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周测6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宋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周测6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宋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3·南宁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秧马图,秧马即旧时中国农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苏轼曾作《秧马歌》:“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这体现了(  )
A.农学理论有了新发展方向
B.农业技术注重实用性
C.文学作品能如实反映现实
D.广大农民生活的艰辛
2.(2024·扬州高一阶段练习)史书记载,宋代福建地区地狭人密,山地较多,可耕地非常有限,农民不惜冒着犯法的风险,将稻田改种甘蔗,并且制取蔗糖以牟取利益。这一现象反映(  )
A.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
B.经济作物全面推广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3.(2023·福州高一期中)元代统治者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棉花种植覆盖了江南广大地区。这表明(  )
A.国家力量推动棉织业发展
B.奢侈性消费风尚日益盛行
C.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D.丝织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4.(2024·徐州高一阶段练习)宋朝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瓷窑各具特色,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两浙人欢迎;有的窑“器尚青白”,最受湖、川、广人喜欢;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受川、广、荆、湘人欢迎。由此可知(  )
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
C.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5.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店铺门前的长条形招牌灯箱,不仅亮化、装饰了店铺,还发挥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
A.商业广告始于北宋时期
B.城市贸易打破时间限制
C.北宋“草市”更加普遍
D.民营手工业享誉世界
6.(2023·邯郸高一期末)苏轼的《牛口见月》中有赞美汴京夜市的佳句:“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昼,疏星弄寒芒。不知京国喧,是谓江湖乡。”这反映出北宋(  )
A.夜市的普遍设立 B.社会控制的严密
C.都城的繁荣兴盛 D.经济重心的南移
7.(2023·无锡高一期末)《东京梦华录》载:“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如此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有姜行,北去有纱行。”材料体现了(  )
A.市场分工类别化
B.市场突破了时间界限
C.坊市的限制严格
D.商品交易额迅猛增长
8.(2024·昆明高一阶段练习)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下诏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这表明宋神宗(  )
A.主张废除“海禁”政策
B.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C.产生“与民争利”的思想
D.认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9.(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圆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10.(2023·北京西城高一期中)大中祥符七年(1014)开封府落榜士子揭发,本年度开封府取中举人25人,有13人系“寄籍取中”,其中10人来自两浙路苏州府。“寄籍”案在两宋大量存在,屡禁不止。“寄籍”现象在两宋大量存在根源于(  )
A.南北分卷制度的优势
B.文化重心北移
C.南方士子文化水平高
D.经济重心南移
11.1270年,忽必烈将国内商税定为“三十分取一之制”,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到1289年,腹里商税增为二十万锭,江南商税增为二十五万锭。元武宗更是直言:“海道里官粮交运将大都里来的,(是)最打紧的勾当。”这侧面反映出元朝时(  )
A.海外贸易获得长足发展
B.全国性道路网初步形成
C.南方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D.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12.(2023·6月浙江选考,16)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13.(2023·淮安高一期末)唐代世人以“词学门阀”为“佳婿”的标准,宋代也流行“婚姻不问阀阅”的观念。唐宋时期的婚姻观主要源于(  )
A.诗词的繁荣 B.商品经济发展
C.科举制发展 D.门第观念消失
14.(2024·广州高一阶段练习)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体现出当时(  )
A.佛道思想的世俗化 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D.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15.(2024·郑州高一阶段练习)宋代,封建租佃契约关系成为土地关系的主要形式。地主招募客户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客户出卖劳动力,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须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这反映出(  )
A.土地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
B.农民与地主法律地位实现平等
C.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D.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6.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也多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或夸张,其结构更是十分严谨。这一现象(  )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折射出当时纺织技术十分高超
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
17.(2023·昆明高一期末)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辞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程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据此可知,元朝(  )
A.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B.利用程朱理学巩固统治
C.市民文化得到发展
D.积极推动儒学的社会化
18.宋代诗人在写诗时,更多地运用典故,或化用前人的诗句,以锻炼自己的诗句。这反映了当时(  )
A.诗人社会阅历短浅 B.诗歌关注社会生活
C.文化重心移向市井 D.书籍普及范围较广
19.宋代人刻印书籍,往往在书的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刻一“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下图中的“牌记”写明“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盗版)”。下列对宋代“牌记”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程朱理学的主张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规范了活字印刷的流程
D.丰富了宋代书籍的内容
