朝疆域
6.下列年代尺所列历史事件反映了清王朝(  )
A.强化边疆治理 B.抵御外来侵略
C.加强君主专制 D.监察地方吏治
7.(2023·南京高一上期末)据《清史稿·土司传》记载,“自(雍正)四年至九年,蛮夷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逆,旋即平定”。这一举措(  )
A.推动了行省制度的建立与拓展
B.消除了少数民族领袖的影响力
C.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D.扩大了清王朝统治的疆域范围
8.(2023·济宁高一下期末)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康熙时朝廷在湖南苗族聚居区开始设立义学,到清末已经达到139所;在甘青川滇藏地区,清代共设义学和社学104所。这一做法(  )
A.扩大了政府选拔官员的途径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D.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9.(2023·山东高一上普高联考)若运用下图研究清朝历史,可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剧烈动荡 B.人地矛盾尖锐
C.种植结构调整 D.重农抑商强化
10.(2024·金华十校高一联考)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他们向清政府提出以下要求: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贸易;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乾隆以所请与“天朝不合”一一驳回。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借此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B.乾隆的回复体现外交平等原则
C.英国迫切地要对华输出资本
D.闭关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1.(2023·淄博高一上期末)下表为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
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康熙三十二年七月
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
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
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康熙六十年八月
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
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
12.(2022·湖南卷,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13.(2023·菏泽高一上期末)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史记》记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促进了西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B 唐蕃会盟碑记载:“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 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 《元史》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
D 《清高宗实录》记载:1762年,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 说明了清代对疆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14.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也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
A.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
B.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C.体现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D.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
15.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  )
A.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C.对外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D.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
16.(2023·宁波金兰教育高一上期中)(15分)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最初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面对臣下建议修建长城)
唐太宗:“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北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贞观政要》《资治通鉴》
康熙:“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清]章梫《康熙政要》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属哪一朝代?指出各自应对北方少数民族问题的有效举措。(6分)
(2)请以“长城与守国之道”为主题,从材料二中提取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言简意赅加以论述。不要求写成小论文。)(9分)
答案精析
1.B [据材料可知,清朝皇帝通过奏折制度,事先对廷议事务做出定见,使部臣的反对意见很难奏效,反映出奏折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容易任用奸佞,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整个政务执行过程,排除C项;奏折制度的本质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D项。]
2.B [由材料可知,军机大臣会针对一些政治事务提出意见,反映了军机处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清朝的文字狱,排除A项;材料与康乾盛世的社会状态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其他部门,无法看出中枢秘书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排除D项。]
3.B 4.B 5.D
6.A [驻藏大臣、平定准噶尔、设置伊犁将军等都是强化边疆治理的体现,故选A项,排除B、C、D项。]
7.C [据材料可知,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故选C项;“蛮夷改流”指改土归流,而非建立行省制度,排除A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在统治区域内进行,不是扩大了清王朝统治的疆域范围,排除D项。]
8.D [据材料可知,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对其渗透儒学文化和加强汉文化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国家认同感,故选D项;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并不能扩大政府选拔官员的途径,排除A项;政府创办的义学和社学不是因俗而治统治策略的体现,排除B项;“消除了文化差异”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9.B [据图表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人口逐渐膨胀,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增加,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人地矛盾尖锐,故选B项;据图表信息可知,清朝粮食总产量仍然呈整体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社会较为稳定,排除A项;图表并未显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排除C项;图表信息并未显示经济政策如何,因而无法反映“重农抑商强化”,排除D项。]
10.D
11.D [据材料中表格呈现的“上奏内容”可知,奏折内容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D项;奏折制度使皇帝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效率,排除A项;实行奏折制度的目的在于将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之手,排除B项;奏折制度具有震慑和控制臣下的作用,对整顿吏治起到一定的作用,排除C项。]
12.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而敬畏南书房行走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而不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
13.D
14.B [据材料可知,清帝“大一统”论,扩大了中国的疆域范围;乾隆帝的主张体现出领土主权意识,这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故选B项;军机处的设立表明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清帝“大一统”论是对传统的“华夷之辨”的彻底否定,排除C项;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地方叛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B [据题干可知,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故选B项;“重农抑商”不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清朝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是清朝的衰败表现之一,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白莲教,排除D项。]
16.(1)图一:明朝。(1分) 举措:重修长城,设九边重镇;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恢复并扩大边境贸易。(2分)
图二:清朝。(1分) 举措:清军入关前,早已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满蒙联姻);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盟旗制度)。(2分)
(2)参考要点:长城有利于保护中原农耕文明,保障北部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长城是消极防御手段,不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唯一方法,历朝修建长城也未能避祸(长城对守国只具有一定的意义);修建长城,会增加赋役,有害民生;增强综合国力是守国关键;采取怀柔笼络手段,实行开明团结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交流交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训练(答案)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