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9 民族危机——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战争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如图为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外贸易的发展 B.鸦片走私的兴盛
C.自然经济的衰败 D.地方政府的腐朽
2.(2024·大连高一调研)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州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鸦片走私逐渐“合法化”,“猪仔”(华工)贸易逐渐猖獗,加上香港、上海等港口崛起,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由此可知广州近代衰落的起点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3.(2024·昆明高一期末)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附件中规定:“(在华英国人)倘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由此导致中国丧失( )
A.司法主权 B.关税主权
C.贸易主权 D.领土主权
4.(2023·无锡高一上开学考)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
费正清 《伟大的中国革命》 :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 张馨保 《林则徐与钦差大臣》 :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 指鸦片战争
上述两种观点( )
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
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
5.(2024·沈阳高一质检)下图为1842-1856年中英双边正当贸易总值变化情况图。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时( )
A.中国保持对英经济竞争优势
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外来商品
C.协定关税未对外贸产生影响
D.英国对华侵略诉求日益增强
6.(2023·杭州高一阶段练习)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将鸦片改称为洋药,规定:“向来洋药……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洋药准其进口。”不久,咸丰皇帝朱批“依议”。这一条约( )
A.作为《南京条约》附件存在
B.由此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D.与英、法等进一步侵华有关
7.(2023·咸阳高一阶段练习)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这一争论( )
A.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旨在应对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
8.(2024·宁波高一阶段练习)“林公曾与论忧患,花甲抬棺征边关。蓄锐缓进筹粮饷,扬威急战歼敌顽。千里柳引春风度,十万兵夺疆土还。放眼西陲广袤地,天山雪映发苍髯。”下列选项对诗中事件影响的阐述,正确的是( )
A.强化了政府对蒙古的管理
B.导致了近代化努力的破产
C.证实了清政府统治的腐朽
D.缓解了西北部边疆的危机
9.(2023·南阳高一阶段练习)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掀起了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朔方备乘》《康輶纪行》等一大批代表作。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反映出( )
A.清中叶以来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
B.中西间史学观念的融合加深
C.康雍乾年间边疆危机的不断加深
D.近代史学家强烈的忧患意识
10.(2023·铜仁高一期末)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共派出从军记者114名,还有15名画师、摄影师。战争爆发后仅一个月,17名西方记者即获得了随日军采访的许可。当时清政府几乎没有随军记者,且不允许西方记者采访。晚清政府的做法( )
A.有效保护了军事作战秘密
B.维护了天朝上国的形象
C.主动适应世界潮流的变化
D.侧面反映国家体制落后
11.(2024·成都高一期末)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12.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
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中国内地
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13.(2023·徐州高二阶段练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下列各项内容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
B.“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
C.“应准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
14.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
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
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5.(2023·邯郸高一期末)下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在19世纪末绘制的漫画《东三省之近视》。漫画所示事件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日本制造旅顺惨案 D.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16.(2023·青岛高一课时练习)下面所示漫画创作应该不早于( )
《铁路游戏·利益各方》
A.鸦片战争前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辛亥革命以后
17.(2024·昆明高一期末)中国近代部分铁路轨距不一:胶济铁路轨距为1 435毫米;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使用4英尺8英寸轨距;滇越铁路采用的是1米窄轨。造成该差异的根源是( )
A.工业革命进程不同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18.一位俄国随军记者在战地日记中描述当时北京的悲惨情景: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烧,已被躏糟得不像样子了,简直像一切都死绝了一样。使馆街两旁残存着一垛垛废墟,一堆堆石头,灰烬、垃圾和脏物遍地皆是。中国人的尸体,一个挨一个的杂陈在马路上。到处乱丢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材料中的情景发生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C.鸦片战争期间
D.中法战争期间
19.(2023·湖南卷,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20.(2023·沧州高一阶段练习)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西晋之亡也,有刘琨、祖逖,击楫中流,闻鸡起舞,晋尚可偏安于东;北宋之亡也,有宗泽、岳飞,渡河三呼,背涅四字,宋尚可残喘于南”。这一社论( )
A.旨在延续传统民族精神
B.消除了外族的侵略行径
C.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D.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德州高一阶段练习)(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香港岛割与英国……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12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10分)
22.(2023·江西部分学校高一期末)(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中国晚清史》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全面准确)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如图为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外贸易的发展 B.鸦片走私的兴盛
C.自然经济的衰败 D.地方政府的腐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导致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大量流失,故选B项。