20.(2023·全国乙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4·洛阳高一阶段练习)(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以常用的犁为例,人们在其工作部位安装了“裂(chi)刀”,它能够确保以锋利的裂刀开垦土地,从而使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在农本思想的支配下,赵宋王朝大力鼓励甚至组织农户开垦荒地,“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而且宋代的客户已经被视为与主户一样的国家编户齐民,“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他们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具有迁徙和退佃的自由。客户与地主之间是以租佃契约方式暂时结合起来的经济关系。到了宋代,城市结构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商品交易再也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
材料二 宋代政府常常通过禁榷专卖制度和货币经济的手段刺激经济发展,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就试图通过货币借贷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宋代,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不断渗透到经济领域,朱熹在地方推行由民间组织的社仓,以及义役、书院、宗族组织等。这些公共组织在从事公益事业的同时,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需要经营某些产业或田产,从而形成公共经济,故族产在宋代以来的公共经济中也就占据主要的地位。宋代民营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宋代一些重要行业,如纺织业、制瓷业等,民营规模都超过了官营,在国家专营的冶炼、酿酒等行业中,有的就由民间承包经营,其中已经有很大部分的民营经济成分。——摘编自王一胜《宋代经济的现代韵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谈谈宋代经济发展的启示。(14分)
22.(2024·太原高一阶段练习)(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化具有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当时,宋学各派“学统四起”,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宋代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来,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士大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士大夫文化也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材料二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的表现。(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出三例说明宋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9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3·南宁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秧马图,秧马即旧时中国农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苏轼曾作《秧马歌》:“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这体现了(  )
A.农学理论有了新发展方向
B.农业技术注重实用性
C.文学作品能如实反映现实
D.广大农民生活的艰辛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可知秧马是一种实用省力的农具,体现了农业技术的实用性,B项正确;秧马的使用属于农业生产工具革新,而非农学理论发展,排除A项;不同文学作品的体裁、内容、艺术风格不同,并非都能如实反映现实,排除C项;苏轼《秧马歌》反映了秧马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非强调农民生活的艰辛,排除D项。
2.(2024·扬州高一阶段练习)史书记载,宋代福建地区地狭人密,山地较多,可耕地非常有限,农民不惜冒着犯法的风险,将稻田改种甘蔗,并且制取蔗糖以牟取利益。这一现象反映(  )
A.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
B.经济作物全面推广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福建地区农民将稻田改种甘蔗,制取蔗糖以牟取利益,这一现象反映了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甘蔗这一种经济作物,不能反映经济作物全面推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治安,排除D项。
3.(2023·福州高一期中)元代统治者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棉花种植覆盖了江南广大地区。这表明(  )
A.国家力量推动棉织业发展
B.奢侈性消费风尚日益盛行
C.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D.丝织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代统治者通过征收棉花棉布、出版相应的技术书籍,促进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奢侈性消费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4.(2024·徐州高一阶段练习)宋朝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瓷窑各具特色,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两浙人欢迎;有的窑“器尚青白”,最受湖、川、广人喜欢;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受川、广、荆、湘人欢迎。由此可知(  )
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
C.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景德镇面向不同的地区生产不同特点的瓷器,进而推动制瓷业的发展,说明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B项正确;仅从景德镇一地,无法得出制瓷业的地域特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关系,无法得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制瓷业的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排除D项。
5.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店铺门前的长条形招牌灯箱,不仅亮化、装饰了店铺,还发挥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
A.商业广告始于北宋时期
B.城市贸易打破时间限制
C.北宋“草市”更加普遍
D.民营手工业享誉世界
答案 B
解析 店铺门前的长条形招牌灯箱,既可以发挥广告作用,还可以亮化店铺,说明夜间也进行商业活动,B项正确;“始于北宋时期”的说法没有证据证明A项是否属实,排除;《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局面,不是草市,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的信息,排除D项。
6.(2023·邯郸高一期末)苏轼的《牛口见月》中有赞美汴京夜市的佳句:“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昼,疏星弄寒芒。不知京国喧,是谓江湖乡。”这反映出北宋(  )
A.夜市的普遍设立 B.社会控制的严密
C.都城的繁荣兴盛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都城汴京作为北宋商业中心,商铺、饭馆、酒楼林立,一派豪华气象,入夜则有夜市,也是热闹非凡,这反映了汴京城市经济的繁盛景象,C项正确;材料是对北宋都城夜市的描述,并不能反映当时夜市普遍设立,排除A项;北宋时期的社会控制与前代相比较为松弛,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7.(2023·无锡高一期末)《东京梦华录》载:“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如此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有姜行,北去有纱行。”材料体现了(  )
A.市场分工类别化
B.市场突破了时间界限
C.坊市的限制严格
