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2.一部古代地理书描述某项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而中国东南地区“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现代学者引此来论证交通建设对国家之盛衰、地方之开发与民生之调剂等,发挥莫大作用。上述公共工程的开凿( )
A.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 B.充实了关中粮食供应
C.推动海外贸易的繁盛 D.体现经济重心已南移
3.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4.下面两图分别为隋朝大运河图和元朝大运河图。图中元朝大运河河道“截弯取直”的原因是( )
A.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B.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5.806年,唐宪宗任命郑絪为翰林学士承旨(属翰林院,位在诸学士之上)。十七年间(805—821年),由郑(郑絪)至杜(杜元颖)十一人,九人参大政,谓拜相。这反映了( )
A.中枢决策权力的失控 B.官员选拔方式的变革
C.君权相权矛盾的激化 D.中央内部权力的调整
6.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赋税制度的改革 B.政治局势的动荡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少数民族的入侵
7.唐传奇《朝野佥载》述:“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家富,母忽然失明……候见一人……其人曰:‘仆不解医,但解作犁耳,为主人作之。’持斧绕舍求犁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斫下,其母两眼焕然见物。”该故事虽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学者考证曲辕犁出现时间的佐证。据此可知,该文学作品( )
A.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印证了唐代农耕生活情景 D.反映了唐代医学水平
8.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军旅数起,转输劳敝,隋文帝令朔州总管赵仲卿于长城北大兴屯田,以实塞下,又于河西立堡,营田积谷,“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隋朝政府首设官营屯田,极大缓解了军需矛盾
B.隋朝时官办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C.官营屯田的设置极大缓解了中原内地的运输之劳
D.官营屯田是隋唐边防稳固、丝路畅通的物质基础
9.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0.监牧是唐代设置在地方的官方养马机构。唐前期,监牧多分布在河西、陇右地区,即今甘肃、陕西一带。唐中期以后,这些监牧多南迁至扬州、襄阳、泉州等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A.农牧争地矛盾加剧 B.国家防御重心转移
C.政治军事形势变化 D.气候影响牧区南迁
11.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12.下表为现存唐朝时期部分有关过所(通行证)的文书据此可知,过所制度的实施( )
名称 内容
贞观廿二年庭州人巡职辞为请给公验(简单的过所)事 米巡职带骆驼一头、马一匹、羊十五口等,前往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去做生意,请求发给公验。
垂拱元年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 详细登记莱特和吐火罗商人姓名、年龄及他们所携带的奴婢姓名、牲口数量,由各地的胡汉居民出面担保,证明这些人及物均合法,应由西州官府发给过所,
开元二十一年唐益谦请给过所案卷 唐益谦一行从安西地区回福州老家,过所记有要经过的关隘,由于过所没有登记所带奴婢和四匹马,因此官府加以审查。
A.意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便利了人口自由流动
C.利于保障正常商贸往来 D.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疆治理制度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14.【经济政策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政府多次颁布钱物兼用的制敕。下表为该时期颁行的部分制敕。
颁行时间 制敕内容 材料出处
开元九年 (721) 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现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法罪之。 《全唐文》卷二十五
开元二十二年(734)十月 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而布帛是本,钱刀是末,贱本贵末,为弊则深,法教之间,宜有变革。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者,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 《唐会要》八十九泉货
元和二年(841)二月 公私交易,十贯钱以上,即须兼用匹段,委度支盐铁使及京兆尹即具作分数,条疏闻奏。 《唐会要》八十九泉货
材料二 窃见元和以来,初有公私器用禁铜之令,次有交易钱帛兼行之法。近有积钱不得过数之限……。然而铜器备列于公私,钱帛不兼于卖鬻,积钱不出于墙垣,欺滥遍行于市井。亦未闻鞭一夫,黜一吏,赏一告讦,坏一蓄藏。
——(唐)元稹《长庆集》卷三十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钱物兼用制敕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中后期的钱物兼用政策。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题目中的描述,该公共工程连接了河洛和江淮地区,使得南北之间的交通和经济交流得以加强,充实了关中粮食供应,B项正确;京杭大运河不能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是内河航运不能推动海外贸易的繁盛,排除C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修建运河的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的是大运河,没有谈陆路交通,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南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元朝的大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从“大都”单线联系杭州、直接通往杭州,这样也就非常明显的突出了“大都”的地位,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国当时的政治中心是北移的,故A项正确;隋朝和元朝都是小农经济为主,故B项错误;C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就已经完成,D项错误。故选A。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宪宗时期(中国)。据题干中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宪宗任命郑絪为翰林学士承旨,并且在此后的十七年间,由郑至杜十一人中有九人参大政,谓拜相,这反映了唐朝中央内部权力的调整,使翰林学士承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到国家的重要决策中,D项正确; 题干中的信息并未体现出中枢决策权力的失控,排除A项;