2.(2024·大连高一调研)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州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鸦片走私逐渐“合法化”,“猪仔”(华工)贸易逐渐猖獗,加上香港、上海等港口崛起,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由此可知广州近代衰落的起点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致使中国国门大开,外国商品冲击中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中国贸易中心从广州逐步转移至上海,A项正确;《望厦条约》主要是美国向清政府索要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天津条约》与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不是广州近代衰落的起点,排除D项。
3.(2024·昆明高一期末)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附件中规定:“(在华英国人)倘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由此导致中国丧失( )
A.司法主权 B.关税主权
C.贸易主权 D.领土主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领事裁判权,而领事裁判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破坏,A项正确;与关税主权丧失有关的是《南京条约》规定的协定关税,排除B项;与贸易主权丧失有关的是《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排除C项;《南京条约》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是领土主权丧失的开始,排除D项。
4.(2023·无锡高一上开学考)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
费正清 《伟大的中国革命》 :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 张馨保 《林则徐与钦差大臣》 :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 指鸦片战争
上述两种观点( )
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
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二者都以英国为中心来看待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都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实质,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和获取原料,故选B项。
5.(2024·沈阳高一质检)下图为1842-1856年中英双边正当贸易总值变化情况图。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时( )
A.中国保持对英经济竞争优势
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外来商品
C.协定关税未对外贸产生影响
D.英国对华侵略诉求日益增强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42—1856年中英双边正当贸易中中国保持出超地位,英国则在对华正当贸易中,处于严重入超地位,面对这种情况,英国进而要求更多的侵华权益,D项正确;英国此时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经济竞争优势强于中国,排除A项;英国输华商品没有大幅度增长的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并非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且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向中国输入商品,排除C项。
6.(2023·杭州高一阶段练习)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将鸦片改称为洋药,规定:“向来洋药……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洋药准其进口。”不久,咸丰皇帝朱批“依议”。这一条约( )
A.作为《南京条约》附件存在
B.由此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D.与英、法等进一步侵华有关
答案 D
解析 根据《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内容可以判断,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项正确;《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不是《南京条约》的附件,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在此条约签订之前,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朝鲜农民起义,排除C项。
7.(2023·咸阳高一阶段练习)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这一争论( )
A.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旨在应对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海防与塞防之争兴起的原因是当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所以这一争论最终是为了应对边疆地区的危机,C项正确;这一争论是为了应对边疆地区的危机,并不能稳固传统的宗藩关系,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西方列强还没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
8.(2024·宁波高一阶段练习)“林公曾与论忧患,花甲抬棺征边关。蓄锐缓进筹粮饷,扬威急战歼敌顽。千里柳引春风度,十万兵夺疆土还。放眼西陲广袤地,天山雪映发苍髯。”下列选项对诗中事件影响的阐述,正确的是( )
A.强化了政府对蒙古的管理
B.导致了近代化努力的破产
C.证实了清政府统治的腐朽
D.缓解了西北部边疆的危机
答案 D
解析 诗歌中“林公曾与论忧患”“西陲”“天山”等,反映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利于缓解西北边疆的危机,D项正确;设盟旗强化了政府对蒙古的管理,排除A项;导致近代化努力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清政府统治情况,排除C项。
9.(2023·南阳高一阶段练习)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掀起了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朔方备乘》《康輶纪行》等一大批代表作。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反映出( )
A.清中叶以来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
B.中西间史学观念的融合加深
C.康雍乾年间边疆危机的不断加深
D.近代史学家强烈的忧患意识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日益加深的边疆危机,强化了近代史地学家的忧患意识,促使中国史地学的发展,D项正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往的限制较多,排除A项;材料未能体现中西史学观念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史地研究著作数量的剧增,并非康雍乾时期,排除C项。
10.(2023·铜仁高一期末)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共派出从军记者114名,还有15名画师、摄影师。战争爆发后仅一个月,17名西方记者即获得了随日军采访的许可。当时清政府几乎没有随军记者,且不允许西方记者采访。晚清政府的做法( )
A.有效保护了军事作战秘密
B.维护了天朝上国的形象
C.主动适应世界潮流的变化
D.侧面反映国家体制落后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派出很多随军记者,并允许西方记者随日军采访,而清政府不派随军记者也不允许西方记者采访,这体现了中国与日本对国际惯例的态度反差巨大,也从侧面反映了晚清政府国家体制的落后,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由于国家体制落后跟不上世界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有效保护了军事作战秘密,排除A项;允许或者不允许西方记者采访与天朝上国的形象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不适应世界潮流的变化,排除C项。
11.(2024·成都高一期末)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答案 C
解析 材料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对败于日本的反思,并且提出强国的内外政策,体现了国人对战局失利的反思,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排除A项;“主导”说法错误,排除B项;“各界共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说法错误,排除D项。
12.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
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中国内地
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答案 D
解析 “中日关系的逆转”是指两国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故D最能佐证材料中的观点。