D.商品交易额迅猛增长
答案 A
解析 材料“十字街南去有姜行,北去有纱行”,体现出在不同区域可以购买不同类的商品,说明当时市场设置分区域、类别,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业活动的时间界限,排除B项;宋朝“市”的设置,突破了时空限制,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品交易额的信息,排除D项。
8.(2024·昆明高一阶段练习)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下诏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这表明宋神宗(  )
A.主张废除“海禁”政策
B.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C.产生“与民争利”的思想
D.认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可知,宋神宗强调东南舶商之利并设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说明他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D项正确;“海禁”政策实行于明清时期,晚于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民争利”的思想,排除C项。
9.(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圆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 B
解析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场活跃,市民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瓦舍等供市民娱乐的场所,其中的说书演出在当时非常盛行,故选B项;玉米和红薯都在明朝时传入中国,排除A项;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圆,排除C项;棉花种植在元朝时期得到大力推广,到明朝后期,棉布才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排除D项。
10.(2023·北京西城高一期中)大中祥符七年(1014)开封府落榜士子揭发,本年度开封府取中举人25人,有13人系“寄籍取中”,其中10人来自两浙路苏州府。“寄籍”案在两宋大量存在,屡禁不止。“寄籍”现象在两宋大量存在根源于(  )
A.南北分卷制度的优势
B.文化重心北移
C.南方士子文化水平高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寄籍”多来自两浙路苏州府,这说明当时江浙一带科举竞争较为激烈,侧面反映出当地教育文化水平提升,本质上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分卷,排除A项;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在南移,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
11.1270年,忽必烈将国内商税定为“三十分取一之制”,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到1289年,腹里商税增为二十万锭,江南商税增为二十五万锭。元武宗更是直言:“海道里官粮交运将大都里来的,(是)最打紧的勾当。”这侧面反映出元朝时(  )
A.海外贸易获得长足发展
B.全国性道路网初步形成
C.南方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D.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答案 C
解析 从江南商税的急速增加到元武宗对官粮海道运输的重视,说明南方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故排除A项;全国性的道路交通网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故排除B项;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故排除D项。
12.(2023·6月浙江选考,16)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答案 C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取士、婚姻不再以家世为标准,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未涉及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身份平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2023·淮安高一期末)唐代世人以“词学门阀”为“佳婿”的标准,宋代也流行“婚姻不问阀阅”的观念。唐宋时期的婚姻观主要源于(  )
A.诗词的繁荣 B.商品经济发展
C.科举制发展 D.门第观念消失
答案 C
解析 唐宋时期婚姻观从注重家世门第到重视词学,发展到宋代为“婚姻不问阀阅”,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源于唐宋实行科举制,阶层流动加快,C项正确;诗词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科举制的影响,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唐代婚姻观强调“词学门阀”,是受科举制考试科目的影响,而非经济原因,排除B项;门第观念减弱,不是消失,排除D项。
14.(2024·广州高一阶段练习)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体现出当时(  )
A.佛道思想的世俗化 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D.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职业流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体现出当时社会流动性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佛、道的思想,无法得出佛道思想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传统的社会结构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租佃关系,排除D项。
15.(2024·郑州高一阶段练习)宋代,封建租佃契约关系成为土地关系的主要形式。地主招募客户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客户出卖劳动力,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须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这反映出(  )
A.土地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
B.农民与地主法律地位实现平等
C.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D.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客户……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须再向佃户提供……荫庇”可知,地主对农民的控制减弱,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土地买卖,不能反映土地商品化程度,排除A项;宋代士农工商等级明显,农民与地主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排除B项;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
16.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也多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或夸张,其结构更是十分严谨。这一现象(  )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折射出当时纺织技术十分高超
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
答案 A
解析 两宋时期士人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这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和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主要是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士人中盛行的风气,而不是纺织技术的高超,排除B项;两宋时期士人质朴洁净之风的盛行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士人中盛行的风气,而不是整个社会的风气,所以不能得出“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的结论,排除D项。