虽然翰林学士的选拔方式与传统的科举制度有所不同,但题干中的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权力的调整,而非官员选拔方式的变革,排除B项; 君权相权矛盾的激化不是题干信息的主旨,排除C 项。 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的时间可知是安史之乱后的政局动荡造成的。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该故事虽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学者考证曲辕犁出现时间的佐证”可知,虽然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但可以用来研究曲辕犁出现的时间,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选B项;其他选项均不恰当。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官营屯田的设置可以确保军需的供应,减轻了内地百姓的负担以及运输之劳,C项正确;隋朝官营屯田的设置是两汉以来的经验,并非“首设”,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隋朝时期官办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秩序混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打通了南北渚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古以来,世界各地城市的发展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靠近河流的地方,往往会有繁荣城市的兴起。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河两岸许多城市的发展,在这些城市中,最典型的就是扬州。扬州地理位置优越,它扼守着长江和大运河的两大水系交汇处,南唐大运河开通之后,扬州成了我国重要的水利枢纽,所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并未改变南北经济格局,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加快了南朝的统一进程,排除C项;材料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监牧是唐代设置在地方的官方养马机构。唐前期,监牧多分布在河西、陇右地区,即今甘肃、陕西一带。唐中期以后,这些监牧多南迁至扬州、襄阳、泉州等地。”可知,唐朝时期的监牧由西北地区迁往东南地区,是因为唐中期藩镇割据严重做出的调整,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牧争地,排除A项;唐朝时期的监牧由西北地区迁往东南地区是因为军事的需要,与国家防御重心转移没有联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气候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藩镇。选择A:唐朝后期士人到藩镇任职,使得藩镇拥有了人才优势,加强了藩镇力量。排除B:唐朝牛李党争主要争夺对中央政权的掌控,士人去藩镇任职对党争没有直接影响。排除C:藩镇辟召幕僚与科举制是两种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士人去藩镇任职不影响科举制度。排除D:士人到地方任职可能加剧中央与地方矛盾,没有体现出对阶级矛盾的影响。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唐朝过关文书的内容比较详细,记录了随行人员本人、所带货物、家庭住址等信息,强化了对流动人员的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利于保障正常商贸往来,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对过往人员征税,无法体现意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材料中可以看出,人口的流动受到严格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排除B项;丝绸之路经常因为战争和少数民族政权而被阻断,文书无法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恩威并施;因俗而治。
(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积极影响: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推动民族交融。
解析:(1)据材料一“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可知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据材料一“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共他少数民族地区”可知先试点后推广;据材料一“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可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据材料一“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可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据材料一“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可知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与因俗而治;结合所学民族政策的史实可知恩威并施。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知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二“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可知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与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据材料二“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知推动民族交融。
14.答案:(1)内容:市场交易,钱物兼用,不得必需现钱;土地房屋及马交易,优先实物交易,市值一千以上的钱物兼用;十贯以上的公私交易,必须部分实物交易并由官府监督。
(2)(评析主要从背景及结果影响等角度作答)钱物兼用政策是在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但又铜钱紧张的情况下采取的挽救措施,这一政策有利于唐代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在施政前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钱荒状况,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但施政后期由于社会动荡,执行不力,导致了商业发展不畅和市场混乱,还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加剧社会矛盾,冲击唐朝统治。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中国)内容:根据材料“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现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可得出市场交易,钱物兼用,不得必需现钱;根据材料“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者,亦令钱物兼用”,可得出土地房屋及马交易,优先实物交易,市值一千以上的钱物兼用;根据材料“公私交易,十贯钱以上,即须兼用匹段,委度支盐铁使及京兆尹即具作分数,条疏闻奏”,可得出十贯以上的公私交易,必须部分实物交易并由官府监督。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窃见元和以来,初有公私器用禁铜之令,次有交易钱帛兼行之法和然而铜器备列于公私,钱帛不兼于卖鬻,积钱不出于墙垣,欺滥遍行于市井”,可知对于唐朝总后期的钱物兼用政策的评价可从原因和影响两方面的作用进行论述、评价,如:钱物兼用政策是在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但又铜钱紧张的情况下采取的挽救措施,这一政策有利于唐代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在施政前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钱荒状况,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但施政后期由于社会动荡,执行不力,导致了商业发展不畅和市场混乱,还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加剧社会矛盾,冲击唐朝统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