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任丘市博雅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阶段考(一)模拟历史试题(答案)

博雅高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考(一)
高二历史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2024.9 考试范围:1-11课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商代,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大物都冠以其族名。周代因袭了这个传统,在选官上也“任人唯亲”“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表明商周时期
A.国家治理体系宗法色彩浓厚 B.集权体制趋于完善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 D.官僚政治有所发展
2.隋朝灭陈后,在设置江都郡时,刻意将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整合到一个行政区域内;元朝统南北后设置的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全部是从长江流域跨越南岭,将长江、珠江两大江河分水岭囊括在内的。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在于
A.降低地方治理成本 B.促进南北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促进区域相互救济
3.《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4.在研究“西方国家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1)公民大会解决一切有关战与和的问题,并且选举长老议事会成员和监察官。
(2)国王和长老议事会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或废除议案”,但人民必须有表决权。
(3)5名监察官全部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并代表全体公民行使监察权和民事审判权,对国王实施监督权。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共和国 D.罗马帝国
5.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
A.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 B.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C.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 D.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
6.战国时期,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秦国此举
A.促进了农业家庭式劳动方式的发展 B.打击了贵族阶层特权
C.推动了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的形成 D.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7.唐朝初期,贵族以称自己是某地的郡望为自豪,比如琅琊王氏就是一种荣耀的称谓,但唐朝中期以后,当政府开始重视民户现在所有地(财产)和现在居住地时,人们便不在乎原籍或郡望,士族政治也就走向了末路。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府减少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阶层流动的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
C.赋税制度改革即两税法的推行 D.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平民社会的形成
8.两汉时,中央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上述史实说明
A.监察权力不断扩大 B.监察管理更加严密
C.监察机构日益增多 D.监察体系渐趋完善
9.13世纪时,法国统治者的雕像被摆放于巴黎的公众场所。到14世纪下半叶,统治者的雕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现在巴黎城市空间中。法国统治者此举旨在
A.强化君主的权威 B.推动巴黎城市自治
C.巩固民主共和政体 D.传播自由平等思想
10.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对文官选拔进行改革,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专业选拔成为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场改革
A.不利于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B.导致政府部门庞杂机构臃肿
C.奠定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 D.促进了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1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文官任用资格有明文规定,文官的考试由典试委员会进行组织,各级文官如存违背职守、玷污官吏身份等各种情况之一者,应当受到惩戒。并根据《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规定成立文官惩戒委员会。这些规定
A.保证了官员选拔制度的公正 B.体现国家制度建设的连续性
C.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D.说明政府文官管理的制度化
12.在罗马法原始文献中,除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赔偿额的确定:对能够避免的损失不作赔偿的原则;赔偿额以债务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损失为限的原则;能力利益照顾的原则等。这说明罗马法
A.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 B.具有灵活性且与时俱进
C.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D.体现公正性和人文关怀
13.《十二铜表法》规定:家父对家子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可以惩罚、买卖,甚至杀死家子。后来,皇帝君士坦丁明令禁止家父杀害家子,同时也规定,家子在财产和婚姻方面也享有更多的自主权。这一变化反映了
A.罗马法的理性化倾向 B.人人平等理想的实现
C.财产私有观念的淡化 D.奴隶主权力受到制约
14.中世纪时,人们结婚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但需要教会主持,举行宗教仪式。17世纪的新教徒结婚,则需要家长的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但可以不采用宗教仪式。这一变化
A.体现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B.表明婚姻摆脱了宗教影响
C.反映了世俗权力的提升 D.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增强
15.从西周时起,“中国”就是中华各族先民心中的权力中心,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地。“中国”一词虽然没有成为某一民族或某一政权所独有的专有名词,但是各民族都可以自称“中国”,所以才会有宋人的“中国”、契丹的“中国”、西夏的“中国”和金人的“中国”等各个民族的“中国”。这意味着“中国”称谓
A.源自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B.是当时民族交融的产物
C.增强多元一体民族意识 D.加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
1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笫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这些法律的颁布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开始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C.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 D.缘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政治权力逐渐由国王转移到了国会和执政党手中,政府官员的任用,均由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掌握。结果政党的更迭导致政府行政人员大规模更换,政局不稳,引起英国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进而英国资产阶级产生了改革官吏制度的要求。1700年,议会通过《吏治澄清法》,区分了“政务官”和“事务官”。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凡受国王的任命及取得国王年金,皆不能当选为下院议员。”1805年,英国财政部率先建立常务次官制度,首先设立了一个地位相当于副大臣的常务次官负责主持政府的日常工作,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政党的更迭而更换,长期担任实际行政职务。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英国资产阶级建立高效政府的需要。1830年后,这项制度在内阁各部全面推广。