17.(2023·昆明高一期末)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辞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程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据此可知,元朝(  )
A.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B.利用程朱理学巩固统治
C.市民文化得到发展
D.积极推动儒学的社会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已、治人之学”可知,元朝政府同“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辞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相比,更重视实学致用,提倡学习经学培养国家人才,去除文学中的浮华气息,这说明元朝科举考查儒家经典,注重以程朱注解为主,表明程朱理学迎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宋朝就已经有了儒学复兴运动,排除A项;材料主张发扬理学,未涉及市民文化,排除C项;材料表明元朝统治者推崇理学,不是推动儒学的社会化,排除D项。
18.宋代诗人在写诗时,更多地运用典故,或化用前人的诗句,以锻炼自己的诗句。这反映了当时(  )
A.诗人社会阅历短浅 B.诗歌关注社会生活
C.文化重心移向市井 D.书籍普及范围较广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可知,宋代活字印刷术及雕版印刷的兴盛,带来书籍的普及,使得宋人读书的范围拓宽,写诗、词更多地运用典故或化用前人的诗句,故选D项;宋代诗人应用前人典故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诗句,使之更加饱满,内涵更加丰富,并非是因为社会阅历短浅,故排除A项;宋人写诗“用典”不能说明其关注社会生活,故排除B项;诗歌中的“用典”,旨在使语言含蓄凝练,表意丰富,但容易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不易于市井流传,故排除C项。
19.宋代人刻印书籍,往往在书的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刻一“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下图中的“牌记”写明“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盗版)”。下列对宋代“牌记”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程朱理学的主张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规范了活字印刷的流程
D.丰富了宋代书籍的内容
答案 B
解析 宋代人刻印书籍的“牌记”,是对出版人、刻书人权利和版权的保护,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故选B项;书籍上的牌记与程朱理学无关,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宋代“刻印书籍”,这说明是雕版印刷的书籍,而不是活字印刷书籍,排除C项;宋代书籍的牌记中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与书籍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
20.(2023·全国乙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书籍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以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形成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科举制初创,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4·洛阳高一阶段练习)(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以常用的犁为例,人们在其工作部位安装了“裂(chi)刀”,它能够确保以锋利的裂刀开垦土地,从而使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在农本思想的支配下,赵宋王朝大力鼓励甚至组织农户开垦荒地,“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而且宋代的客户已经被视为与主户一样的国家编户齐民,“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他们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具有迁徙和退佃的自由。客户与地主之间是以租佃契约方式暂时结合起来的经济关系。到了宋代,城市结构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商品交易再也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
材料二 宋代政府常常通过禁榷专卖制度和货币经济的手段刺激经济发展,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就试图通过货币借贷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宋代,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不断渗透到经济领域,朱熹在地方推行由民间组织的社仓,以及义役、书院、宗族组织等。这些公共组织在从事公益事业的同时,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需要经营某些产业或田产,从而形成公共经济,故族产在宋代以来的公共经济中也就占据主要的地位。宋代民营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宋代一些重要行业,如纺织业、制瓷业等,民营规模都超过了官营,在国家专营的冶炼、酿酒等行业中,有的就由民间承包经营,其中已经有很大部分的民营经济成分。——摘编自王一胜《宋代经济的现代韵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谈谈宋代经济发展的启示。(14分)
答案 (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农具得到改进;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程度提升。
(2)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商业发展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抑商政策的松弛);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公共组织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启示:放宽经济发展的条件;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调控;采取多种形式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22.(2024·太原高一阶段练习)(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化具有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当时,宋学各派“学统四起”,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宋代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来,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士大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士大夫文化也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材料二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的表现。(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出三例说明宋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9分)
答案 (1)宋学各派的宽容并存;理学本身能够兼收并蓄;儒、佛、道的和平共处;文化上的雅俗互融。
(2)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渐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周测6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宋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