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A
3. B
4. D
5. B
6. C
7. D
8. D
9. A
10. D
11. D
12. D
13. A
14. C
15. C
16. C
17. D
18. A
19. C
20. C
21. D
22. C
23. B
24. A
二、材料解析与探究题
25.
(1)分布特点: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举例: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用火遗迹,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骨针和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钻孔和磨制技术。
(3)意义: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26.
(1)周幽王。
(2)原因:周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
(3)影响: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7.
(1)①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②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水利工程:灵渠。作用:灵渠的修建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3)因素:统治者的政策、水利工程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8.(1)建立者:嬴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2)学习成果
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学习,组内成员一致认为: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秦封泥和图2泰山刻石体现了秦朝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图3秦半两钱和衡器八斤铜权体现了秦朝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图4秦长城遗址和图5秦古驿道体现了秦朝在军事和交通上修筑长城和驿道,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便利了交通和军事调动,巩固了国家统一。
图6灵渠的修建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2023 ~2024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业水平阳光测评
初一历史 2023.11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有2大题,共28小题,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2B铅笔填涂考试号。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它笔答题。
4.考生答题均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元谋人
A.来自长江流域 B.能够直立行走 C.能够制造工具 D.知道人工取火
2.江苏张家港东山村文化遗址距今约8000年。经研究,用植物蛋白石分析法证明了东山村遗址的先民已有稻作活动。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可以看到
3.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诗句。诗中“平定蚩尤”指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4.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C.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D.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5.孟子的学生万章说:“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这描述了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
6.王国维提出的历史研究二重证据法,就是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结合,彼此印证。以下可作为研究夏朝历史“地下之新材料”的是
A.蓝田人遗址 B.陶寺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
7.如图所示时间轴是小明同学复习夏商周朝代更替的学习笔记,其中“②”处部分涉及的史实是
A.大禹建夏 B.成汤建商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8.最近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短片讲述流失海外文物的轶事。其中介绍了西周康侯簋(见下图),簋有铭文24字,记载了周王把卫封赏给康侯等信息。作为重要的史料,它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国成文法出现
C.西周的经济制度 D.西周的政治制度
9.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文化发展
10.下图分别为四川三星堆和安徽阜南(属于商文化前中期)出土龙虎纹青铜尊,两者高度相似,据此推测
A.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 B.三星堆文化由徽人创造
C.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 D.不同地区文化存在交流
11.下图反映出甲骨文
A.至今仍在使用 B.记录夏朝历史 C.记载内容丰富 D.造字方法多样
12.春秋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膊(求葬费)”“告饥”“求车”“求金”。这反映出当时
A.周王失去了“共主”尊号 B.周王室权威有所恢复
C.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D.周王室地位严重下降
1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推动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族群的同化,这也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材料反映了诸侯争霸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给人民带来灾难
C.促进了经济发展 D.促进了对外交往
14.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 B.齐、秦、楚、燕
C.齐、楚、秦、燕 D.燕、齐、楚、秦
15.下图为兴修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它被誉为分疏治水的成功典范,200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
A.西门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大运河
1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它出自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17.如图是某中学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从分裂到完成统一
18.下图为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A.秦灭六国进程 B.秦伐戎狄战争 C.秦征南越战争 D.秦末农民起义
19.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一年处于
A.公元前2 世纪前期 B.公元前2 世纪后期
C.公元前3 世纪前期 D.公元前3 世纪后期
20.“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下列官职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卿大夫
21.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
A.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 B.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
C.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开创影响深远的制度
22.《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朝“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戍:服兵役)。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材料表明当时
A.严刑苛法 B.人民简朴 C.赋役沉重 D.生活安定
23.《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1975 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不是死罪。据此推测较为合理的是
A.《云梦秦简》无任何史料价值 B.考古发现利于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比较多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考究
24.小明同学来到河南省荥阳市广武山上的鸿沟旅游,当地导游介绍说:“楚、汉双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对导游介绍的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双方为争夺帝位而发动战争 B.仍旧属于农民战争性质
C.战争最终以项羽胜利而结束 D.项羽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二、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4题,其中第25题6分,第26题7分,第27题7分,第28题6分,共26分。
25.(6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百万年人类史】
材料二【一万年文化史】
材料三【五千年文明史】
浙江境内良渚文化遗址的大、小墓在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质量等方面差别明显,反映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私有制的确立。大墓中普遍发现的玉(石)钺……透露了王权及国家正在逐步形成的信息。
——摘编自刘军《从良渚文化考古资料看当时的社会性质》
(1)观察材料一地图,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被发现于图中何处(填写字母)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该古人类制作石器的方法,写出考古学上对使用这种石器时代的称呼。(2分)
(2)材料二两幅图片中,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哪处(填图片序号) 据图片信息归纳两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共同特点 (2分)
(3)据材料三指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反映出的当时社会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2分)
26.(7分)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材料二(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摘自《史记·秦本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一些奴隶主贵族”逐渐转化成什么阶级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卫鞅”改革的哪些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对秦国的影响。(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1分)
27.(7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传承与发展,迄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学院新标识(如图)采用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两种图案的组合,两个图案又构成一个变体的“汉”字。整个图案包含了“全球、汉语、和平、崛起”四层寓意,充分体现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
——摘编自聂映玉《孔子学院概述》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家学说思想观点表
学派 思想观点
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道家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视也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主张方面说明孔子能作为和平使者的理由。作为大教育家,请你写出孔子在教育上的两项成就。(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思想文化现象 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关联 我们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 (2分)
28.(6分)苏州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同学在进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六组图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 秦封泥(其上印有秦朝郡县地名、官职名,藏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图2 泰山刻石(秦朝小篆刻写,涉及秦朝法律制度等措施)
图3 秦半两钱和衡器八斤铜权(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4 秦长城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境内,此段大多为石筑)
图5 秦古驿道(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地上车辙深浅立见) 图6 灵渠(广西桂林兴安境内,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1)结合所学知识,图片中涉及的“秦朝”建立者是谁 他开创了什么制度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2分)
(2)下框内容为学习小组研究成果,请同学们模仿示例的结构,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组图片(示例除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将答题纸上的学习成果填写完整。(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分)
示例:
学习成果 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学习,组内成员一致认为: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长城遗址体现了秦朝在军事上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巩固了边防,维护了中央政权。 秦古驿道留下的车辙说明秦朝修驿道,实行了"车同轨",便利了秦朝陆路交通,也有利于交流和军事调动,巩固了国家统一。 综上,秦朝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