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XXX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2.公元前356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且行之有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君主专制 B.维护井田制度
C.宣传儒家思想 D.实现富国强兵
3.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4.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5.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6.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7.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
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 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
8.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9.《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10.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11.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该学者旨在( )
A.强调培育人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B.说明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的加快
C.表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要求国家重视法制人才的培养
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13.如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14.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
A.“孤立主义”原则 B.《人民宪章》原则
C.“自由放任”原则 D.“制约与平衡”原则
15.英国确立文官制度后,政府以法律形式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要求文官在政治起落中严守“中立”立场。据此,英国的文官皆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不随政党竞争的胜负和政府的变更而进退。这一规定( )
A.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确保了文官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C.规范了政府中政务官的选用 D.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力
16.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主要通过选举产生或政府首脑任命,承担政治责任;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由此可推知( )
A.事务官忠于职守并随政党共进退 B.这类规定不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
C.事务官有不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D.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初,宋太祖在反思了前朝的教训后,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并将其上升为国策。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士大夫们还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此外,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避正殿,减常膳,大赦天下。……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从士大夫,从而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参与者。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1714年,乔治一世上台后,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政权力慢慢地由国王转到内阁手中。光荣革命后,国王曾通过册封贵族和上院中的支持者以控制上院的立法活动。后来,随着一系列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改革,立法权逐渐转移到了资产阶级控制的平民院手中。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限制皇权与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在手段及结果方面的不同之处。(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的长期存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学乃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科举制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它曾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用较明显,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及至清末,科举制还来不及完成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便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彻底摒弃了文官对于权势的依附关系,使得文官成为一种常任职业。西方各国都确立了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制度。要求文官对政党必须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参加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同时近代文官以技术资格为根据进入文官系统。在贯彻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基础上,录用文官的条件只看其是否具备任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文官系统中,官员的工作完全与管理资料的所有权分离,文官本身并不占有非人格化的生产资料和管理资料。
——摘编自郭素萍《论西方文官的职业化》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双重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古今中外人才选拔的启示。(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我们会发现,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甚至一个地区的政治制度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换言之,政治制度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演化的,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西方的政治制度虽然都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传统,但各国在它们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下列显示了西方不同时期部分主要国家政治结构示意图。
——摘编自董建萍《西方政治制度:传承与变革》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政治制度”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成文)(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