13.(2023·徐州高二阶段练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下列各项内容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
B.“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
C.“应准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应准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资本输出的要求,C项正确;“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是《南京条约》中的规定,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要求,排除A项;“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是《天津条约》的内容,体现的是商品输出,排除B项;“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是《辛丑条约》的规定,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D项。
14.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
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
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学者所说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排除C项;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排除D项。
15.(2023·邯郸高一期末)下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在19世纪末绘制的漫画《东三省之近视》。漫画所示事件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日本制造旅顺惨案 D.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为了自身利益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B项正确;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是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排除A项;日本制造旅顺惨案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排除C项;漫画于19世纪末绘制,不是九一八事变的反映,排除D项。
16.(2023·青岛高一课时练习)下面所示漫画创作应该不早于( )
《铁路游戏·利益各方》
A.鸦片战争前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辛亥革命以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于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抢夺铁路修筑权是其主要表现,因此漫画创作时间不早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正确。
17.(2024·昆明高一期末)中国近代部分铁路轨距不一:胶济铁路轨距为1 435毫米;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使用4英尺8英寸轨距;滇越铁路采用的是1米窄轨。造成该差异的根源是( )
A.工业革命进程不同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铁路路轨修建标准不统一,不能有效整合全国铁路资源,这是因为晚清铁路多为西方列强主持修筑,多分布在列强的势力范围内,方便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分而治之,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修筑铁路的信息,无法得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排除A项;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属于客观因素,不是根源,排除B项;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并不会导致轨距存在差异,排除D项。
18.一位俄国随军记者在战地日记中描述当时北京的悲惨情景: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烧,已被躏糟得不像样子了,简直像一切都死绝了一样。使馆街两旁残存着一垛垛废墟,一堆堆石头,灰烬、垃圾和脏物遍地皆是。中国人的尸体,一个挨一个的杂陈在马路上。到处乱丢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材料中的情景发生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C.鸦片战争期间
D.中法战争期间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烧”并结合“俄国随军记者”这一信息可知,这次侵华战争中,俄国参加,且列强占领了北京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项正确;A、C、D项涉及的三次侵华战争中,俄国并未直接参战,而且也没有攻占北京城,排除。
19.(2023·湖南卷,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答案 A
解析 《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罕见的科考现象,故A项正确;两个地方的乡试借地举行,与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没有关系,排除B项;清末新政废科举是面向全国的,不会出现只影响顺天和山西的情况,排除C项;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也是清末新政的成果,与科举制相悖,排除D项。
20.(2023·沧州高一阶段练习)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西晋之亡也,有刘琨、祖逖,击楫中流,闻鸡起舞,晋尚可偏安于东;北宋之亡也,有宗泽、岳飞,渡河三呼,背涅四字,宋尚可残喘于南”。这一社论( )
A.旨在延续传统民族精神
B.消除了外族的侵略行径
C.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D.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0年,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仿效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南洋总汇新报》的这一社论是基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旨在唤醒、激发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该社论旨在激发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而非延续传统民族精神,排除A项;“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1910年之前,民主革命就已出现,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德州高一阶段练习)(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香港岛割与英国……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12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10分)
答案 (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都有割地赔款。
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倾销商品)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开设工厂)为主。
(2)危害:《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得清政府国库空虚,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辛丑条约》使得列强能够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2023·江西部分学校高一期末)(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中国晚清史》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全面准确)
答案 (1)观点一:徐中约认为西方国家和俄国是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根源。
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评:该观点站在民族主义(或民族危机、侵略与反侵略、革命史观)角度,但忽视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内部原因。
(2)观点二:费正清认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评:该观点站在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但不应美化侵略,认为殖民有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周测9 民族危机——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战争(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