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4 奠基与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3·福州高一期中)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B.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C.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024·包头高一期末)1950年春,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湖南开始进行数额庞大的粮食大调运,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粮食调运体系,包括统一调度的政策、行政体制与运输体制。粮食大调运旨在( )
A.支持抗美援朝 B.统一国家财经
C.稳定城乡市场 D.推进土地改革进程
3.(2023·三明高一期末)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在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及沿海部分地区秘密实施了细菌战,给中朝人民造成严重危害。如图是当时中国抗疫的宣传画,这一宣传内容体现了( )
A.国内防疫工作与国际援助相结合的特点
B.群众动员和统一领导防疫情
C.国人团结奋斗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D.中西医结合科学抗击细菌战
4.“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李延年在1951年10月的346高地反击战中,在我方伤亡严重的情况下,指挥部队作战,毙伤敌军600多人。战后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1次,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他参加的是( )
A.人民解放战争 B.湘西剿匪
C.抗美援朝战争 D.镇压反革命
5.(2023·海南卷,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6.(2023·北海高一期末)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确立的国际体育活动方针明确要求,只能与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有些来往,对于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未建交国家举行的活动,能不参加即不参加。这一要求旨在( )
A.改变中国体育的落后局面
B.推动国际反帝力量的联合
C.积极配合国家的外交政策
D.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
7.(2023·江西部分学校高一期末)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法国外长乔治·皮杜尔曾表示法国政府在印支问题上急于找到“恰当解决方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立即表示:“解决印支问题,能给法国最好帮助的是中国。”这表明( )
A.苏联极力推动中法建交
B.中国主导远东地区的国际形势
C.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D.印支问题是日内瓦会议的核心
8.(2024·温州高一上质检)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次大会(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比例统计表(部分)
中共 党员 民主 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 华侨 少数 民族 妇女
人数 668人 274人 284人 100人 63人 60人 30人 177人 147人
比例 54.49% 22.3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4% 11.99%
A.通过了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B.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C.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9.(2023·福州高一期中)据统计,1954年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参加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所提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反映了( )
A.人民对于新宪法的拥护
B.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
C.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D.起草宪法工作的艰巨性
10.(2023·十堰高一期末)1955年7月,四川广安县城的广安、民益、强民、强国4家私营火柴厂实行联营,合并为“广安火柴厂”。1955年9月“广安火柴厂”经申请并获广安县政府批准宣布公私合营,改名“公私合营广安火柴厂”。1956年2月,广安县确定了《关于私营工业改造方案》,计划将采煤、造纸、酿酒等9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同年4月30日,广安县委召开会议决定对资改造分两批进行。材料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
A.提升了政府的效率
B.具有渐进性特点
C.遵循自愿互利原则
D.主要由民间发起
11.(2023·佛山高一期末)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国营和集体为主,个体为补充”。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工商业者谈话时指出,上海地下厂“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表明当时( )
A.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反思“一五”计划中的问题
C.抛弃了过渡时期的普遍做法
D.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12.(2024·茂名高一期末)中共八大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报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这反映出党和政府( )
A.侧重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先导
B.旨在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作用
C.解决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D.意在使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3.(2023·福州八县高一期中)漫画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时世事变迁的信息。如图漫画反映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
D.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业赶超美国
14.(2023·张家口高一期中)为减少粮食供应,国家计划到1963年减少城镇人口2 000万人,减少职工人数1 000万人。这一计划的推行( )
A.提高了粮食产量
B.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践行了“八字方针”
D.体现了“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15.(2024·邢台高一调研)1961年4月,陈云致信周恩来,汇报了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计划每年竣工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同时开建五个厂,每年形成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相当于一百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这样的建设规模除美国有过几年外,其他国家没有先例。据此推知,这一计划的实施( )
A.落实了“大跃进”运动的精神
B.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16.(2023·福州八县高一期中)一个人的名字其实只是一个代号,但有的人的名字往往反映了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如“新中国成立”时期出生的叫“李建国”等。按照这一逻辑推断,“林红卫”应该出生于( )
A.1949年 B.1952年
C.1958年 D.1967年
17.(2023·扬州高一期末)1964年,张爱萍将军创作“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这首词的背景是中国( )
A.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
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C.成功试航第一艘核潜艇
D.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8.(2023·盐城高一期末)下表为《1953—1978年西部部分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统计表》。该表所反映的现象,其发生源于( )
项目 全国 内蒙古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年均增长率% 11.4 14.9 11.8 11.2 11.2 13.7 14.6 16.3 18.0 11.6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八字方针的贯彻
C.国家战略的调整
D.城市经济改革的推进
19.下图是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图中人物原型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全国劳模梁军。这( )