——摘编自古燕《西方政治的稳定器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初英国官吏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6分)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5年和1870年,议会分别通过两项枢密院令,强令所有部门举行任职考试,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此外,人才主义也是英国文官考试的一大原则,过去一贯重视“通才”,1968年改革后增加了“专才”的比例。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主要特征。(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进入中国近代,思想家们主要讨论的是社会政治问题。“爱国—救亡—独立”是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主流。大不列颠的大炮轰开了紫禁城古老而又厚重的大门以后,中国进入了灾难深重的时代,这是一个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像雷电奔驰般进行着。在一个亟须为国家与民族解除忧患的时代里,燃眉之急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使得思想家们无暇旁顾,而把精力投入紧迫的社会政治研究与实践中去,进而各种思潮博弈开始。
——摘编自刘如梅、张韬《近代中国特殊国情下的思想博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近代思想家的社会政治研究与实践”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代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君王在司法审判方面,都享有最高司法权和最终决定权,君王处理意见,对案件的最终处理具有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官僚系统是处在帝王与百姓之间的中间层,地方官员而言尤其如此。这些地方官员是国家统治和法律实施的中枢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典是法家化的,但运用律法审理狱讼的大多是儒家化的司法官员。唐代儒家化的司法官员不仅负责唐律的实施,而且使唐律在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教化功能。无论是帝王在诏令中对违法犯罪案件作出决断时,还是司法官员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时,无不注重对唐律教化功能的运用和发挥。
——摘编自厉广雷《儒家法律教化思想与唐代司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司法呈现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成因。(8分)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拥有制定宪法、法律、法令、条例的权力。这些规定,对地方政权机关的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组成、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界定和规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案,发布训令、命令、通令、指示,要求地方遵照执行,还建立了巡视和检查工作制度,派遣特派员或工作团到地方监督处理行政事务。中央还有撤换和变更下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的权力。
——摘编自李国忠《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1)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4分)
20.“亲亲相隐”是古代刑律的一项原则,即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唐律·名例一》规定:“告言诅詈(诅咒)祖父母父母”为“不孝”,列入“十恶”重罪,处绞刑。《唐律·名例六》规定:“诸同居……有罪相为隐……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汉宣帝时亲属相隐的范围为父子、祖孙、夫妻。唐律扩大至兄弟、兄弟妻、外祖父母、外孙、孙之妇。唐至清的刑律均规定:“告越亲近的尊亲属罪越重”。
在古罗马,家长是一家之主,其妻、子、媳、孙子、孙女等家子无独立人格,即使家子贵为元老、将军,也不得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罗马法曾规定对尊亲属和对卑亲属提起刑事诉讼都相互丧失继承权,但又明确规定:叛逆罪和不效忠皇室罪除外。古罗马的容隐亲属范围仅限家长的妻、子、媳、孙子、孙女,未涉及兄弟、伯叔等。在古罗马帝政时期,罗马法还允许子女可以在受家长虐待及侵害其特有财产等情形下,控告家长(父)以保护自己的权利。
——摘编自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古罗马法律传统中“亲亲相隐”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古罗马法律传统中“亲亲相隐”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博雅高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考(一)
高二历史模拟试题答案
1-5:ACDBC 6-10:ABBAD 11-15:DDACC 16:A
17.【答案】
(1)积极影响:限制了国王的官员任命权;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减少因内阁更迭造成的政治动荡;适应了政府行政工作中高效率、专业化的要求;为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
(2)背景:传统选官存在弊端;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提高;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重视知识与才能;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忠实履职;论功晋升(或实行文官终身制);服务于资产阶级。(4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18.【答案】
示例一
论题:维新思想家研究孔教和西方政治,以托古改制的方式掀起戊戌变法运动。(1分)
论证: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读书人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这两部书中,他研究了儒学,同时提出了自己关于儒学的新主张,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1898年,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对包括政治在内的各个领域进行除旧布新,史称“百日维新”。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等因素,变法最终失败。(10分)
总之,维新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与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1分)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研究西方政治思想,提出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1分)
论证:《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新政并没有使近代思想家看见中国社会的出路,革命思想日益发展。孙中山首先举起革命大旗,他在日本东京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时,他还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受三民主义的指导,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多次组织武装起义,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此后,受到革命实践的推动,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不久,清帝逊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辛亥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10分)
总之,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研究与实践,促成了辛亥革命。(1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19.【答案】
(1)特征:皇权至上;官僚阶层作用明显;重视教化功能;主要依据唐律。(4分,答出两点即可)
成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选官制度的发展;法典的编纂和完善。(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方式:立法;巡视;掌握地方人事任免权。(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领导;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任写两条,即得2分)
20.【答案】
(1)同:主要维护家长权威;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叛逆等重罪不得容隐;尊重和维护人类亲情。
异:古代中国注重维护伦理关系,西方注重保障个人基本权益;中国容隐亲属范围比西方大。
(2)差异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占主体;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宗法观念强。
古罗马:工商业发达;人文精神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任丘市博雅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阶段考(一)模拟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