A.说明了农业机械化在全国已经普及
B.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C.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D.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需要
20.(2023·滁州高一期末)2023年4月23日,旅美20年的大熊猫“丫丫”回到祖国怀抱。1972年4月我国赠送美国两只熊猫“玲玲”和“兴兴”,中美“熊猫外交”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促成“玲玲”和“兴兴”赴美的直接因素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
B.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南阳高一阶段练习)(18分)过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初,全国仍有土匪武装260多万人,他们还有明显的政治性质。1952年底,大规模剿匪活动结束。这项工作,对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济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得多,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这是关系到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三线”建设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从1964年至1980年,在主要的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 052.68亿元巨资,整个工程规模空前。在铁路交通建设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并建立了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这些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
——摘编自远山《“三线”建设: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并分析其意义。(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及意义。(10分)
22.(2024·河南高一阶段练习)(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
——摘编自张颖、潘敬国《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
——以〈人民日报〉为样本》
材料二 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也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你们跟欧洲、跟日本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毛泽东亲自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而美国尼克松政府也将对华政策从“遏制”调整为“接触”。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迎来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摘编自欧阳向英《大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
(1)概括材料一图表《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变化情况,并做出合理解释。(1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变化所产生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3·福州高一期中)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B.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C.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重大节日突出“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这使新中国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故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排除C、D项。
2.(2024·包头高一期末)1950年春,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湖南开始进行数额庞大的粮食大调运,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粮食调运体系,包括统一调度的政策、行政体制与运输体制。粮食大调运旨在( )
A.支持抗美援朝 B.统一国家财经
C.稳定城乡市场 D.推进土地改革进程
答案 C
解析 1950年春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大调运是为了应对新政权建立之初出现的物价上涨的问题,以稳定城乡市场,故选C项;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统一国家财经是为了平衡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与粮食调运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土地改革是将地主的土地没收分配给农民,粮食调运与土地改革进程无关,排除D项。
3.(2023·三明高一期末)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在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及沿海部分地区秘密实施了细菌战,给中朝人民造成严重危害。如图是当时中国抗疫的宣传画,这一宣传内容体现了( )
A.国内防疫工作与国际援助相结合的特点
B.群众动员和统一领导防疫情
C.国人团结奋斗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D.中西医结合科学抗击细菌战
答案 C
解析 根据画中“人人防疫”和“做好防疫卫生工作,就是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具体爱国行动”可知,这体现了国人积极响应防疫抗疫的团结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故选C项;材料内容主要是中国抗疫,仅凭材料无法看出国际援助的内容,排除A项;由画中“人人防疫”可以得出群众动员,但不能得出统一领导,排除B项;宣传画只体现了引导群众参与防疫,不能得出中西医结合,排除D项。
4.“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李延年在1951年10月的346高地反击战中,在我方伤亡严重的情况下,指挥部队作战,毙伤敌军600多人。战后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1次,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他参加的是( )
A.人民解放战争 B.湘西剿匪
C.抗美援朝战争 D.镇压反革命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战后被志愿军总部……二级勋章”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作战被嘉奖,故选C项。
5.(2023·海南卷,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答案 C
6.(2023·北海高一期末)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确立的国际体育活动方针明确要求,只能与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有些来往,对于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未建交国家举行的活动,能不参加即不参加。这一要求旨在( )
A.改变中国体育的落后局面
B.推动国际反帝力量的联合
C.积极配合国家的外交政策
D.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只能与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有些来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要求与国家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相符合,故选C项;改变体育落后的局面应该广泛参与活动,而不是选择性地参与,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参加国际体育活动的要求,与国际反帝力量的联合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能不参加即不参加”可知,这一做法是主动与西方国家划清界限,排除D项。
7.(2023·江西部分学校高一期末)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法国外长乔治·皮杜尔曾表示法国政府在印支问题上急于找到“恰当解决方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立即表示:“解决印支问题,能给法国最好帮助的是中国。”这表明( )
A.苏联极力推动中法建交
B.中国主导远东地区的国际形势
C.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D.印支问题是日内瓦会议的核心
答案 C
解析 根据“解决印支问题,能给法国最好帮助的是中国”可知,中国在国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故选C项;苏联并不是在推动中法建交,排除A项;“中国主导”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印支问题是日内瓦会议的内容之一,但不是核心问题,排除D项。
8.(2024·温州高一上质检)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次大会(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比例统计表(部分)
中共 党员 民主 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 华侨 少数 民族 妇女
人数 668人 274人 284人 100人 63人 60人 30人 177人 147人
比例 54.49% 22.3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4% 11.99%
A.通过了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B.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C.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答案 B
解析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广泛,而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最高机构,所以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B项;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排除A项;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排除C项;题干中的统计表反映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代表来源及占比情况,体现的是人民民主原则,而不是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
9.(2023·福州高一期中)据统计,1954年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参加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所提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反映了( )
A.人民对于新宪法的拥护
B.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
C.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D.起草宪法工作的艰巨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体现了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故选B项;当时新宪法尚未制定出来,材料不能反映人民对于新宪法的拥护,排除A项;民主政治建设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而材料体现的是法治建设,排除C项;艰巨性指某个事情或任务困难而繁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2023·十堰高一期末)1955年7月,四川广安县城的广安、民益、强民、强国4家私营火柴厂实行联营,合并为“广安火柴厂”。1955年9月“广安火柴厂”经申请并获广安县政府批准宣布公私合营,改名“公私合营广安火柴厂”。1956年2月,广安县确定了《关于私营工业改造方案》,计划将采煤、造纸、酿酒等9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同年4月30日,广安县委召开会议决定对资改造分两批进行。材料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
A.提升了政府的效率
B.具有渐进性特点
C.遵循自愿互利原则
D.主要由民间发起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55年到1956年,广安县经过多次会议和计划,逐步推进私营工业改造,这显示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渐进性特点,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效率的提升,排除A项;虽然公私合营有可能基于自愿互利原则,但材料并未明确提出,排除C项;改造过程并非由民间发起,而是由政府推进,排除D项。
11.(2023·佛山高一期末)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国营和集体为主,个体为补充”。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工商业者谈话时指出,上海地下厂“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表明当时( )
A.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反思“一五”计划中的问题
C.抛弃了过渡时期的普遍做法
D.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陈云主张在“国营和集体为主”的基础上,“个体为补充”,毛泽东认为上海地下厂可以合法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A项;“反思‘一五’计划”不符合逻辑,应为“反思三大改造”,排除B项;“抛弃了”夸大化,应为“反思了”,排除C项;“彻底摆脱了”不符合时空,此时我国在积极学习苏联模式,排除D项。
12.(2024·茂名高一期末)中共八大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报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这反映出党和政府( )
A.侧重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先导
B.旨在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作用
C.解决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D.意在使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答案 D
解析 报告中提到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说明党和政府意在使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综合平衡,不是突出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排除B项;材料是政策,没有涉及其效果,不能得出“解决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排除C项。
13.(2023·福州八县高一期中)漫画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时世事变迁的信息。如图漫画反映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
D.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业赶超美国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1958年小麦总产量”“美国223亿”“中国800亿斤”可知,1958年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左”倾错误泛滥,漫画反映了当时出现的浮夸风现象,故选C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广泛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排除B项;合作化运动是指中国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2023·张家口高一期中)为减少粮食供应,国家计划到1963年减少城镇人口2 000万人,减少职工人数1 000万人。这一计划的推行( )
A.提高了粮食产量
B.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践行了“八字方针”
D.体现了“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从1961年1月开始,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初减少城镇人口属于“八字方针”实施产生的结果,是对前期“左”的建设方针的调整,故选C项;减少城镇人口、职工是为了减少粮食供应,与提高粮食产量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左”的建设方针,排除B项;“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2024·邢台高一调研)1961年4月,陈云致信周恩来,汇报了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计划每年竣工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同时开建五个厂,每年形成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相当于一百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这样的建设规模除美国有过几年外,其他国家没有先例。据此推知,这一计划的实施( )
A.落实了“大跃进”运动的精神
B.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陈云计划提高杭州、南京地区的化肥生产能力,体现了国家对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重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选C项;1961年1月的八字方针已经开始对“大跃进”运动进行纠正,排除A项;国民经济布局的改善主要体现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改善,而材料只涉及南京和杭州地区,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初,中美关系依然处于敌对状态,陈云的化肥生产计划对中美关系不存在实质性的影响,排除D项。
16.(2023·福州八县高一期中)一个人的名字其实只是一个代号,但有的人的名字往往反映了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如“新中国成立”时期出生的叫“李建国”等。按照这一逻辑推断,“林红卫”应该出生于( )
A.1949年 B.1952年
C.1958年 D.1967年
答案 D
解析 红卫兵是指“文化大革命”中,大、中学生成立的群众组织,“林红卫”应该出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故选D项。
17.(2023·扬州高一期末)1964年,张爱萍将军创作“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这首词的背景是中国( )
A.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
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C.成功试航第一艘核潜艇
D.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64年”“人间天上欢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场景,B项正确;1960年,中国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排除A项;1971年9月,中国成功试航第一艘核潜艇,排除C项;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排除D项。
18.(2023·盐城高一期末)下表为《1953—1978年西部部分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统计表》。该表所反映的现象,其发生源于( )
项目 全国 内蒙古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年均增长率% 11.4 14.9 11.8 11.2 11.2 13.7 14.6 16.3 18.0 11.6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八字方针的贯彻
C.国家战略的调整
D.城市经济改革的推进
答案 C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1953—1978年西部部分地区工业总产值均呈现出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这主要与“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密切相关,体现了国家战略调整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故选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经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八字方针主要强调的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有限,排除B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D项。
19.下图是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图中人物原型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全国劳模梁军。这( )
A.说明了农业机械化在全国已经普及
B.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C.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D.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女拖拉机手、劳模的形象出现在人民币上,说明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故选C项;“普及”说法错误,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不高,排除A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指1953—1956年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与材料不符,且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发行,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1958年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
20.(2023·滁州高一期末)2023年4月23日,旅美20年的大熊猫“丫丫”回到祖国怀抱。1972年4月我国赠送美国两只熊猫“玲玲”和“兴兴”,中美“熊猫外交”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促成“玲玲”和“兴兴”赴美的直接因素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
B.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是材料中“熊猫外交”出现的直接原因,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5年中国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南阳高一阶段练习)(18分)过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初,全国仍有土匪武装260多万人,他们还有明显的政治性质。1952年底,大规模剿匪活动结束。这项工作,对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济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得多,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这是关系到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三线”建设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从1964年至1980年,在主要的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 052.68亿元巨资,整个工程规模空前。在铁路交通建设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并建立了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这些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
——摘编自远山《“三线”建设: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并分析其意义。(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及意义。(10分)
答案 (1)措施:剿匪镇反,稳定物价(银圆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意义: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保证经济恢复发展;为国家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投入巨大(规模空前);建成了以国防军工为主的重工业体系。
影响:推动了西部国防工业及军工科技发展,增强了国防实力;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改变了西部交通落后的局面,为西部开发奠定了基础。
22.(2024·河南高一阶段练习)(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
——摘编自张颖、潘敬国《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
——以〈人民日报〉为样本》
材料二 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也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你们跟欧洲、跟日本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毛泽东亲自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而美国尼克松政府也将对华政策从“遏制”调整为“接触”。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迎来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摘编自欧阳向英《大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
(1)概括材料一图表《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变化情况,并做出合理解释。(1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变化所产生的影响。(8分)
答案 (1)变化:《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从1949—1952年的使用频率较高转变为1953年后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解释:1949—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这一时期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经济和军事封锁,国际局势相对紧张;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抗美援朝拉开序幕,因此,1950—1952年间中美军事政治关系紧张,“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较高。1953年以后,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需要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1953年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新中国相继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力促国际重大问题的解决;另外,1953年,伴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中美之间军事对抗有所缓和,所以自1953年后《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2)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中国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对苏联起到了战略威慑作用;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的平衡。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周测14 奠基与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